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冷知识 我的祖国相关知识
13212023-09-09
其实“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是什么故事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常熟火灾为什么纵火,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是什么故事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曹操“一瓜斩三妾”的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编的《古今谭概》。冯梦龙也算是大明奇才,写的东西不仅有见地,而且也有野趣。
先来简单说两句《古今谭概》,这是冯梦龙编的一本历朝历代轶事、典故、小品集。在自叙中,冯梦龙开篇一句话很有味道,“人但知天下事不认真做不得,而不知人心风俗皆以太认真而至于大坏。”所以他这套《古今概谈》又名《古今笑》,有以笑谈戳穿假大空,讥讽不懂人心世俗之意。
曹操“一瓜斩三妾”的故事收录在《古今谭概·鸷(zhi)忍部》里,立意讲的是贪酷,放在曹操这种枭雄身上,则有伴君如伴虎,枭雄残忍深邃之意。
咱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
说有一次曹操在水阁宴请群臣。当时正值盛夏,君臣饮酒到半酣,曹操召唤侍妾用玉盘进瓜解渴。问题中说侍妾进上来的是西瓜,这是不对的,西瓜传入新疆大约在初唐,传入内地大约在五代、宋辽时期,但三国时期内地水果还是很多的,曹操侍妾进上来的应该是甜瓜的一种。
见宴会的气氛很轻松,君臣又都喝的醉醺醺的,侍妾在进瓜的时候比较随意,捧着盘子低头就进上来了。
这时,曹操问进瓜侍妾:“瓜熟否?”
侍妾回答:“极熟。”
不料曹操大怒,当场命人将这名进瓜的侍妾拉出去斩了。
目睹这一幕,正在喝酒的臣僚惊愕不已,无人敢站出来探问进瓜侍妾到底犯了什么错。
曹操也没有解释,跟着又叫侍妾进瓜。
见刚才进瓜的侍妾不知何故就被斩了,一群侍妾害怕不敢向前,只有一个平日里极聪敏的侍妾整妆上前,捧着瓜进来了。
在这个侍妾看来,先前那个侍妾被斩,多半是因为答语不当,什么叫“极熟”,此话明显有夸大迎合之嫌,于是她进瓜时,紧张地低着头,拿捏着她认为最妥当的答语。
果然,曹操又问了:“瓜熟否?”
此妾回答:“不生。”
此妾真是聪敏,瞧这答语,既不夸张,又留有仁者见仁的聪明余地。
然而曹操听了这个答语,又一次怒斩了进瓜侍妾。
如此这般,在座的臣僚集体懵圈了,进瓜不易,吃瓜也不轻松啊。
这时候,曹操又命侍妾前来进瓜。
眼见进瓜就是送命,众侍妾哪里还敢上前一步,于是一起怂恿平日里很受曹操宠幸的兰香去进这“要命的瓜”。
兰香是真聪慧,她看出先前两个侍妾进瓜时犯了不守规矩,答语不诚的致命错误,于是在进瓜时,她擎盘齐眉而进,而不是捧着玉盘,随意低个头。
再一次到了要命的时刻,曹操又问:“瓜味如何?”
