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中国为什么没有崛起(为什么二战之后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
7052023-08-24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二战后德国为什么不再经常使用M型钢盔了这个问题,mg42机枪为什么淘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兔哥回答,机枪早期时,可以说是被誉为战神一样的存在,机枪巨大的杀伤力主载着战场,特别是防御作战中。一战时的“索姆河”战役中,机枪创造了奇迹,也让人们见识了它的威力。因此,打掉机枪手成为步兵作战中重要的任务,手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代。同样的道理,机枪手面临的威胁大了,而机枪的重要性需要机枪加强了防范措施,二战时及二战前的一战中,重机枪是进攻防御的重要支撑火力,特别是一战及以后,那时的机枪射手可是被高看一眼的,不是随便一个士兵就可以伸手就能打的,军衔通常要高于同期的士兵,如,机枪手都是上士军衔,中士什么的。这主要是,这些专门的人员不光能打,还能修,排出故障,早期的机枪不怎么可靠,使用经验很重要。保护好这些宝贝是一项任务,防盾的出现就是为了防止机枪手被射杀。主要是火力持续性能强大的重机枪,轻机枪由于需要伴随部队机动,为了方便携带,通常不配置防盾。二战后的机枪防盾的消失是随着枪械的换代,重机枪重新定位,轻机枪接替了二战,一战中的重机枪位置。而逐渐取消的,但并非完全退出。二战时的重机枪的口径和步枪口径没有太大的差别,重机枪的使用主要是进攻,防范作战的支援,压制敌人火力等任务。其射程并未脱离前沿阵地,处于敌人班用武器射程之内,需要有防盾保护,减少伤亡。二战后,重机枪的口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常都把12.7毫米以上口径的机枪承为重机枪。而这类重机枪的作用也不在以攻击步兵为主要任务,而是打飞机,打车辆,等等,而且安装在坦克,装甲车辆上,步兵携带的也主要用于防空。而轻机枪,通用机枪则代替了早期重机枪的位置。而班用,通用机枪本身的重量也是越来越轻,野战条件下并不需要防盾。防盾在车载机枪上被逐渐采用。目前,机枪在车辆的配置上开始加防盾。如美军的各型有机枪阵位的车辆都安装有防盾,这与美军所执行的任务有关,美军全球惹事,对立面多,而且打的都是欺负人的小仗,路边炸弹,狙击手都是美军需要防范的目标。而现代坦克装甲车辆机枪阵位的防护越来越面临挑战,于是除了类似美军加防盾的做法外,顶置机枪阵位的无人化操控是其发展方向。(个人观点,欢迎指正,也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源于网络,一并谢过!)
MG-42通用机枪,为德文Maschinengewehr42的缩写,意即为“机枪1942年型”。MG42为纳粹德国研发于1942年服役,依照7.92毫米子弹作为开发依据,本来准备取代MG34通用机枪,不过最后两款机枪一起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一战结束后由于《凡尔赛条约》德国不被允许制造重机枪,聪明的德国人利用条约漏洞研发出了第一款通用机枪MG34。但是由于复杂的结构和制造的繁杂,德军方一直要求武器研制部门对MG34进行改进。德国专家针对MG34有过多种改进方案,其中一种据说是受波兰战役中缴获波兰的一款机枪设计图的启发,由德国金属冲压专家格鲁诺夫博士完成,对MG34进行了多项重要的改进。这个方案由于自己的超出其他改进方案的优异性能而很快中标。这就是MG42通用机枪。MG42刚刚诞生并装备部队的时候,在西方打入欧洲的间谍们看来,这实在不是什么精致的武器,只能算得上若干铁片和一根铁管的垃圾。无数报告飞向华盛顿和伦敦,但内容出奇的一致:德国已经穷途末路,他们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原料,连作为步兵火力核心的机枪都沦落到使用如此简陋粗糙的制造技术。
但是之后二战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了他们的错误,无论是零下几十度冰天雪地的苏联,还是灌木丛生的诺曼底森林;不管是灼热的北非沙漠,还是柏林的残缺废墟,MG42都是德军火力的中流砥柱,也是盟军士兵的恶梦。由于极高的射速(每分钟最低1200发,最高1500发),被盟军士兵们形容为特别像撕裂亚麻布的声音,因此获得了“撕布机”、“希特勒的锯子”等称号。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轻武器文化。
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指二战后的德军不再使用传统的M35钢盔吧,这个还要从战后德国的去纳粹化说起。
二战德军士兵的标准形象,光这顶钢盔就能吸引一大批人穿上军装有木有?
