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夫人放着名门之后的黛玉不娶,而要娶皇商出身的宝钗(王夫人为什么不让林黛玉嫁给贾宝玉)

互联网- 2023-08-24 04:28:45

红楼梦 里,林黛玉和薛宝钗谁的地位高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王夫人放着名门之后的黛玉不娶,而要娶皇商出身的宝钗的问题,以及和满汉掌柜为什么是女的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金庸小说和古龙小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 为什么清朝可以把大臣训的服服帖帖而明朝不行
  3. 为什么王夫人放着名门之后的黛玉不娶,而要娶皇商出身的宝钗
  4. 为什么许多古代封建王朝能够经久不衰

金庸小说和古龙小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古龙的优秀作品,是金庸的两倍。

金庸所有武侠小说,原稿本来就很不错,又经过反复修改,就像天然美女再去整容,全部都耐看。只可惜,金庸封笔太早,只留下15部武侠作品。

1.《碧血剑》、2.《越女剑》、3.《鸳鸯刀》、4.《白马啸西风》、5.《书剑恩仇录》、6.《连城诀》、7.《雪山飞狐》、8.《飞狐外传》、9.《侠客行》、10.《倚天屠龙记》、11.《笑傲江湖》、12.《天龙八部》、13《射雕英雄传》、14.《神雕侠侣》、15.《鹿鼎记》。

古龙作品多达66部,由于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读者对古龙的评价,比金庸复杂得多。

从时间维度来看,古龙有摸索期、巅峰期和震荡期三个阶段。摸索期(1965年以前),基本没有佳作;巅峰期(1965年-1975年),基本全是佳作;震荡期(1975年以后),佳作有一半左右。

从读者口碑来看,古龙有15部作品被全盘否定,有21部作品争议性很大,有30部作品得到一致好评。

〔一〕古龙被全盘否定作品。

1.《苍穹神剑》、2.《月异星邪》、3.《湘妃剑》、4.《剑毒梅香》、5.《神君别传》、6.《孤星传》、7.《失魂引》、8.《游侠录》9.《彩环曲》、10《残金缺玉》、11.《剑客行》、12《剑气书香》、13.《午夜兰花》、14.《剑神一笑》、15.《怒剑狂花》。

古龙早期作品被全盘否定,这个好理解,那时候,古龙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只是生硬地模仿金庸、司马翎等人,而且还模仿得不好。

《午夜兰花》很遗憾,既是古龙后期作品,还背靠《楚留香传奇》这棵大树,却写得非常糟糕。

《剑神一笑》也一样,既是古龙后期作品,也背靠《陆小凤传奇》这颗大树,写得也是乱七八糟。

《怒剑狂花》虽然署名为古龙晚期作品,因为大部分由丁情代笔,被读者全盘否定了,在情理之中。

〔二〕古龙争议性作品。

1.《白玉老虎》。

争议原因:这部作品,有人给满分,也有人给低分。从布局来看,这部作品不亚于《多情剑客无情剑》和《天龙八部》,由于古龙好酒贪杯而偷懒,早早就收尾了,成了古龙烂尾作品中的最大遗憾。

2.《名剑风流》。

争议原因:这部作品,开篇也是满分级走向,悬念设置甚至超越了《多情剑客无情剑》和《天龙八部》。只可惜,古龙再次偷懒,中途由乔奇代笔,让作品质量大幅度滑坡,成了古龙代笔作品中的最大遗憾。

3.《欢乐英雄》。

争议原因:不少读者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古龙也亲口说过,他最喜欢自己的《欢乐英雄》。不过,就算古龙亲自挂帅捧场,这部作品的受众数量级,还是非常有限。这部作品,喜欢之人视为武侠界圣经,毕竟,郭大路他们的生活轨迹,真正复原了江湖场景。不喜欢这部作品的群体,觉得《欢乐英雄》布局太小,就几个小混混在哪里蹦来蹦去,武侠味道不够浓厚。

4.《天涯明月刀》。

争论原因:古龙小说,高开低走是普遍现象,被很多武侠爱好者诟病。《天涯明月刀》则刚好相反,情节推进完全属于低开高走,开篇像普通散文一样平平淡淡,从傅红雪尾随燕南飞离开凤凰集开始,故事情节越来越精彩,作品结尾更是精彩绝伦。这部作品被很多读者嘲讽,觉得古龙在武侠小说方面严重跑题了,却被古龙深度粉丝追捧。

5.《护花铃》《飘香剑雨》《浣花洗剑录》和《情人箭》。

争议原因:这四部作品,我都认真阅读过两遍以上,可读性很不错。不过,很多人有“古龙早期作品不行”的偏见,就算没有看过这四部作品,就武断地否定了。真正古龙的深度粉丝,对以上四部作品,评价都不低。

6.《剑-花-烟雨江南》。

争议原因:与上一项情形刚好相反,这部作品出自古龙巅峰时期(1975年),被不少人盲目追捧。不吹不黑,《剑-花-烟雨江南》,除了书名取得特别浪漫以外,其它方面确实找不到看点,直接就是古龙巅峰时期的最大败笔。