兰香的答语很得体:“甚甜。”
众臣僚原以为这一次可以放心吃瓜了,熟料曹操大怒:“速斩之。”
三斩侍妾,不知何故,吃瓜臣僚们再也坐不住了,皆拜伏请罪,个个心说,曹阿瞒你就别借题发挥了,一再恐吓我们了。
曹操微微一笑,先示意群臣安坐,然后说:“那我就给你们解释解释为什么斩这三名侍妾。前两名侍妾,在我身边已经承应很久了,岂不知进瓜必须齐眉捧盘?到我问话时,都是开口字,一个迎合,一个回避,我斩她们,是斩其好用心思假聪敏、不守规矩!兰香刚来不久,确实聪慧,进瓜高举其盘,很懂规矩,我问她话,用的都是合口字,甚对我意。但越是这样,我越要斩她,为什么?我是用兵之人,足知我心是大忌,太可怕,斩她才能绝后患。”
抛开曹操小题大做,贪酷残忍不谈,一瓜斩三妾还是很能给人一些启迪的——无论是官场还是职场,甭管你是谁,甭管你资历有多老,知道多少里里外外的猫腻、潜规则,什么时候都要守规矩,不能自作聪明,视成文规定如儿戏。
更关键的,在大领导面前,你可以迎合,但不能事事猜度大领导心思,一旦你成为大领导肚里的蛔虫,那你离被干掉也就不远了。
许多人对心腹有误解,心腹之意最重要的是时时事事能无条件服从,而不是把领导吃得透透的。
民国骂神的故事
1923年10月,直系军阀头目曹锟通过花钱收买议员的方式成了大总统,刚刚建立没多久的选举体制就被这哥们彻底给玩坏了。消息传出去后一时舆论哗然,咱们都知道民国喷子多,这么丢人现眼的事儿自然是千夫所指的。奈何人家老曹皮厚心黑,这点杂音对他根本就是毛毛雨,直到一位姓吴的大神亲自出马....
大神在某次演讲中言道:倘若男人的精子能全部胎化为人,那么曹锟与太太云雨一次,便可生出四万万个子女,一致都选老子当总统,老曹就不必花那么多钱选总统了,惜哉。此公高论既有科学普及,又怀极深恶意,一时被八方引用,广为流传。
这位大神就是吴稚晖,这哥们资历老,和孙中山都亲切会谈过。平生笃信科学又口不择言,从慈禧太后一路喷到民国成立,怼天怼地怼空气,谁也拿他没辙。老曹被他这通全奔下三路去又不带脏字的怪话气得差点发疯,但还得活生生憋住,简直苦不堪言。
老吴逮谁骂谁的做派肯定也是避免不了挨骂的,民国另一个骂神鲁迅先生称其为喜欢脱了裤子大放一通的“吴姥姥”。后来这个不当官的老吴开始跟着著名的凯申快递总裁常大队长混,大家都是知道的,常队长的人品不是特别坚挺,老吴跟着他自然也开始败人品。
中原大战的时候,这哥们大抵是想学学古人一笔可敌百万兵的范儿,给西北冯玉祥发了一封电报,大意是小冯你要以国家为重,何不化干戈为玉帛,和亲爱的常队长一起建设祖国呢?也该着他倒霉,那段时间估计冯玉祥正好在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于是回电一封:
南京吴稚晖先生:顷接先生元电,回环读之,不觉哑然失笑。假如玉祥不自度量,复先生一电,文曰:“革命数十年的老少年吴稚晖先生,不言党了,不言革命了,亦不言真理是非了。苍髯老贼,皓首匹夫,变节为一人之走狗,立志不问民众之疾苦,如此行为,死后何面目见先总理于地下乎?”岂不太不好看乎?到今天才知道原来B站鬼畜的始祖居然是冯玉祥,可惜老冯少了一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不然怎么也得流传个几百年的.......
如何保全兄弟宋朝是个很重视文人的王朝,所以溜须拍马的人大抵都通过写诗词的方式引起上级的注意。有一个叫李廷彦的哥们抓耳挠腮的写里一首百韵诗献给了上官,上官拿来一看就哭了,因为里面有一句“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
恻隐之心大发的上官连连表示兄弟你苟活到今天当真太不容易了,天煞孤星的日子一定很痛苦吧?李廷彦赶紧回话,老大,咱家没那么惨,我这么写完全是为了押韵。这么丧心病狂的押韵实在让人崩溃,上官还没等发话呢,他旁边的客人就搭腔了。
这个来客也是妙人,他告诉李廷彦:“那你还不如写成爱妾眠僧舍,娇妻宿道房呢,起好歹也能保全兄弟.....”
