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的奥秘(海洋生物大揭秘)
12842023-08-29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海洋生物大多是食肉动物,很少见到海洋食草动物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藤壶为什么不建议吃草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可能跟环境有关。在陆地上,只要有土地的地方,就可以长草。当然那些常年被冰雪覆盖的地方不能长草,但是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即使像北极圈这样的地方,夏天依然能看到很多花草的。植物是陆地上最常见最多的生物,那么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品种和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在海洋中,其实大多数地区是非常贫瘠的。在深海,因为见不到阳光,根本不可能有植物。海水中只存在浮游生物,和以浮游生物为食的一些动物,数量通常也不会太多。真正物种丰富,富饶的地区,基本上都是靠近海岸线的浅海和大陆架区域。世界几大渔场,都在靠陆地周围地区。但是浅海地区,有些地区洋流汹涌,不适合植物生长。有些地区虽然说是浅海,但是也有几十上百米,依然会阻隔吸收阳光,妨碍植物的生存。所以说海洋中,有丰富植物的地区很少。专门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比如像海牛这样的,品种和数量都相对较少。在海洋中,动物的食物,最基础的是浮游生物。然后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像鳞虾这一类的数量庞大的小动物。然后又是吃磷虾这类小生物的小鱼乃至于蓝鲸这样的庞然大物。
很多人在看诸如《寄生虫》此类的电影时,会在心生恐惧之余产生疑问,寄生虫真的能够控制宿主的大脑吗?
大脑指挥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动物大脑指挥动物身体运动的原理比较复杂,说得简单一点,主要过程是这样的:
高级动物的大脑,可以通过生物电的方式,把相关指令传递给身体各个部位。发出生物电的源头是大脑中的额叶,可以在特定情况下发出抽象的指令信息,然后传递给大脑皮质运动中枢,这个区域的神经元在接受到指令以后,会发出冲动信息波,作用于运动神经元,然后再由神经元发出冲动信息波,支配动物肢体的肌肉形成运动效应,对外就表现出按照大脑的意愿进行活动了。
再深入一些解释的话,就涉及到生物学的原理了。从大脑额叶发出的指令来看,之所以能够传递信息,主要是由于神经冲动在沿着神经传播过程中产生电位差,对神经突触细胞离子以及肌肉细胞的离子电位变化,最终使肌肉蛋白中ATP含量发生改变释放能量,从而产生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整个肢体的活动。
寄生虫控制动物肌体的形式世界上有很多类的寄生虫,按寄生部位可以分为体内和体外寄生虫,按致病机理可以分为专性、偶然和机会致病寄生虫,大部分的寄生虫是属于体内的专性寄生。
通常情况下的寄生,都是把宿主作为活动载体和能量来源的目标,比如皮肤上的虱子、肠道内的蛔虫,它们以吸取宿主的血液、抢夺消化系统中的食物营养为生存条件,虽然对宿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但还不至于影响肌体活动和威胁生命。
还有一类特殊的体内寄生方式,这种寄生虫比较少见,比如弓形虫、铁线虫、柳叶刀肝吸虫、部分真菌等,它们的寄生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获取营养,而且还会通过宿主运动扩散到更广阔的区域,从而达到更好的繁殖效果。它们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使之阻断大脑与神经系统通过冲动波联系的途径,取而代之的是这种外来的蛋白物质,直接发出指挥肌肉运动的基因指令,也就是”骗过了”大脑的指挥,促使动物向着有利于寄生虫繁衍的区域行进。
总结大部分的寄生虫不会对动物肌体的运动产生影响,只有少部分能够分泌特殊化学物质的寄生虫,可以阻断低级宿主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引导这些动物“不由自主”的活动,实质上并不是控制了大脑,而是架空了大脑。对于高级的脊椎动物,比如人类,神经系统都有很强的保护层,寄生虫阻断不了信息的传递,更不能控制大脑。
