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这么强大为什么不统治朝鲜

投稿- 2023-08-20 14:24:25


大家好,明朝这么强大为什么不统治朝鲜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不建议出兵朝鲜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明朝这么强大为什么不统治朝鲜和不建议出兵朝鲜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明朝这么强大为什么不统治朝鲜
  2. 为什么我国古代历来少有攻打朝鲜半岛
  3. 清朝时期朝鲜是不是很怕清军
  4. 满清进攻明朝,朝鲜积极出兵帮忙,满清当年是如何对待朝鲜的

明朝这么强大为什么不统治朝鲜

明朝的强大是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时,那个时代的明朝正处于一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中,因此明朝才能北遏蒙元余部,南慑周边四夷。

然而一个王朝即便是再强大,也不可能无限扩张领土。这是因为凡是能够被纳入统治范围之内的土地,都是在历史上与其发生过密切联系,或是具备某种向心力的、易于被伛服的部族——比如清朝佂服蒙古、青藏高原之类。

而明朝却并不具备这个能力,即便是当初统治过的缅甸和越南的部份领土,也很快便因各种原因置守了——而越南的部份领土,可是在五代十国乱世时,才从中华疆域內分裂出去的。可即使是这样一个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地方,明朝不也没能重新收复吗?

再说朝鲜,自箕子入朝建国后,这片土地便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影响。而且在其后的汉朝时,也曾在那里设立过乐浪郡等四郡,建立过直接统治,但是后来却又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从那里退出。为什么会这样呢?还不是因为当地情况复杂,各种势力交错纵横,导致反弹力过于强大,所以中原王朝觉得得不偿失吗?

在明朝以前,元朝也曾经试图佂服朝鲜,可是尽管元军能够威震四野,但却在这里屡屡硑壁。于是强大的元朝也不能不与当地统治者达成妥协——只要朝鲜承认元朝是他的宗主国,元朝就不再试图佂服并直接统治朝鲜。

因此到了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前朝试图佂服朝鲜多次失败的原因之所在,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才会将其列为不佂之国,只要求他们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即可!如此一来明朝自可不动刀兵、不耗师不糜饷,就能获得朝鲜的归附和纳贡称臣,且可将其作为东北之藩屏。古语称:不动刀兵而使对手全国归附为用兵之最高境界,又说:上兵伐交,其次伐谋,其下攻城。而攻城者,乃不得已耳!

综上所述:明朝在其强盛时,之所以没有佂服并直接统治朝鲜,不是不能,而是因为不值得。更有朝鲜倾心归附明朝,而使明朝没有对其用兵的理由。因此明朝不没有对其用兵,反而扮演起了保护者的角色,也因此才有万历朝的抗倭援朝之战!

为什么我国古代历来少有攻打朝鲜半岛

历史上,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关系总是处于一种扯不断,理还乱的状态。虽然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但是发生在朝鲜半岛的大多数战争,都和中国有关。

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是由商末周初时,殷纣王的叔父箕子所建立,史称“箕子朝鲜”。定都于王俭城(今朝鲜平壤)。战国时期,燕国的的影响力已经达到朝鲜半岛,箕子朝鲜归附燕国,直到燕国被秦国所灭,箕子朝鲜才成了辽东郡以外的边疆国家。

汉高祖刘邦时,燕王卢绾背叛汉朝,逃往匈奴亡命,其部下燕人卫满也率领1000多名部属,逃亡到朝鲜半岛。之后,卫满召集早已亡国的战国时齐国和燕国移民中的亡命之徒,组成军队,推翻了“箕子朝鲜”政权,夺取都城王险城。卫满即位,史称“卫氏朝鲜”。末代“箕子朝鲜”君主箕准战败后,南下逃亡到了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地区,自立为韩王,不与卫氏朝鲜相往来。“卫氏朝鲜”控制了朝鲜半岛的北部地区,成为了西汉王朝的藩属外臣。

