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人格怎么回头看后面(第五人格如何回头看)
11682023-09-08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胡亥为什么后面要害死赵高,赵高为什么要杀秦二世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胡亥后面没有要害死赵高
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秦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在当时,赵高是秦朝的权臣,通过一个指鹿为马的过程,分辨出朝臣中哪个和他是一伙的。赵高在最后被秦王子婴杀死。
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里提到“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余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而这一年是秦二世在位的时候。
而在此之前,我们很难看到关于章邯的记载,也就是说,章邯在秦二世登记后,担任了“少府”这个职位,在此之前我们并不知道他是从政还是从军。而少府,这个职位本身是文职,在秦时中央设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设“左采铁”、“右采铁”管理采矿冶铁,能看道“少府”相当于国家的税务部门长官,纯正的文职。
而章邯之所以称为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也是后人从他和起义军、项羽、刘邦等对手的战争中得出的结论,也就是章邯真正有了战绩是秦二世在位的时候。
那么,回过头来,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他不以清君侧的名义诛杀赵高?
第一,秦二世和赵高把持朝政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少府,一个文职,没有兵权,之前有没有却无从考证;
第二,秦时律法森严、等级严明,为国驱除叛逆是每个文臣武将的职责和忠心,彼时,秦朝还是一个武力强大的强秦,虽然起义军并起,但战力太弱,所以章邯能战而胜之,由此开始了传奇的一生。
所以,总结下来,个人以为,章邯是忠于秦王朝的,他无法像项羽那样,为复楚起义,也不能像刘邦那样为生存起义,他毕竟还是士族阶层,他必须忠国、忠君。
这样的思想也是当时的主流吧,否则何以能解释,赵高的一份伪造诏书就能让扶苏和蒙恬自杀了。
所以,为什么不能清君侧,个人觉得,还是落到一个“忠”字上吧。
纯属个人见解,望不吝指正。
赵高弑杀秦二世后,立了子婴为王。
然而,仅仅五日,子婴就弄死了赵高。
玩了一辈子阴谋的赵高,难道不晓得子婴的立场、能力吗?为何非要给自己立一个“掘墓人”呢?
子婴的立场,赵高应早已经知晓秦二世要弄死蒙恬时,子婴曾劝谏:赵王迁杀死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用荆柯之谋而背秦,齐王建杀忠臣而用后胜,这都是“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蒙恬兄弟是大秦的大臣谋士。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不应该的。
当时,“日夜毁恶蒙氏”,处心积虑要除掉蒙氏兄弟的,正是赵高。
显然,对于子婴的反对意见,赵高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而子婴的反对之言,不仅仅体现出他在处理蒙氏兄弟的立场,更反映出他的才能、立场,以及对赵高的强烈不满。
显然,在子婴的话语中,蒙氏是李牧、齐故忠臣一类的忠臣,而赵高是后胜之类的“无节行之人”。
从史料记载看,秦宗室中,子婴是唯一一个公开表达对赵高敌对的人物。
历来,拥立新君,要么立年幼、庸碌者,要么立亲近自己者。
子婴已年长,从他逻辑清晰的劝谏之言看,其见识、才能都不错,且明显对赵高敌对。
既然如此,赵高为何还要立子婴呢?
