我的祖国冷知识 我的祖国相关知识
12542023-09-09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汪曾祺的小说在结构、语言及叙述方式上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小说语言怎么弄好看的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这个回答,让我们从一本“神奇的小说”开始。
1962年,法国作家马克·萨波塔出版了一本小说《作品第一号》,全书151页,没有页码,背面空白,而且没有装订,像扑克牌一样散乱地装在一个封套里。
每页500至700字左右,每页的故事独立成篇。读者在阅读之前,可以像洗扑克牌一样将书页次序重洗,每洗一次,便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故事。
更奇特的是,美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巴勒斯曾进行过一次非常“科幻的创作”:
他把报刊图书上的一些文章折叠起来,按折印剪开,然后再把这些文字碎片拼凑起来,便成为了一部作品。
以上两则故事并不是段子,而是真实发生的事。这种文学创作方式就是“新小说”作家的创作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并不多见,是新小说发展到后来的“极端”。
01什么是“新小说”流派“新小说”派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个重要流派,它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女作家娜塔丽·萨洛特。
她认为巴尔扎克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已经过时,因而她希望改变原来传统的写法,倡导用新的方法来写小说。
比如说,不需要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不用按时间顺序去写;人物也无须具有典型特征,对话也不用连贯,可以集中写短暂片断时间里的复杂心理活动。
在这种主张的引导下,她于1939年发表了小说《向性》,1948年又出版了小说《一个陌生人的肖像》。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既无完整故事,又无吸引人的情节,只是描写叙述者如何去窥探一对父女的蜗居生活。但它得到了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带头大哥——萨特的高度赞扬,他认为这部作品:
“把一种能超过心理学而在人类存在本身中达到人类现实的技巧,发展到了最高顶点。”
萨特还专门为这部小说写了序言,他评价这一写作方式为“反小说”,所以后来文学评论界又称“新小说”为“反小说”。
1950年,萨洛特又发表论文《怀疑的时代》,在论文中,她认为时代的怀疑精神使小说家不得不尽他的最高的责任:不断发现新的领域,并防止他犯下最严重的错误:重复前人已发现的东西。
这一论文后被评论界视为“新小说派”的宣言。自此,这种从内容到形式均与传统小说大相径庭的奇特小说开始大量出现。“新小说”文学流派正式确立,作家群体始渐形成。
阿兰·罗伯·格里耶
1953年,法国另一位小说家,被公认为新小说派带头大哥的阿兰·罗伯·格里耶出版了小说《橡皮》,紧接着他又发表了《窥视者》;1957年他又出版了第三部小《嫉妒》。
此后,米歇尔·比托尔的《路过米兰》、《时间的利用》、《改变》,克洛德·西蒙的《风》等相继问世。
到了60年代,新小说派越出法国国界,辐射至欧美一些主要国家。西欧相继涌现了莫里斯·洛什、马克·萨波塔等;美国则出现了巴勒斯等等。
这一时期的作家从不同角度,更坚决地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形式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比如莫里斯·洛什的作品基本上都以谈话为主题,以世界为他的王国,极力缩短叙述部分,甚至避免用叙述方式,作品中充满戏剧性或荒诞片断。
菲利蒲·索莱尔斯的小说《H》里,全篇没有标点符号,且没有大写字母表明句子的开始,也没有段首空格表明段落的开始。再后来,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所说的两则传奇创作故事了。
克洛德·西蒙
70年代后,“新小说”创作渐趋消退,作为文学流派逐渐走向了消亡。但1985年“新小说”派代表克洛德·西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标志着“新小说”已经得到了西方学界的认可,从而使它成为法国乃至世界现代文学史中的一个经典。
02新小说流派的创作特点事实上,“新小说”派从未公开发表过自己的“宣言”和“纲领”,更没有自己的组织与刊物,但是这派作品的确有许多相同的创作观点:
主张摒弃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方法,从人物、情节、主题、时间顺序、语言等方面进行改革。主张取消人物的核心作用,情节的连贯作用和作品的社会意义,改变小说与读者的关系,力图将小说从传统的窠臼中解放出来。