7.《血鹦鹉》《圆月弯刀》和《风铃中的刀声》。

争议原因:这三部作品,开篇都出自古龙笔下,后面分别由黄鹰、司马紫烟和于东楼代笔。实事求是地说,这三个家伙,代笔水平确实很不错,模仿古龙风格,基本能够以假乱真。但是,因为有代笔这个梗,导致这三部作品的口碑褒贬不一。

8.《借尸还魂》《桃花传奇》和《新月传奇》。

争议原因:这三部作品,因为沾光楚留香系列,还是被不少读者追捧。事实上,这三部作品都不太理想,与楚留香传奇系列前四部作品,简直有天壤之别。事实上,楚留香新传,只有《蝙蝠传奇》算得上优秀作品。

9.《幽灵山庄》和《凤舞九天》。争议原因:这两部作品,因为沾光陆小凤系列,还是被不少读者追捧。事实上,这两部作品都不太理想,与陆小凤传奇系列前三部作品,简直不在同一段位。

10.《飞刀又见飞刀》。

争议原因:这部作品,是小李飞刀系列的收尾作品,对李寻欢和上官金虹的后代子孙,都做了明确交代。主角身份将小李飞刀系列故事推到一个全新的高潮,李寻欢是李坏的爷爷,上官金虹是李坏的外公。部分读者喜欢这部作品,究其原因,多数是沾光小李飞刀系列这棵大树。不吹不黑,这部作品,可读性真的很糟糕。

11.《碧玉刀》和《拳头》。

争议原因:《拳头》曾经被误收入七种武器系列,于是,很多读者跟风,认为这部作品很优秀。事实上,这部作品可读性很低,与前传《霸王枪》差距很大。《碧玉刀》是七种武器原生态成员,不过,可读性也比其它五部作品差了很多。主角段玉傻得像个弱智,基本没有什么优点,却处处逢缘,情节设定有点倒胃口。

12.《火并萧十一郎》。

争议原因:这部作品是《萧十一郎》的续集,情节推进顺其自然,萧十一郎与连城璧继续缠斗,笔风与前传差异不大,受到不少读者追捧。不过,因为古怪人物出场过多,江湖生态显得过于扭曲,很多读者给出了低分评价。

〔三〕古龙优秀作品。

下面这30部武侠小说,就算最挑剔的读者,也不会给太低的评价,属于古龙笔下没有争议的优秀作品。

1.《多情剑客无情剑》、2.《武林外史》、3.《绝代双骄》、4.《长生剑》、5.《孔雀翎》、6.《多情环》、7.《霸王枪》、8.《离别钩》、9.《血海飘香》、10.《大沙漠》、11.《画眉鸟》、12.《蝙蝠传奇》、13.《金鹏王朝》、14.《绣花大盗》、15.《决战前后》、16.《银钩赌坊》、17.《边城浪子》、18.《大旗英雄传》、19.《碧血洗银枪》、20.《猎鹰-赌局》、21.《绝不低头》、22.《流星蝴蝶剑》、23.《七星龙王》。24.《九月鹰飞》、25.《萧十一郎》、26.《大人物》、27.《七杀手》、28.《三少爷的剑》、29.《大地飞鹰》、30.《英雄无泪》。

也就是说,金庸有15部优秀作品,古龙恰恰有30部,正好是金庸的两倍。

当然,众口难调,也有人不喜欢上面这些作品。这个群体,要么直接就抵触武侠小说,要么对古龙有偏见,要么以金庸作品为武侠圣经,认为非我族类即是劣质作品。

只要是真正的武侠爱好者,古龙以上30部优秀作品,堪称百读不厌,已经无限接近完美了。

金庸小说与古龙小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一〕金庸喜欢刻画低智商人物,古龙笔下人物基本都是高智商。

乔峰、段玉、虚竹,郭靖、周伯通和张无忌,这六个人物,既是金庸笔下的武功高手,名气更是大到家喻户晓。这些家伙,智商都偏低,虚竹和郭靖甚至有弱智倾向。部分智商偏低群体,特别迷恋金庸小说,他们阅读金庸小说时,入戏太深,容易找到代入感,时而觉得自己是憨憨的郭靖,时而又觉得自己是傻傻的虚竹。我是低智商典型代表,看金庸小说时,入戏也很深,只有抱着金庸小说时,看着虚竹、郭靖和张无忌都傻乎乎的大人物,才能自信满满。金庸笔下,高智商人物容易变成反面角色,练功时也容易走火入魔,比如岳不群、欧阳锋、东方不败等等。

反观古龙笔下大人物,多数都是顶流高智商,李寻欢、楚留香、陆小凤、叶开、萧十一郎等等人物,全是天才型高手。这些大人物,武功都很高,还相当富有,是江湖儿女中的贵族。

〔二〕金庸擅长写剑客,古龙则擅长写刀客。

金庸笔下,有碧血剑、越女剑、书剑恩仇录、独孤九剑、倚天剑、玄铁重剑、六脉神剑、辟邪剑谱、太极剑法、君子剑等等,在金庸小说里,宝剑及剑法,占据了显赫地位。

古龙笔下,有风云第一刀、天涯明月刀、碧玉刀、圆月弯刀、小李飞刀、割鹿刀、苗天王大刀、白天羽神刀、屠龙刀、在古龙小说里,神刀及刀法,是江湖风云变化的引领者。

〔三〕金庸采用架空历史,古龙采用平行历史。

所谓架空历史,就是凭借着少量的历史资料,虚构出新的历史世界,这方面,金庸是顶级大师,足够以假乱真。

所谓平行历史(平行空间),就是不依赖任何具体历史事件,更没有具体时间线或时间点。古龙的小说,暗地里以明朝为历史背景(除了《苍穹神剑》和《绝不低头》),可是,在小说内容里,没有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蛛丝马迹,是一个全新而独立的江湖世界。这方面,古龙是顶级大师,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四〕金庸大器,古龙精致。