自立的尝试杀二世后,赵高是尝试过自为君的。
早在杀秦二世之前,赵高就已经与刘邦有了私下接触。
杀秦二世后,赵高曾派人联络刘邦,“欲约分王关中”。(《史记.高祖本纪》)
子婴在谋议杀赵高时,也表示: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子婴是在与自己的儿子谋议时提到的,没有必要造谣。
当时,关东已经尽失,章邯、王离的主力兵团已经覆灭,刘邦进军到武关之外。
对赵高来说,与刘邦合作,可以借助其力量,压制内部,自为君。
而对刘邦来说呢?项羽已经取得巨鹿之战胜利,正在赶往关中,而刘邦仍然在武关外激战。
与赵高合作,迅速入关,刘邦也可以获得“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奖励。
因此,赵高与刘邦合作,看起来是可能“双赢”的。
不过,“高祖以为诈”,跟赵高这样的人合作实在太危险,刘邦不愿。
与此同时,赵高也试探了国内的态度,试图直接自为君。
《史记.李斯传》记载,赵高杀二世后,确实佩戴玉上殿,但“左右百官莫从”,实在坐不住。
如此,赵高也只能拥立新君了。
必须拥立一君除掉李斯后,赵高成了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赵高算是独揽大权了。
然而,赵高的独揽大权,是建立在天子为自己“站台”的基础上。
赵高能独揽大权,甚至指鹿为马,完全是得益于秦二世的宠幸。
跟商鞅、魏冉、吕不韦这些前代权臣一样,你赵高再是呼风唤雨,王(皇)上不爽了,要弄你,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最终,赵高决心除掉秦二世,也是担心秦二世震怒。
当时,天下大乱,赵高欺瞒二世,谎称天下太平,骗取二世的信任。
然而,山东六国已各自复立,章邯、王离军已被歼于巨鹿,刘邦的军队已经攻至武关,已经实在完全瞒不下去了!
秦二世终于觉醒,派人责问赵高“以盗贼事”。
瞒不下去了,赵高遂把心一横,决心除掉二世。
从赵高除掉二世的过程看,赵高自身的力量当时还是比较有限的。
配合赵高造反的,只有其弟弟郎中令赵成及女婿咸阳令闫乐。
郎中令,负责指挥皇宫内的警卫——郎中。
然而,虽然其弟为郎中令,赵高也深知自己使唤不动郎中,只能让赵成设法使郎中们放松戒备。
咸阳令可以统领咸阳的官吏士卒,但没有兵符,仅靠赵高,他调不动人。
于是,赵高利用秦代兵符中“燔燧事,虽无符,速行”的漏洞,让咸阳令“诈为有大贼”,召集官吏士卒,抵达望夷宫,在郎中令的配合下将毫无准备、陷入瘫痪的郎中们缴械,进入宫中。随即,赵成等少数几人入见二世,逼其自杀。
由此可见,赵高虽掌权多年,但他只靠自己的权力,调不动郎中及咸阳军队,之所以能弑杀二世,靠的是他对秦律的熟悉(找漏洞)及阴谋。
靠阴谋,找漏洞,赵高能弑二世,但仅靠这些,又如何镇得住场子呢?
因此,赵高虽掌权多年,但其实力尚不足以自立,仍需找一个合法君王来坐镇!
那么,应立什么样的人来“站台”呢?
选择面古代选择新君,最常见的方式是先王(帝)指定。或是早早立了储君,或是遗诏指定。
然而,二世是被弑杀的,自然没有指定。
除此之外,就是依照宗法基础,选择尽可能血缘接近的人物。
秦二世登基后,“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秦始皇的二十二个儿子(除二世本人),十个女儿,全部被处死了。
因此,以血统论,始皇帝的直系后人已绝。
当然,庞支宗室,仍有不少公子。
后来,项羽“戮子婴及宗室公子”,可见,子婴当然不是独苗。
然而,子婴应当是血缘上与始皇帝比较接近的。
关于子婴的身份,说法不一,有说他是秦始皇的弟弟,有说是秦二世哥哥的儿子,有说是秦二世的弟弟。(另外,个人比较相信的说法是,子婴可能是子楚一辈的人物,在辈分上是始皇帝的小叔叔,但仅从名字上来看,并无史书佐证)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在秦始皇直系后裔全部被诛的情况下,子婴已是比较血缘上相对接近的宗室了。
既然要立新君,新君在血缘自然不能太远,太远的血缘,合法性是成问题的。
赵高再是指鹿为马,皇室血缘上是来不及乱指的。
因此,赵高的选择面是非常有限的。
子婴仍是最佳人选除了血缘问题外,子婴的特点也使他看起来是理想的傀儡:有名望,无实力。
《秦始皇本纪》记载,赵高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
而从子婴劝谏秦二世的用语看,子婴敢在蒙氏兄弟处分这种敏感问题上发言,甚至把话说得很重,说明子婴本人在宗室中有一定的名望。
然而,在如此敏感的问题上提反对意见,还把话说得如此重,屠戮宗室的二世始终不拿他开刀,恰恰说明:子婴缺乏政治资源、人脉。
始皇帝就限制、防范宗室,二世对公子的屠戮,更是使宗室力量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正如《秦始皇本纪》所言: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因此,子婴虽有名望,但并不具备足够的政治资源,不足以与赵高抗衡。
栽在赵高最擅长的项目上子婴的血缘、名望,使他可以以皇权名分,继续赋予赵高“指鹿为马”的权力。
而子婴的政治资源不足,又使赵高看起来跳不出赵高的手掌心。
至于玩阴谋嘛,赵高就更不担心了。
赵高的阴谋,害死了扶苏、蒙恬、李斯、胡亥···一个个最显赫的对手都倒在其阴谋之下。
相比之下,以仁俭闻名的子婴,哪里是对手呢?