他们宣称要与19世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决裂,探索新的小说表现手法和语言,描绘出事物的“真实”面貌,刻画出一个前人所未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内心世界。
具体说来,其创作有如下几个特点:
1、创新
新小说派的带头大哥罗伯·格里耶就认为,在所有的时代在任何艺术领域中,形式存在着、消亡者,但形式必须不断地更新。所以,小说创作方法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他宣称,19世纪的小说创作,在100年前是生机勃勃的;但在当今它只剩下了一副空洞的范式,只会对模仿有用。
因为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概念的认识上也发生了变化,文艺创作必须打破陈规,向新的时间和空间探索,创立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和手法来表现变化了的世界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
在他们看来,巴尔扎克笔下的小说只是同他所处的社会条件相适应,巴尔扎克风格的小说也不是唯一的小说。
既然与巴尔扎克小说相应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就不应墨守陈规,裹足不前,而必须创作与当下以及未来社会相适应的新小说,使读者从他们所熟悉的,认为是永恒的社会生活习惯中解脱出来,以获得适应新社会和新小说的能力。
2、改革
在他们看来,过去的小说已失去了真实反映世界的能力,若想“真实”地反映生活,就必须进行改革。
萨洛特就认为,作家的任务就是透过生活的表象去探索深入的真实。罗伯·格里耶同样指出,作家的任务在于描写出客观社会生活的人。
他们认为,现实独立于人们的知觉和认识之外,并非从属于人的主观意志,人无法完整清晰地认识现实的真面目,从而对现实产生错误的看法。
所以他们认为,传统小说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铺排情节、塑造人物,以反映客观世界的做法是不准确的。
因为作家受自身的限制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对世界的认识难以正确全面,而只是诱导读者进入作者事先安排好的虚构世界中,读者只能通过作者或作家所塑造的人物视角去看客观事物,如此就看不到客观世界的真实面目,以致忘记自己所面临的现实。
3、反对以人为中心
新小说派作家反对小说以人物为中心,主张把小说从人物模式中解放出来。萨洛特就认为,对于那些经作者运用艺术手法和通过戏剧化情节所塑造的人物,读者是怀有天然戒心的。
因为在传统的小说中,人物不过是作家思想的传话筒、甚至连描写的物都人格化了。传统小说中出现的任何事物都从属于人,这些事物的意义是由人赋予的,这就使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染上了人的主观情感,也就失去了真实性,不尽符合生活的真实。
他们还认为“人物”的含义和地位在当今时代应有所改变。罗伯·格里耶曾这样谈到“物”与“人”的关系:
“由于我们的小说中没有传统定义所说的那种‘人物’,于是人们就仓促下结论说在我们的小说中根本看不到人。这是因为没有很好地阅读这些作品。书中的每一页、每一行、每一个字都是人。尽管人们在小说中看到许多‘物’,描写得又很细,但首先总得有人的眼光在看,有思想在审视,有欲望在改变着它。”他们认为小说中重要的是描述事物的形态或内心的活动,人物并非小说的中心,不过是表现某种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的“临时道具”。
4、场景组合
他们反对虚构编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主张以不受时空制约的场景组合来代替传统小说的情节发展。
在他们看来,现实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事物发展的进程无法预料,不也不具有严密的逻辑,不可能像巴尔扎克小说中那样,将事情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作出全面的安排,决定每个人物的命运,并引出必然的结论。
关于这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现实世界的实际生活也是平凡无奇的,没有那么多离奇曲折的故事。
他们认为,现代读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学知识都远比19世纪的读者丰富,不相信那复杂的人物故事情节;这些情节使人物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自我一体,栩栩如生,实际上却像木乃伊一般地死硬僵化。
他们主张小说创作不必受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的限制。罗伯·格里耶就指出,在一个只对具有人性意义的时间有所不安的故事里,不必去重新建立时钟所指出的时间。
