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选官制度的特点(曹魏选官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投稿- 2023-08-24 05:57:25

强烈建议恢复民跪官制度,你对得起为新中国牺牲的革命先烈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曹魏选官制度的特点,以及三国时期魏国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出师表的文学常识
  2. 曹魏选官制度的特点

出师表的文学常识

1、《出师表》作者: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文表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表的一般内容是叙事和抒情。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间用记叙和抒情。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等。

2、文中表示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陆游曾称赞他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3、《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28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陈寿修《三国志》时未收录《后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张俨的默记,这显然不合常理。

而且,《后出师表》内容与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即与《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卒年(建兴七年,229年)不合。另外里面的语气非常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与《前出师表》积极的文辞截然不同。

曹魏选官制度的特点

三国曹魏的官职制度采用的是陈群创立的“九品中正制”。这种官制前承汉朝“察举制”,后续隋朝“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人才选拔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许多世家大族背井离乡,分散各地,原来宗族关系得到了破坏,使得原来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世家大族把持征辟权推荐权,这样的情况下中下层知识分子与世家大族之间的日益矛盾突出,为了缓解这种矛盾,稳定社会政局,曹操先颁布“唯才是举令”,这样的选拔人才只注重才能学识而无视品德操守,注定不会长期执行。“九品中正制”就是这忙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九品中正制主要内容。曹丕上任之初,为了广泛的扩展自己的势力,采用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以选拔人才。其主要内容是在州、郡、县设立“中正”,由朝廷担任官职的本地人充当。中正负责考察本地士人的家世和品行才干,然后评定等级,称之为“品”,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按照品级写出评语上报给朝廷,由朝廷九大中依据品级和才干分别授予不同官职。这就是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这个官制在曹魏初期是有一定积极效果的,可到了后期由于中正被大部分世家所掌控,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意义。九品中正制对于选拔人才来说,比两汉的察举制显然是更进了一步,对于缓解寒门与豪门之间的矛盾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又加强了曹魏中央集权对官员的控制,为之后称帝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更重要的是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可谓是“魏晋风流”由此而起。

只可惜,曹魏的这个人才选拔制度最终成为巩固门阀利益的重要工具,从而促进加速了门阀制度的确立,导致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乱象。但是不能否定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选拔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当予于肯定。

关于曹魏选官制度的特点,三国时期魏国冷知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哪些 它们是怎么继承延续和发展的呢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66688897.com/13/134115.html
上一篇:无聊的文案(无聊的文案句子搞笑)
下一篇:安全教案小班过敏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