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人冷知识(爱尔兰人解读)(爱尔兰人吧)
13172023-09-09
很多朋友对于饱受英国侵略却成功控制美国政治,爱尔兰人为何对英国人恨之入骨和为什么不建议去英国旅游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英国、法国、德国是欧洲实力最强的三个大国,英国的古老、法国的浪漫、德国的严谨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烙印,三个国家也是中国人欧洲旅游最热门的目的地。正好我都去了(德国在慕尼黑转机时游览了市区),要我选择一个虽说有些纠结,但还是倾向英国。让我们先看一看三个国家的旅游特色吧:
一、英国。自然风光丰富,人文古迹更显厚重。特别是英伦“半岛"与欧洲大陆分离,两次世界大战英国都幸免遭受严重破坏,充满历史文化的中世纪城堡,城市密布的精美教堂,以及古罗马时代的一些遗迹都完整保留了下来。令中国家长和莘莘学子无限向往的著名剑桥、牛津大学也是必到打卡之地。充满风情、历尽沧桑的的英国小镇更是令人流连往返。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虽然英国的古老建筑比比皆是,但长期不遗余力、不可思议的保护措施,仍然让我这个还算见过世面的游客叹为观止。
二、法国。法国的旅游资源非常多样化,如果你想看城市美景,喜欢浪漫,到法国就是选择了经典。法国的标志埃菲尔铁塔,无人不知。卢浮宫、凡尔赛宫、塞纳河、香榭丽舍大街总能引发无限遐思。戛纳的电影节、普罗旺斯的花海、五彩缤纷约小镇、广袤的农庄无不激起浪漫情怀。法国无论去哪个地方,都能够发现适合自己游览的景观。
三、德国。德国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穿越德国宾根和波恩的美丽莱茵河,南部屏障阿尔卑斯山,众多的湖泊森林,真让人嫉妒上帝对德意志民族的偏爱。德国也称古堡之国,1万多个古堡星罗棋布,新天鹅城堡拥有欧洲城堡皇冠的美誉。国王湖是一个因冰河侵蚀而成的湖泊,湖平如镜,碧胜美玉,我国不少高档住宅园区也借用了这个名字。游览德国一定会给你带来连连惊喜。
三个欧洲强国都是值得深度旅游的国家,要取舍确实非常艰难。由于我对人文历史偏爱的缘故,首选还是英国。她有日不落帝国的神秘,第一次世界工业革命发起国的盛誉,还有兼收全球最多最珍贵古代文物、艺术品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看了上面介绍,你也有自己的选择了吧!
说句不客气的话,整个现代文明都是英国开启的,世界上的所有在现代化化上前进的国家,都会是英国的模仿者。
如果狭隘地看版图和人口,英国确实只能算一个中等待规模的国家,但是,世界上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文明体的力量,却常常是超越于国家之外的。
首先,英国的人均GDP接近5万美元,依然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一个国家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算得上人民安居乐业了,已经超过了世界上90%的国家,总体实力绝不会差到哪里去,衰落是还没有影子的事。
就算加上英联邦,这样看英国的总体实力仍然是不全面的,英国作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主体国家,再加上美国加拿大新西南和澳大利亚这样一个同盟,才可以划出英国真正的势力范围。
自从冷战结束以来,除了美国,整个西方都有一个大规模撤减军备的情况,这并不能代表这些国家的实力遭到多大的削弱,只不过在没有军事威胁的情况下,不愿负担这么多的军费而已,但是随着英国脱欧成功,英国政府已经表示,将在2021至2024年间大幅上调军费,交成为北约成员国中除美国之外的另一个军费超过国民生产总值2%的国家。
如果脱离英国和美国的特殊关系,当下的英国假如努力发展军备,虽然无法恢复当年的日不落帝国的荣光,进入世界前三仍然是有可能的。
另外,就是英国的科技实力,这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底层标志,军事和经济实力其实都是依靠科技实力作为支撑,这时候,英国的厉害就表现出来了,毫无疑问,英国是科技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科技强国,其科技水平超过了七国集团中的其它任何一个国家。其人均诺贝尔奖获得总数甚至高于美国,只要头脑正常都不敢说英国沦为了世界的三流国家。
不要说德国日本保留了强大的工业体系,实体经济强于英国,这可以说是当前的事实,但是,工业是英国玩到极致之后放弃的,日本德国保持着工业强国的地位,只能说明它们是落后于英国的后发国家,因为真正的强国都会成为一个金融帝国,美国是,英国其实也是!