在小说创造方面,金庸布局很大器,时间跨度、事件跨度和空间跨度都很大,金庸一部小说,会把东西南北的利益冲突全部集中在一起,也会把几代人的恩怨集中到一个点。古龙则走精致路线,深度挖掘江湖原貌,单纯地描述江湖儿女们的爱恨情仇。

〔五〕金庸博大,古龙精辟。

金庸小说里,涉及面博大精深,涵盖了传统武学、中医、星象占卜、诗词歌赋、宗教信仰等等元素。古龙小说里,以剖析人性需求为核心,让小说与现实无缝接轨。因为以人性为核心,古龙的平行历史小说,可以适配到任何时代。有时候,古龙明明是写的是古代武侠故事,但是,把故事情节适配到现代生活中,也不会有违和感,这就是古龙小说的精辟之处。

〔六〕李敖骂金庸小说是臭鸡蛋,却高度表扬了古龙。

李敖是出名的快嘴和毒眼,被称为近代东方最杰出的评论家,曾经骂“金庸是现实版岳不群,行为与作品宣传精神背道而驰,口是心非。”又骂“金庸的小说是臭鸡蛋”。与此同时,李敖却高度评价了古龙:“古龙看透了江湖,却不愿看透江湖中的人,真正做到了文如其人。”

〔七〕金庸擅长打斗场面描写,古龙擅长心理活动细节描述。

金庸打斗描写经典:

青光闪动,一柄青钢剑倏地刺出,指向中年汉子左肩,使剑少年不待剑招用老,腕抖剑斜,剑锋已削向那汉子右颈。那中年汉子竖剑挡格,铮的一声响,双剑相击,嗡嗡作声,震声未绝,双刃剑光霍霍,已拆了三招。中年汉子长剑猛地击落,直斩少年顶门。那少年避向右侧,左手剑诀斜引,青钢剑疾刺那汉子大腿。

上面这个片段,是《天龙八部》的精彩开篇,也是金庸笔下典型的打斗场面描写,画面感很强,就像打斗者就在读者眼前比划一样,一招一式,都看得清清楚楚。

古龙心理描写经典: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万里飞雪,将穹苍作洪炉,熔万物为白银。雪将住,风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辗碎了地上的冰雪,却辗不碎天地间的寂寞。

上面这个片段,是《多情剑客无情剑》的精彩开篇,表面上貌似环境描写,实质上是别开生面的心理活动描述。李寻欢从探花郎变成了浪子,远离青梅竹马的林诗音,在关外漂泊了整整十年。如今,李寻欢再次回归中原,只因为物是人非,心情落寞而悲凉。

〔八〕中学生读金庸,大学生读古龙。

金庸笔下,有很多天真无邪的爱情故事,浪漫到不着边际。乔峰与阿朱、杨过与小龙女、张三丰与郭襄、郭靖与黄蓉、张无忌与周芷若都是这样,他们为爱情疯狂到不食人间烟火。这种梦幻般的爱情故事,煽情效果很不错,最适合十多岁的愣头青,也就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娃。

古龙笔下的爱情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差不多,男人靠实力博得美女青睐,女人靠美貌博得男人欢心,门当户对和利益联姻最多。李寻欢与孙小红门当户对、谢晓峰与慕容秋荻门当户对、沈浪与朱七七门当户对,铁中棠与水灵光门当户对。傅红雪出生卑微,不愿与上层人物虚情假意,最后,选择与风尘女周婷相濡以沫。

金庸笔下的侠义精神,酷似辣鸡汤外加高度酒,喝了几杯后就头脑发热,忘记评估自己的实力就敢于横冲直闯。金庸笔下的好人,就像有七八个脑袋一样,很难被打倒。坏人就惨了,那么练成了金刚不坏之身,被好人手指头戳一下,然后就挂了。

古龙小说则不同,邪不胜正不是唯一的江湖法则,实力才是真正的王道。《离别钩》主角杨铮是个地地道道的好人,狄青麟坏得失去了人性。杨铮真正靠近狄青麟时,他不得不坦率承认,狄青麟很坏,但是已经强大到很难被打倒的程度,自己确实不是狄青麟对手。

金庸的小说,情节推进平铺直叙,阅读难度可以忽略不计,利于雅俗共赏。古龙小说则不同,情节设定错综复杂,还留下很多靠读者自己揭开的谜底,阅读难度系数较大。其中、《午夜兰花、《新月传奇》和《幽灵山庄》最难读懂,梳理故事情节都相当费事儿。

基于此,很多武侠爱好者,中学时喜欢金庸的小说,上了大学后却变成了古龙的铁粉。

大总结:金庸和古龙,都是武侠小说巨匠,堪称武侠界泰山北斗。

写在最后:

我是小李飞刕,我是武侠小迷妹,专攻武侠话题写作,感谢你读到这里。

我身体不好,写作这篇文章,断断续续花费了七天时间。

写作不易,写长文更难,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个赞吧,以便鼓励小女子继续创作,谢谢!

