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士奇和阿拉斯加区别(哈士奇和阿拉斯加区别)
13812023-08-29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阿拉斯加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阿拉斯加为什么叫公爵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千古一帝这个词是后人(明代大思想家李赟,具体事例可以百度)说秦始皇帝嬴政的。嬴政专属称谓。
说康熙千古一帝的都是”我大清”的电视剧看多了么?康熙到现在五百年都没有,还千古?
切忌把戏说当历史
北约东扩就是为了挤压原苏联留下的战略空间,同时将波罗的海和黑海打造成两把巨型大锁,把俄罗斯这头北极熊锁在东欧草原的笼子里。那时大毛熊就是北约砧板上的肉,想什么时候宰割就什么时候宰割。然而,苏联解体,给俄罗斯留下了加里宁格勒这么一块飞地,它就像一把开锁的钥匙,保证了俄罗斯从波罗的海通往欧洲和大西洋的海陆走廊的畅通。
然而,俄罗斯南部的黑海方向就没那么幸运了。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和格鲁吉亚都成了独立的国家,俄罗斯对黑海的控制权几乎丧失殆尽。问题在于,当年赫鲁晓夫多喝了点伏特加,使俄罗斯失去了克里米亚这颗镶在黑海上的明珠,令俄黑海舰队无所依靠,只能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如果乌克兰不允许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驻军,黑海舰队也就名存实亡了。
这就是说,格鲁吉亚如果加入北约,像一把刺刀顶到了俄罗斯的肚子上,乌克兰加入北约就是把俄罗斯锁进了笼子里。俄罗斯就成了被刻赤海峡捆住爪子的北极熊,别说南下进入地中海、非洲和印度洋,就是从亚速海进入黑海都得看北约的脸色。屠夫绝不会因为羔羊临死前的哀嚎而起怜悯之心。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并入俄罗斯而改变。重新得到克里米亚的俄罗斯就是一头复活了的北极熊,让欧洲似乎又听见了叶卡捷琳娜二世临终前的叹息:倘若能活二百岁,全欧洲都是我的!这是让欧洲列强寝食难安的叹息。然而,这也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只剩下了半条命的俄罗斯黑海舰队,因为有了克里米亚随时都可以亮出令人恐惧的爪牙。
依托克里米亚,就可以实现对黑海的有效掌控。克里米亚与索契和新罗西斯克等南方海滨城市形成了拱卫俄罗斯南方的屏障。俄罗斯就将南大门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一旦这里有失,或者说克里米亚随着乌克兰加入北约,那么,俄罗斯将无险可守。伏尔加河流域、顿河流域和库班河流域等俄罗斯南方气候相对温暖、土地肥沃的粮食产区就暴露在了北约的眼皮子底下。战时就是对方重点打击的对象,继而饥饿就会让战斗民族丧失斗志。
从乌克兰北部到波罗的海是大平原,喀尔巴阡山脉与黑海之间是一条走廊,通过走廊(摩尔多瓦)就进入了东欧平原。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让俄罗斯的西北部边界完全暴露到了北约面前。南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也形成了对俄罗斯黑海沿岸的军事、政治包围圈。美国前驻北约大使曾经明确指出,北约的努力方向将是乌克兰,同时密切同中亚及高加索前苏联共和国的关系。
打开地图我们知道,北约如果把它的边界划到中亚,就把俄罗斯的核心部位,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部分,全部包围了。2008年以前,北约一边要求俄罗斯减少在格鲁吉亚的驻军,一边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当时的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公开声称,北约将考虑在高加索地区永久性驻军,以加强该地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的合作。
如果说冷战刚结束的时期,俄罗斯人还相信西方要打造的是一个“完整而自由的”、没有敌对势力的集体安全体系,那么巴尔干半岛上的炮声也让俄罗斯人醒了。但当时俄罗斯与北约是“和平伙伴关系”,脖子上已经套上了绳索。叶利钦与北约签署的《基本文件》,等于放弃了对北约东扩的参与权。话语权在北约手里,俄罗斯没有主动参与的资格,这种被动的局面一直延续到2008年俄格战争爆发。