纽约是金融中心,伦敦同样也是,甚至其它的两个世界性的金融中心也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从某个方面可以看出英国霸权的底蕴深厚,到了今天也并没有完全消失。
如果说美元造成了美国的金融霸权,那么英语造就了英国的文化霸权,并且可以说,这一霸权比任何有形的霸权都更加巩固,英语在哪里流行,英国的文化霸权就扩张到哪里,无论有意无意,都有更多的国家被迫纳入这个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有一个英吉利文明的话,它正主导着这个世界。
确实,南非是我去过的最让人不安的地方。这里主要说的是约翰内斯堡,我去过两次,然后去年还从那去过开普敦,相对来说,开普敦还是安全多了。
2012年,这两个城市还闹了一次口角。
当年,墨西哥的“公共安全与刑事司法公民委员会”发布全球暴力犯罪最严重的城市,,排名依据是各城市每10万人的谋杀率。
榜单显示,拉丁美洲是全球最暴力的地区,美国的4个城市入选最暴力城市前50名,使之成为唯一上榜的发达国家。在其他地区,社会治安良好的欧洲,亚洲和澳洲都没有城市入选。
在这份名单中,暴力犯罪严重的非洲仅有南非的三个城市入选。其中,南非白人治理下的开普敦名列第20,另外曼德拉湾和德班分列第41位和第48位。
南非人这次不干了。开普敦差不多算是南非最安全的城市了,而约翰内斯堡则是全世界最恐怖的城市,暴力死亡率高出世界水平6被,平均每天有10人被杀、19人被抢劫、33人被强奸、153家被入室抢劫、205个家庭遭偷盗。
我有朋友在约翰内斯堡生活过几年。互相开玩笑,如果你在约堡没有被抢过,那就是没有来过。
我第一次去约翰内斯堡时,确实战战兢兢,根本不敢出酒店大门。因为,我住的地方,靠近犯罪之都最恐怖的区域:hillbrow.
电视发射塔下的区域就是hillbrow,看上去倒是漂亮。
和中国不太一样,南非城市中心是暴力最猖獗的地方,这就是hillbrow。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金融中心,但随着大量人口涌入,金融企业搬迁,这个地方就沦落为犯罪中心。
约翰内斯堡的治安如此之差,其实和民权领袖曼德拉关系甚大。曼德拉利用自己的声望和政治技巧,在种族之间达成和解。但是,他在担任南非总统期间,一系列的政策,对南非后来产生严重后果,艾滋病感染率,以及犯罪率,都是在他执政之后飙升。
犯罪率飙升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贫穷黑人铤而走险。另一原因则是曼德拉宽松的移民政策,大量的非洲移民涌入南非,尤其是约翰内斯堡,南非失业率居高不下,这些移民也找不到工作,只能从事非法勾搭。hillbrow就是典型,这里的居民,大部分来自非洲其他国家。另外,南非持枪泛滥,也是恶性犯罪居高不下的原因。
早在2016年全民公投后,英国就开始宣布“脱欧”,到现在这么多年了,首相换了三位,竟然还没“脱”干净。要说为什么英国“脱”的这么费劲,相关谈判议题上,除了涉及服贸、关税方面的复杂内容外,当属领土争端了——英国领土北爱尔兰和独立国家爱尔兰之间的边界问题。
爱尔兰是欧盟成员国,英国脱欧后,爱尔兰与北爱尔兰间边界将关闭,重新设置繁琐的岗哨。很显然,这会对两地间日常的货物、人员流通造成极大障碍,甚至可能毁掉爱尔兰过去数十年间来之不易的和平,再次引发冲突暴力和种族、宗教仇视。
实际上,差不多有五百多年的光景,爱尔兰原本就是英国版图的一部分,官方用语也是英语,甚至,在“日不落”时代,一些上层爱尔兰人还曾经为大英帝国英勇的开疆拓土、冲锋陷阵,表现积极。
然而,总的来看,跟同样属于凯尔特人种、信仰天主教的苏格兰人比,爱尔兰人的离心力要强了太多,至今仍对英国人不抱好感,更有爱尔兰激进组织,一个多世纪以来,坚持针对英国人搞事情,以至于被英政府定为了恐怖主义组织。
