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皇子的称呼

励志人生- 2023-08-26 06:28:07

清朝的皇子,称谓一般都是阿哥,为什么很多皇子不愿意被这么叫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清朝对皇子的称呼,以及清朝太子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于成龙太子太保是什么官
  2. 《雍正王朝》里面,为什么太子是二阿哥不是大阿哥或者其他阿哥
  3. 清朝对皇子的称呼
  4. 有人说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在立太子,清朝反而不立太子了,你怎么看

于成龙太子太保是什么官

太子太保,别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1661年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有《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

1684年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清端”。

《雍正王朝》里面,为什么太子是二阿哥不是大阿哥或者其他阿哥

太子是嫡长子啊!

康熙是清朝(后金)第一个试图立嫡立长的皇帝,同时康熙晚年二废太子引起的“九子夺嫡”也让嫡长子继承制最终没有在清朝确立。

康熙皇帝,一辈子的真爱和皇后就只有赫舍里氏。而这个赫舍里氏,来头大的很!

赫舍里氏是索尼的长孙女,是鳌拜的干女儿,又是索额图的侄女,还是孝庄太后亲点的皇后。

赫舍里氏身份尊贵不说,他还给康熙带来了三大好处。

1,赫舍里氏和康熙早婚,有利于康熙早日亲政。对于康熙这样的权利野兽来说,这是多么重要。

2,赫舍里氏带来了正黄旗绝对效忠,也带来了索额图这样强大的外戚,对康熙巩固权利极其重要。

3,赫舍里氏让年轻的康熙享受到了爱情的滋润,对于帝王来说,这一点太难得。

最关键的是,赫舍里氏11岁嫁给康熙,21岁生胤礽难产而死。赫舍里氏的早死,成就了太子胤礽幸运和不幸。

正是胤礽长期担任太子,也招来了各方政敌尤其是兄弟阿哥们的排挤和中伤。不管胤礽多优秀,多疑猜忌的康熙必然不能留他!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清朝对皇子的称呼

答,清朝是东北地区,满族人南下,进驻北京后建立的王朝,所以在一些特殊称呼方面,保持了满族民族语言的特色。

清朝称呼皇子为贝勒,是满语的音译,皇室家族的嫡系男性子嗣,称呼为贝勒。其他旁系王爷家的嫡传男子,成为贝子。女子,称为格格。

所以,清朝,对皇子的称呼是“贝勒”。

有人说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在立太子,清朝反而不立太子了,你怎么看

清朝不是不立皇太子了,康熙皇帝还曾经立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雍正皇帝更是将公开立皇太子改为了“秘密建储”。

在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种选定皇位继承人制度,被后来的历朝历代认为是最理想的一种方式,从而继续沿用下去。

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就开始逐渐表现出来。

大清帝国的康熙年间,就爆发了一场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

根据史料中的统计,康熙皇帝后宫中的妻妾众多,长大成人的儿子二十人之多。但他在晚年的时候,并没有享受到子孙带来的福气,更多的是诸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

在康熙皇帝之前,清朝并没有册立皇太子的习惯,康熙皇帝是清朝第一位立皇太子的皇帝。

公元1675年,按照自古传承下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康熙皇帝立刚满一周岁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因为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是贵妃乌拉那拉氏,并不是嫡子出身,所以被排除在了太子人选之外。

为了培养皇太子胤礽,康熙皇帝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他有好几次出征,都让皇太子留守北京,代理国事。

皇太子留守北京处理政务期间,深受康熙皇帝的赞赏,无疑是下一任皇帝的最佳人选。

然而,当皇太子成年之后,皇宫内部的斗争越来越激烈,皇太子的身边也开始出现了一股依附力量,有的大臣主动向皇太子靠拢,这是康熙皇帝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公元1708年,爆发了一场“帐殿夜警事件”,更加激化了康熙皇帝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皇太子被废掉。