但这时北约已经扩张到了家门口,俄罗斯所面临的形势又要回到了18世纪以前的时代。为了克里米亚俄罗斯和欧洲都曾付出过惨重的代价。第一次克里米亚战争,英法联军死了两位总司令,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因战败绝望而自杀。在俄罗斯的几次卫国战争中,克里米亚都是抵御外敌入侵最激烈的地区。二战时为了解放克里米亚,127583名苏军将士长眠在这里。所以,克里米亚对俄罗斯的来说绝不只是一个重要的海军基地那么简单。
在北约眼里,克里米亚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是从南方进入俄罗斯的门户。所以,北约东扩到黑海边上,俄罗斯已经没有了退路。克里米亚对俄罗斯的意义,就像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情夫、沙俄新罗西斯克、亚速、阿斯特拉罕三省总督波将金伯爵给女皇的上书中所说:“占有克里米亚既不能使您强大,也不能让您富有,但它能给您提供安静。”接着,波将金在上书中说,(占领克里米亚)“给谁猛烈一击?给土耳其人。请相信,您将因这种占领而获得名垂千古的荣光”。
1783年,在波将金的运作下,俄土签署了《克里米亚、塔曼和库班并入俄罗斯帝国协定》,废除了《库楚克—凯纳吉和约》中有关克里米亚独立的条款。随后,格鲁吉亚自愿加入“俄罗斯帝国”。波将金也因为收服克里米亚有功,被叶卡捷琳娜二世封为“英明睿智的塔夫里亚公爵”。
此后200多年,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俄罗斯也多次将到手的土地拱手让人。最著名的就是沙皇推行农奴制改革,急需一笔资金,将阿拉斯加贱卖给了美国,让俄罗斯失去了17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的领土。但克里米亚大部分时期,都是俄罗斯的领土。如果不是北约东扩,可能克里米亚永远都是乌克兰的。
因为北约东扩将黑海地区变成了热点地区,俄罗斯才冒着引发战争的风险,拿回了克里米亚。克里米亚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但却是俄罗斯冲出北约的包围、走出黑海的依托。有了克里米亚,北约就困不死俄罗斯。对北约来说也是这样,要想困死俄罗斯,就必须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否则,即便是在黑海上架起大炮,对俄罗斯也产生不了多大威胁。所以,北约东扩使黑海成了新热点,真正的热点却是克里米亚。
波将金给女皇的书中说道,克里米亚能给土耳其人猛烈一击,就是指出了克里米亚的战略价值。第五次俄土战争,从克里米亚出发的沙俄舰队几乎全歼奥斯曼帝国的海军主力,高调通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向欧洲宣示沙俄的势力进入了地中海。欧洲人开始意识到了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而后,经过第六、第七次土俄战争,俄罗斯得到了奥斯曼帝国的顿涅茨特河以东地区和顿涅茨特河、普鲁特河—多瑙河与黑海之间的三角洲地带。
第九次土俄战争,也就是第一次克里米亚战争,欧洲人感受到了俄罗斯的威胁,英法意(撒丁)伙同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半岛上打得天翻地覆,结果是沙皇战败含羞而死。但俄罗斯并没有丢弃克里米亚。
冷战时期,由于主战场在欧洲大陆的腹地,在冷战的大格局下,克里米亚显得并不起眼。冷战结束后,北约基本完成了对中西欧大陆的统一,黑海就变成了新的博弈场所,克里米亚的重要性也就凸显了出来。但是鉴于历史的教训,北约轻易不敢惹大毛熊。俄罗斯也用实力证明了这一点,在叙利亚危机中帮叙政府扭转了危局,并重新获得了地中海沿岸塔尔图斯港50年的租用权。这就让俄罗斯突破了北约的围堵,使以往进入黑海围堵俄罗斯的北约舰队,将面临着被俄罗斯海军从地中海方向截断退路的危险。
看来,北约东扩和克里米亚危机制造的黑海“热点”也该降温了。
阿拉斯加面积1,717,855平方公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
所以阿拉斯加比新疆的面积还要大!
工业落后的俄国自始自终都没有大规模发掘阿拉斯加这块自己先行占领了一个多世纪的土地的潜力。在俄国人眼里,这儿只是一块徒有爱斯基摩人孤独寂寞的地方而已,大是大了,可是要什么没什么,留它有何用?
每次抬头看看贴在墙上的世界地图,总是忍不住会对一块地区多瞅几眼,那便是阿拉斯加了。
在殖民时代已经远去的今天,世界各国的领土基本都是各自打成一片,即使有些例外,也不过是一两块小得可怜的飞地孤悬海外,比如法属圭亚那、英国的圣赫勒拿(拿破仑先生在此安息过)以及偌大的俄罗斯因为苏联解体而夹在德国、波兰间的加里宁格勒州等。说句难听点的话,就是多这块地不多,少这块地不少。
但阿拉斯加实在太显眼了——面积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美国,阿拉斯加独占了其中的一百七十多万。而且由于接近北极,在据各种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中画出来的世界地图中都显得异常巨大,这让幼时的我经常疑问:美国怎么长了两个头?