如果你不喜欢本文,也请留言批评指正,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小女子有前车之鉴。

为什么清朝可以把大臣训的服服帖帖而明朝不行

跟什么文字狱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因为明朝皇帝没有自己的基本盘。

其实单论皇帝权力,明清皇帝没区别。都是皇权独揽,理论上都可以驯服大臣。

很典型的例子。朱元璋和朱棣。

这爷俩在位期间,哪个大臣敢不服他们?

一个不服砍一个,一百个不服砍一百个。

大臣被杀得鸡飞狗跳,谁敢跟皇帝较劲?

但是,皇帝大权独揽,工作量是很大的。

朱元璋废了丞相,将皇权和相权合并。皇帝看似是大权独揽了,爽歪歪了。但大权独揽的结果,意味着皇帝什么事情都要管,每天光批阅奏章就要花上大半天时间。

这对于身体素质好的朱元璋来说,没什么。

但对于身体状况不好的皇帝,如明仁宗,就太要命了。根本应付不过来。

所以,除朱元璋外的大部分明朝皇帝,都愿意把部分权力交给内阁、司礼监,甚至是六部九卿等衙门。让大臣处理国家政务。

具体来说,皇帝放权后,明朝中枢的行政流程是这样的。

如果是小事,官员上奏折,内阁票拟,也就是批复环节。

司礼监批红,也就是盖章环节。

六科给事中负责封驳,也就是审查环节。

当打报告→批复→盖章→审查的一套流程走完后,再交给六部等衙门去执行。

如果是大事,则是皇帝主持群臣廷议,内阁不参与,最后靠投票,选出一个结果,交给内阁批示,然后重复上面的流程。

如果是很大的事,皇帝会把内阁、司礼监和群臣叫到一起开大会。一起商议怎么办。

从这个行政流程来看,很明显,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明朝皇帝都很依赖大臣。如果没有大臣帮忙,国家机器根本无法运转。

而皇帝既然指望大臣帮自己干活,既然要依靠大臣维持统治机器运转。那他不得顺着点大臣么?

特别是通过科举,正儿八经考出来的文人士大夫。人家凭本事获得的官僚身份,皇帝能不适当地照顾这些读书人的面子?

用现在的话说,老板又要马儿跑得快,又不给马儿吃草,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部分明朝皇帝都会适当容忍大臣对自己的批评,并摆出一副虚心纳谏的样子。

典型例子。

海瑞骂嘉靖,说朝廷乌烟瘴气,都是因为嘉靖上梁不正下梁歪,不务正业导致的。

嘉靖被骂了,气得不行,很想杀海瑞。但又怕世人非议,把海瑞比作忠臣比干,把他比作商纣王。最后只能是把海瑞关起来了事。

等到明穆宗继位,穆宗也想要个好名声,就把海瑞放了。不仅放了,还升了官。

如果皇帝实在是被大臣气得不行,实在忍不住了,硬要修理大臣。一般也只是罢官,或是拿板子打大臣屁股。

典型例子。大理寺评事雒于仁写《酒色财气四箴疏》,批评万历皇帝贪财好色。万历气的暴跳如雷,指示内阁修理雒于仁。

但内阁首辅申时行不同意,表示最多只能安排雒于仁退休。

万历不想为了这点事寒了群臣的心,最后也只能是惩罚雒于仁辞职了事。

总体来看。明朝皇帝,只要成年了,都是有实权的。

这个实权很大,只要皇帝想,理论上随时都可以收拾大臣。历史上的明朝皇帝,并不乏杀朝廷重臣的案例。比如崇祯,内阁首辅都让他杀成了高危职业。

但是,由于明朝皇帝缺乏一个只效忠于皇权的基本盘。

朱元璋时期打造的藩王体系,在靖难之役后让朱棣废了。以致大部分时间里,明朝宗室都是被圈养的存在。根本帮不上忙。

朱棣留下来的功勋集团,又因为土木堡之变死掉了大半。以致后来靠拍皇帝马屁或以外戚身份崛起的新兴功勋,被靠科举正途上位的文人士大夫瞧不起,只能担任一些只拿工资不干活的虚职,很难进入权力中枢。