比如,印巴分治的主要操刀人,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英国皇家海军元帅——大名鼎鼎的蒙巴顿伯爵,就是在和家人在湖面泛舟游玩的时候,被爱尔兰激进组织暗藏的炸弹炸断了双腿,重伤不治,在极度痛苦中离世的。
(电视剧《王冠》中,还原的蒙巴顿元帅的国葬场面)
爆炸发生的当晚,1979年8月27日夜,爱尔兰共和军就公开声明对此事件负责,他们把暗杀蒙巴顿的行为形容成是“执行死刑”,认为自己干的不算“暗杀”,而属于一种“正义的审判”。
其实,说到底,双方积怨之所以这么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爱尔兰被强行并入英国后,英国人从来就没有把爱尔兰民众当自己人,照搬了殖民地的那一套,把爱尔兰人踩在脚下,看成了二等公民。
毕竟,虽然苏格兰和英格兰人种和宗教也不尽相同。但贵族圈子和王室血统方面,双方都沾亲带故的,比如,终身未婚的伊丽莎白一世死后,她的大外甥,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就继承了英格兰王位,两家并为了一家。
而爱尔兰呢,从来跟英国就不是一家人,血统上也很难扯到半毛钱关系。
从历史上看,隔海相望的而两地,很长一段时期里,基本上是各过各的,并没有什么太大交集。
爱尔兰岛上的居民是凯尔特人,信仰一种神秘的原始宗教,英格兰则为盎格鲁萨克逊人,都是基督徒。
直到公元5世纪,有个叫做帕特里克的英格兰牧师冒险上岛传教,正如前面说的那样,此时的爱尔兰居民还信仰着原始宗教,对于基督教并不感冒,原本打算用石头直接砸死他。
紧要关头,机智的帕特里克随手抓起身旁的一串三叶草,用他那生动活泼的演说技艺,慷慨激情的讲解了三位一体的基督原理。
没成想......剧情反转了,他马上被岛上居民奉若神明。
此后,天主教深深扎根于爱尔兰,成了爱尔兰至高无上的国教,三叶草也被认作了爱尔兰的民族象征。还有这位帕特里克牧师,被爱尔兰人供奉为“圣帕特里克”。
后来的大英帝国国旗中,代表爱尔兰/北爱尔兰的那个红叉,就叫做“圣帕特里克十字架”,和代表英格兰的“圣乔治”,代表苏格兰的“圣安德鲁”一起组成了当今这个米字旗。
可是,谁能想到,就是这个源自英格兰的宗教,为今后的爱尔兰问题埋下了巨大隐患。
公元12世纪,英格兰首次攻入爱尔兰,但并未能建立起稳定的统治。
公元1542年,著名的杀妻狂人英王亨利八世自封为爱尔兰国王,开始了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
也就是从这时起,笃信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和改信新教的英格兰统治者,开始了历时近五百年的压迫与反抗。
所以,我们看到,整个近代的大英帝国,全称叫做“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注意,没有现在这个“北”字,因为,当年的王国疆域,包含了爱尔兰全岛。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在英格兰人眼中,爱尔兰人就是“异教徒”、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卑贱族群,属于自己的奴役对象。因而,几个世纪以来,苛捐杂税和各种徭役名目众多,甚至连住宅的窗户开多了,也得交所谓的“阳光税”。而且,不管伦敦的朝廷由谁掌权,持续移民至此,以各种形式兼并爱尔兰人的土地,一直属于英政府的基本国策。
像带有部分爱尔兰血统的阿瑟·韦尔斯利——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虽然出生在爱尔兰,但属于信奉新教的英国贵族后代)
再加上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巨大隔阂甚至是互相仇视,即便当了好几个世纪的大英帝国公民,爱尔兰人依然没能产生对英国的归属感,英国那边更是没真正把爱尔兰民众当成过自己人。