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四大占领国分区占领,根据之前三巨头在雅尔塔会议达成的共识,战胜国在德国占领区进行彻底的去纳粹化和民主化改造,消除纳粹主义在德国统治十余年的影响,其主要举措包括追捕甄别纳粹党成员,将前纳粹党员开除公职,审判负有罪责的纳粹党成员,禁止在公开场合使用纳粹标志和行纳粹礼,不得宣扬有关纳粹的言论等等,有些措施直到今日仍然有效,比如前段时间有两名中国游客在德国行纳粹礼结果被警察逮捕就是明显例证,其实不仅仅是占领当局强制去纳粹化,后来德国人也竭力将自己同纳粹德国划清界限,很有点矫枉过正的意思,这一点在战后联邦德国重建军队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战后去纳粹化运动中街头建筑上的卐字标志被直接砸掉。
在二战时期,德国军服的帅气那是出名的,再配上一顶造型漂亮的M35型钢盔,那真是英气爆表啊!可是在英美占领当局看来,这身军服连同M35型钢盔都是纳粹军队最显著的外在象征,肯定不能再穿!因此,联邦德国在组建国防军时抛弃了传统的军服和钢盔,全盘美化,钢盔也采用美式的,虽然后来的新军服多少恢复了一些传统的德意志元素,但总体上的观感相比二战军服还是差了一个档次,尤其是钢盔。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倒是美军自己依据德军钢盔的样式研制了新型头盔,被直接戏称为“德国佬”头盔。还有就是民主德国,老毛子虽然对待德国人比西方更狠,但对于德国军服却是喜欢得很,居然允许民主德国人民军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军服样式,除了没有纳粹标志,简直全盘照搬,就是钢盔有些特别,不过还是能够看出M35型钢盔的影子,要论军服的话,东德军队完爆西德军队。
1955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在检阅新组建的联邦德国国防军,放眼望去全是美式钢盔,您是检阅德军还是检阅美军?
东德人民军的阅兵队列,东德军队继承了更多传统德国军服的元素。
MG42称作二战时最好的机枪,这个说法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但是在个人心目中却很认同这种观点,结构简单、射速快火力猛、非常轻便于转移阵地、易维护、兼具轻重机枪功能,这些优点让MG42成为德国步兵手里的最核心火力输出,也成为盟军士兵心里挥之不去的噩梦,因此有“希特勒的电锯”的称号。
一战中德国的MG08马克沁重机枪收割了无数英法士兵生命,成为英法士兵心里挥之不去的噩梦,因此在《凡尔赛条约》中就限制了德军装备重机枪的条款。德国人为了绕过这个条约,于是以轻机枪的名义研发了世界上第一款通用机枪:MG34,但这款机枪虽然火力不错,但工艺复杂,造价也很高,且经常出故障,因此在MG34基础上又开发出了MG42通用机枪。MG42抛弃了MG34之前那些复杂的工艺,使用相对简单的冲压、铆接技术,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制造时间,而且工艺简化后可靠性和维护性大幅度增强,成为一款名副其实的大杀器。