至于厂卫,那根本不成体系。只能作为牵制作用存在。

于是乎,科举文人就变成了皇帝唯一可以依赖的群体。而当皇帝又必须要靠他们来维护统治机器运转时,那科举文官们自然就有了与皇帝叫板的资本。

虽说从权力结构上来说,文官并不能够威胁皇权。但这并不妨碍不怕死的科举文官与皇帝叫板。

相比于明朝,清朝最大的不同,在于满清统治集团带有很强的部族色彩。清朝皇帝是自带八旗基本盘入关。八旗的存在,使得清朝皇帝可以不完全依靠科举文官来维持统治机器运转。

典型例子。

康熙时期的明珠、索额图;雍正时期的胤祥和胤禄;乾隆时期的傅恒、和珅;咸丰、同治时期的奕訢。就都是八旗出身,属于宗室或功勋身份。

像这种纯粹靠投胎,非科举出身的人,出任宰辅,搁在明朝中后期是不能想象的。但是在清朝,却是常态。

另外,清政府还卖官鬻爵。

一个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官,买功名。然后步入仕途。

比如雍正时期的岳钟琪、李卫,咸丰时期的胡林翼就都是通过捐官的方式进入官场。他们的政绩、军功,可圈可点,都曾出任过督抚级的职务。混得并不比那些靠科举上位的文官差。

像这类靠捐官出仕的人出任督抚,搁在明朝中后期,也是不能想象的。但在清朝,却也是一种常态。

由于清朝皇帝可选的储备干部多,既有八旗出身的,还有买官上位的。所以,清朝皇帝对科举文官的依赖性自然就大大下降了,自然也就不需要特意照顾他们的面子了。

而那些买官上位的,靠投胎上位的,他们能上位,不全是凭自身本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皇帝的提拔。

就拿十三爷胤祥来说,他在康熙时期只是光头阿哥,没有爵位,没有职务,并不受康熙的重用。他能成为铁帽子亲王,完全是雍正提拔的结果。而他为了报答四哥的提拔,对雍正的新政是不打折扣的执行。最终获得了雍正的无条件信任。

还有雍正时期的田文镜也是如此,他六十岁才获得皇帝重用。为了表现自己,他主政河南期间,为了推行雍正的新政,甚至不惜与官僚士绅阶级翻脸。

因此可以这么说,有清一朝,无论是非科举上位的官员,还是通过科举上位的官员,理论上都要巴结皇帝。

不巴结皇帝,连官都没法做。不是说你考上了功名,考中了一甲头三名,朝廷就一定要重用你。(但是明朝就一定会重用)

当所有的朝廷官员都要巴结皇帝时,情况一下子就倒转了。清朝皇帝根本不需要像明朝皇帝那样,刻意做样子,虚心纳谏。官员自然也就被训得服服帖帖了。

不过,官员被皇帝驯服的情况,并不适用于清朝后期。

太平天国之后的晚清,朝廷根本管不住那些封疆大吏。

典型案例,刺马案。

堂堂两江总督被人莫名其妙刺杀,慈禧派人去彻查,结果竟然因为害怕激怒湘军,只能不了了之。

还有东南互保事件,老佛爷都被洋鬼子撵到了西安,东南九省的督抚竟然坐视不理。而且朝廷事后还不敢追究责任。

虽说封疆大吏不听最高统治者号令的事,明朝也有。但明朝出现这种情况,是在崇祯统治后期,也就是快要灭亡时。明朝哪怕是崇祯在位中前期,皇帝说话也还是好使的。

然而清朝同治时期,最高统治者说的话就不好使了。

因此可以说,在太平天国时期,清朝原有的统治秩序就不存在了。就该灭亡了。不是被农民起义推翻,就是被实力派大臣推翻。

清政府后来又活了50年,完全是靠着西方列强帮忙维持,才没使这艘破船沉没。

为什么王夫人放着名门之后的黛玉不娶,而要娶皇商出身的宝钗

这真的是误会了王夫人,按照《红楼梦》前八十回来看,王夫人从来没有公开表示过想让宝玉娶宝钗。不过,她的确是不想让宝玉娶黛玉。

可话又说回来,宝玉的婚事其实关系着家族的命运,不是王夫人一个人就能决定的,贾政和贾母的话语权都比她要大。

《红楼梦》中的王夫人虽然糊涂颟顸没文化,不会行酒令,管家也全靠王熙凤,但是她好歹也是个伯爵府出来的大家闺秀,大家族联姻的基本法则是“门当户对”、“利益结盟”这一点她还是明白的。

所以,不管是父母双亡的清贵孤女林黛玉,还是没落皇商之家的亲外甥女薛宝钗,都不是王夫人心中理想的儿媳妇人选。

京城那么多名门闺秀,那么多高门千金,王夫人觉得自己的儿子贾宝玉何等宝贵优秀!为什么非要在宝钗黛玉这两个有明显短板的女孩子中做选择呢?

且不说公主郡主,就是甄家、王家的女孩子也有好几个,当然,可能甄家、王家都看不上贾府,也看不上宝玉。

再有李纨的两个妹子李绮、李纹的综合条件也挺好的,知书达理,长得也不比宝钗黛玉差,家里也是清流士族,正经的世代书香门第。

还有那个贾政门生,暴发户傅试,一心攀附贾府,想把妹妹傅秋芳推荐给贾宝玉。傅秋芳的条件也不错,至少她哥是从五品通判。

但是贾府根本就没考虑过这几个姑娘,没别的原因,就是看不上,一心想要让宝玉找更好的。

很多读者之所以看《红楼梦》会有“王夫人想让宝玉娶宝钗”的误会,基本上都是不了解古代世家大族联姻的基本规则造成的。

别说王夫人没有糊涂到这个地步,就算她睡迷了,提出来让宝玉娶宝钗为妻的想法,贾政和贾母也是不可能同意的,除非贾府宣告破产,等着宝钗的嫁妆来吃饭,并且贾府以后都不准备在权贵圈子里混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分析一下古代世家大族的联姻规则,以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的家世就非常明确了。