而且,在除掉二世过程中,赵高缴了郎卫们的械,完全可以将宫中内外更换为自己党羽,监视子婴。
然而,赵高,还是栽倒在阴谋上了。
子婴确实缺乏政治资源,在严密监视下也确实无法联络外部。
因此,子婴利用斋五日的时间,与自己的两个儿子秘密商议。
随即,在庙见之日,子婴称病不至。
赵高数次派人去请,都没有效果,遂亲自来请:宗庙这样重要的事情,王为何不去?
外面,是你赵高的势力,如今,三步之内,你的势力再强也没有用!
子婴成功刺杀了赵高。
赵高,倒在了自己最擅长的项目上。
子婴的才能、立场,很早就已经表露了出来。
赵高显然知道子婴的危险。
不过,在赵高尝试自立失败后,需要一位血统、名望上过得去的宗室来作傀儡,给自己“站台”。
一方面,子婴的血统、名望,都符合条件,另一方面,子婴缺乏足够的政治资源,“孤立无亲,危弱无辅”,并不具备抗衡赵高的实力。
因此,赵高选择了子婴。
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赵高,最终还是倒在自己最擅长的项目上了。
主要是赵高太大意了,从心底里根本就把子婴当回事,认为子婴就是他控制的一个傀儡罢了。
赵高当时大权在握,加上子婴也没有什么势力,所以赵高从心中根本就没有将子婴放在眼中,秦二世都被赵高发动政变逼死,何况还是一个没有正式继位的子婴。赵高认为子婴只不过是他可以号令天下的一个傀儡而已,因此赵高并没有对子婴有太多的防备,所以子婴只用了一个很简单的计策,便轻而易举的除掉了赵高。
赵高发动沙丘政变,逐渐掌握秦朝大权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最后一次东巡途中染病,随着病情越来越严重,秦始皇的人生也即将走到了尽头,但此时储君人选还未确立,当务之急就是赶快确定诸君人选。于是秦始皇在病逝前特意给长子扶苏下达了一道诏书,将身后之事交由公子扶苏主办。
不过秦始皇的此举,导致其身边的近侍赵高开始坐不住了,因为赵高和公子扶苏向来不合,如果扶苏做了秦朝的二世皇帝,即便扶苏没有除掉赵高,赵高的中车府令一职恐怕也很难保留。赵高为了自己的个人地位,便暗中将秦始皇赐给公子扶苏的遗诏扣留,并劝说公子胡亥和丞相李斯一同密谋篡位。
《史记》记载:“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原文部分内容)”
三人经过一番策划后,最终发动了沙丘政变:先是以秦始皇之名伪造两道诏书,一道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太子;另一道则是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死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在收到扶苏身死的消息后,巡游队伍便加快赶回了咸阳,最后发布丧事,立太子胡亥为秦朝的二世皇帝,即秦二世。
至此,沙丘政变顺利完成,赵高也如愿以偿地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并且作为拥立公子胡亥称帝的“功臣”,赵高也从中车府令一职升为郎中令,成为秦朝的九卿之一,同时也成为秦二世最亲信的决策者。从此之后,赵高开始掌权之路,最终成为秦王朝的实际掌权者。
