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奖式教育的利与弊

投稿- 2023-08-21 20:08:38

论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夸奖式教育的利与弊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不建议批评教育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夸奖式教育的利与弊
  2. 教育孩子多表扬好还是多批评更好
  3. 老师应不应该在家长微信群里点名批评学生以及家长
  4. 教育孩子是否应该打骂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夸奖式教育的利与弊

夸奖式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常性用夸奖、赞美的方式鼓励孩子,从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本身应该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人都喜欢被别人肯定。经常性的被别人肯定,自信心肯定就大大加强,也敢于去探索和发挥,最终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越被夸奖,就做得越好;做得越好,就越会受到夸奖。

但是,夸奖式教育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有一些经常受到夸奖的“优秀”学生,因为某次受到批评,就做出过激行为来。

个人觉得,目前的“夸奖式教育”主要有两种误区:

误区一,只夸奖,不批评。“夸奖式教育”要求尽量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加以表扬。但这并不是说,孩子不能批评。恰恰相反,该批评时还是要批评。唯有如此,才显得夸奖的可贵,孩子们也不会娇嫩的经不起批评。

误区二,没有针对性的夸奖。有的家长觉得纳闷:自己明明经常夸孩子,为什么没有效果呢?其实,错就错在他们只知道夸孩子好棒,这也好棒那也好棒,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好棒在哪里。正确的夸奖姿势是,在夸孩子的时候,明确告诉他是哪个方面或哪一点做得好。这样长时间积累起来,孩子会牢牢记住,怎么做才是好的!

专注教育,专注成长,我是牛皮社。欢迎关注、留言探讨。

教育孩子多表扬好还是多批评更好

不知在哪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当你责备孩子的时候,不要让孩子只记住了你的指责,而没有记住他错在哪里。”当时震动很大,现在想想,表扬其实也是一样,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我们应该让孩子记住的是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影响,而不是表扬或批评。

不少父母喜欢鼓励孩子,看到孩子多吃了一饭碗,会说:“你真棒!”,做出了一道数学题,会说:“你真聪明!”与此类似的还有“你真乖”、“你真聪明....

这根本不是表扬,如果是事实应该被称为“赞美”,如果不是事实应该被称为“忽悠"。在“你真棒”环境下生活,一类孩子认为自己很棒,因而“不可一世”,等发现自己不棒的时候,心理会出现问题。

还有一类孩子根本不觉得自己棒,家长还不断说孩子“棒”!这类孩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会和家长说:“想让我干什么?别忽悠我了!"“我哪有那么棒,有话直说!

请家长们停止“你真棒”吧,很多孩子因

为“你真棒”对表扬产生了依赖,没有表扬不去做事;很多孩子因为“你真棒”对表扬产生了厌恶,专门和家长对抗。不具体、不定量的表扬对孩子有害无益!

正确的表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家长对孩子表扬时说的话;第二部分,孩子听了家长表扬后对自己说的话。

正确的表扬流程:表述孩子的行为+说出行为的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感谢

举个例子,看到孩子第一次刷碗时,先描述行为“宝贝刷碗了”,再说出这个行为造成的结果“刷得这么干净”、“妈妈不用刷了”或者“刷碗很不简单的”,然后表达感受和感谢“妈妈谢谢你”。

这样的话,孩子知道你为什么表扬他,感觉被认同,他心里和自己说:“妈妈这么认同我,我付出是应该的,下次还要刷碗。”

只有真正的表扬才能激励孩子进步,不过尽管如此,表扬也要适度,要少用。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每天都在学习,表扬多了,一来孩子可能对表扬产生依赖,为表扬而做事,本末倒置,二来,孩子可能觉得被忽悠,觉得表扬“不值钱”,对表扬产生了免疫力。

建议少表扬多鼓励。什么是鼓励呢?

就好比两军对战,胜利以后要“表彰赞扬”--犒赏三军,打仗过程中要“敲鼓激励”--浴血奋战。

表扬关注“结果”,一件事情做完了,做得很好,我们应该表扬,孩子的常态生活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因此要少用表扬,多用鼓励,因为鼓励关注的是“过程”。

不论孩子做了好的事情还是不好的事情,指出孩子做得不错的地方,再告诉孩子下一步的方向,这就是鼓励。如何鼓励呢?