有了西汉藩属外臣的身份和西汉朝廷在军事、经济方面的支持,“卫氏朝鲜”便开始不断地侵凌和征服临近小邦,真番、临屯都主动前来归顺,卫氏政权的势力因此迅速膨胀,领地扩大到方圆千里。发展到卫满孙子右渠时,由于卫氏朝鲜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并直接威胁到西汉对东北亚诸民族的统治。

公元前108年秋,汉武帝征召天下死囚组成军队,派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率军五万人从海陆两路进攻“卫氏朝鲜”。战争的最终结果是朝鲜王右渠被杀,都城王险城被汉军攻克,存在90余年的“卫满朝鲜”就此灭亡。汉武帝灭了卫氏朝鲜后,在其管辖地先后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历史上称其为“汉四郡”。这也是中原王朝首次对朝鲜半岛进行直接管辖。

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北部的统治一直持续到西晋灭亡,随着中原王朝管辖朝鲜半岛北部的郡县体制的瓦解,新崛起的边疆政权高句丽开始逐步蚕食统治朝鲜半岛北部。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四分五裂,高句丽趁机继续蚕食,不仅朝鲜半岛,就连归属中原王朝的辽东地区也被高句丽逐渐占领,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中原王朝再次大一统。

隋朝一统天下后,位于朝鲜半岛的“海东三国”,即北部高句丽以及南部的百济和新罗,均向隋朝称臣。由于高句丽占据着原属中原王朝领土的辽东地区,俨然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隋朝势必要解决高句丽问题。最终爆发了隋朝与高句丽之间的四次战争。

公元598年,高句丽联合靺鞨企图进犯隋朝辽西边疆,隋文帝杨坚派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三十万水陆大军进攻高句丽。因陆路隋军碰上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又遭遇疫病;水路隋军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最终,隋军无功而返,死者十之八九。而高句丽的君主也被三十万隋军所威慑,立即派遣使者前往谢罪。于是隋文帝罢兵,待其如初。

隋炀帝即位后,为收复辽东故土,曾三次御驾亲征发动对高句丽的攻伐。第一次是公元612年,隋炀帝召集天下各路隋军113万,兵分三路进攻高句丽。左右两路军再分十二路,每路军马各有各自的军事目的,加上大量的辅兵及运粮部队,形成二十四条进兵路线;另外还有来护儿率领水军从海上进攻,突袭高句丽都城平壤。结果,由于隋炀帝指挥不当,造成辽东城久攻不下;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所率水军也最终战败;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所率的九支军队更是惨败,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以及左屯卫将军辛世雄等皆战死,当初渡过辽河的30万大军回来的只有2700余人。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战,遂以惨败而告终。

公元613年,隋炀帝筹划第二次征讨高句丽。这次隋炀帝谨慎许多,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然而,正当攻打辽东城的关键时刻,隋炀帝后方失火,杨玄感造反了。消息传来,隋炀帝密召诸将,密令撤军,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失败。

公元614年,隋炀帝再次下诏,征发天下之兵,攻打高句丽。当隋炀帝的车驾到达怀远镇时,此时隋朝国内已经大乱,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而高句丽也因自身困弊的原因,派遣使者前来投降,于是隋炀帝便班师回朝。来护儿认为此时正是攻破高句丽的好机会,想继续进攻,不肯奉诏,但是诸将听从隋炀帝的命令,都请返回,来护儿才奉诏退军返回。而高句丽的请降只不过是缓兵之计,事后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隋炀帝下令将帅严阵以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最后没有成行。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先后四次大举进攻高句丽,不但没有征服高句丽,反而使自己崩溃灭亡。

隋亡唐兴,“海东三国”又向唐称臣,而此时高句丽国力已经恢复,联合百济攻打新罗,以断绝新罗入唐之道。面对这种局面,尽管有隋炀帝的前车之鉴,但唐朝的君臣坚定不移地对高句丽进行讨伐。公元644年7月,唐太宗派遣营州都督张俭等率幽、营二都督府兵及契丹、奚、靺鞨等部讨伐高句丽;同年,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兵4万余,战舰500艘,自莱州(今属山东)渡海直指平壤,以太子詹事兼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步骑6万及兰、河二州胡族兵马直趋辽东,与张亮合势,水陆并进,讨伐高句丽。