5、表现自身
他们提倡文艺只表现自身,而极力反感作品中出现明显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因为在他们看来,世界的全貌和局部,都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即便世界有意义也只是暂时的,甚至是矛盾有争议的。因为文学作品是不可能预先界定某种意义,而不管是什么意义。文学创作也只是一种解释和阐明的行动。
所以,在他们的小说中,主要任务不在于塑造人物,更不在于表达作者的政治立场、思想感情、道德观念等,而在于写出一个真实存在的、更直观的世界,以代替现在那种充满心理的、社会的、功能的世界。
于是,新小说作品都是在表现自身,只为自己创造自身的平衡和自身的意义。
6、读者参予
他们反对传统小说使读者处于被动状态,而主张改变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发挥读者的主动性、要求读者参与小说的创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世界越发复杂矛盾,人的思想更是复杂多变。而巴尔扎克式的传统小说已不能满足现代读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有主动思想的欲望和要求,应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经验对小说做出自己的理解。
他们认为,新小说不是读者轻松的娱乐,读者必须改变阅读传统小说所养成的舒服、被动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从小说所提供的不断变动的形象中,抓住事物的真实面目,体悟人物内心的奥妙。
这一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参与创作的过程。
7、语言革新
在他们看来,传统小说所使用的语言呈现的是作家的主观思想,小说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作家想要表达的内容,而不是事物本身,这就妨碍了读者认识事物的真相。
所以他们主张革新小说的语言,反对使用带有感情色彩或人格化的词语,而主张采用没有个性的、中立的,表明视觉的和纯描写性的明确的词汇,即用冷静的、准确的、像摄影机一样忠实的语言,以如实描写出真实,使读者真正地认识世界和自己。
基于以上创作特点,新小说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有好有坏,好多过坏,主要表现为:
人物失去了小说的中心位置,缺乏鲜明的个性,而只是表现某种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的临时道具;故事情节或是粗线条,甚或根本没有,而主要内容是对客观事物或人物内心世界冷静、客观、详细、精确的记述。
即使有故事,也是头尾不明,线索不明,时空任意颠倒交错,现实、幻觉、想象、梦境、下意识交织重叠;语言表达方式奇特,描述冗长、枯燥;思想内容含混,社会意义缺乏,让读者自由理解、自由想象和自由探索。
总而言之,新小说派的作品虽有不足之处,但他们反对墨守成规的传统小说创作方式,对现当代小说的不断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回答完毕。
谢谢邀请!
不知道你是想写网络小说还是纸质小说。
写纸质小说,很复杂,小说发展到今天,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今天的后现代主义,千奇百怪。甚至有颠覆小说反小说,淡化情节淡化人物的,由于价值多元价值解构碎片化叙事,还可能让读者摸不着头脑。
网络小说则相对简单规范,总之要线性叙事总之要有情节。
你已经有故事那就更好办。
按照教科书的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这个,很多人已经能够背诵。
顺理成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现在谈你的问题:怎样把故事写出来,写好。
首先,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各部分的顺序按照写作的需要,是可以打乱来写的。如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倒叙,如意识流小说的“杂乱无章”的下意识顺序。
既然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那么写故事首先要确定人物,并全程致力于塑造好人物形象,因为故事实际上就是人物关系和人物、群体、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反过来说,故事情节又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多年以后,故事情节已经淡忘,但鲜明的人物形象永远忘不掉。
因此你可以首先确定你的小说写哪些人物,哪些是主角,哪些是配角以及人物之间的大体关系,然后再考虑怎样写好人物。