到了1845年前后,爱尔兰半数以上的土地,几乎都被英国贵族、庄园主和新教徒们占有。
也就是这年,爱尔兰爆发了“土豆大饥荒”。原本多山地的爱尔兰,正是靠着这个从北美洲传来的农作物,养活了大量中下层人口。土豆,几乎成了爱尔兰农民们唯一可以依赖的食物。
当年,一种叫做“晚疫病菌”席卷了爱尔兰全岛,马铃薯绝收,进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
小弟有难,大哥理应伸手援助。可恰恰相反,危急时刻,英国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将从美洲进口,停靠爱尔兰港口的粮食作物悉数运回不列颠岛,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怜悯之情。
同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为了向西方国家示好,曾经高调宣布,将对爱尔兰提供1万英镑作为援助。但维多利亚女王却马上向他提出,只捐1000英镑就好。
原因是——作为英国女王,她仅向灾区捐赠了2000英镑,一旦外来援助比自己捐的还多,会损害英帝国的声誉。
于是,阿卜杜勒只好只捐助了1000英镑。但随后他派出三大艘装满谷物、种子、食物等物资的船只援助爱尔兰。
这些粮食谷物被英政府接受后的下落,就不得而知了。
据说,大饥荒中,英国人还刻意在新教教堂门口施粥,以羞辱坚持天主教信仰的爱尔兰人....
这场饥荒从1845年持续至1850年,饿死了爱尔兰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另有近三分之一的爱尔兰人选择了逃荒国外,目的地大多是以美国为主的北美洲,全岛人口数量从巅峰时期的800万,下降至400万,时至今日,爱尔兰人口也没能回到瘟疫之前的数量。
如此人命关天的血仇,搁到哪个民族,也咽不下这口气,对吧。
大饥荒后,爱尔兰独立运动此起彼伏,但都无一例外遭到了英政府的强力镇压。
至此,爱尔兰独立运动和英国政府,陷入了“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英剧《唐顿庄园》中的三姐夫——爱尔兰司机出身的汤姆·布兰森,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个非常激进的爱尔兰独立分子,还曾经试图放置炸弹搞暗杀,随着剧情发展,竟然一步步的被伯爵一家子给“同化”成了英国贵族)
到了20世纪初,在英国被一战整得焦头烂额之际,1916年4月,爱尔兰共和军发动了“复活节起义”,但很快遭到了英国政府的血腥镇压。
一战结刚结束的1919年,又爆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经过两年之久,最终双方停火,1921年,签订了《英爱条约》,并于次年生效。从此,爱尔兰取得了部分自治权限,但仍归属于英联邦,但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
(电影《风吹麦浪》演绎的就是这段历史)
二战后的1949年4月,在和英国谈判达成一致的前提下,爱尔兰宣布废除君主制,脱离英联邦,成立共和国。
与此同时,爱尔兰北部六郡依然归属英国,英国国名也正式改成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当然,这也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几百年来,英国人一直在向爱尔兰岛北部地区源源不断的输入英格兰新教徒。所以,在岛的北部地区,以新教徒为主的英格兰人属于多数派,他们自然心向英国政府。