既然是通用机枪,MG42自然拥有轻重机枪双重身份,当采用两脚架时就作为班用轻机枪使用,配置50发弹链盒;安装三脚架换用250发弹链箱时就变成了重机枪;还能装在车辆上作为车载机枪使用。而且作为重机枪,MG42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仅仅只有11公斤的全枪重量,轻就方便转移,轻就能节省人力。MG42的一个重机枪小组仅仅需要3~5人就能直接投入战斗,一个观察员,一个主射手,一个装填手,而且转移阵地时并不需要其他人辅助;而作为班用轻机枪更是2人就能轻松驾驭。而同时期重机枪重量高达40~50公斤的战斗全重,比如日本92式重机枪转移阵地往往需要10多人协同配合。二战欧洲战场已经是机械化作战为主,对机枪的机动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重机枪虽然火力压制能力都很好,但在面对高强度战场时,固定火力点很难长时间的生存下去,经常会在第一时间内被打掉,因此通用机枪较轻易于转移的优点就体现了出来。
MG42的另一大优势就是火力凶猛,其射速高达1200发/分,子弹打出去根本分不清声音,连贯的枪声像电锯工作时的响声,因此英美士兵称其为“希特勒电锯”,而东线战场的苏联士兵认为更像撕裂布匹的声音,因此称为“撕布机”,如此高速的射击依赖于自动机更短的循环。MG42采用一种枪管短后坐式的自动武器,其内部采用滚柱闭锁,就是在枪机头部两侧有一对闭锁滚柱,这个即可张开也可合拢,当枪机推弹上膛到位时两个滚柱向外撑开,卡入两侧闭锁槽内从而实现闭锁,而当子弹击发后,枪管连同枪机后坐一段距离,而两侧的闭锁滚柱受挤压向内收缩,再次产生向后的压力加速枪机后座,使枪机和枪管节套分离从而完成开锁。当枪管后坐到位时,枪机还会继续后坐,从而抽出空弹壳完成自动循环。而这种枪机的自动机循环时间非常的短,相比常见的回转闭锁以及MG34枪机的偏移式闭锁,这种开锁、闭锁的动作都更小、更迅速,再加上可以增加枪管后坐速度的枪管助推器,因此MG42理论上就可达到1200发/分的射速。如此高的射速,而且MG42并没有快慢机设置,因此德国士兵往往一个短点射出去就会有12~15发子弹,只要打中盟军士兵就会被打成筛子,很难存活,其惨烈得死状对盟军士兵心里冲击是非常大的。
由于MG42攻速快的特点,因此在火力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即使是作为轻机枪使用,MG42也是配备50发弹链盒,射速更快子弹更多,因此当一个德军步兵班对上一个盟军步兵班时,在对射中MG42的火力优势就会明显超过那些弹匣供弹、短点射为主的轻机枪。而作为重机枪,MG42同样具备射速更快,火力更猛的优势,而且易于转移,但持续输出能力方面则有些不足。
说了MG42的优点,下面说说缺点,MG42射速太快远超其他机枪,而且作为重机枪时太轻稳定性不足,因此机枪手的要求非常高,要进行大量的训练,机枪手战死后,其他士兵往往无法有效操控机枪。第二射速太快也意味着消耗子弹过快,机枪手往往连续扫射2~3秒钟就耗光了50发弹链盒,所以德军机枪手们不得不精益求精的联系短点射,来节省弹药。第三过快的射速导致无法持续做面扫射,因为MG42火力不能持续封锁,对需要持续火力压制的战术非常不利。第四,射速过快带来的缺点还有枪管过热,往往连射设计300发就要更换枪管,虽然MG42更换枪管非常方便快速,但过于频繁的更换枪管就会导致火力的持续中断,从而影响到局部战况。
个人认为德国MG42通用机枪的优势是明显盖过劣势的,而且二战后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通用机枪的优势明显更适合现代战争,所以德军MG42的出现也是直接影响了二战后各国对通用机枪发展。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二战后德国为什么不再经常使用M型钢盔了和mg42机枪为什么淘汰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