说起阿拉斯加的历史,可能是俄国人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最早入主美洲大陆的文明人其实有两批,一批是西欧在16世纪横渡大西洋进入美洲东海岸的西葡、荷兰、英法人,而另一批则是18世纪走西伯利亚、越过白令海峡进入阿拉斯加的俄国人。说来也有趣,因为一批向东,一批向西,结果由于时差问题,俄国人和英国人吵了起来——大家算着日期,硬是隔了一天。这场争论一直闹到了1884年,最后以大家在白令海峡画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才算了事。
不过在此之前,阿拉斯加已经易手了。
俄国人天生是寒带的民族,就“壮举”一词的含义看,这群斯拉夫人对西伯利亚及其更东的阿拉斯加的征服是绝对可以媲美哥伦布麦哲伦等伟大航海家的。然而,俄国人栽的树,却让美国人乘了凉。1854年,围绕巴尔干半岛霸权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农奴制度下落后腐朽的沙皇俄国被工业革命装备的英法联军打败,割地求和,老沙皇尼古拉一世据说也因此服毒自杀。新登基的亚历山大二世对英法的强大同样十分恐惧,而阿拉斯加正好紧挨着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他老人家一琢磨,要是再打一场仗,恐怕阿拉斯加是守不住的;而阿拉斯加距离西伯利亚很近,若是英国人以此为跳板进攻俄国本土,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所以,不如把它卖了,换几个钱不说,还可以借他国阻挡英国人对俄本土的威胁。
这理由当然冠冕堂皇,可问题就来了:守不住就卖出去,那俄国当时的首都彼得堡距离英国本土还要近,你咋不卖掉?所以隐藏在沙皇陛下“英明”决定背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阿拉斯加实在没什么用处。
工业落后的俄国自始自终都没有大规模发掘阿拉斯加这块自己先行占领了一个多世纪的土地的潜力。在俄国人眼里,这儿只是一块徒有爱斯基摩人孤独寂寞的地方而已,大是大了,可是要什么没什么,留它有何用?
于是沙皇开始到处找买家,结果挂跳蚤网几年下来都没有进展。话又说回来,这世界上要买俄国人的土地,怎么着也得是个列强吧?首先得出得起这钱,其次人家沙俄崛起以来就一直在吃别人的领土,一个弱国敢跟这样的强盗做买卖吗?最后一点:当时世界各国的政治精英们,都对阿拉斯加不感兴趣,理由和沙皇嫌弃它的一样——就一片冻土,我要它作甚?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不久,一桩史上最大手笔而又最搞笑的买卖诞生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西欧列强趁机打算肢解美国。林肯总统认为以合众国一国之力独木难支,于是向西欧列强的仇人——沙皇俄国求助。沙皇也想报克里米亚战争一箭之仇,于是劳民伤财地派出了一支舰队开进纽约港,让其他列强犹豫了一下,为北方军赢得战争的胜利争取了时间。不过落后的俄国尽管在战争中一炮未发,但光是让舰队转半个地球的圈也得摊上一笔巨额的费用,这就使得原本就紧张不已的本国财政更加紧缩了起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威廉·亨利·西华德便“慷慨”地对俄国人说,我们刚打完仗,百废待兴。但贵国不远千里来帮助我们,这情义,好比……这么着,也不能让老哥你们白来,你们不是要卖阿拉斯加吗?别人不要我们出钱。大哥你对我们这么好,咱一定不亏待了你。不就是二手货吗?千万别跟我们介意,千万别贱卖,我们能出多少出多少。
最后,西华德开出了一个令沙皇十分满意的价格:720万美元。成交!1867年,星条旗第一次在阿拉斯加领土上升起了。
虽然不知道当年的物价水平如何,但这笔钱在当时肯定不算是少,不然俄国人也不会高高兴兴地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而反过来,西华德由于做了这么一笔买卖,在美国国内被骂得狗血淋头,大家还编了两个专有词汇,一个叫“Seward'sFolly”,一个叫“Seward'sIcebox”,合在一起就是这么一句话:看看咱们国务卿办了一件多么蠢的事情,他居然花美国的720万美元为美国买了一个超大冰箱!