额.........我选择继续出卖兄弟..........
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淡妆浓墨总相宜,要留遮羞在人间。
曾国藩,晚清名臣,湖南人,在镇压太平天国战事中,因功升迁至总督、大学士,位极人臣。
为了政治需要,满清把曾国藩吹嘘为“半个圣人”,彷佛树立一个乖就有肉吃的奴才典型。
其实笔者想说,中国的圣人是完美的先哲,曾国藩不要说够不够格,连给先哲提鞋都不配。
圣人三标准“立功、立言、立德”,都没做到,唯一做到的立功,竟然还是老弱妇孺的人头堆起来的,这样根本不是立功,而是血腥屠杀。
一,曾国藩性格缺陷,草菅人命1850年末,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迅速席卷了中国半壁江山,腐朽的满清朝廷,根本无力对抗,无奈之下,只能号召地主们自己搞团练武装,以此抵抗太平天国。
10多年的太平天国,造成了7000多万人丧生,胜利的满清一方,把这些罪过全部怪责到了洪秀全等造反者身上,在史书上大肆污蔑“长毛贼”有多残忍。
其实,那些无辜惨死的平头百姓,大部分都是清军和曾国藩的湘军杀的。
大家很难想象,曾国藩一介书生,竟然能对普通百姓大肆屠戮,他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请看他的残忍思想:
曾国藩“在省城设‘发审局’。凡团绅送被捕人到局,立即杀死,禁止尸亲呼冤,又禁止向团绅讲理。他竭力提倡团绅捕人,地方官杀人、捕人要多,杀人要快,官杀人‘不必拘守常例’,绅捕人‘不必一一报官’。
曾国藩这个侩子手,思想里满是血腥残忍:抓到就杀,多抓多杀,杀错了也不要理会,不要顾忌后果。
本来他在湖南就有“曾剃头”之名,随着他大肆残杀无辜,渐渐这个恶名传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江南地区。
1861年,曾国荃攻打太平军所占领的安庆城前,曾收到他哥曾国藩给他的信,里面一句话:“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
意思就是,弟弟啊,杀吧,不要管那么多,太平军头颅是军功,普通百姓的头颅也是军功嘛,况且士兵卖命打仗,占领城池后,捞点油水也无可厚非嘛。
因此,曾国荃攻下安庆之后,将城内2万多太平军,无论投降抵抗,全部屠戮一空!之后,解散军纪,湘兵们开始在安庆烧杀抢掠后,丧心病狂的进行屠城!
后来,湘军攻占南京,也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大量老弱、妇孺、平民被残杀。据李秀成回忆,当时太平军在南京的人数仅剩数千人,而曾国藩在上给同治的奏折——《金陵克复全股悍贼尽数歼灭折》中描述:
“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
想想,本来只有几千人的太平军,却有击毙10多万的请功奏折,那剩下的九万多军功,全是老幼妇孺和无辜平民的头颅来填。
(湘军屠城记录)
曾国藩的残忍杀害无辜同胞的举动,连同乡人谭嗣同也看不下去,他在《仁学》中就曾揭露说:
湘军以戮民为义……(城邑)一经湘军之所谓克复,借搜缉逋匪为名,无良莠皆膏之于锋刃,乘势淫虏焚掠,无所不止,卷东南数省之精髓,悉数入于湘军,或至逾三四十年,无能恢复其元气,如金陵其尤凋惨者矣。
(屠城剧照)
除了安庆、南京,有寥寥可数的记载外,其他周边城市、小县城、小镇子、村落等,被残杀的就更不可计数了。
曾国藩为何如此残忍嗜杀?怕是除了兽性之外,别无解释了。
二,湘军的后勤压力曾国藩兄弟纵兵劫掠屠城的原因,除了他性格缺陷外,还有后勤压力。
由于湘军属于地方地主团练武装,根本没有资格享受满清朝廷的俸禄,也就是咱们说的没有国家发的工资。
湘军的工资是由发起人提供的,亦即是曾国藩曾氏家族提供。
刚开始,曾国藩组建起的湘军,仅有十三个营的兵力,陆军6500人,水军5000人,共1.15万兵力,
(湘军剧照)
并定下军饷:普通步卒月薪是4两多一点,按当时购买力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220元人民币,一个湘兵能拿900到1000元,而当时绿营兵才仅拿到300元的月薪。更何况其他各级军官的饷银只会多不会少。
如此高额的军饷,曾家能供应多久?仅仅练兵时间就持续了一年,那都是白花花的银子给到军饷啊。
