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冷知识 我的祖国相关知识
6822023-09-09
今天给各位分享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为什么不敢造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曾国藩为什么不造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在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曾国藩是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在击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后,曾国藩拥有40多万湘军,而且此前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人都试探劝进他的意思,曾国荃甚至用“赵”字来暗示曾国藩学赵匡胤。不过,曾国藩最终没有反叛清朝、自立称帝,这是为什么呢?
一
首先,从曾国藩自身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熏陶的他,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曾国藩不仅不会造反,而且讲究对皇帝的忠孝。曾国藩办团练前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犹如当年郭与李,手提两京还天子”。从诗中可以看出,曾国藩的最大愿望就是成为郭子仪一样的中兴名臣。所以曾国藩一直以来,就是朝着当中兴名臣的目标奋斗。办团练,灭太平天国,开金陵造械局,派幼童留洋。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四大名臣”。
二
其次,虽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湘军的战斗力受到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湘军的战斗力和求战欲望已经大幅下滑。更为关键的是,伴随着缴获的战利品越来越多,湘军的战斗力已经不能和早期的时候相提并论。同时,就数十万的湘军来说,也不是铁板一块。在历史学者看来,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都不是等闲之辈,未必唯曾国藩马首是瞻。而且,朝廷一直对汉人防范甚严,湘军壮大后,又令左宗棠办楚军,李鸿章办淮军。对于曾国藩来说,并不一定能让全部湘军都听命于自己,这促使其缺乏成功称帝的武力基础。
三
再者,对于清朝朝廷来说,已经在提防甚至限制曾国藩了。对于慈禧太后来说,通过重用左宗棠、李鸿章,有助于有效牵制曾国藩。在具体行动上,慈禧派遣钦差大臣、湖广总督官文坐镇武昌监视湘军,也即防范湘军有不轨的行动。另一方面,清朝朝廷也在通过重用淮军,避免湘军一家独大,比如派遣淮军系冯子材等驻守扬州、镇江,控制长江下游,如果曾国藩在南京自立称帝的话,很可能面临前后夹击的困局。在清朝朝廷的防备下,曾国藩就算想做皇帝也不敢有所行动。
四
最后,曾国藩不称帝,体现出其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品质。虽然太平天国运动被扑灭了,但是,对于这个时候的清朝,已经是元气大伤了。与此同时,对于清朝晚期的列强,也在觊觎中国,如果曾国藩为了当皇帝,促使当时的中国陷入到战争中,最终将会使列强得益,也会让百姓遭受苦难。而且,当打下南京后,老九曾国荃带领将士劝进时,曾国藩写下了“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由此,对于曾国藩来说,在高峰时急流勇退,最终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完人。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发现曾经倚仗的八旗和绿营兵早已难堪大用,不得已重用汉族官僚阶层,让其编练地方武装协助镇压起义。曾国藩的湘军因此应运而生,并迅逐渐成为作战主力,在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后,曾国藩更是升任两江总督,节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四省军政大权,一时风头无俩。
眼见曾国藩位高权重,手握重兵,在汉族官员中又有很强的号召力。包括胡林翼、曾国荃、左宗棠等很多地方大员都力主曾国藩自立为王,驱除鞑虏,兴复汉家天下,但曾国藩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曾国藩有什么顾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分析。
一、清廷对曾国藩湘军早有防备清朝自开国以来对汉族官员就很警惕,即便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对曾国藩的戒备也从来没有停止。一是管控湘军经费开支。早在曾国藩募集乡勇时,清庭就明确让汉族官员自谋军费,国家财政不予拨款,一旦和地方关系搞不好,粮草将随时后继无缘,偌大的湘军很可能军事哗变。二是加紧重建由满人统领的江南、江北大营。在对太平天国保持高压打击的同时,暗中限制湘军势力向长江以北发展。三是调僧格林沁的骑兵驻守北京。僧格林沁统领的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组成的骑兵,可以说是清政府最后一支王牌军,在北方平原上作战,对湘军具有绝对优势,防止曾国藩有朝一日挥师北上。
二、汉族高官内部离心离德除了曾国藩的湘军,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还有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势力同样不可小觑。他们一个是曾国藩的密友,一个是一手提拔的学生,但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产生了利益分配矛盾。
为了防止湘军一家独大,清政府借机支持楚军和淮军发展,对李鸿章、左宗棠委以高官与曾国藩同起同坐。通过分化瓦解来平衡汉族高官之间的力量,达到“以汉制汉”的目的。曾国藩一旦选择自立为王,左宗棠和李鸿章很可能占到清廷一边,成为插在背后的两把尖刀。
三、湘军攻下南京后实力外强中干参加湘军的大部分是湖南当地农民,参军的目的起初单纯是为了保卫家园,但在长期作战中逐渐养成烧杀抢掠的土匪恶习,进城就是为了“抢钱、抢娘们”,后期军纪已经和清朝的八旗、绿营兵相差无几。
攻破天京后,湘军更是迅速腐化堕落,太平天国多年的财富积累被湘军哄抢一光,城内无辜百姓血流成河,残暴程度令人发指,指望这样的队伍去造反如何会成功。
四、儒家思想对曾国藩的影响曾国藩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熟读四书五经,27岁看中进士,一生奉行“程朱理学”,注重修身律己,儒家忠君报国思想根深蒂固。
天京城破后,面对巨大的成就,曾国藩曾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诗句,从侧面也反应他内心追求淡泊、平静的真实写照。他的平和、坚忍性格,客观上对其造反也造成了一定思想束缚。
结语曾国藩没有选择自立为王,既是儒家思想的束缚,更是实力上的不允许。看似强大的湘军造反只会是死路一条。因此,曾国藩只能选择自削军权,去除羽翼,甘心做清朝的一名忠臣!
