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的爪子也不是用来挠痒痒的(人家的爪子也不是用来挠痒痒的英雄)
10542023-08-24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股票分红后要除权,假定股价不涨也不跌帐户总资产并没增加,是因为什么这个问题,股权为什么不建议对半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这个股权结构比较麻烦,会有不少后患。简单来说,公司里有两个人拥有一票否决权(占股35%,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拥有半数以上股权,可能导致公司最后没有一个能最终拍板的人,也会导致公司在出现意见分歧时难以统一意见。
解决方法:第一种,通过签署协议,把投票权集中起来,例如两个35%股份的人,让其中一个人代为行驶另一人的表决权,但是相应股权的分红权和收益权仍归属原来的人;第二种,建立期权池,由公司老大担任期权平台的普通合伙人,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既保障收益权又可以集中表决权。
作者:倪云华
创业早期,只要你不是一个人创业,那你一定会在搭建创始团队时遇到合伙人组建的问题。
有很多创业者在寻找合伙人时,优先考虑的对象都是身边的好朋友。由于是好朋友的关系,比较注重相互之间的情谊,因此在股份的分配上,也就比较讲情面的采用平均化的方式。这样的分割,看似公平,但却为将来的团队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对于创始团队的搭建,创业圈一直都有一个常见的作法,那就是采取“415原则”。以下将与你分享。
概括来讲,415原则包括这3点核心概念:
创始成员不要超过4位
需要有1位可以拍板做决策的领袖
需要有人占股50%以上,达到相对控股
1.创始成员不要超过4位
一个创业公司的合伙人人数最好不要超过4人。一般来说,2至4个是比较好的结构。因为,1个人经历有限、视野也有限,超过4个人又会形成派系,同时也会大幅增加决策成本。
而在人员能力的选择上,选择互补多,重叠少的成员,最能够达到效率的最大化。
举个例子,1999年成立的在线旅行服务公司携程,其创始团队就是4个人,分别由梁建章、季琦、沈南鹏、范敏4位共同创建,彼此按照专长划分,各自负责不同的业务,人称ㄇ
携程四君子
2.需要有1位可以拍板做决策的领袖
即使合伙人团队是依照专长划分,各司其职,但仍然需要一个领袖,能够在紧急的时刻做出决策、解决问题。对于这名领袖来说,他可以有足够的权威,可以在团队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或者团队缺乏一致方向的时候,敢于拍板、可以拍板做出决策。
这在早期的创业公司中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会存在发展方向不清晰的情形,这时候必须要有人敢于承担责任、承担风险。
同时,这名领袖也必须在团队面临困境时,第一个站出来给团队成员带来内心的支撑,形成向心力,继续推动团队的前进。
3.需要有人占股50%以上,达到相对控股
延续上一点,对于这个领袖来说,体现他的权威的方式,一是从他的能力,二是从股权的划分上来展现。为了真正的具有决策权,合伙人中的领袖股份必须大于50%(或者通过某种形式约束),即达到相对控股的情况。
对于,股权分配最常见的误区就是平均化分配,两个人就对半分,三个人就平均每人1/3。通常,如果按照这样的股权分配结构去融资,往往也会是第一个被投资人拒绝的项目。
平均化最大的问题在于,在这个结构中,没有人是真正可以拍板的。此外,因为大家的股份所带来的利益相平均,也会造成大家都不会为之搏命的现象,最终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
新东方从早期一直平稳走到现在,其中与创始人之一俞敏洪的高超股权分配技巧有着很大的关系。然而,俞敏洪也曾经表示,当初三个人合伙,一个人拿33%的股份确实是想的比较简单。好在后期透过一系列完整的机制才顺利的克服股权分配上的种种问题。
新东方“三驾马车”
因此,只有在这个结构中,有人占到足够的比例,才能确保权责的一致性。