首先来看一下古代世家大族的联姻制度

我国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越是社会等级高的阶层,婚姻就是政治利益的附属品。

自东汉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与成熟,一部分贵族官员阶层凭借自身家族几代人的累积,自身凝聚起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

他们不但家里土地多,奴仆多,而且还有私人的武装力量,属于超级大地主,后来就发展成为“士族”和“世家”。因为有钱有势,家里世代有人做官,政治、文化、社会地位那是响当当的,加上他们手里还有武器,所以连当地的父母官也没有他们有体面,其他的中小地主,土豪商贾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世家大族发展的红红火火,形成了独特的门阀制度。通俗来讲就是,他们把自己称为士族,凭强大的综合实力享受各方面贵族特权,与寒门严格区别。

尤其是婚姻方面,这些世家大族之间严格实行内部通婚,累世联姻,坚决排斥庶族和寒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样才能保持结成稳定的政治联盟,维持共同的阶级利益。

虽然唐朝以后门阀制度没落消失了,但是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规则保持延续下来,直到《红楼梦》成熟时期的清朝,就算是皇室宗亲也依然在为了稳固皇权,实行“满蒙联姻”、“满汉联姻”制度。

《红楼梦》无朝代可考,可是贾府的情况其实就很符合“士族”起源的典型。

贾府的老祖宗宁荣二位国公,当年能跟随太祖皇帝起兵,贾家原本应该也是金陵当地的大地主阶层,后来立下汗马功劳,一门两国公,成为朝堂上的风云人物,也攒下了贾府足以支撑百年的家业。

贾府中后代的婚姻都充满功利色彩,也完全符合“士族”的联姻规则,是和同等社会阶层世代联姻,累世通婚。

比如《红楼梦》中提到过的和贾府世代通婚的就有江南甄家、金陵王家,还有大明宫内相戴权的家族戴家等等。

书中提到的所有已婚人士,也全部都是政治联姻。贾代善和贾母,是荣国公府和史侯家联姻,贾政和王夫人,贾琏和王熙凤,都是荣国公府和伯爵府王家联姻……

至于贾赦的续弦邢夫人、贾珍的续弦尤氏、贾蓉的妻子秦可卿虽然出身没那么显赫,但是也都是正儿八经的官宦人家的小姐,全都属于“士族”范畴。

从贾府所有人的婚姻来看,贾家人世代的婚姻规则,讲究的是政治联盟,交换的是政治利益。这也完全符合贾家作为世家大族,顶流权贵的利益需求。

别看贾府的爷们一代一代都不如老祖宗争气,但是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富贵生活是怎么来的,那是宁荣二公当年位极人臣的政治地位挣来的,是贾府世代通过联姻等手段发展的人脉关系积累的。

所以,在贾府逐渐没落,子孙更加不中用的情况下,贾家更加渴望能通过联姻的方式获取社会资源,维持家族的社会地位。

贾敏嫁给列侯之后探花郎出身的林如海,贾珠娶了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李纨;贾元春入宫做女史,后来给皇帝做妃子;贾迎春嫁给前途光明的武官指挥使孙绍祖……都是贾府在走下坡路的时期寻求家族转型和发展的政治联姻。

那么,承担着荣国府家族希望的贾宝玉,他的婚姻自然也是要寻求政治资源助益的,仅凭这一点,薛宝钗就没戏了。她的家族只有曾祖父一辈做过七品文官紫薇舍人,后来已经三代从商,虽然有百万家资,奈何不能给贾府提供任何政治资源。

至于薛宝钗本人,的确是貌美才高,圆融通达,是是非常出色的好姑娘,具备贤妻良母的综合素质,但是很可惜。在世家大族的政治联姻规则下,她因为家世一项就已经被淘汰掉了。

这一点,贾母、贾政、王熙凤都很明白,所以即使“金玉良缘”传的满天飞,他们都不在意,因为知道根本不可能。

那么到这里,这个问题基本上就已经迎刃而解了。

关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婚姻,不管娶谁都不理想

关于贾宝玉的婚事,出身世代列侯之家的林黛玉,属于士族,也是贵族之后,书香门第,勋贵又清贵,如果她父亲还活着,贾宝玉可能还高攀不起。但是林如海死了,黛玉成了孤女,所以联姻价值严重下跌。

宝玉娶孤女林黛玉,只能是没有丢贾府的体面,还能博得一个贾府仁义厚待亲戚的好名声。至于宝玉将来科举做官的时候,因为他是林如海的女婿,会有一些林如海的学生、同事、同学、老师等人会稍微给他点照顾。