只要是能被寄生虫寄生的动物都怕寄生虫,包括人类,而且只要是寄生虫的寄主,很难完全摆脱寄生虫的寄生,比如螨虫就是一种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寄主和平共处的寄生虫,而且即使我们洗得再干净,螨虫也不会从我们的身上彻底消失。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寄生虫都很“友好”,有一些寄生虫,比如蛔虫,会导致宿主的身体出现各种疾病,因此,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吃熟食就是一种规避寄生虫的方式之一。但是,人类可以烹饪食物,对于自然界中的食肉动物来说,它们只能吃生肉,而生肉中就会有寄生虫。那么它们就不怕寄生虫吗?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寄生关系在自然界中,无论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都无法摆脱寄生虫的困扰。从寄生关系来说,寄生虫与寄主的寄生关系可以分为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和寄生三种。偏利共生是指寄生生物对寄主没有危害,但对自己有利,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藤壶和大型的鲸,藤壶靠藤壶初生胶把自己牢牢的固定在鲸的体表上,而鲸可以把没有行动能力的藤壶带到浮游生物(藤壶的食物)密集的地方。互利共生则是指对于寄主和寄生生物都有利的寄生方式,比如牛的体内有纤毛虫,但是纤毛虫会分泌消化酶帮助牛消化,这样纤毛虫得到了植物的营养,牛的消化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而寄生则是指寄生生物对寄主有害,比如蛔虫就是一种对自己有利,对寄主有害的寄生虫,铁线虫寄生在螳螂体内,也是一种对自己有利,但对螳螂有致命危害。
因此,寄生虫并不是全部都对寄主有威胁,只是那些只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以及对寄主有机械性损伤的寄生虫才是有害的。
▲上图为被铁线虫寄生的螳螂,当铁线虫离开螳螂时,也就意味着螳螂的生命终结
食肉动物是如何接触寄生虫的?疾病从来就是野生动物最大的杀手之一,而导致疾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寄生虫是一大主要的因素。而对于食肉动物来说也是如此,根据科学家们对野生动物尸体的解刨看许多野生动物体内都是有寄生虫的。一般情况下,食肉动物感染寄生虫主要有两个途径:进食和皮肤。
进食很简单就是吃了已经携带寄生虫的动物的肉,我们以猫科动物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首先是老虎,老虎的主要猎物之一是野猪,而根据2013年四川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出版的《野猪寄生虫调查报告》显示,在采集的218头野猪(野外意外死亡的个体)中,检测出了36种不同的寄生虫,其中有14种线虫、9种吸虫、5种绦虫、4种孢子虫、1种棘头虫,剩下的都是螨虫、疥虫、蜱虫。由此可见,野猪作为老虎的主要食物之一,身上是有许多的寄生虫的。而老虎吃生肉,这些寄生虫大部分也被老虎吃下了肚子。
其次是猫,在野猫的食谱中,老鼠的占比很大,而老鼠身上的寄生虫也很多,其中对其他动物比较有威胁的就是弓形虫了。当老鼠感染弓形虫后,行动会变得迟缓,一旦被猫发现,它们逃脱的几率几乎为零。而当猫吃下了感染了弓形虫的老鼠之后,猫就会成为弓形虫新的宿主。
而所谓的皮肤传播就比较的简单了,而且危害相比较体内寄生的寄生虫来说要小一些,它们大都是通过皮肤接触的方式传播的,比如野猪身上有蜱虫、疥虫,这些寄生虫会在老虎捕食野猪时跑到老虎的身上。只不过,通过皮肤传播的寄生虫大都是体外寄生的,它们虽然会威胁宿主的健康,但是对生命的威胁不大。
食肉动物怕寄生虫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比如上面我们说的猫吃了带有弓形虫的老鼠之后感染,照样可以出现弓形虫病的症状,而且像野猪身上携带的一些寄生虫也会在老虎等食肉动物体内寄生,同样会威胁老虎的生命健康。所以,食肉动物必然也是怕寄生虫的。
但是,怕归怕,它们也没有办法去避免,吃肉不一定会感染,但不吃肉一定会死,所以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它们不可避免会通过进食其他野生动物导致自身被寄生虫感染。当体内的寄生虫累计到一个阈值时,它们就会出现各种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而一般情况下,由于食肉动物的胃液浓度较高,对吃进去的寄生虫会有很强的杀灭性。而且大多数食肉动物都有一些兼腐食性的食性,这是为了保证自己在食物匮乏时,可以最大程度的存活,因此,它们的胃液已经强大的到可以杀死大多数的细菌和寄生虫了,这也是为了生存而进化的一种能力,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它们吃一顿腐肉可能就死掉了。
总结在野生环境下,动物们没有医生,它们生病了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来对抗,被寄生虫感染了也是如此,而且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它们不得不吃可能被寄生虫感染的动物,毕竟在被感染之前,它们也无法辨认猎物是否是携带着。所以,它们要做的不是怕,而且要么打败疾病,要么被疾病给带走,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相对来说,食肉动物强大的胃液是保证自己最大可能不被寄生虫感染的唯一“利器”。
关于为什么海洋生物大多是食肉动物,很少见到海洋食草动物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