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也不是没有想过造反,只是碍于当时的情形。或者说,他心里没有想好,对造反没有十足的把握,而不敢反。
下面我们来说说为什么?
其实在天京陷落之前的几天,他曾和他的兄弟曾国荃有过密谋,确实算了又算,如果造反还是有七分把握的。后来曾国荃领兵攻陷天京,直奔皇宫,抓住了小王洪秀全之子,大王洪仁玕等一干人等,看见戴在洪秀全儿子头上的皇冠,一把夺过,戴在自己头上,耀武扬威的在天王宫走了两趟,这时候,他跟前的最亲近兵偷偷告诉他,大人,大人,你反了大忌。他猛然醒悟,看看周围虽说是他的亲兵卫队,但这事如果传到朝廷,自己可能被灭九族的。顿时吓得一身冷汗,把头盔一扔,回身对亲兵说,快快,拿走。后来这事还是被人密揍慈禧,但密揍的人陆续证据。当时虽然天京陷落,但天国很多将领自然在继续战斗,发大清正在用人之际,慈禧虽然脑怒,但也不能拿来灭族。不然谁替她灭天下反叛。只得加授曾国荃为太子少保,封一等威毅伯,用于收买人心。但曾国藩知道,这是权术,不可认真,就让曾国荃上书请辞。慈禧正好借坡下驴,准奏。曾国藩面对这样的形式那还敢走造反的心,只得埋头做事。@人民网科普@我要上头条@头条圈子
你们也太高估这些封疆大吏了!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他们在地方上有权有势不假,但是他们的权力还是有限的!也许他们可以控制一两个省,甚至两三个省,但是和中央比呢?中央控制的可是十几20个省!况且他们领导之下的这两三个省,他们也未必能够完全控制得了!如果说要造反反对朝廷,下面这些人有多少人会听他们的?他们有权,是不假,但是他们的权利是谁给的?是朝廷,是皇上!如果朝廷想要剥夺他们的权利,还不是一纸诏书的事!我们可以以恭亲王的事情为例,来说明!当年恭亲王奕?,协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收拾了载垣,端华等辅政八大臣,成为权倾朝野的赞襄政务王大臣,辅助慈禧太后处理政务,当时慈禧太后在宫内垂帘听政,在皇宫外,恭亲王奕欣可谓是说一不二,一言九鼎。可是后来触怒了慈禧太后,慈禧要收拾他的时候,还不是一纸诏书发布出去,堂堂的赞襄政务王,就什么都不是了!朝廷内外,自己培植了那么多势力,能起什么作用?面对皇上的权威,没有一点还手之力!要知道,在清朝末年,可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顶峰!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一直都没有停止!经过将近2000年的交锋,相权完全败于皇权!甚至到最后,在朝廷里面,连丞相这个职位都没有了!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到了皇帝的手里,那些大臣只不过是皇上的奴才!皇上授权给你,你就有权力,皇上要剥夺你的权力,只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在这种情况下,你想象一下,曾国藩敢造反吗?李鸿章敢造反吗?他们不怕满门抄斩家灭九族吗?他们不怕身败名裂尸骨无存吗?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为什么不敢造反和曾国藩为什么不造反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