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冷知识 我的祖国相关知识
12052023-09-09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袁绍实力那么强大,为什么不愿意迎接天子和田丰为什么不建议袁绍救驾天子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袁绍实力那么强大,为什么不愿意迎接天子以及田丰为什么不建议袁绍救驾天子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袁绍没有迎奉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于是将汉献帝这块大蛋糕,送给了他的发小曹操,而曹操将这块蛋糕越做远大,越来越风生水起。曹操还不忘嘲讽一下袁绍:“色厉胆薄,好谋寡断”。
袁绍早在诸侯联盟讨董卓时,就想另立幽州牧刘虞登基。曹操在《蒿里行》说“刻玺于北方”,就是指的这件事,不过袁绍没有做成。
袁绍在平定冀州等地有了自己地盘时,谋士沮授建议他迎奉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遭到了袁绍主要手下郭图和淳于琼的反对。
《献帝传》记载:“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轻权,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郭图与淳于琼给袁绍一个更大的,更直接目标:“秦失其鹿,先得者王”。那意思就是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如自己做天子痛快。
可能是郭图,淳于琼看到了袁术的登基,才给袁绍出了这个主意吧。当然,袁绍也知道他那个弟弟的事。
这里就表明了袁绍的“好谋寡断”了,关键时刻他不能拿定主意,掌握方向,被郭图画了一张大饼挂在了眼前,他的眼光看不到汉献帝其实是蛋糕,不但比饼好吃,而且还能不断膨胀扩大,带来巨大利益。
于是,袁绍对迎奉汉献帝的事,就不屑一顾了,只顾着自己去扩大地盘了。他后来一切努力的结果,等于都是为曹操做的。袁绍去世后发生的事情说明,他们袁家的事业,基本上都是被郭图忽悠没了。
要说手下能人猛将,董卓手下拿出手或者以能力出名的比较少,集团内基本分为亲族和非亲族两大类。
亲族类要说亲族的只有三人,一人是董旻,一人是董璜,另一人是牛辅。
董旻,这是董卓的弟弟,董卓家里排行老二,除了大哥董擢早年死亡外,就他这个弟弟和他比较亲近。并且董卓还没入洛阳时,董旻就担任了奉车都尉一职,属于宫廷宿卫的身份。
所以,当时何进被杀,袁绍诛杀宦官,宫廷内乱成一锅粥时,董旻同何进的旧部吴匡合力击败了何苗的部队,并斩杀何苗。董卓趁着救驾一事入了洛阳,而不是董旻同董卓一同自西凉而来。
后来,董旻官拜左将军,同董卓的前将军并列,而集团内其他将领最多只是中郎将和校尉,地位自然第一。
董璜,董卓的大侄子,大哥董擢的儿子,董卓得势后,被封侍中、中军校尉,为西园八校尉中仅此上军校尉的官,小王推测这是董卓用来掌控禁军安插的重要角色。也没什么突出战绩。
牛辅,这是董卓的女婿,任中郎将。这应该是董卓手下那么多中郎将中地位最高的,除了弟弟外,牛辅最得信任。
要说战绩,还不如上面的董旻,董旻好歹配合击败了何苗部队,帮助董卓后来掌控何进旧部、何苗人马,这个牛辅早前对阵讨伐郭太的十万白波军,竟然失败而归。
董卓退守长安时,牛辅是一方统帅的身份屯军驻守安邑,安邑和华阴、渑池一样,都是长安的外围屏障,所以这里除了牛辅外,另外两地的统军将领段煨、董越也是心腹将领。
不过这个人能力不行,董卓被杀,董越没投降来找他,反而被杀,要说牛辅自己统军干架也还能想通,比如不希望有人掣肘,但是打败李肃后带着亲信跑了,部队都不要了。
所以亲族里,没什么特别突出的牛人。
非亲族这就比较多了,与牛辅中郎将一级别的有段煨、董越、胡轸、杨定、徐荣、吕布。
段煨,能统军一方,自然是董卓比较信任的人,从记载看,治军有几把刷子,不管是早期在华阴屯军的兴修农事、不掠百姓,还是后来的攻伐李傕,也都游刃有余。
董越,记载较少,除了驻守渑池外,就是投靠牛辅时,牛辅不信,找人算卦,然后下手杀了他。他和董卓的关系,应该算不上亲族,姓董说不定只是同乡。
胡轸,孙坚斩杀的华雄,就是胡轸奉命出征时带的部下。当时董卓让他统军,吕布当时还只是骑都尉,跟随出征,华雄应该胡轸手下众多步骑校督。而且为人急躁,吕布也不听他掌控,才导致对战孙坚失败。
杨定,这人是与胡轸齐名,都被尊称为“凉州大人”,这里的“大人”,韩遂也有,主要是指地方豪强,也就是说胡杨两人在原先凉州一带比较有影响力,要不王允也不会派胡轸和杨定前往劝说反叛的李傕。要说战绩,两人在董卓手下并没有突出战绩,但从早年董卓讨伐先零羌、平定叛军的战绩看,这两人应该是这一时间段成长起来的,靠着一些战功和地方势力积累到了中郎将的位置。
