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别称(世界的别称有哪些)
7712023-12-04
今天给各位分享世界大地震排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地震十大冷知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学校学校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结合教学活动,讲述地震和避震知识。震前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2、街上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3、车间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处理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4、室内地震一旦发生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结合力强,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震时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5、超市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来源:-地震自救
包括:水、食品、急救箱、手电筒和电池、通讯工具、毯子和保暖衣物。首先,水和食品是地震后最需要的物资,可以支撑生存。急救箱可以用于紧急治疗。手电筒和电池可以提供照明。通讯工具可以与外界联系,获得帮助。毯子和保暖衣物可以帮助保持体温。此外,地震必备物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比如如果身处高层建筑,就需要备好绳索和安全带等防坠落装置。总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提高自救能力和生存几率。
口诀是“卧倒、钻桌、抱固定物、远离玻璃门窗”。
具体来说,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该尽快采取以下措施:
1.卧倒在地面上,保持头部和颈部处于一条直线,用手臂掩护头部。
2.钻到坚固的桌子下或其他结实的遮蔽物下,以避免被掉落物砸伤。如果没有结实的遮蔽物,可以趴在墙角或支撑物旁边。
3.抱住固定物,例如桌腿、柱子等,以增加自身的稳定性。
4.远离玻璃门窗,以避免被砸伤。
以上措施有助于减少地震对人身安全造成的伤害,但也需要灵活运用,因为地震情况各异,特别是在户外或楼房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对方法。
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千米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的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震闪就会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性越大,波及范围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千米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作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
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非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主要是说明已经发生的地震影响的程度。划分烈度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
关于世界大地震排名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