湘军在那期间仅靠在地方设立关卡收税,相当于杯水车薪,而且曾家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能维持湘军一年的军饷已经是很难得了。
因此,1854年,湘军出动,攻打太平天国占领区时,曾氏兄弟对湘兵不加约束了,沿途所过的村庄、城镇,他们的结局可想而知。
湘军打仗,提着脑袋刀口舔血,就是为了发财的,一旦开仗,相当于抢钱。如图:
为了维持高额的军饷,曾国藩默认了士卒们的抢掠、劫杀平民,甚至可能为了打军饷,主动派兵去洗劫平民也说不定,毕竟死无对证了,也无史料记载,也有满清帮洗屁股。
在南京屠城中,有湘军一人就抢得了700两的重金。可想而知,造了多少杀孽!
三,镇压太平军的战争策略除了军饷后勤压力,曾国藩纵兵劫掠,残杀平民,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坚壁清野战术。
太平军在迅速的占领了江南地区后,并未大肆破坏,甚至还经营得比在满清时要繁华。
咱们先来看一些史料:
据亲见的苏州人王韬说:“盛於未乱时倍蓰”,意思是江苏在太平军手里要比在满清手里繁华一倍。
常熟报恩牌坊碑序描也歌颂太平军:“禾苗布帛,均出以时,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平租佣之额赋”。社会各界,各司其职,各安其业,简直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连谭嗣同也有采访记载:
顷来金陵,见满地荒寒现象。本地人言:‘发匪(指太平军,按清方称谓)据城时,并未焚杀,百姓安堵如故。终以为彼叛匪也,故日盼官军之至,不料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而金陵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由史料可见,太平军实在是解放汉人的救星,连占领区的老百姓都如此归心了。
但,正是因为占领区的平民心向太平军,所以被曾国藩残忍的杀害,就是为了实行坚壁清野战术。
因为平民会为太平军提供军需后勤,会给他们补充兵员,甚至充当耳目探子。
因此,曾国藩的湘军,每占一地,便劫掠、焚烧、屠城,就算太平军再抢回去,也只得到空城、空地,而没有军粮、军需、兵员等补给。
这种“三光”政策,导致什么后果呢?
1863年,李秀成被洪秀全逼着执行“进北攻南”策略,率领精锐大军十几万,从安徽舒城西进,兵逼湖北的武昌、威胁荆州,谁知道大军才刚到了六安州,还没出安徽,就因为各地被湘军坚壁清野,而无法补给,饿着肚子,不得不回军。
(太平军剧照)
回到寿州时,坚壁清野再加上土匪劫掠,造成大饥荒,李秀成的军队活活饿死了一半,这些都是太平军的精锐啊,回到天京后这支军队也残了。
可见这种“三光”政策的恐怖,简直是人畜不留,寸草不生,后来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写了日记,记载了他这种暴行:
城内“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砍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自湘军平贼以来,南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群尸山积……白骨山积……自五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逾于今日。”
曾国藩这种政策,被史学家范文澜称之为“兽性报复”,被湘军抓获的太平军俘虏,一律活挖眼珠,再千刀万剐处死,他还亲自下令,让士兵活割太平军俘虏的肉吞下,作为一种胜利的宣示。
(曾国藩剧照)
正是由于这种灭绝人寰的“三光”策略,才不断压迫太平军的生存空间,又由于太平天国内部矛盾原因,最终被曾国藩血腥镇压了。
满清朝廷看到太平天国结束后,为曾国藩弹冠相庆,大肆封赏参与镇压的侩子手们,并给他们洗地,抹去曾经的斑斑劣迹,及浓厚的血腥。
舔着脸吹嘘曾国藩为挽救满清朝廷的再造大臣,中兴大臣,甚至更进一步吹嘘为“半个圣人”。
咳……呸!真恶心,这种人也能吹成半个圣人?怪不得近代中国人,看到国人被日本人砍头时竟然如此麻木不仁,甚至还有人出钱沾些人血馒头吃,禁锢民智骨气到这地步!