徐荣,要说战绩属他最突出,关东联军迟滞不前、曹操追击董卓时,徐荣带着大军打败了曹操,要不是曹洪把马让给曹操、徐荣没有追击,估计曹操就要躺在荥阳汴水了。后来又击破了孙坚,不过孙坚突围跑了,也就有了上面说的董卓让胡轸出征孙坚,因为当时孙坚收拢散兵屯军在阳人,在董卓看来问题不大。
吕布都熟悉,武力毋庸置疑,就不再细说。说完了中郎将,再就是校尉一级。
华雄,前面提到是胡轸部下,不过记载没多少,不像《演义》那般威猛。
李傕、郭汜,这两人属于校尉级中比较突出的,都是牛辅手下。在牛辅死后,听从贾诩的计策,反攻长安,张济加入,就是那个妻子让曹操垂涎的人,这三人还曾经一起领兵打败过朱儁。
在反攻长安过程中,又有樊稠、李蒙、王方加入,后面除了樊稠勇猛出名,李蒙曾和徐荣一起击败孙坚外,其他记载较少。
另外还有个贾诩,这个是牛人,但董卓入洛阳时,贾诩还是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就是小平津关的守将。当然还有个张辽,这个可是何进的直属部下,何进败亡后归到董卓麾下,不在董卓原有的队伍内,小王猜测时间太短了,加上可能一直以独立的身份归顺,所以董卓顾忌没什么发挥空间。
所以这批非亲族将领中,如果武力来讲,吕布无人能及;以智谋来讲,贾诩当属第一,只不过在董卓手下,相对其他一些核心将领来说地位不高,作用发挥较少。要是统兵打仗,徐荣应是第一,再往下段煨、李傕、郭汜、算比较出众。
谢邀,“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敌攻击曹操的话,曹操的谋士毛玠,提出的是原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欣然接纳了建议,把汉献帝迎到了许都。这样一来,曹操征讨其他诸侯,就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意思就是,曹操以皇帝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诸侯。后来曹操凭借“正义之师”的名义统一了北方。
▲曹操
(问题来了),曹操的谋士能为曹操出此良策。其他诸侯为什么没有想到呢?其实这个问题不是曹操的谋士毛玠最早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其他诸侯的谋士也提出过同样的问题。只有曹操实施并成功了。
一、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毒士”贾诩。原话不同,但表达的意思一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他的手下李傕、郭汜逃出长安。惊魂稍定的李傕、郭汜,想向掌握朝廷实权的司徒王允投降。王允为人刚直没有同意二人投降。王允誓要斩草除根,这样一来,就把二人逼到了绝路。绝望之余,李傕、郭汜打算解散军队分头逃回西凉。当时,贾诩还没有投曹操,董卓派他做二人的谋士。贾诩为了自保,对二人说出了和“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思一样的一句话——“奉朝廷以正天下。”
(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引自《三国演义》贾诩意思是说:现在你二人分头逃跑,就算一个小小的亭长都能把你俩抓住,假如带军队杀入长安。一旦事成,然后以朝廷的名义,征讨四方。假如不能成功,再逃跑也不迟。
二人采纳了贾诩建议,兵犯长安,果然挟持了汉献帝刘协,控制了东汉政府。后来二人争功发生了内讧,兵败被杀。(失败是个人因素造成的)
▲李傕郭汜
二、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是袁绍的谋士沮授。可惜袁绍目光短浅,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董卓死后,群雄割据。袁绍的谋士沮授献计。让其“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
(沮授)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引自《三国演义》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袁绍本人也不赞成,袁绍想:现在皇帝流落民间,其它诸侯谁也不管,我把皇帝请到家,岂不是为自己请了一个“爹”?事事还要听他的,吃我的,喝我的,一帮大臣又不为我出力。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儿,我还是少作为好。
