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佛陀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052023-09-06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关于朱熹的冷知识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关于朱熹的冷知识以及宋代朱熹的什么诗中在告诉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自己不能时时监督儿子读书,便让他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想让自己的儿子更好的发展,希望儿子读更多的书,懂得更多的知识。朱熹早料到儿子会这样一问,就给儿子看一篇提前写好的文章《训子从学帖》。
朱熹告诫儿子主要是“勤”、“谨”二字,这与朱熹把格物解释为“即物穷理”,“致知”是格物的结果是相通的。“即物穷理”就是在事物上去了解的道理,主要途径是多读书和观察、思考事物,其目的是了解事物的“所以然”和“所当然”。朱熹后来为了教导孙儿,还写了《朱子教训》,并让后人传承下去,是古代哲人教育名篇。
是的,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格物致知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扩展资料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宋代朱熹告诉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诗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观书有感》组诗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上是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灵气流动、思路畅达、精神活泼自得自在的读书感受。
比起广阔的天空,那半亩方塘虽然十分渺小,但是因为它的明澈,它可以把天边的流云和光线,收纳到自己的方寸之中。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