章太炎曾说过: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
看来章先生对曾的评价,真是一针见血啊。
PS:太平天国不是要灭绝儒家人伦,要是灭绝的话,那他们举行科举考的是什么?圣经吗?别搞笑了,这都是满清污蔑的,污蔑他们毁孔孟之道。其实他们跟刘邦斩白蛇起义,借助的迷信力量是一样的。
文:梁生
众所周知,李鸿章并非一个心狠手辣到极点的主,比起他的恩师曾国藩来说,李鸿章对待太平军的方式就显得比较温和了。
但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末期,李鸿章不顾天下人的舆论,出尔反尔,刚刚进入苏州城就对开关献城的太平军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虽说与太平军积怨太深,但杀降总归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情,甚至有损阴德,城内的太平军究竟做了什么,让李中堂如此痛恨,不惜背上这“屠杀俘虏”的罪名?
李鸿章杀降的背景时间还要追溯到1863年,太平天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城被攻破,虽然鼎盛时期能够与清朝分庭抗礼,划江而治,然而在不断的内讧中,太平天国已经失去了与清廷一决雌雄的机会。从天京事变之后,没有了杨秀清的领导,天国就再也没有打起过精神。
到了1863年,洪秀全躲在深宫不问朝政,除了李秀成和陈玉成还在苦苦支撑外,太平军可以说是死的死,降的降,亡国之音已在天国的上空奏响。
李鸿章领导的淮军在上海站稳脚跟后,立即把攻击的目标选在了苏南重镇苏州,苏州对于天国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一旦丢失了苏州,则整个苏南都要拱手让人,天京城随时都能够受到清军在江南江北的两面夹击。
我们都知道,苏州有个著名的景点叫做忠王府,而王府的主人就是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李秀成,面对城外黑压压的清军,从军征战的十几年的李秀成也突然感受到了绝望,因为此时的苏州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周围的昆山、太仓都已经是李鸿章的囊中之物,李秀成渐渐萌生了退意。
他把自己想要放弃苏州的想法告知了自己最为倚重的干将慕王谭绍光,结果谭绍光坚决反对,他认为如果放弃了苏州,无异于使得天京门户大来,一旦弃守,再想夺回无异于痴人说梦,在他的坚持下,李秀成决定让他试一试,而自己则带着队伍另辟根据地。
虽说李秀成把苏州的军政大权交给了谭绍光,但如果没有李秀成坐镇,苏州几乎与群龙无首没什么区别。谭绍光血气方刚,心直口快,平时就很容易得罪人,加上天国末日的恐惧,使得苏州城内无心恋战,每个人都想为自己留一条退路。
素来与谭绍光不和的郜永宽、汪安钧、周文嘉等八王早就怀有二心,只不过迫于李秀成的权势而不敢轻举妄动,看到李秀成出了城,便觉得机会来了,他们派出密使通过原来的“战友”程学启搭上了李鸿章这条线,中间还联络过清朝“雇佣军”戈登,在戈登的作保下,李鸿章很痛苦的答应了八王的投降条件,表示事后一定奏报朝廷对他们封官加爵。
其实,当时郜永宽变节的心思,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只有谭绍光还被蒙在鼓里,因为他每天为了守城的工作忙的焦头烂额,却没有发现此时苏州的堡垒已经从内部攻破。在召开战前动员会议的时候,汪安钧从背后突然袭击,一把尖刀直接插入了谭绍光的心脏,他们把谭绍光的头颅砍下后,随即打开城门,李鸿章的淮军就这样兵不血刃的开进了苏州城。