这一年,为了保持八旗子弟的尚武精神,康熙皇帝特意举行了一次国家大典,叫作“木兰秋狝”。

按照规定,举行木兰秋狝的时候,所有的皇子都要一同前往参加,也包括康熙皇帝最宠爱的年仅八岁的十八阿哥胤祄。

康熙皇帝

不幸的是,北方地区秋季的昼夜温差太大,胤祄的身体适应不了,行驶途中突患疾病。看着病入膏肓的爱子,康熙皇帝甚至这样祈祷说:“我愿意以我的性命,来换取十八阿哥的性命。”

几天之后,胤祄还是病逝了,康熙皇帝悲痛欲绝。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向康熙皇帝告发说:“皇太子深夜在帐殿外边窥探帐内的情况。”

这个消息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重视,再加上胤祄病重的时候,皇太子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更加加深了康熙皇帝对皇太子的反感。

胤祄病逝后的第二天,康熙皇帝当着诸位王公大臣和西方传教士的面,愤怒地表达了对皇太子所作所为的不满。

很快,康熙皇帝废掉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康熙与皇太子胤礽之间的矛盾,是由于刚开始的溺爱而逐渐堆积起来的。

更加令人感到荒谬的是,为了便于皇太子取用各种物资,康熙皇帝甚至直接任命胤初奶妈的丈夫担任内务府主管。

因此,康熙皇帝后来也十分懊悔,后悔说道:

“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所定一切仪注,与朕无异,俨若二君矣。”

康熙皇帝晚年的时候,诸位皇子们为了争夺储位,而大打出手,丝毫不顾骨肉亲情,令康熙皇帝十分头疼,因而才有了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

所谓“嫡长子继承制”,按照周朝的制度,继承人必须是嫡妻所生的长子。若是嫡妻没有儿子,就要立后宫中比较高贵的妻妾所生的儿子。

“嫡长子继承制”之所以能够在古代封建帝制当中,传承并实行了将近两千年的时间,还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维持了尊卑贵贱体系

嫡长子继承制适应尊崇君权和君主集权的需求,有了这个制度,从而可以区分开皇室身份的尊卑贵贱,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完美契合。

第二个方面:具有“息争”“笃亲”之功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国家的权利继承方式相当混乱,因此就需要一种周朝的制度,重新建立政治秩序。所以,就连孔子都将“嫡长子继承制”奉为正统,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儒家士大夫极力维护这种制度。

第三个方面:减少了继承人的竞争

有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存在,将下一任继承者的候选范围缩小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为竞争而带来的冲突。这种方式比较明确,可以避免皇子之间的骨肉相残,还可以保证皇家的血统纯正。

正是由于“嫡长子继承制”拥有这么多的合理性,才被后来的历朝历代奉为正统的传承制度。

然而,虽然历朝历代遵循这套制度,但实际实施起来,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例秦朝的秦始皇赢政、秦二世胡亥和末帝子婴,他们都不是嫡长子;西汉的十一位皇帝中,只有四位是嫡长子;东汉的十二位皇帝中,只有三位是嫡长子;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嫡长子继位;隋唐时期的皇帝当中,只有两位是嫡长子;北宋和南宋加起来共十八位皇帝,只有三个人是嫡长子;而元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受到草原风俗的影响,并没有形成具体的皇位继承制度;明朝开国到崇祯皇帝,期间共有十六个皇帝,只有五位是嫡子。

由此可见,虽然有“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但古代的皇位继承自然非常混乱,这套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嫡长子继位制”之所以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是因为它本身存在了两大弊端。

1、生活在古代的封建帝制中,皇太子可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

嫡长子本来与其他皇子们一样,都是同胞兄弟。但嫡长子被立为皇太子,就与同胞兄弟变成了君臣关系,而且后世的子子孙孙都是一种君臣关系。

因此,为了后世子孙的荣誉,其他皇子也会争抢皇太子之位,从而对皇太子加以谋害。

由此看来,还是培养出一位文武双全的皇太子,才是最为可靠的。

2、但是,问题又来了,皇帝又担心皇太子的势力过于庞大,防止谋权篡位,所以还要想方设法限制皇太子。

历朝历代这样的例子有许多,从杨广杀父夺权,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再到唐肃宗取代唐玄宗。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即使皇帝心中有更加出色的人选,但有这个制度的阻碍,其他皇子只能通过政变推翻皇太子。