公元645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战,唐军先是连克盖牟(今辽宁抚顺)等10城。新城、建安、驻跸三城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杀高句丽军首级达到四万余人。战果远大于损失,高句丽开始被不断削弱,此战为唐高宗灭高句丽打下基础。

公元647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三总管兵征伐高句丽;公元648年,唐太宗派遣左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军以讨伐高句丽,最终在泊灼城战败。唐太宗直到去世,也没有完成征伐高句丽的目标。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继续执行唐太宗的战略,以削弱高句丽的实力。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军队,联合新罗攻伐百济,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次子以及各城都投降于唐军。百济灭亡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此后数年里,大唐将领率军轮番攻伐高句丽,此时的高句丽只有被动挨打的份,无有还手的实力。唐将刘仁轨更是在白江口大破援助高句丽的日本,大扬国威。

公元668年,大唐毕其功于一役,李勣率军攻打到平壤城下,彻底灭亡高句丽。从此,高句丽消失于历史中。高句丽被灭后,唐朝建立安东都护府管理高句丽故地。朝鲜半岛北部自西晋以来,又一次归入中原王朝的统治。

唐朝联合新罗灭亡高句丽之后,唐朝与新罗为争夺对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的统治权而又爆发了长达7年的战争。最终,新罗再次长期臣服于唐朝。后来因唐朝忙于同吐蕃作战,对朝鲜半岛采取收缩政策,放弃百济故地,将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使新罗得以统一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

唐王朝灭亡后,朝鲜半岛的新罗同其宗主国唐朝一样,在9世纪末也土崩瓦解了,形成了后高丽、后百济以及苟延残喘的新罗三国鼎立之势。高丽王朝建立以后,于公元936年实现了“三韩一统”,并且积极北拓,将疆域扩展至清川江流域。此时,高丽逐渐与契丹的辽朝接壤,进而产生边界纷争。另一方面,因高丽向隔海相望的宋朝称臣,对辽朝构成威胁,最终导致辽丽战争的爆发,辽朝先后对高丽发动三次战争。

公元993年,辽朝派萧恒德东征高丽,旋即与高丽将领徐熙和谈,约定高丽弃宋归辽,辽将鸭绿江以东土地赐给高丽。但是此后高丽仍暗中朝贡于宋朝,并且高丽大将康兆不经辽朝同意就废立国王,这引起了辽圣宗耶律隆绪的不满。

公元1010年,辽圣宗以高丽内乱为由,御驾亲征,讨伐高丽。高丽都城开京失守后,因辽军战线太长,而高丽军队又在后方造成滋扰,导致辽军后方不稳。因此,辽圣宗耶律隆绪在得到高丽国王亲自朝贡的口头承诺后,便开始撤军。此后高丽食言,国王没有亲自朝贡。辽圣宗转而要求归还辽朝当初赐给高丽的江东六州,高丽不还,战火再起。

公元1018年冬,辽圣宗派萧排押进攻高丽,翌年正月直抵开京,但未能攻克开京便折返,撤军途中于龟州遭遇姜邯赞麾下的高丽追兵,辽军失利,几乎全军覆没。战后,高丽继续向辽朝称臣纳贡,不再接受宋朝册封,辽朝也不再求高丽国王亲朝归还江东六州。

辽丽战争后,高丽进入和平发展时期,随着辽东女真的崛起,高丽和女真之间也开始了摩擦。女真有很多部落,其中在高丽北边有一片区域被称为曷懒甸,也就是今天朝鲜咸镜道境内,当时这里有女真人大大小小三十多个部落,他们并不归高丽统治。女真完颜部崛起后,开始整合大大小小的女真部落,组建女真部落联盟,曷懒甸地区的女真部落也愿意归附女真完颜部。这引起了高丽的强烈不满,于是和女真完颜部爆发战争。

