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冷知识50条,张飞十大未解之谜(张飞有什么事件)
13372023-09-09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内蒙古的十大冷知识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内蒙古的十大冷知识的知识,包括蒙古古历史冷知识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是资本主义制度。
蒙古国,是一个东亚的议会制共和国。位于俄罗斯与中国交会处,乌兰巴托是其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国土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主要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
1921年,蒙古社会制度是跟随苏联的,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到1992年终止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蒙古人属于草原民族,牧羊放马喝酒吃肉,大多数蒙古人都没有文化知识,野蛮残忍,嗜杀成性,据传还以人肉为军粮,铁骑开路,横扫哦欧亚大陆,屠杀了不少抵抗者,建立蒙元帝国后来才逐步学习中原汉民族文化,没有像入主中原以前那么野蛮了,部分吸收了汉族人民的文化思想,统治了中华近百年,汉及其它少数民族受到了空前的压迫,最后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赶回草原大漠去牧羊了
蒙古国文化遗产之一——博格达汗宫博物馆
博格达汗宫位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南郊的博格达汗山下,是蒙古国最高宗教领袖八世博格达·哲布尊丹巴居住和进行政教活动的场所。博格达汗宫始建于1893年,采用蒙藏文化风格与中国古代建筑相结合的方式建成,代表了当时建筑科学技术的水平,在蒙古国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蒙古国最重要的历史古迹之一。1924年,博格达汗宫改建成国家博物馆,收藏博格达汗使用过的生活物品、宗教法器和17至20世纪部分蒙古国的传统绘画等珍贵文物。
蒙古族文化遗产——呼麦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优秀文化遗产。
蒙古族优秀文化遗产--蒙医药
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在常年与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积累了医疗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藏医及印度医学部分基础理论,并结合当地民间疗法和西医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医学。蒙药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制药工业的优势产业,蒙药是我国传统医药中具有民族特色、深受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欢迎、疗效独特的天然药品。
蒙医用药范围很广,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化学制品,但绝大部分还是取自野生植物。近40年来,自治区组织过对蒙药植物的物种及分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蕴藏量、传统用药经验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对采集的大量蒙药植物标本整理鉴定,确定蒙药植物品种945种,其中中蒙医兼用药材732种,蒙医专用药材87种,动物药与矿物药250种,总共达1195种。这些植物大多生存在对生物来说是极端的环境(如高寒、干旱)中,而在极端环境下的植物通常会以代谢途径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增强自身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保持物种的延续。据统计分析,这些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药用植物多具有滋补强壮、活血通络、增强机体耐缺氧、抗疲劳、抗衰老能力,由于游牧民族的特点和极端环境中植物的独特功能,蒙药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些与其他民族植物药不同的特点,具有蒙古高原的气息和特色。例如:中医药理论认为红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经破血的功效。而蒙医药理论认为红花有清热解毒、凉血清心的作用。特别是蒙古高原生长的独特蒙药材,在治疗乙型肝炎、呼吸系统及老年病、癌症等疑难病方面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费用低。中医用药材与蒙医用药材之间有交叉,但由于药物理论体系的不同,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不同的功效。数百年来,蒙医药作为蒙古族和北方少数民族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对保障民族健康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第一次与外国联合,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项目。
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11月28日,文化部长孙家正表示:中国和蒙古国共同将“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未来的10年里,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协调采取保护措施,把保护工作做得更好。孙家正指出,尽管中国和蒙古国根据本国实际,对其进行了力所能及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调民歌整体衰微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对长调民歌所采取的局部、分割或零散的保护方式远远不能应对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与冲击。中国方面提出了与蒙古国联合,共同将蒙古族长调民歌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国政府积极回应了中国方面的建议。中蒙两国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就联合申报事宜,进行了多次不同层次的沟通、协商、考察以及联合文本的制作等一系列工作,终于在联合国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繁重而紧张的申报工作。孙家正表示,今后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田野调查、研究、保护方法、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密切和有效的联合行动。2006年5月,蒙古族长调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0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库里尔台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建国号为“大蒙古国”,漠北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铁木真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常识历史篇。
关于内蒙古的十大冷知识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