这引起了爱尔兰共和军的不满。正从那时候开始,爱尔兰共和军公开宣布拒绝放弃武装斗争路线,要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恐怖袭击等暴力手段来实现全岛的“南北统一”。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爱尔兰共和军先后策划了多起带有恐怖袭击性质的暴力事件,有针对普通英国民众的袭击,也不乏瞄准名人政客们的暗杀活动。比如前面提及的1979年蒙巴顿被炸事件;1984年的时候,还曾在英国的保守党大会上埋设炸弹,企图暗杀撒切尔夫人。
这次恐袭当场炸死五人,撒切尔夫人因为走的及时,幸免于难。
(当年爆炸现场)
对于爱尔兰共和军,别说英国方面把它定性为了恐怖组织,就算是爱尔兰官方政府,也早就宣布将其取缔,并进行着长期打压,但因为其强大的海外背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一直保持着生生不息的状态。
爱尔兰共和军的活动在1992年达到了巅峰…全伦敦上下,一年总共发生了38起炸弹袭击事件。
发展到这一步,过于激进的爱尔兰共和军,早已经成了英、爱双方和平稳定的共同威胁。
直到2005年,在国际社会的调解和斡旋下,爱尔兰共和军才正式下令停止武装斗争,加入北爱尔兰和平进程。但近些年来,仍然不时会传出有关疑似爱尔兰共和军指使的爆炸袭击事件。
(某次爆炸现场)
不容乐观的是,随着英国脱欧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未来北爱的走向,仍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最后,再简单说说美国的爱尔兰族裔。
在美国,如果把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分开计算,德裔则一直属于美国最大的族群,而紧随其后的,则是那庞大的爱尔兰裔族群。像肯尼迪家族、拜登总统这种纯血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外,带着爱尔兰血统的美国总统还有尼克松、里根、克林顿、布什父子、奥巴马等等。
跟德裔美国人比,爱尔兰裔人口虽然量大,但却被长期边缘化,进入上流社会的过程,非常艰辛。
毕竟,主导美国社会和话语权的,还是那帮欧洲新教徒的后代。
爱尔兰移民大多都是宗教观念极强的农民和城市贫民,“逃荒”到的新大陆。
甚至连号称“美国唯一的王室”的肯尼迪家族的先人——帕特里克·肯尼迪,也是在1845年的“土豆大饥荒”中,乘坐便宜的“棺材船”来美国碰运气的。
他们虽然缺乏城市谋生技巧,但人口生产能力却相当强,还特别喜欢集群,随便在哪定居,都能一跃成为当地的多数族裔,给人带来巨大观感冲击和心理压力,再加上白人鄙视链里固有偏见,很容易让人对他们产生轻贱之感。
于是,美国底层的脏活累活全都包给了他们,爱尔兰移民的生存环境非常差,处处被侮辱和歧视,成了北美白人里的“贱民”。
(《双面格蕾丝》剧照。19世纪的加拿大,对爱尔兰人也充满了歧视和偏见)
不过,很多诸如肯尼迪家族的爱尔兰移民们,通过几代人的奋斗,也能最终跻身于上流社会。但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精英阶层看爱尔兰裔,往往还会带着些有色眼镜。
比如,跟罗斯福总统关系非常要好的老肯尼迪(肯尼迪总统的爸爸),在1930年代,曾被先后任命为全美证券委员会主席和驻英国大使。即便身居要位,但私下里,还是有人会拿“一个种土豆的爱尔兰天主教徒”来嘲笑已经进入美政府“核心决策圈”的老肯尼迪。
直到二战后,很多爱尔兰家庭趁着产业革命,跻身于新兴的美国中产阶级群体之中,革新了族群面貌。也正是从此时开始,爱尔兰人逐渐摆脱了“没文化”、“犯罪分子”这类的人设,各种对于他们的排挤和歧视,进而随之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文章分享结束,饱受英国侵略却成功控制美国政治,爱尔兰人为何对英国人恨之入骨和为什么不建议去英国旅游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