公元1107年,高丽派尹瓘、吴延宠领兵十七万,兵分五路对曷懒甸地区发起了进攻。女真人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另外由于寡不敌众,所以损失惨重。之后,高丽在曷懒甸筑起九座城池,妄图长期占据。女真完颜部派颜斡赛为将,领兵出征。经过一系列的战争,高丽损失惨重,最终被迫向女真完颜部求和。金朝建立以后,高丽向金称臣纳贡。金将原属辽朝的保州、宣州等地赐给了高丽,因此,高丽将疆域拓展至鸭绿江下游沿岸。

金、元政权一直对曷懒甸地区实施管辖权。到了明朝初年,高丽王朝被李氏朝鲜取代,李氏朝鲜向明朝称臣的同时,大举蚕食曷懒甸地区。虽然女真首领向明成祖提出此地为古辽、金之地,但明成祖朱棣的天朝思想作祟,认为朝鲜之地都属大明管辖,没必要和他们去争,于是将这一地区彻底划给了李氏朝鲜。

蒙古兴起之后,曾协助高丽平定了高丽境内反蒙的契丹移民,并与高丽结成“兄弟之国”的关系。此后蒙古连年遣使向高丽索取岁贡。公元1225年,因蒙古使臣著古与被高丽所杀而使两国关系中断。蒙古以杀使事件为由,先后对高丽展开了七次战争(窝阔台时期3次,贵由时期1次,蒙哥时期2次,忽必烈时期1次)。起初,高丽难以抵挡蒙军,不得已向蒙古称臣纳贡。后因不堪蒙古的压迫而迁都江华岛,长期抵抗蒙军。最终高丽王室于1270年投降蒙古,而高丽反蒙势力到1273年被彻底消灭。

蒙丽战争后,高丽的国体被保留,并成为了蒙元的“驸马国”,直到公元1356年才摆脱了蒙元的控制与干涉。蒙元时期,朝鲜半岛既是中原王朝的下属行政机构,也是独立于中原王朝的高丽王国,高丽的主权遭到空前的破坏。

元朝末年,爆发红巾军起义。公元1359年12月,红巾军毛居敬率领大军四万渡过鸭绿江,讨伐高丽。红巾军连续攻克高丽西北部义州,麟州,宣州,定州和西京(平壤)。之后因为天寒地冻,被高丽反击后失利,双方均伤亡惨重。

公元1360年11月,红巾军十几万部队再次侵入高丽西北部,攻克安州,越过慈悲岭,高丽军主帅安佑,金得培逃逸。红巾军攻进高丽首都开京(今开城)。由于大雪,红巾军多于营中取暖,高丽军趁红巾军准备不足攻入开京,红巾军大败。虽然高丽大胜红巾军,但也严重打击了延续400余年的高丽的实力。几十年后,高丽政权被曾进攻过开京红巾军的李成桂推翻,接受大明王朝的册封,成为了“李氏朝鲜”。

公元1592年,日本发动大规模侵朝战争,作为李氏朝鲜的宗主国,明神宗万历皇帝派遣大军援助朝鲜,这场战争持续七年之久。最终日军难以为继,不得不从朝鲜半岛撤退。中朝联军在陈璘、邓子龙、李舜臣的指挥下,取得了露梁海战的胜利,但李舜臣和邓子龙壮烈牺牲。明万历年间的这场朝鲜战争,以中朝联军的胜利告终。

万历年间的这场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损失惨重,国力在衰落的基础上进一步被削弱,同时国内党争愈演愈烈;大明王朝的本土虽未遭遇战乱,但是国内受到严重损耗,使得辽镇兵额削减,给处在中国东北的建州女真人努尔哈赤扩展势力提供了机会。