然而西华德却异常镇定地说:“现在我把它买下来,可能确实没什么用。但也许多少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会因为买到这块地而从中得到好处。”
一个人之所以买一样东西,不外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我用得着;
二,我买得起;
三,性价比合适。反观阿拉斯加买卖,在当时看来,首先美国好像用不着这么大面积的一块冻土,其次在刚打完内战的时候掏这笔钱实在算不上买得起,最后这性价比……
如果算面积,那这件商品是货真价实的性价比之王:根据除法运算,阿拉斯加卖给美国的价格为每英亩2美分。但我们都知道,郊区、农村一千平的房子往往都是比不了市区要道上的一间百平屋子的。
所以当年的这笔买卖,俄国人认为赚了,美国人认为亏了。
然而,从1897年开始,阿拉斯加开始逐渐发现金矿,随后又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进入人类开始飞翔的20世纪,阿拉斯加又成为太平洋间航空线路的中转站,为无数飞机节省了不可计数的燃料。二战后,阿拉斯加又成为了美国的战略武器部署地,而阿拉斯加的山姆大叔用导弹直接面向的,就是这片土地曾经的主人——苏联俄国。
说来倒去,倒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来。也许这是一个教训,也是一个寓言,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易懂而又经常有专家高人犯迷糊的道理:国家、领土、主权,永远是无价的;无论谁想拿这个做买卖,谁就注定要亏得一塌糊涂。
购买如此廉价的土地,在美国国会竟遭到了强烈地反对。许多议员认为内战刚完,百废待兴,财政极其困难,不应花钱买一块荒凉的土地。舆论界也认为,购买这块冰天雪地的土地是无比愚蠢的事。经过激烈争论,参议院以微弱多数票拍板批准。沙皇做梦也想不到,他们当“便宜货”廉价处理的阿拉斯加,后来竟成为美国的一块宝地。
阿拉斯加转让不久,该地便发现了金矿,引起一场势头不小的“淘金热”。二战以后,美国因在此建立军事基地而大力开发该州。60年代,阿拉斯加又发现了北美最大的油田,目前,产量占全美总产量的1/7。同时,它又是日本和远东通往北美、北欧的交通要道,也是亚美两洲相距最近的地方,在战略上有重要地位。
阿拉斯加有17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土地,比我国新疆的面积还大,和3个法国、7个英国一样大。阿拉斯加还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北美野生动物的天堂,并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色,成为世界的旅游胜地。
这个故事,说明了土地对人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根基,决不是用价格可以衡量的商品。在某一时期由于科技的落后,人类还认识不到它的价值,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朝一日,它必将以丰厚的财富回报人类。
飞地的概念产生于中世纪,是一个地理学名词,飞地的术语第一次出现于1526年签定的马德里条约的文件上。飞地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简单点说,就是孤悬在外的领土。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一般把本国境内包含的外国领土称为内飞地(enclave),外国境内的本国领土称为外飞地(exclave)。
什么是飞地?
飞地是一种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在某个国家境内有一块主权属于他国的领土。根据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相对关系,飞地又可以分为“外飞地”(Exclave)与“内分地”(Enclave)两种概念,其关系如下:
l外飞地(Exclave)—某国家拥有一块与本国分离开来的领土,该领土被其他国家包围,则该领土称为某国的外飞地。
l内飞地(Enclave)—某国家国境之内有块地区的主权属于别的国家,则该地区是这国家的内飞地,也同时是握有主权国家的外飞地。
据G.W.S.罗宾逊1959年提出的分类体系,有3种形式:
①梵蒂冈、圣马力诺这类完全被一个国家领土包围的国家,属于标准飞地,也称实际飞地。
②通过另一个国家领土才能到达的飞地,称为可穿过飞地,又称准飞地,如位于法国境内属于西班牙的友维亚,位于民主德国境内属于联邦德国的西柏林,以及美国被加拿大领土所隔开的阿拉斯加州。
③由停战地带或占领地带所产生的临时或暂时疆界划出的暂时飞地。
内飞地和外飞地尽管是相对的名词,但互相之间却不见得是可以互换的关系,比如与母国分离的孤立飞地是夹在两个以上国家的边境之间,那么它虽然是个外飞地,但却不是任何国家的内飞地。
目前世界上的外飞地情况很多,各洲都有分布。由于涉及领土,民族,宗教等诸多敏感因素,飞地现象是地理学中最为有趣的现象之一,也是当今存在飞地现象的国与国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处理不好非常容易引起飞地内居民生活艰难,或是民族纠纷,甚至国家关系紧张,以致发生武装冲突等严重后果。
西北欧三维地形图
东普鲁士,三次成为飞地
