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冷知识(解释一下杜甫的)
9312023-08-29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了解杜甫的基本文学常识(名、时、地、评、作),以及杜甫历史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唐代是我国古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矗立着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她就是李白与杜甫。
二人分别被誉为诗仙、诗圣。他们为我国古诗词发展到极致,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李白
(1)生平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唐朝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他诞生于此。幼时,随父迁居棉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廿五岁出蜀,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一带。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四十二岁,由道士吴筠推荐,至长安。玄宗命他供奉翰林,后因受权贵杨国忠,宦官高力士等谗谤,不到三年便“賜金还山”,离开长安,浮游四方。
安禄山叛乱时,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后李璘因争帝位,为肃宗部下所败,李白被流放夜郎,会赦,还浔阳。后来往于洞庭、金陵间。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他把绝笔诗《临终歌》手稿交给了李阳冰后与世长辞。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
存诗九百九十余首,有《李太白文集》。
(2)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所作诗歌热情奔放,才气纵横,语言生动,表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面貌。特别表现他藐视封建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当时统治集团腐败做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
其诗风豪放、具有奇特想象力,因而写出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篇,他是浪漫主义诗派的代表,对我国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杜甫
(1)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朝大诗人。字子美,又称杜工部。被后人誉为“诗圣”。
他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东北)。早年刻苦学习,知识渊博。三十五岁以前,曾游历江淮、山东等地。后入长安。天宝六载(747年)应科举考试,因李林甫作梗,举人全部落第。遂在长安潦倒十年左右。十四载(755年),他出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太子属官之一)。同年,安禄山叛乱,次年,赴灵武途中,为叛军俘获。至德二载(757年),脱身至凤翔,肃宗任为左拾遗。不久,因上疏营救宰臣房琯,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安家定居。两年后,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并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人又称杜工部。严武死后,东下夔州,定住三年。代宗大厉三年(768年)全家经今湖北入湖南。五年,贫病交加,死于耒阳湘江舟中。
杜甫生当唐朝由鼎盛到衰败的动乱时代,流离漂泊,深感社会黑暗,人民苦难。于是写下了许多真实反映这一时代的动人诗篇,被称为“诗史”,有《杜少陵集》。
(2)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都崇高精神。杜甫注重关怀社会现实,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他的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想到社会上广大的”寒士”,慷慨激昂的表示,为天下的“寒士”免于饥寒,他冻死也心甘情愿。还有一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
杜甫的诗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他写出了《三吏》、《三别》等伟大的现实主义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诗中揭露了唐朝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反映了悲惨的社会现实及人民的苦难,所以人民把他的诗称为“诗史”,在这方面诗人的影响更大。
三、李、杜之间友谊
李白与杜甫的交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
公元744年,杜甫在长安见到了李白。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当时李白已是举世瞩目的大诗人,杜甫则是刚刚成名。他们相互钦佩,一起漫游河南、山东等地。杜甫写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纪念两人的深厚友谊。(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
他们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李、杜互相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
现存李白直接为杜甫而写的诗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
在《沙丘城下寄杜甫》诗中,我们看到了他把杜甫视为可思之友:"我来竞何如,高卧沙丘城…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而杜甫思念李白的诗,竟写了十多首,充满了深情厚意,对李白诗赞美备至。诗有:《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等。
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结束语:李白、杜甫二人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在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杜甫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逐步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们成为中国诗坛上两座并峙的高山。两位诗人,一座是五岳独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雄伟壮观之泰山;一座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美轮美奂之庐山。让您说这两座山,它们谁更雄伟壮观呢?!
《杜甫逃荒之谜》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通过展现杜甫逃荒的历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他的坚韧和不屈精神。面对困境,他不仅没有放弃,反而用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这部纪录片不仅让我了解了杜甫的一生,更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它提醒我们,在逆境中坚持追求梦想和正义,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
杜甫(712—770)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人称“诗圣”。与李白齐名,世人称为“李杜”。其仕途并不平坦。
杜甫名作:
杜甫的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关于了解杜甫的基本文学常识(名、时、地、评、作)和杜甫历史冷知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