沙丘政变之后,仅仅只过了两年,赵高便从原来的中车府令升为秦朝的中丞相,成为除秦二世之外,秦朝的最高权力者。而赵高原先侍奉秦始皇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只是从秦宫中最底层的一个小吏,升为中车府令,便再也未曾提升,可见秦二世继位之后,赵高的升迁有多快。
赵高成为丞相之后,朝堂上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完全由赵高决断,胡亥几乎成为了一个傀儡皇帝。执掌大权的赵高也开始膨胀起来,渐渐得不把秦二世放在眼中,于是在一天朝会时,赵高竟然“指鹿为马”的方式来戏弄胡亥,一些慑于赵高的淫威都将鹿说成是马,作为皇帝的胡亥也信以为真。
之后赵高展开了大清洗,将那些敢于说“鹿”的人全部除去,此后,朝堂之上再也没有敢反对赵高的声音。此时的赵高可以说大权在握,甚至之后还发动了“望夷宫之变”,逼死了秦二世,那么赵高为何最后还会被毫无势力的子婴轻而易举的除掉呢?
赵高自立不成,无奈之下拥立子婴继位沙丘政变之后,随着赵高实行苛政,天下反秦的呼声越来越多,最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反秦起义,之后各地纷纷响应,最终爆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然而赵高一直对秦二世粉饰太平,因此久居在深宫中的胡亥并不了解天下的真实情况,直到陈胜的反秦义军队逼近了咸阳城后,胡亥这才着了急。
然而此时咸阳城外的反秦浪潮已是此起彼伏,秦二世一时之间也来不及从各处调动军队,于是只好在章邯的建议下,释放了数十万刑徒去征讨反军。不过随着巨鹿之战的失败,以及章邯的投降,秦王朝最终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到这时,秦二世才明白赵高所说的天下太平只是谎言。
于是胡亥对老师赵高,这位身边最亲信的决策者产生了很大不满,便派人以起义者日益逼近之事谴责赵高。而赵高虽然执掌大权,但他终究不是皇帝,他的一切权势都是源于秦王朝和秦朝的统治者秦二世胡亥。赵高害怕了,他怕秦二世发怒,对他进行诛杀,因此赵高决定先下手为强。
之后赵高以称病为由不去上朝,也不去见皇帝胡亥,暗中却和弟弟赵成、女婿阎乐一起商议对策,制定了弑君计划,赵高又一次为了一己之私发动了政变(望夷宫政变)。不过赵高这次想的是直接杀死胡亥,并且也不打算重新拥立一个人成为皇帝,而是赵高妄图自立为帝。
最终赵高发动了望夷宫政变,先是在宫内散布有盗贼的谣言,让人带兵追击,从而使宫内的防守空虚,然后再带人以盗贼进入宫门为由强行闯入宫内,最后在望夷宫中逼迫秦二世自裁,此时的胡亥已是穷途末路,无奈之下拔剑自杀,结束了他可怜又可恨的一生。
《史记》记载:“高既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
秦二世死后,赵高将胡亥身上的玉玺摘下,佩戴在自己身上,然后前往进行朝会的大殿,准备宣布登基称帝。但皇帝不是谁都可以做的,不是凭弑君就可以解决的,还要有正统性、合法性。而赵高区区一介宦官,天下不是他打下来的,同时也不具备正统性和合法性,因此文武百官对赵高意图称帝的行为皆低头不从。
赵高无奈之下只能临时改变主意,让赢姓王族之人子婴继位。不过赵高并没有放弃篡位的打算,为此留了一手,以六国先后都已复国,秦国掌握土地狭小为由,去除了秦的帝号,改称之前的秦王称号。
并让子婴斋戒五日后,再到宗庙参拜祖先,接受传国玉玺,正式登基继位。而赵高之所以这么安排,只是为了方便他日后篡位提前做的准备。
