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现象冷知识?十个罕见现象
7802023-09-09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十大文化现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吹哨人冷知识全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李文亮:疫情“吹哨人”李文亮是武汉市中心医院一位眼科医生,在2019年12月人们对新冠肺炎的认识还有限之时,他便率先披露不明肺炎有关状况。可惜当时正值疫情初期,未知太多,他的预警并未获得充分的重视。
此后,李文亮就一直在医院从事救治工作。2020年1月8日,李文亮在未做防护的状况下,接诊了一个无明显发热症状的新型肺炎患者。不久,他便出现了咳嗽、发热等症状,并于12日正式住院观察。
到2月1日,李文亮才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此间他一直在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遗憾的是,2月7日凌晨,年仅34岁的李文亮医生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离开了人世。谈到李文亮的逝世,钟南山院士激动而哽咽地表示:
“我觉得大多数人都觉得他是中国的英雄,也包括我。我为他感到骄傲,他早在十二月底就把真相告知了人们。这是一个中国医生,我想大多数中国医生其实都像他一样。”
2、伍连德:中国“防疫泰斗”910年12月,一种神秘的传染病在东北流行,死亡人数过万。临时征集来的护理人员对于穿戴防护服和口罩的要求置若罔闻,疫情更快蔓延开来。伍连德临危受命,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调查控制。
伍连德日夜兼程地奔赴哈尔滨后,开展了中国第一例有记载的病理解剖。因为旧社会的观念觉得解剖尸体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伍连德只能秘密开展,但根据这次医学观察,他找到了瘟疫的真正元凶——鼠疫杆菌。
伍连德拉响了“肺鼠疫”的警报,并采取了隔离疫区、控制交通等多种防治措施。除此之外,他还设计发明了一种双层纱布口罩,以防飞沫传染。凭借他专业的医学知识和卓越的组织才能,疫情不久便被控制住,人们称赞伍连德“一个人救了一座城”。
诺贝尔基金会官方公开的资料显示,伍连德是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之一,他也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
3、吕清森:“光明守护者”吕清森,吉林省桦甸市一名送电检修班工人。他穿林海,卧雪原,在东北长白山深处独行,巡护线路安全;他追太阳,寻雷电,首创“采光巡线法”等工作方法,发现供电隐患数千处,为国家节约维修开支数千万元;他寂寞坚守,苦中作乐,在这条吉林省内环境最恶劣、巡护难度最大的输电线路上,一走就是31年,7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2圈。这一切,只是为了守护“万家灯火的事业”。
4、俄木尔坡:“大凉山送衣人”彝族小伙俄木尔坡曾经是个山里娃,现在是四川大凉山美姑县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从2005年开始,他开设博客,通过网络为贫困彝乡寻求爱心捐助,在大凉山与网友之间架起了一座网络桥梁。5年来,俄木尔坡通过网络让50多个村的贫困村民累计得到了30多万件衣物、棉被等捐赠物资,还有50多名贫困中小学生得到了每年400元至4000元不等的资助。他是网友眼中的“爱心包裹”传送人,是凉山人眼中的“送衣人”。
5、李彬:“基层干部楷模”在驻村挂职的最后7天,他积劳成疾住进医院,乡亲们闻讯后,送来家养的鸡鸭、上千只千纸鹤、写满祝福与签名的大油布……作为一名村官,李彬在三年内,让福建省鲜水村人均收入翻了三倍,让泥泞的山路变成了平坦的公路,让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农民们拥有了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他让我们明白,无论官职大小,只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就把你放在心里。纷扰的虚拟世界,总有不灭的梦想书写美丽,总有平凡的坚守创造奇迹!
6、陈绪水:“西安好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陈绪水,这个来自陕西山阳县农村的打工仔,24年坚持义务清扫街道,被人称作“西安好人”;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前往,为灾区小学募捐,利用自学的中医知识为灾区群众缓解病痛,被人尊为“陈医生”。在玉树,他不幸被六只流浪狗咬伤,为了不麻烦别人,他不辞而别,感动万千网友,引发西安、兰州、西宁、玉树四地网络真情大搜寻。因为他,我们知道,一个贫寒的身躯也会拥有高贵的灵魂,只要坚持,只要勇敢,只要伸出援手,这个社会就会洋溢着温暖和爱。
7、王文清:“中国好人”80元的棉服他穿了6年,却资助180多名贫困少年;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台旧电视、一辆电动车是他的全部家当,却有数百张汇款单,累计捐出50万元;23岁开始献血,18年献血超过8万毫升,相当于15个成年人血液的总和。一连串的数字引出了这位“献血大王”、“中国好人”王文清。他是江苏江都人,国际红十字人道主义宣传员。“我愿一生勇举红十字的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世界、照亮世上最痛苦需要帮助的人。”
8、蔡卫敏:两次出征的抗疫“高龄”战士在援鄂北京医疗队当中,有这样一位43岁“高龄”的护士。她叫蔡卫敏,曾经作为北京急救中心朝阳分中心的一员,全程参加过2003年北京抗击非典的医护工作。如今43岁的蔡卫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主动请缨,来到武汉战“疫”的最前线。
9、叶嘉莹:希望为不懂诗的人开一扇窗上世纪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愿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
10、毛相林:不信天不认命,当代愚公毛相林铺就绝壁天路坚守偏远山村43年,毛相林苦干实干,带领重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用7年铺就8公里的“绝壁天路”,带大家走上致富路。如今,六十多岁的毛相林仍闲不下来,对村子的未来,他还有更大的梦想。
这么说吧,他就是想借着添加剂走一波流量的,没想到效果这么好,被赶鸭子上架也好,就坡上驴也好,反正现在是红火了,弄得像个权威似的,又揭露食品,又揭露化妆品。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他你就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他对添加剂的了解超过了很多专业做食品的人,正规食品生产商,都会用到添加剂,但是绝对是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否则被查到就是事,有些食品用酱油都要加小心,因为里面有防腐剂,用多了,检验的时候过不了关。
他最早是卖烤面筋的,那些科技与狠活他肯定用过,否则不会这么清楚。
至于把抖音号注销,说明他是一个聪明人,抖音不同于其他,管得特别严,没有资质的话是不能乱说的,否则不是没流量,没收益就是封号,客服给他打电话,说明他已经违规了,只不过因为他粉丝多,给个面子而已,一般人早封了。
他聪明就在这,一看在抖音是没啥发展了,直接注销,既能赚个好名声,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毕竟还有某手吗?