人物刻画离不开环境描写。环境是人物的载体,能赋予人物生命与灵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在起点写的网文《龙大魔天》,一开始就写主人公龙游浅到外地出差,无意间走入一片优美神奇的竹林,我认为对竹林的景物描写,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人物在这片几华里长的阒无人迹的竹林里漫游,他原本善良内向的性格已经袒露无遗,紧接着写他被害和被害的原因就顺理成章了。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不管写人物写环境写情节,都要注意写好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和生动,人物形象也活不起来。
因为:
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这个不用考虑,大作家、《活着》的作者余华说过,写成短篇还停不下来,写着写着就写成了长篇,所以有内容就尽管往下写。并且,网络小说是不允许写传统意义短篇只能写长篇的。网络小说短篇的字数和传统小说短篇的字数也迥然不同,网络小说短篇的意义应该是长篇小说里的短篇,一般是20万字以上,直至100万字。网络小说的中篇50万字以上,直至200万字,长篇则100万字至300万字以上。每种篇幅的小说,前面的字数是普通网络作家的标准,后面的字数是“大神”级别作家的标准。
可见写网络小说无须担心篇幅太长,只须担心篇幅太短。
现在以我网文《微小说与小小说》置顶篇《三张五线谱》为例,说说故事的写作。
这篇小说是根据文革中一个流传全国的地下故事改写的。
人物有音乐学院女生傅文洁(女主)、青年工人张雄贵(男主)、青年工人张雄才(配角)、傅文洁的父亲(音乐学院教授、配角)、张雄贵的同伙(配角)和工人、社会青年们等群众角色。
《三张五线谱》着力塑造女主傅文洁和男主张雄贵的形象,反映当年青年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
故事情节注意突出原故事的凄美、恐怖,随着一张又一张五线谱的出现,在小提琴、扬琴、歌声的音乐声中一场离奇恐怖的“爱情复仇”一步步展开。
采用顺叙,线性叙事。
从音乐学院拉小提琴的女生傅文洁和她音乐学院教授的父亲一道从大城市到古镇来躲避武斗开端,写她下河游泳,吸引了古镇青年,青年们纷纷给她写求爱信。
接着是主角的哥哥死亡,主角设计、实施“复仇”。这是发展。
男主角“复仇”得逞,女主角死在男主角哥哥坟前,这是高潮。
男主角被枪决,这是结局。
环境描写则渲染了当时的社会气氛和古镇优美的自然风光,以作为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心理依据。
细节描写着意刻画了女主的美貌、单纯和出色的音乐才华,同时为她的结局作铺垫,让恐怖离奇的结局显得真实可信。
你的叙事顺序不一定像我讲的这个故事一样采用顺叙,可以把高潮或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具体情况具体处理,我这个故事的开端已经很吸引人——古镇来了个音乐学院美女,所以用不着倒叙。
另外,我这篇是传统意义的短篇,只有几千字,所以结构并不复杂,只有一条主线即明线,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暗线则概括交代事件的起因和男主幕后的活动,如果你的故事比较复杂,注意处理好主线、副线的关系。最好先写一个提纲,文字或示意图都行,总之要把控全局,心中有数。当然,人物写活了,会带着作者走,临时可以改动。
我从来不写提纲,因此写长篇曾经造成重大失误,写着写着写不下去,请引以为戒。
你好,我是秋山,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大淖记事》和《受戒》都是汪曾祺先生优秀的短篇小说。汪老先生的文章,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潇洒自如,信马由缰,充满了平淡之美。他的文体清新别样,文字中充满了传统的文化底蕴,带有鲜明的风俗画特征。汪曾祺小说处处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人文主义及和谐氛围,他在小说中挖掘并赞扬人性美,突显健康人性,和谐人性。个人觉得汪曾祺的文风很优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采取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了类似江南乡下人的日常生活。《大淖记事》和《受戒》这两篇小说正是其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的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这是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汪曾祺不重人物性格,而重氛围渲染,以玄远清丽的真淳飘逸之气,表现健全的人性和健康的美。