仅限于这样锦上添花的好处了,至于林家对于贾府在政治上的助益基本没有,经济方面林黛玉继承的林家的产业,以及当年贾敏的嫁妆就算又回到了贾府手里,也是一笔不小的财产。

整体来说,宝玉娶黛玉,从家族角度来看,其实属于保底不赔的联姻,但是好处也不多,至少长远的好处基本是没有。

但是,如果宝玉再过几年,科举上没什么成就,贾府继续衰落,宝玉也找不到更好的媳妇。贾母很可能会做主让他娶了黛玉,这样贾母才能放心闭眼。

贾母作为荣国府的大家长,她在宝玉婚事上是有发言权的。王夫人给宝玉安排个小妾,也要跟贾母汇报,宝玉的妻子肯定要贾母点头才可以。贾政是个很孝顺的儿子,他肯定是听贾母的,二比一,王夫人是不可能自己说了算的。

再来看薛宝钗的条件:

薛家虽然祖上曾做过七品文官紫薇舍人,但是已经三代从商。曾经属于士族,现在属于商贾,但是自始至终和贵族不沾边,因为薛家没有过爵位。

宝钗比黛玉多一个寡母,和一个哥哥薛蟠,但是哥哥却不争气,不能支撑家业,母亲一心指望宝钗高嫁来扶持家族,帮助薛蟠。

薛家虽然有百万家资,也经不起薛蟠这样挥霍,和长期入不敷出的消耗亏空。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京都中几处生意全都经营不善,那些总管,伙计、掌柜的联手拐骗起来,七八年来渐渐消耗不少。

薛家早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可以和伯爵王府联姻的巨富皇商了,否则薛姨妈也不至于带着成年的儿子和女儿寄居在贾府多年寻求庇护和照顾。

薛家这样的情况,就算宝钗个人条件再好,容貌是杨妃重生,文采是蔡文姬再世,她的家世也会拖累的她找不到好对象的。

别说想和四王八公中的顶流荣国府的嫡孙贾宝玉联姻,就是想其他那些不如贾府的权贵和官宦之家联姻,基本也是不太可能的。

因为大家都是士族,也都是贵族,还要在一个圈子里混,可以没有钱,但是要面子,古代贵族阶层的面子是高于一切的。尤其是贾府,倒驴不倒架,计算是穷的要典当,也得把面子支撑起来,因为如果连体面都保持不了,就真的混不下去了。

王夫人不肯裁减丫鬟,贾母大办生日宴,贾珍借钱给贾敬办葬礼,都是这么回事。

如果宝玉娶了宝钗,王夫人带着她出去交际,参加个什么王公诰命的宴会,人家问起王夫人:“你儿媳妇是哪户高官家的小姐呀?”王夫人是不是很尴尬?薛宝钗是不是更尴尬?

但是根据《红楼梦引子》中的曲词,又明明写了宝玉后来娶了薛宝钗是怎么回事呢?: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大家都知道“齐眉举案”是形容夫妻的,也就是说,宝玉在八十回之后还是娶了宝钗的。这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

比如贾府抄家败落,过上了普通的生活。既然失去了爵位官衔,也没什么体面不体面了,黛玉也早就病逝了,宝玉和宝钗年龄都不小了,至少知根知底,凑合过吧。

而且,宝钗嫁过来会带一笔嫁妆,可以救救急,让贾府的生活改善一下。这属于“财婚”,魏晋之后,也有一些士族在没落困顿的时期选择和富商之家联姻,就是为了用女方的嫁妆来帮助家族复兴的。

这里还有一种黛玉嫁给宝玉后早逝,宝钗续弦的说法,也不是不可能的。以贾府衰落的情况来看,宝玉娶宝钗做续弦是合理的。

或者宝玉又作出了什么幺蛾子,断送了他的仕途科举之路。宝玉荒诞乖僻的性格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在外面的名声也不好听;也许他在帮助蒋玉菡逃跑之后,又作出什么大事也不一定,或者他去科举考试,在试卷上写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也有可能。

上一个公然嘲弄科举的人是柳永,他那“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桀骜不驯惹怒了皇帝,直接让他“奉旨填词”去了。

如果贾宝玉科举之路断了,那么也就无所谓前程了,肯定达官显贵愿意把女儿嫁给他,贾府倒是可以要里子不要面子,娶了宝钗这个有钱的儿媳妇,也就没所谓了。

王夫人作为大家闺秀,宝玉的母亲,贾府的当家主母,她这些道理肯定也都是明白的。所以她也很清楚,不管是名门之后的黛玉还是皇商出身的宝钗都不是她理想的儿媳妇。

虽然说“抬头嫁女,低头娶妇”,但是如果有条件更好的姑娘可选择,不管是王夫人还是贾母、贾政,都不会非选林黛玉和薛宝钗不可。

综上所述,关于的贾宝玉的婚事自然是门第根基越高越好,越是高官显贵越好。别说王夫人了,就是贾母说的什么“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也都是骗人的,贾府连通判的妹子都看不上,更别提皇商之女薛宝钗了。

要真按照贾母说的“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我觉得袭人那个穿红衣服的两姨表妹就不错,也是清白人家的好女孩,人家甚至也不用贾府给银子,自己嫁妆都有,可是贾母和王夫人她们能愿意吗?