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依据“嫡长子继承制”,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他还给给皇室成员规定:

“朕唯昔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

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明太祖又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史称建文帝。直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里夺取皇位,但他依然遵循祖宗传下来的“嫡长子继承制”。

而嘉靖皇帝深知“嫡长子继承制”当中隐藏的弊端,只好长期将立皇太子的事宜搁置。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大臣郭希颜曾经上书,建议立皇太子。但是,这一举动却触怒了嘉靖皇帝,结果惨遭处死。

然而,嘉靖皇帝采取的搁置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反而加剧了明朝后期的高层政治斗争。

到了清朝时期,刚开始是由王公大臣推举下一任皇位继承人,而康熙皇帝再次重启起用“嫡长子继承制”,册立了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

这是清朝统治时期,第一次将皇太子制度落实到实处。

不幸的是,皇太子胤礽先后于康熙四十七年和康熙五十一年,两次被康熙皇帝废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胤礽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的弊端。

到了康熙皇帝晚年,又引发了一场更加激烈的九子夺嫡事件。

所以,雍正皇帝登基当了皇帝之后,他总结前代的经验和教训。他认为,立的皇太子不应该公开,尤其是在皇帝在世的时候不应该对外公布。

根据这个想法,雍正皇帝抛弃了长久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正式创立一种新的立皇太子制度——秘密建储制度。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公开对外颁布诏书:

“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

意思是说,雍正皇帝把皇位继承人的名字秘密写在纸上,存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

同时,雍正皇帝另外还随身携带一道同样的圣旨,等到驾崩之后,由王公大臣当众打开这两道诏书。确认两道诏书上写的是同一个接班人,那么才可以举行新皇帝的登基仪式。

这样一来,皇太子从原先的公开,到现在的保密,有效缓解了因为争夺太子之位而引发的流血事件。

在这种“秘密建储制度”下,每一位皇子都有可能是接班人的人选,所以就会在皇帝面前尽力表现自己。

除此之外,即使雍正皇帝事先已经确立了皇太子的人选,若是后期发现了更合适的人选,还可以随时更换,反正也没有人知道。

有了“秘密建储制度”,还可以避免他人篡改圣旨,因为需要两道诏书的内容相同,才能生效。

所以,到了雍正王朝之后,清朝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皇子争位的现象,这说明雍正皇帝制定的这个制度还是取得了一定效果的。

雍正皇帝就是使用“秘密建储制度”,选立了儿子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也延续父亲制定的制度,曾经两次秘密建储。第一次是选的永琏为储君,永琏天折后,由改为了皇十五子永琰为储君,即后来的嘉庆皇帝。

而到了咸丰皇帝以后,皇帝的儿子不如之前的皇帝多了,有的只有一个儿子,或者一个儿子也没有,“秘密建储制度”也就不再适用了,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若是中国古代的封建帝制没有结束,后面的朝代,相信依然会继续沿用雍正皇帝的“秘密建储制度”。

【相关文章】

由于嫡长子继承制,李渊有多偏袒李建成?私运兵器,招士兵,无罪

【友情提醒:原创不易,未经过允许,禁止以任何形式复制抄袭发布到其它平台,违者必究!】

OK,关于清朝对皇子的称呼和清朝太子冷知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势力最弱的四贝勒到大清开国皇帝,皇太极的权力游戏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66688897.com/13/152666.html
上一篇:深蹲负重好还是徒手好(深蹲负重好还是徒手好一点)
下一篇:清军入关为何对“明十三陵”保护有加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