例如,孩子考试成绩不是很好,家长首先要在心里告诉自己“我的孩子下次一定会进步”,只有家长有信心孩子才会有信心;指出孩子平时的正确行为或客观事实,“你每天晚上都努力学习到很晚”,或者“这次题比上次难,你其实进步了”;再给孩子方法和方向,“你如果考试再细心一点”、“保持努力”或“加强记忆”;最后给个期望,“爸爸妈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会进步”、“没关系,下一次再来”,或者抱抱孩子小声说“努力吧,有爸爸妈妈在你背后支持你!”

所以,建议表扬和批评都少一点,这两种方式都没有教会孩子看清事物的本质,都没能让孩子意识到,做了好事,受益的是他自己,做了错事,吃亏的也是他自己。

鼓励多一点,鼓励是建立在孩子了解“过程”并有所思的基础上,如果这种基本的是非价值没有确立起来,就使得孩子脱离了外在评价之后没有动力去做任何事,因为他无法把自己和这些事建立起内在的联系,看不到去做事的必要性。

批评和表扬都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就事论事,是让孩子了解事情本身。孩子把衣服弄脏了,东西弄丢了,忘带作业了,不要急着批评,而是要让他知道,他的行为是怎样影响到他自己的。

只有让他明白了,这件事的本质,以及这件事与他切身的关系,才能建立起他为自己努力生活的内在动力,才能让他在未来的人生中,脱离表扬和批评。

关注我,每天分享教育小知识!@文浅浅

老师应不应该在家长微信群里点名批评学生以及家长

我的观点是:批评教育的实质是让孩子进步,而在家长微信群里点名批评学生及家长乃教育之大忌,容易伤及孩子的自尊,起到相反的作用。但对于少数孩子我有时候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在家长群里点名批评,往往能达到我想要达到的效果。

一、群内点名批评不可取

任何人面子都会要的,何况是正处青春期特别看重个人形象的中学生呢?他们最忌讳在众人面前被点名批评,其消极影响有时候超出我们的想象。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件我读书时候的真实事情。我读书的那个年代还没有微信家长群,老师喜欢把考试分数直接在班上公布。我清楚地记得有次数学老师把期中考试的分数在班上大声宣读,当念到我前排的女同学时,他特意提高了嗓门重复了两次:魏某某,8分,就8分!那堂课之后,我的这位女同学背着书包就回家了!这么多年过去,也许我的数学老师已经不记得这回事了,但我相信我的同学肯定永远记得这事。因为身体的伤害很快就能愈合,但心灵的伤害只能靠时间冲淡它,却无法彻底抹平它。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当我拿起教鞭时对待自己学生的考试分数就格外小心翼翼了。所以我一般情况下不在家长群里公布考试成绩,也反对在群里点名批评学生或者家长。

二、有问题应该私聊家长

现实当中就有那么一些学生软硬不吃,在老师使尽浑身解数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我认为有必要把情况如实通报家长。这时候我会选择微信,通过私聊开诚布公地指出孩子的问题所在。实际上,有些家长根本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也不善于和老师沟通,于是孩子就利用了家长和老师之间存在的真空,两头欺骗隐瞒。比如在我的上一届里有个叫周阳的孩子,整天沉迷于游戏,手机没收了一部又一部,思想教育加上罚站罚扫地,就是戒不掉他的手机瘾,而他却在电话里装成乖儿子,家长一直以为他在家里刻苦学习。下面这是我和周阳爸爸的聊天截屏:

这次聊天之后,周阳妈妈辞去了外面的工作,特意回来陪读,这种情况下周阳没有了真空地带,只好用功学习,慢慢地他还真把成绩赶了上来,初三毕业考取了重点高中。

三、名为批评,实为褒奖

在我这么些年的教学生涯里,经常会遇到一些天资聪颖,态度却吊儿郎当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只用五成力,成绩中等偏上但不出众,这些孩子的性格大多数属于多血质,需要激励才有动力,而且在越多人面前激励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有时候我故意选择家长群这样的场合对其学习情况进行点名分析,如下图:通过上面信息你们可以看出,我表面上是在批评这位同学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实质是在褒奖他天资聪颖,具有逆袭的潜力。事后没想到我的小策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在刚刚结束的月考中成绩进入了年级前三,果真逆袭成功。

总之,批评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因材施教,真正从爱学生的角度,抓住教育时机,讲究方法多样,学生才能在自己的错误中改正,批评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

本文是我一家之言,不喜勿喷,如果你喜欢这篇回答,就随手关注我吧,你的支持必将让我加倍努力。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请来评论区留言吧!