总体来说,对于股权结构的设置其实并非靠拍脑袋来决定的。每个人的股权结构设计,是需要参考合伙人在这件事情上的价值,包括投入的资源和资金以及个人能力,并在各种变项中进行加权而得出的,如此一来,才能够得出比较让人信服和具有合理性的股权结构。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微信公众号:倪云华新知
以目前的市场来看,可以无脑申购,只要中签基本能赚10%以上(根据同花顺的大数据,近三个月平均收益13.9%,首日平均收益率13.6%,首日破发率3.33%,如下图)。
有可转债申购,我都会进行申购,而今年大盘大幅上拉以后,凡是中签的基本都是在涨幅10%以上卖出。总体而言,在大盘上涨的时候,对可转债进行无脑申购都可以获得可观收益,破发的可能性极低,即收益远大于风险。
而最高额度申购中签率大概对半分,申购两只可转债中一签左右,这种零成本的事儿(中签之后缴费)对于有证券账户的都可以尝试一下,最高额度的申购通常中签也就是一签或两签,资金准备只需要1000元到2000元。
但是如果大盘大幅下跌,并不建议进行申购,以此同时,中签率100%,甚至会中三签(因此大盘下跌的时候要参考可转债的具体溢价率)。显而易见,大家对可转债的认同感基本是一致的,大盘上涨积极申购,大盘下跌消极申购。
可转债顾名思义,它是在未来时间要转成股票的,即债券转成股票。那么为什么要转成股票呢?因为股票融资是零成本的,以后不用归还本金;而债权融资(债券)它是有成本的,到期要还本付息。也因此,上市企业会不择手段的将可转债转成股票。
比如股价一路下跌,那么对于持有可转债的投资者是不会把可转债转成股票的,毕竟是亏损的事儿。于是乎可转债附带相应的规定,当股票下跌到一定程度,可转债转成股票的价格也会随着股票的下跌向下调整,直到几乎所有的可转债持有者发生盈利愿意将可转债转成股票为止。
而一般而言,这种折算会被折算30%左右,即在某个时候可转换为股票的价格通常会低于30%左右,在可转债(一般期限为6年)未强行转股之前,都能获得30%左右的收益(时间可能是流通的首日,也可能是6年内未来的某段时间)。
既然大家都知道可转债有30%的收益率,于是乎它通常会出现溢价,即可转债二级市场的成交价格高于可转换价格。那么作为可转债的申购中签者,只要股价不远低于可转换价格,中签者都能获得可观的收益。
而在大盘上涨的时候,可转债申购价格已经大幅度折价,对于本身溢价的产品,其收益空间更大。也因此,对目前的市场可以无脑申购,即使申请到破发的,只要耐心持有都有较为可观的收益。
那么什么是可转债的风险呢?可转债可以说是零风险产品,即使持有到期不发生溢价被强行赎回或强行转换也可拿回本金和相应的可转债利息,几乎可以说零风险。但其最大的风险就是上市企业退市,甚至是破产倒闭,即是我们所说的信用风险,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明显的风险。
分红除息的本意是保持账面资产平衡,分出去多少就减下来多少,公司总资产包括了流通资金和不动产,假如公司总资产是100万其中包含了30万盈余现金,把这30万拿出来给股东们分了那么公司的总资产也就下降了30万,在未分红前原本股东手上持有的100万总值在分红后就应该只剩下70万,另外的30万已经进入股东的私人腰包不再属于公司资产。
公司资产按怎么算没毛病,可是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公司总资产会和公司市值扯上关系,资产是资产市值是市值两者牛头搭不上马嘴。公司净资产100万它的市值可以是300万500万也可以是50万,一个馒头价值5毛卖1元正常,遇上有钱又大方的他可以花100元买你一个馒头他乐意,但不代表你这一个馒头的价值就是100元,馒头价值还是5毛不变。公司净资产与市价的关系就跟这个馒头是一样的。
假如一个资产价值100万的公司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人家愿意出100万买他20%的股权,这跟净资产没半毛关系对不?后来公司赚了50万利润分红应该是派给他10万现金也对吧?那怎么不像股市现行制度那样把他的股份减掉10万再还给他呢?这不是毛病我还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有毛病。
文章分享结束,股票分红后要除权,假定股价不涨也不跌帐户总资产并没增加,是因为什么和股权为什么不建议对半分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