说到底什么“性格模样”都是虚假的,只有门第根基才是顶要紧的,像贾府这样联姻功利性极强的世家大族,如果没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就是仙女下凡也是免谈。

为什么许多古代封建王朝能够经久不衰

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显然给封建王朝开了一个不太好的头,仅仅延续了14年就灭亡了,延续上百年的封建王朝挺多的,能延续两百年,甚至三百年的封建王朝就不多见了,我们就以延续两百年以上的封建王朝为例子来讨论下。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中国的封建王朝中,汉朝延续了405年(其中西汉210年,东汉195年),唐朝延续了289年,宋朝延续了319年(其中北宋167年,南宋152年),明朝,清朝都延续了276年。这几个封建王朝虽然每一朝国情不同,但是相似之处却很多。

长久动荡后,也该学会休养生息

汉朝,唐朝,明朝,清朝建立之前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宋朝建立之前则经历了五代十国72年的大分裂时期,朝代更替是有周期性变化的。当动荡持续了一定的时间,或是影响达到了一定程度,百姓们自然就会渴望长久的和平稳定,这种愿望的不断增加,也预示着一个新的王朝即将诞生。

当然这个新建立的王朝未必就长寿,比如秦朝和隋朝就属于比较短命的王朝,是什么造成了这两个王朝的短命?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给百姓修养生息的时间,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大兴土木,征劳役,隋炀帝杨坚和秦始皇很相似,百姓们不但没有在新制度下满足诉求,反而成为被剥削者,这自然就会导致国家动荡。

秦朝大兴土木导致了社会动荡

而汉朝,唐朝则不同,汉朝建立之后,刘邦恢复礼法,采纳萧何建议让百姓修养生息,轻徭薄赋,虽然局部的战争并没有得到停止,但是大多数地区的百姓又可以好好的生活了,唐朝建立之初,李世民有隋朝的教训,他任用魏征整顿吏治,轻徭薄赋,也选择让百姓修养生息,这样举措给政权稳定奠定了基础。

明朝的情况比较特殊,明朝建立之后,北方的威胁并没有全面解除,但是朱元璋也开始着手恢复生产,他是历史上唯一白手起家的皇帝,他了解底层百姓的需求,但是他又担心皇权不稳,明初四大案也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清朝的统治者以一个强势的姿态进入了中原,最初以残暴的方式镇压农民起义军,镇压反抗者,但是清朝统治者也想要在这片土地长期的统治下去,所以也开始选择安抚百姓,重新把前朝皇帝安葬了,宣传满汉一家,顺治皇帝也去祭祀孔子,他启用汉官,整顿吏治,对政权稳定也是有一些帮助的。

满清入关后,也曾安抚百姓,维持社会稳定

经久不衰的王朝,需要学会寻找平衡点

在封建王朝建立之初,采取一些比较缓和的政策,有助为国家维持长久稳定,但是光靠这一点还不够,汉,唐,宋,明,清五朝或因为地方割据势力灭国,或因为内斗,党争,政治腐败导致外族入侵灭国,就总体而言,这背后都少不了政治斗争的影响。

而这些封建王朝能经久不衰,还是因为能尽量减少国家内部的斗争。稳定是政权能建立长久的基础,这之后就需要找平衡,一个是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平衡,另一个是皇权和大臣之间的平衡。

唐末藩镇割据导致了五代十国时期的乱局

中央政府的权力过于分散就会导致汉末,唐末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推恩令,削藩就是为了平衡中央和地方关系出现的措施,但是做不好就会导致三藩之乱,靖难之役,做好了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但是中央权力也不能过于集中,就比宋朝地方权力过于分散,行政效率会非常低下。

另外一方面皇帝还要处理好权力平衡,明朝时期出现了万历皇帝和嘉靖皇帝两位甩手掌柜,他们的放纵让党争日趋激烈,遇到崇祯皇帝这种非黑即白的,又直接让文官集团的势力迅速膨胀,直接把明朝蛀空了,所以这些朝代的灭亡都是在平衡被打破不久之后,清朝则处于时代剧变中算是个例外。

明朝党争严重,吏治腐败导致了社会动荡

一些附加原因促成了封建王朝长治久安

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个特殊地方,那就是科举取士,科举有一个很好的作用,即便是社会底层人士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身份,这就让一些底层人士有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你不是对生活不满吗?好好读书,科举入仕后就可以改变人生了,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入仕后,则被同化成了另外一个阶级的人,像黄巢,洪秀全那是意外。

而中国的国情也对封建王朝的稳定有很大帮助,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些封建王朝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轻徭薄赋,轻徭薄赋也对占了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阶级有很好的安抚作用,吃喝不愁,没有外敌入侵,顶多也就骂骂贪官污吏,谁会去造反呢?

轻徭薄赋有助于社会稳定

结语

因此这些能延续两百多年的封建王朝,在开国之初,通常会让百姓修养生息,轻徭薄赋,重视农耕生产,作为统治者,也能维持政权的稳定,平衡好地方和中央,皇帝和大臣们的关系,通过开科取士等方法,确保各阶层人员的流动,时不时整顿下吏治,让底层百姓能看到希望,也只有当一些平衡再次被打破,阶层开始固化后,积弊难反,一个新的轮回才会再次开始。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红楼梦 中王夫人和薛姨妈是血亲姐妹,为何称谓有别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66688897.com/14/131815.html
上一篇:为什么现在不流行442阵型了
下一篇:为什么拉出来的屎是红色的(为什么拉出来的屎是红色的怎么回事)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