教育孩子是否应该打骂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感谢提问:

教育需要赏罚分明、恩威并施,不能夸奖或者打骂二选一。当然,夸奖或者惩罚都应以行为事实为基础。奖惩是人类社会规范治理的两条准绳,也是教育工作中的必备依靠。人类是自然生命体系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动物,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权衡”利弊,有利的多做、无利可图的少做或者不做。迄今,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分工协作已经走过了近万年的文明历程,但是利己求存这一基本生存规律却从未变过。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像从前离娄那样精明的眼睛,公输般那样的巧匠,不凭规和矩,是画不成方圆的”。但是,综合人类社会治理过程中,是不是有了规矩之后就必定能得到方圆呢?其实不然,因为每个人都有行为综合主动意识,只要个人获益较大之时,他们就有可能会逾越规矩。纵览人类社会文明史,无论有成文分工协作制度还是没有成文分工协作制度时期,我们都能发现许多因私利而损公利的违法行为,并且相当高比例的违法者都是知法&执法者,比如十八大以来我国落马的省部级以上高官就多达200人以上。

私有合法财产不受非法侵占,但偷盗、抢劫行为依然存在;现代城镇职业生产劳动分工体系中,各行各业都有产品标准规范,但依然存在偷工减料、违法添加或简配;城镇出行拥有完整的交通守则,但依然存在闯红灯、翻越护栏等抢道行为。因此,现代人类社会在完善社会法制的同时也配套了严格的司法监督机制——警察+法院+检察院。

以德服人,意思是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归顺、服从统治者。但是,翻阅我国5000多年不间断文明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规律——所有朝代都是在马背上得到的天下,得到天下之后才能施行德政。“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更是我国赢得近代百年屈辱抗争史之后,总结出来的普世哲理。

成年人,会因私利铤而走险、成年人,会因私利违法乱纪、成年人,会因私利贪污腐化......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尚且不能完全依法依规行事。那么,尚不具备完全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孩子就一定会遵照老师和家长的教导行事吗?不!相对于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孩子们的成长纪律性更差、行为习惯的连续性更差。因此,孩子时常会多次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会多次犯同样的成长小错误。

成语故事:

临近黄河岸畔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黄河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偶然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正要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了不以为然说:偌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拉老农一起下田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里的水猛涨起来,开始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渗透出来,继而喷射,终于堤决人淹。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白蚁)洞穴而崩溃。比喻不将极小的漏洞杜绝掉,更大的祸事就不可避免。同样,人类教育活动中其实没什么大事儿,孩子也不会因为偶尔几堂课而成才。但是,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凸显的微小陋习【比如撒谎、讲流行性脏话、占小朋友的便宜】不能得到及时矫正,那就有可能毁掉一个孩子未来一生的幸福。

《儿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民间故事:

从前,某家人老年得子,从小娇惯的不得了,无论孩子要什么,都想尽办法满足他;不管做错了什么事,从来都不会责罚他。

某日,村里来了个货郎担,大家都围在边上东看西看,孩子记起他母亲曾说过缺一根绣花针,于是就从货郎担里拿起一根绣花针,也没付钱,就拿回家送给了他母亲。这位母亲在得知绣花针的来历后,不仅没指出孩子的错误,反而一个劲地夸他能干。

从此以后,只要家里缺什么,孩子就会从别人家偷偷地拿来,他母亲不但不批评他,还会替他遮着掩着。渐渐地,这个孩子从偷鸡摸狗发展到了偷金窃银,打砸抢杀,等到他的母亲觉得事态严重,再想要阻止时,已然来不及了。

终于有一天,东窗事发,独生子在偷盗大额金银过程中被抓了个正着,因为情节严重,被判了死刑。行刑前,他借口想吃母亲的一口奶,却将母亲的乳头咬掉,以此责怪母亲纵容他走上犯罪的道路。

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时偷针,长大偷金。”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每孩子人格特质生成的关键时期。同时,由于自然生命个体对利己性营养补给的占有天生具有同类“排异性”。因此,进化出高等级抽象社会文明、创造出大量社会消费物资剩余价值的人类,必须从小教导孩子适应劳动创造消费财富、不偷&不抢社会公共或他人合法财产、等价值交换所需物资等基本人类分工协作规则。当然,教育工作不能夸奖或者打骂二选一,教育需要赏罚分明、恩威并施。

关于夸奖式教育的利与弊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两种道德教育方式的利弊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66688897.com/12/123247.html
上一篇:奔驰cla为什么很难买(奔驰cla怎么样 值得购买吗)
下一篇:奔驰c260l2023款有必要买么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