子婴继位,诛杀赵高子婴虽然在赵高的拥立下继承了王位,但子婴知道,自己只不过是赵高的一个傀儡罢了,秦朝的朝政大权依然把握在赵高手中。在子婴未继位之前,早已对赵高犯下的种种罪行耳闻目睹,对赵高的为人也非常清楚,子婴知道赵高是不会让他安稳地坐在王位之上。
《史记》记载:“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高上谒,请病,因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
子婴不想成为第二个胡亥,便和自己的儿子,以及贴身的宦官制定了除掉赵高的计划。不过计划也比较简单:在居住的斋宫之中事先做好埋伏,然后称病不去宗庙,子婴一直推脱不去,赵高必然会亲自前来请子婴前往宗庙接受玉玺,正式继位。等赵高前来,便乘机诛杀赵高。
之后事情的发展也和子婴预计的一般无二,子婴称病不去宗庙,赵高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去请子婴,赵高到达斋宫后,子婴的贴身宦官韩谈便乘机一刀砍死了赵高。随后子婴召群臣入宫,宣布了赵高曾犯下的种种罪孽,下令诛灭了赵高三族,并在咸阳城内示众。
为此产生了一个疑问,赵高当时已经大权在握,子婴更像是赵高的一个傀儡,那么赵高为何会被子婴轻而易举地除掉呢?
主要原因还是赵高太过于大意,而大意的背后也正是源于赵高大权在握。赵高当时身居丞相高位,是百官当中权力最高者;其次赵高的弟弟赵成是郎中令,掌管秦宫中的宿卫警备工作;最后赵高的女婿阎乐是咸阳令,掌管京师咸阳和京畿京畿40余县,可以说咸阳城内和京畿之地所有的军事力量都掌握在赵高手中。
反观秦王子婴,他虽然被赵高推上秦王之位,但却没有根基,也没有什么势力,基本上就是赵高手中的一个傀儡而已,是赵高号令天下的一个“工具人”,就类似于曹操和汉献帝的关系,因此赵高根本将没有将子婴放在眼中,也不认为子婴有能力除掉他,所以赵高对子婴这位傀儡秦王根本就不重视。
正是基于赵高的轻视,加上子婴事先做好了安排,最终子婴轻而易举地诛杀了赵高。
当时可能是这样一个场景:赵高听闻子婴称病不肯前往宗庙,便亲自去请,心想斋宫之中有自己人守卫,加上身边带了侍从和护卫,心中并没什么什么顾虑。当赵高进入斋宫,上前探视子婴时,就被事先埋伏好的宦官韩谈显身乘机用刀砍死。
赵高死后,身边的侍从和护卫也失去主心骨,虽然子婴只是赵高的傀儡,但子婴毕竟是秦王,这些人心中并不敢弑君。同时子婴上前宣布不追究他们的责任,于是大家默认了赵高以死的事实,之后子婴又派人处死了赵高的弟弟赵成和女婿阎乐,掌握了朝政大权。
结语:赵高虽然掌握朝政大权,也掌握了咸阳城中的守备力量,但正是因为这种大权在握的感觉,让赵高越发地膨胀起来,因此赵高连皇帝胡亥都不放在眼中,以至于后来发动政变逼死了秦二世。而子婴只是他无奈之下推上王位的一个傀儡,赵高更加不会将子婴放在眼中。
为此,子婴只是用了一个简单的计策,便轻易地除掉了赵高。同时赵高之前犯下的种种罪行,祸及了天下百姓,群臣不敢反对赵高,只是慑于赵高的淫威。在赵高弑君自立为帝时,也被百官以无声的反抗,粉碎了他的皇帝梦。子婴诛杀了赵高,是大家乐得其成的一种结果。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本次胡亥为什么后面要害死赵高和赵高为什么要杀秦二世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