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祭告天地,正式起兵反明。当时的朝鲜因万历皇帝援助朝鲜打败日军入侵的原因,坚定站在了大明王朝的一边,在公元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派兵支援明军。之后,努尔哈赤又接连挑起诸多事端,将朝鲜彻底卷入后金和大明王朝之间的战争。

公元1627年,即位不久的皇太极派努尔哈赤之侄阿敏带领3万女真军队入侵朝鲜,迫使朝鲜称弟纳贡。朝鲜派遣王子李觉赴后金为人质。同时,后金和朝鲜还约定互不侵犯领土。然而朝鲜对大明始终忠心,依然反金亲明,在后方给后金捣乱,最终引发了公元1637年后金大规模征伐朝鲜,这次的灾难堪比倭乱。皇太极统帅大军亲征朝鲜,长驱南下,直抵朝鲜首都汉城,朝鲜国王被围四十余日后出城投降,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对清朝称臣纳贡。

清朝末年,朝鲜政局动荡不安,先后爆发了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两次变乱都被清朝军队平息。随着清王朝外部势力格局的变化,朝鲜的地理位置对清朝来说极为重要。因此,清朝不再满足于朝鲜的称臣纳贡,而是试图将朝鲜变为实质性的属国,以保障清朝的安全。袁世凯总督朝鲜时,不断干涉朝鲜内政外交、加强清朝对朝鲜的控制。中日甲午海战中,清朝战败,其势力被一举逐出朝鲜半岛,从此朝鲜半岛被日本控制直至二战结束。

纵观历史,从西汉开始,中国的历代王朝基本都曾多次征伐朝鲜半岛政权,大小战争无数。从西汉到西晋,有唐一代,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区域都直接归属中原王朝直接管辖。大部分历史时期,朝鲜半岛的政权都是以中原王朝藩属国的名义存在。朝鲜对中原王朝的大一统不构成威胁,且其所遵循的文化也是中原的儒家文化,并以中原王朝为宗主国。因此,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原王朝自然也就给予了朝鲜一定的独立性。

清朝时期朝鲜是不是很怕清军

绝对是怕死了怕尿了怕到家了。

就举一个例子吧,这事现在知道的人不多,因为中韩朝三国都很少提及,为毛呢?因为太影响中朝友谊了,或者说,太不给朝鲜人韩国人留面子了。

话说乾隆时期,有一次朝鲜人组团跑鸭绿江这边偷采山参,被清朝巡山的兵丁撞见了,双方火并(朝鲜看来也是武装采参的半匪团伙),清军人少吃了亏,一人受伤,朝鲜挖参团伙也趁乱逃回了老家。就为这事,乾隆龙颜大怒,一纸诏命飞去半岛。

为平息天朝愤怒,朝鲜也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沿边境道府县撤了一串官吏,抓了几百号嫌疑犯,清朝就俩字:不,行!接着抓,接着撤,直到连京城的主官会同沾边的高官都撤职了,还不行。咋办?乾隆下诏,要朝鲜国王进京听劾!什么意思?就是朝鲜国王囚服免冠坐上天朝派来的专用囚车,然后被武装押解到北京城下狱,听候朝廷发落,好点的结局是在北京东城给你起个宅子养起来终生不能回国,朝鲜新君由中央另立,差点的就直接罢黜为民然后接着由中央委派国王。

所以,朝鲜这次是真吓尿了,国王写道歉信,痛心疾首痛哭流涕直说再不敢了,再有这事我婊子养的,同时又赔偿金加贡品的掏空了半个朝廷,这事才慢慢摁下。注意,不是解决,而是摁下,因为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清朝动不动就拿这个说事吓唬朝鲜。

前前后后为这事,上千干部撤职,几万人受株连家破人亡的也不在少数。至于那几个山民抓住没有?受伤的清兵是乾隆啥人啊?历史上没说,不过,提溜这些小国需要真凭实据人赃俱获吗?真是为了报仇雪恨吗?那都是个由头,目的就是让你知道天威难犯,别说打伤一个兵丁挖几颗参就是一草一木没有许可也是碰不得的,在天朝眼皮子底下,让你低头你就得低头,没有你炸翅的空间。