这八个反王的下场如何?李鸿章进入忠王府后,不禁感慨,太平天国还没有取得胜利就建造如此奢华的王府,如果不灭亡那真是天理难容。跟在李鸿章屁股后面的八个反王连连称是,一顿马屁给李鸿章拍的很是舒服。
李鸿章一边安慰郜永宽等人放宽心,敕封的诏书马上就会到,而另一方面,他的淮军则立马换防投降的太平军,并且在当天晚上,李鸿章设宴招待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庆功”晚会。
在酒席上,李鸿章高度评价了八王的“弃暗投明”,一开始晚会的气氛十分融洽,待到酒过三巡,李鸿章话锋一转,开始痛斥他们背主求荣的恶行,此时郜永宽等人突然酒醒,赶紧跪在地上磕头,李鸿章则不屑的说道:“如果你们现在大骂我李鸿章背信弃义,也许我会考虑放了你们,看到你们如此卑躬屈膝,就一个也不能饶,左右何在,推出门外立即斩首!”
就这样,这八个反王在谭绍光死的当天就被李鸿章杀死,同时在城内早已准备好的淮军对太平军展开了疯狂的屠杀,一时间苏州城血流成河,仅被杀的降卒就有两万人,死于非命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
李鸿章为何孤注一掷坚决杀降?李鸿章杀降的消息传到北京,一时之间让京内对他不满的言官找到了口实,他们不断给慈禧上书,要求严惩李鸿章的行为,而慈禧并没有作出任何批示,这些奏章全部石沉大海。
而作为当时人的李鸿章虽然知道这是慈禧在保护他,但他觉得仍然有必要向太后陈述自己这样做的目的,他在给慈禧的密折中大致这样解释道:一、当时苏州城内投降的人很多,臣兵力有限,怕日后控制不住局面。
二、八个反王仗着投降的功劳便狮子大开口,朝廷现在举步维艰,臣担心满足不了他们的请求,他们会降而复叛。
三、太平军身在曹营心在汉,已经投降大清,却不同意剃发,祖宗家法不可废,不能开这个先河。
其实,李鸿章在进城之前就已经打定了杀降的主意,不论八个反王求饶与否,都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其实在我看来,李鸿章还有一个难言之隐。
太平天国的队伍中充斥着许多投机分子,他们不是迫于生计而造反,而是觉得能在乱世中能大捞一笔,因此这些人毫无气节与忠义一说,为了利益他们什么事都能做的出来。
前不久,在攻打太仓的时候,太平军也曾经提出过投降,等到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前去受降的时候,太平军突然反叛,李鹤章差点死在了乱军之中,这让李鸿章心里极为记恨。而且从起义到现在,太平军诈降的场面不胜枚举,实在让李鸿章太过于头大。
另外,李鸿章想着力打造的淮军,他希望手下的人对自己忠诚,像这种背主求荣的人,李鸿章实在不敢信任,也许哪天自己失势了,他们也会像对待谭绍光一样的对付自己,虽说对朝廷有利,但对自己而言,无疑是在自己的身边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在苏州已在自己囊中的情况下,李鸿章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150多年,苏州的杀降案一直让后人诟病李鸿章,并非为八个反王鸣冤,实在是为苏州城的百姓遭到灭顶之灾而感到痛惜,无论如何,李鸿章在苏州终将会留下一个“死神”的恶号。关于“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是什么故事,常熟火灾为什么纵火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