这就是袁绍目光短浅之处,他没有曹操的远见,他没有看出汉献帝潜在的作用,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东汉。奉皇帝指令才是正统。袁绍视汉献帝为垃圾股;而后来的曹操却视之为绩优股。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别。(袁绍把一个“宝”丢弃了,最后后悔不跌,袁绍眼光短浅)
▲袁绍
三、曹操的谋士毛玠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欣然接受。“奉天子,以令不臣”这句话。实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翻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含有指责曹操挟持汉献帝专权的意思,诸侯们谁愿意称自己为“不臣”呢?这是其它诸侯攻击曹操的话,曹操从不认为自己挟持过天子。
后来,许多诸侯看到曹操获得了汉献帝这个“宝”,得到了许多实惠,纷纷攻击他。我想问问:当初为什么你们都看不出这其中的好处?不是你们的谋士不行,是你们才能和眼光不行。曹操做了,成功了,你们眼红了,曹操成了众矢之的。
曹操最初没有“挟持”汉献帝的意思,而是出于儒家思想的“忠君”本能,至于以后曹操的变化就不好说了。曹操本质是想“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思想征讨其它诸侯的。
曹操当时和其他诸侯相比,相对是最弱的一个。后来,曹操击败了青州黄巾军,俘获士兵30万,男女一百多万口。将其中精锐组建为“青州兵”,以兖州为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割据政权。
话分两头。公元195年(兴平二年),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兵犯长安,汉献帝刘协为了躲避战乱,在一班文武大臣的保护下逃离长安,回到了古都洛阳。当初董卓为了迁都长安,一把火烧了洛阳。面对凄凉场景,汉献帝没吃没喝的。大臣只好为他挖野菜充饥。各地诸侯忙于割据争抢地盘,谁也顾不上他,当时最强大的袁绍没有采纳谋士沮授提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置皇帝生死于不顾。
此时曹操的谋士,兖州治中从事毛玠,向曹操提出在群雄纷争之际自存并求发展的重要策略。
(毛玠)道:“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引自《三国演义》毛玠分析的很有道理,当时汉献帝被董卓胁迫西迁长安,朝纲不振,但统治全国数百年的汉室仍具号召力,倒驴不倒架,曹操是官宦之后,他老爸曹嵩曾是东汉的太尉,他深知汉天子在政治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不泛夹杂着忠君的思想,(这是“四世三公”的袁绍为什么做不到的原因)。因此,他极赏识毛玠的建议,当即派使辗转到长安,以示忠于汉朝廷,并利用黄巾军余众,在许县(今河南许昌市西)附近开展屯田,聚集粮食,招纳军队。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撰文/秉烛读春秋。“挟天子”不是绑架天子,是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核心是:天子或皇帝成了摆设,真正掌权的是权臣。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可以说社会动荡、朝代更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政治体制造成的。一般都是开国皇帝艰苦、勤勉,维持最初的繁荣。然后是子孙争权夺利,一代不如一代,最后被权臣控制,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以令士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最后导致权臣与权臣之间的争斗,从而引发社会动荡,给百姓带来灾难。
(免责声明: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关于袁绍实力那么强大,为什么不愿意迎接天子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