东普鲁士,从字面意思看,是指普鲁士的东部地区。东普鲁士这块土地,似乎生来就是做飞地的命,在短短300多年的时间里,竟然先后做了三次飞地。直到今天,虽已更名易主,仍摆脱不了作为飞地的命运。
东普鲁士地图
东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的东南海岸。从15世纪开始,这块土地的主人是中世纪大名鼎鼎的条顿骑士团的团长。1234年-1285年,条顿骑士团完全占据了西普鲁士和东普鲁士,并在1237年合并了宝剑骑士团得到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地区,但是在1410年被波兰-立陶宛联邦击败,条顿骑士团和下属宝剑骑士分团同时宣布解散。结果是条顿骑士团的原西普鲁士划归波兰王国直属,东普鲁士改为普鲁士公国隶属于波兰王国,以原条顿骑士团总团长为公爵,原宝剑骑士分团大部分地区划归立陶宛大公国,余者以原分团长为公爵成立库尔兰公国隶属于立陶宛大公国。
1648年德国
但到了17世纪,其家族绝嗣,东普鲁士落入了勃兰登堡选帝侯(德意志的诸侯之一)的手中。这位选帝侯为了扩充实力,毫不顾忌自己的地盘和东普鲁士之间还隔着波兰王国——一块飞地就这么诞生了。为了保住这块孤悬在外的土地,勃兰登堡选帝侯不惜对波兰称臣纳贡。但很快,选帝侯的势力不断膨胀,并建立了一个王国——普鲁士王国。经过多年战争,1772年,普鲁士王国从波兰手中夺取了位于勃兰登堡和东普鲁士之间的土地——西普鲁士。从此,东普鲁士与普鲁士王国连成一体。100年后,普鲁士王国统一德国,东普鲁士又成了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
1815年德国
这段蜜月期持续了150多年,但好日子终有尽头。东普鲁士的“飞地因子”,被两次世界大战重新激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东普鲁士成了俄、德之间血战的战场。在第一次东普鲁士战役中,德军大胜俄军,但最终,德国还是沦为战败国。战胜国为削弱德国,策划了一条“波兰走廊”,即迫使德国在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之间割让一块宽几十公里的土地给波兰,将德国的国土一分为二,互不连接。东普鲁士就这样再次成为了飞地。
1944年秋季苏军对东普鲁士的第一次进攻,是东普鲁士大毁灭的前奏
割让“波兰走廊”让德国人十分愤怒。1939年,重新强大起来的德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闪击波兰,夺回“波兰走廊”,并侵吞了整个波兰西部,当了20年飞地的东普鲁士又回到了德国的怀抱。不过,“第三帝国”的辉煌就如昙花一现,1945年,苏军攻入东普鲁士,第二次东普鲁士战役爆发,但这次失败的却是德国人。丢掉了东普鲁士的德国不久就宣布无条件投降,作为战败国二度接受审判。1945年,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将柯尼斯堡及周边地区划归苏联。1946年,判决出台,东普鲁士的土地分别归属苏联和波兰。苏联为了不归还占领的波兰领土,将波兰国土西部边界整体向西推进200公里,也就是把德国的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地区割让给波兰作为补偿,但总体来说波兰国土还是比战前少了,因为苏联占领的那块比从德国割占的那块要大。
东普鲁士被分割
但故事到此并未结束,东普鲁士骨子里的“飞地因子”在20世纪末再度发酵。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宣布独立,建立在原东普鲁士土地上的加里宁格勒州与俄罗斯本土被分隔开来。于是,这块土地第三次成为了飞地。今天,加里宁格勒州不仅是俄罗斯通往欧盟的窗口,也是其与北约对抗的政治最前沿。这块距俄罗斯本土600公里之遥的飞地,肩负着重大的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意义。
“幽邃森林覆大地,星列众湖似水晶。光影映照辽原上,天地晶莹深谷明。”这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东普鲁士之歌》中的第一段,歌词描绘了东普鲁士的美丽风光。如今,这片土地已经不再被称为“东普鲁士”,这首歌也成为了一首思乡曲。
柯尼斯堡
加里宁格勒,历史上的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
如今,在波罗的海沿岸俄罗斯有一块飞地,面积1.51万平方公里,它的名字叫加里宁格勒州,而它的首府就是加里宁格勒。这个加里宁格勒可谓是历史悠久,它原来的名字并不是加里宁格勒,而是叫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是由著名的条顿骑士团的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因此,柯尼斯堡在德国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柯尼斯堡
苏联占领柯尼斯堡以后曾将其更名为基奥尼斯堡,后来为了纪念苏联最高苏维埃委员会主席米哈伊尔·加里宁,将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东普鲁士这个名字也随之烟消云散,从此与德国再无关系。
关于阿拉斯加到底有多大,阿拉斯加为什么叫公爵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