温软的水,朦胧的月,摇曳的云影,迷人的沙洲,感应着明海小和尚、小英子、巧云、十一子们细微神秘的心灵震颤;那混沌的爱,迷离的情,则展示了生命的腾踊,美的精魂的跃动。汪曾祺纤笔一枝,将人的自然情欲写得如此美绝人寰,一尘不染。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味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这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他的小说就像是一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在《受戒》结尾处那充满着生活情越的水荡景色描绘那样楚楚动人,犹如一幅美丽的画画恒久地定格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优美,有散文化的趋势。他自己说;“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象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了。”因此,说他的小说更多地接近于生活的原貌,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其作品人物着色浅淡,绝少铅华,不作故意的褒贬和抑扬,好人并不强其所好,坏人也不故添其坏,能人并不样样俱能,庸人也不一无所长。全都实实在在,不掺半点虚假。以外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然后通过人物的内心来表现人情美。曾祺一方面热情赞颂了真正的情爱、自由的个性,同时极力唱赞朴素的人情、和谐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尽量把小说中的矛盾淡化,把冲突变得和缓,造成感情的隐含性、内敛性,达到一种“虚美”的艺术境界。
他描写的“人情美”体现在各个方面,不单在古朴的乡村,有时甚至是放在压抑人性的背景体现人性美、本色美。作者塑造众多鲜明生动、形神活现的人物形象,都是以浓烈的氛围、凝炼的语言来表现的。这些语言不仅赋于人物色彩,还赋于人物动感,使人感觉得到人物形象的质朴美丽,是非常逼真而又非常优美的。比如《大淖记事》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十一子被打得昏死过去,巧云喂他尿碱汤时“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这个细节很感人,生动有力地表现出巧云对十一子赤诚真挚、相濡以沫的情爱,虽无什么细致的文字,却已写出了巧云内心丰富的情感。
人物形象的美也还体现在人物之间的语言上,汪曾祺小说中对话不多,语言总是力求自然、平常,于平常中求韵味。看《受戒》中明海与小英子一起划船回家在芦花荡里的对话,《大淖记事》里十一子养伤时和巧云一起对话,都是简短得不能再简短,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但却真正闻其声如见其人,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自然、平淡、感人。小英子言语有任性、天真,明海则是憨厚、温顺。十一子和巧云尽显一往情深。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的句子,而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就很好把握住了这一点。
在汪曾祺的文章中,没有那种耳提面命的道学家面孔,没有装腔作势的大喊大叫,也没有自命不凡的名士习俗,他有的是从容和平和。他有的是娓娓道来和细细评说,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所以他的文章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如坐春风,是一种真正的艺术享受。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对楼主有所帮助。
在网上找了一些大家评价比较高的:
1.周浩晖《死亡通知单》
其实这个也不用说什么,感觉只要看国产推理的网友大概都看过,周浩晖的若干本著作都不错,尽管所有推理小说可能都存在BUG,它也不例外,可相对来说,它结构是比较严谨的,案情复杂但条理清楚,有头有尾层层深入。当然网剧《暗黑者》也看啦,不过完全两回事啊,一个逗逼剧,光看剧你完全想像不到原著这么严肃认真……如果你只看过网剧,那么强烈推荐看原著!看原著!看原著!重要的事说三遍!情节也强过网剧,人物也强过网剧,当然也没植入广告!(《暗黑者2》简直就是广告合集,顺便插播剧情而已……)
2.雷米《心理罪》
这个是先看的网剧,感觉网剧还可以,才去看的书。至少《心理罪》的网剧是“正正经经”的,虽然和原著的情节也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经过改编的部分,但至少也是正经的连环凶案,也是认真(而略带伤感)地破案,没有被搞成逗逼或搞笑剧,听说它已经被下架了,因为一些镜头有些凶残或血腥,这正说明了它是比较认真地在拍这部充斥着变态凶手连环案的小说。可惜了。没看剧的,看小说吧!