满清进攻明朝,朝鲜积极出兵帮忙,满清当年是如何对待朝鲜的

此题还是有一点小瑕疵的,其实在丙子之役(皇太极第二次发动对朝鲜的征服战争)后,尽管朝鲜屈服于清朝,并且助兵助粮,但是这态度实在算不上积极,最多只能是消极应付,这敷衍的态度有时候会气的皇太极暴跳如雷,恨不能身上装个翅膀直飞汉城痛扁朝鲜国王李倧。

皇太极第二次征朝鲜是在崇德元年(1636)十二月,清军集结12万大军,浩浩荡荡的跨过鸭绿江。从军队规模来看,很显然皇太极感觉第一次征朝鲜给朝鲜国王的教训不够深刻,这次决心一口气摆平朝鲜,使之绝对屈服于清朝。战斗过程基本上就是朝鲜倒地挨宰,清军势如破竹,将朝鲜国王包围于南汉山城,在外援无望的情况下,朝鲜国王李倧于崇德二年一月三十日率昭显世子和文武百官等出城西门,至汉江东岸的三田渡对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率三公六卿行三拜九叩头之礼于平地”,献明朝所颁之印绶,筑坛盟誓投降,签订了屈辱的《三田渡盟约》,主要条款有去明之年号,奉清之正朔;选派质子;助兵助粮攻明;纳贡等项,至此清、朝之间建立了宗藩关系。

在皇太极眼里看来,此番出兵那肯定是达到预计的效果了。首先就让朝鲜国感受到了八旗军的“无敌兵威”。其次,还签订了正式条约,并且朝鲜世子为质,可以作为胁迫朝鲜履行盟约的筹码。在签订盟约之后,为了检验朝鲜对新宗主的忠诚度,根据盟约中“朕若征明国,降诏遣使,调尔步骑舟师,或数万,或刻期会处,数目限期,不得有误”一款,令朝鲜助战船50艘征伐皮岛。

《清太宗实录·卷三十四》:又命贝子硕託、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率每牛录甲士四人,及三王下全军,升红衣炮十六位,并朝鲜战船五十艘,往取明皮岛。

此次朝鲜助兵迫于清军兵威,还是非常积极的,尤其是朝鲜方面的主帅林庆业提供的情报极有价值,让清军得以突破明军的防线攻陷皮岛,此役朝鲜方立下了大功。

《丙子录》:庆业曰:“岛之一面阻山,山下海水想通,岛人不设备于此,若乘夜举船窬山,潜渡以入,则可以陷之。”贼大善其计,一如林言,终以此谋陷岛。

皮岛攻克之后,皇太极设宴款待随征朝鲜将士,给首功林庆业大量的财物以示表彰,“庆业以攻岛之功,多受贼赏,至受贼爵”。

《清太宗实录·卷三十五》:赏朝鲜国总兵林庆业綵缎、貂裘、鞍马、银两,以其从征皮岛有功也。

从以上动作来看,皇太极对朝鲜的合作极其满意,毕竟投名状都交了,怎么看你和我当然就是捆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了。可是,接下去的事态,绝对会让皇太极心里拔凉拔凉的,史载:太宗有云:“朝鲜人真会玩,朕还是太年轻了。”(开个玩笑)

对朝鲜方面来说,200余年来一直以“至诚事大”的态度侍奉明朝,这回由于武力值不足的原因不得已从“奉明”转向了“事清”,且明之于朝鲜有存亡继绝之恩,成为清王朝的臣属,朝鲜君臣从心理上实在是难以接受,仍然对明怀有深厚的情感,因而尽管与清朝签订了君臣盟约,可是私下里仍然开动脑筋抵制与清朝建立的宗藩关系。