他对添加剂的解读是片面的不客观的,容易误导大众,如同战争到底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一样,添加剂也不是洪水猛兽,它对食品行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一面,也是我们能吃到很多美食的帮手,在改善品质,营养结构等方面都很有用。
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添加剂本身的问题,而是如何规范管理和使用添加剂,我们日常生活离不了添加剂,面碱,小苏打,味素,石膏,卤水等等,为了流量一味地丑化摸黑添加剂,造成恐慌是不应该的。
他没有客观公正的解读添加剂。并且一味地丑化国内企业,对国外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只字不提,很多国外博主已经用视频用事实证明了,国外食品添加剂一样用的非常多。
还有令他口碑尽失的俄罗斯巧克力事件,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就是用有限的认知去解读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不产可可豆就不能生产真巧克力,这说法真是拉低了智商下线。
世界有名的巧克力生产国,有几个在可可豆产地?进口原料了解一下!
所以综上所述,他根本不是从内心想要为食品行业的正规发展做贡献,只不过是一个沽名钓誉的小丑,虽然让大家对食品安全有一定的认识,但负面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大家对添加剂有一种莫名的恐慌,就这样说吧,我们现在的生活根本不可能没有添加剂,你生产的食品里可能没有,但你用的原料呢?水呢?调料呢?
疫情期间十大文化现象!
女性权利
案例1:央视采访护士,剪掉其“生理期”表述
1.生理期是如何被污名化的
2.长期以来,生理期为何未能进入公共话语体系
3.一种社交语言:全球通用emoji表情包将增加月经
4.还有多少被权力、偏见、集体无意识遮蔽的公共议题
制造感动
案例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感动”
1.武汉晚报:流产10天,武汉90后女护士重回一线
2.同学,你认真学习的样子真好看
3.媒介表征:为什么悲剧,最后会成为一场“情感大戏”
4.如何呈现真实的人/人性?
声音政治
案例3:基层疫情治理,村里传来高音喇叭
1.高音喇叭的“出场”与“再出场”
2.声音政治的穿透力:流动的广播
3.贾樟柯电影中的声音政治:小武
有些个人,就死皮不要脸,把你隔离,你嘘气啥了你嘘气,你可高贵了不是,你长里可得好看,可得苗条……河南硬核广播就这样突然火了。在基层疫情治理中,高音喇叭发挥了强大功能。
视觉政治
案例4:疫情防控添“神器”无人机“硬核”喊话
1.远距离电子监控:从监控探头到无人机
2.高空中的眼睛:知觉的后勤学
3.无人机:捕捉目标方面的“降维打击”
4.视点的征服:全景全能监视主义
5.维利里奥《机器视觉》《战争与电影》(推荐书)
战争框架
案例5:舆论场中无处不在的战争框架
1.“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冲锋”“精锐之师”
2.重构了一种认知框架:凸显与遮蔽共存
3.战争隐喻的结果:“悲剧”最终都以“胜利”结束
4.战争隐喻的泛化:有助于社会动员,无助于社会反思
5.乔治·莱考夫《我们赖以存在的隐喻》
民族主义
案例6:虚拟偶像:江山娇与红旗漫
1.疫情期间,一场猝不及防的乌龙
2.破“壁”之战:二次元世界的国家话语
3.从“祖国母亲”到“阿中哥”
4.网友:你努力打破次元壁的样子,真的不好看
新闻聚像
案例7:公共议题表征中的“决定性符号”
1.李文亮:一个被符号化的医生
2.吹哨人:一种知识话语的生产
3.钟南山:“李文亮,他是中国的医生”
4.新闻聚像:舆论场中的符号意向——决定性符号
信息疫情
案例8:世界卫生组织提醒人们防范“信息疫情”
1.《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信息疫情(infodemic)
2.信息疫情:抗疫战线上的“第二敌人”和“次生灾害”
3.危机情景中的媒介依存(mediadependence)
4.双轮驱动:谣言要治理,信息需公开
空间政治
案例9:封城之后,“云生活”的兴起
1.空间治理:从SARS到COVID-19
2.SARS:动物性的全面扩张(汪明安《SARS》危机中的身体政治)
3.COVID-19:被开启的“云上生活”(“危”中有“机”)
4.空间的生产:抖音世界里的“另类生活”
微观叙事
案例10:那些被主流叙事遗忘的群体
1.宅在家里,就是为祖国做贡献?
2.那些超越主流叙事的微观记忆(芳芳日记)
3.南风窗:我在武汉街头入睡,请别对着我的被子浇水
4.文化研究永恒的社会正义、文化多元、底层立场
关于本次中国十大文化现象和吹哨人冷知识全文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