3.贯越《迷局》
贯越的几本书包括《密室之无可逃脱》《密室之别墅疑云》《秘密背后》《卦宴》等,感觉喜欢看的原因,案件情节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男主的风格——很淡定、安静,不动声色,甚至不喜欢掺和事,但却是非常有头脑、高智商的人,在经商的时候就是个奇才,发现身边可能暗藏竞争对手,并且关键商业机密被盗可能自己要一败涂地时,依然……淡定、安静、不动声色……脑补一个三十至四十之间,清瘦、戴眼镜,经常在看书的男人……如果张鲁一把胡子刮干净,戴上眼镜,拿起书来,嗯就差不多了。
《迷局》就是写标书被盗,老板(即男主)随之发现一系列复杂事件的剧情,而其它几本小说倒是一上来就发生刑事案件的,那个《赴宴》简直一片血浆。
4.宁航一《幽冥怪谈》系列
1:夜话
2:死亡约定
3:致命之旅
里面包括不只一个故事,有的推理成分多一些,但总的来说悬疑、惊悚成分更多,这三部均可在网上找到电子版,推荐喜欢悬疑、惊悚小说的亲下载来看。
开头:两个大学生夜访心理学教授家,请教什么是人类心理最为恐惧和害怕的东西。教授答应跟他们讲三个故事,但条件是听完之后出现任何状况,或者发生任何事,都与教授无关。
他们到底能不能将这三个恐怖至极的故事全部听完?
而最为神秘的“第四个故事”到底是什么?
两个大学生在听完故事后,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5.鬼马星《木锡镇》
这位作者作品很多,随便一搜就能发现很多,这位作者的另一个作品《淑女之家》,前阵演过电视剧,光看这名字都不知道是这样一部作品,听起来好像文艺、清新、生活、爱情剧之类的……小说却是以在地下室发现了尸体开始的。
至于推荐《木锡镇》,它的叙述方式比较特别大概有点象《嫌疑犯X的献身》。
有时,你面对一件特别悲惨的事,大吼大叫、痛哭流泣,反而未必会让旁人有什么感觉,但你沉默、你淡淡地面对,那画面可能却会让人同样感到悲恸。
另外,鬼马星作品是很多,有一些男女主角太杰克苏、玛丽苏,个人来说不爱看这样的,这本《木锡镇》正好没有。
6.紫金陈《无证之罪》
可能不少人会推荐紫金陈的其它几部作品,《化工女王的逆袭》《坏小孩》等等。我推荐这本因为这是看紫金陈作品的第一本,印象比较深,而且比较喜欢男主的形象,一个沉着冷静、学心理学的高智商,在紫金陈作品系列里,有种日本推理小说的影子。案犯是主导,负责侦破案件的警官是配角,不过我对其中那个总是能“配和”案犯,最后虽然没能抓住真正案犯,却能把案子圆满地交待过去的、官场经验丰富的高警官印象也不错。
7.阿乙《下面,我该干些什么》
简介里有句话“他有着对罪恶、时间、人的社会关系近乎可怕的清醒”,但他自己筹划着去做案了。怎么说呢,有时确实是无知者无畏,他们会因一时冲动就犯罪,但有时却也有那种“明知是地狱也要走一走”的人,同时他们知道前面是毁灭,但他们不在乎,一切结果均可接受——亦清醒亦疯狂,亦疯狂亦清醒。相比起来,那些千万百计谋财害命,最后要是败露了、被抓了,要么畏缩了害怕了不想死了,要么指天骂地一百个不甘心、以为自己天纵英才不该被抓的,都有点LOW。
8.蒋峰《为他准备的谋杀》
有人可能看开头觉得挺无聊的——有人想把另一个人杀了,但你老是想,你倒是动手啊,急死宝宝了……
开头:“我去年十一月特别想杀人,因为懦弱迟迟没有动手。三个星期之后一次意外让我摘掉警徽,下了枪,杀人计划不得不延迟,那个人活得比我还好。我没做错任何事,星期三夜里十一点十四分是我执勤时间,行至尚志大街路口还有三十四秒的红灯,三十秒,二十九秒,二十八秒,我叼住一支烟准备掏打火机的时刻,有人差点把我撞死在车里。”
9.鬼古女《失魂雪》
女主角那兰的系列之一,还有《锁命湖》《断指弦》。与同伴去山上渡假村滑雪,遇到暴风雪,暂时与外界失去联系,然后,开始死人、发现每个人都各怀鬼胎什么的……一个聪明、高智商的女主角我也乐于看到的,如果不掺和狗血的爱情,就更好了……
关于本次汪曾祺的小说在结构、语言及叙述方式上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和小说语言怎么弄好看的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