而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军事上百般敷衍,消极怠战。如崇德三年八月,皇太极第六次破塞功明,命朝鲜助兵5000。然而朝鲜不肯履行义务,以《沈阳状启》观之,清朝从七月初开始催促朝鲜助兵,直到九月,师期已过,朝鲜军队还未全部到齐,清廷大为恼怒,朝鲜所派军队悉数发还,皇太极派使者英俄尔岱、马福塔交涉此次援兵失期之事,对朝鲜进行指责。

《沈阳状启》:朝鲜军兵至今不来。往在戊午年,明朝所征,则凿山通谷,不分昼夜,及期赴战,厮杀我人;今番所征,则百般称烦,至今不送。存亡继绝之恩则有大于明朝,而命令则慢侮不行,不亦怪甚乎?军既失师期,此后则虽来,更无可用之处。故马夫大明日出去凤凰城,入来军兵尽为驱逐还送。此意世子知之!”

而在崇德五年,清军兵围锦州,命朝鲜率兵5000,船115艘,载米10000包支援清军,途中竟遭风浪,又遇明军,三船飘没于明境,此事让皇太极大生疑惑,怀疑朝鲜与明暗通消息(此事在松锦会战后得到洪承畴的证实,确有此事)。

《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二》:託言三舟飘入明境,暗通消息。及见明之兵船,不即迎敌,乃诿于重载,退避不前,岂非私与明人通谋而然耶?

迨至崇德五年十月,皇太极对朝鲜的敷衍态度忍无可忍,历数朝鲜国王十大罪状,表示朝鲜国王“种种罪状,难以悉数”。

甚至就连派往锦州前线的朝鲜军队也是质量不精,所派之1500人之中,只有200人习炮者,其余根本不堪作战,“柳琳所领炮手中百名,则技艺颇精;又百名则之次;其余则皆为生疏不精”。而这些炮手甚有不配合清军作战之事,比如朝鲜炮手李士龙由于放虚铳,被清将识破斩杀。

《丙子录》:星州居炮手李士龙囊配四十余丸,虚放见觉,为胡将所杀。

所以,朝鲜还谈不上积极出兵帮助,基本上本着能敷衍就敷衍,能拖延就拖延的心态替清朝做事。

至于,皇太极对朝鲜的态度就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首先,对朝鲜境内的反清势力,那是肯定要肃清的,一经查获,不是斩杀便是囚禁。就比如在崇德二年征朝结束后,对极力主战的朝鲜国台谏官洪翼汉、校理尹集、修撰吴达济斩杀。再如崇德七年十月,由于洪承畴等人投降清朝,供出了朝鲜暗通明朝之事,皇太极愤怒不已,立刻遣人调查此事,将阁臣崔鸣吉,兵使林庆业兄弟三人皆拿至沈阳拘押,其余如吏部判书李名翰、礼部判书倪杰英、都察院参判霍杰等俱削职为民。

其次,不断安抚朝鲜,争取认同。如清与朝鲜自结宗藩关系以来,虽然对朝鲜敷衍了事的态度极其愤怒,但仍不忘施恩于朝鲜,其意就在于通过怀柔手段逐渐改变朝鲜君臣、百姓对清的看法。如崇德五年,下诏书免去朝鲜岁贡米万包,减其九成,只贡千包便可。

《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三》:想尔国岁贡米万包,皆取给于民者,令减去九千,止贡千包,俾尔臣民,同沾浩荡。

当然,随着清王朝统治的逐渐稳固,最后朝鲜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改变了传统事大于明的观念,转向事大于清,在顺治、康熙、雍正时期清朝、朝鲜宗藩关系得到牢固。

引用文献:《清太宗实录》、《丙子录》、《沈阳状启》、《燃藜室记述》

明朝这么强大为什么不统治朝鲜和不建议出兵朝鲜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66688897.com/12/94849.html
上一篇:星穹铁道瓦尔特怎么养(星穹铁道瓦尔特养吗)
下一篇:星途为什么不推荐购买(星途为什么卖不好)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