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各种称呼(唐代称呼漫谈)
5802023-08-28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唐代“诗仙”李白,在宋朝为啥就不受待见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不建议学李白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确实是这样,因为苏轼会背诵李白的诗歌文章,李白确不会背诵苏轼的诗歌文章,一个连苏轼的诗歌文章都记不住一首的人,文学修养自然逊色一些。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其实这句话里就说明了李白为什么不能进入唐宋八大家了,李白这哥们整天游山玩水,喝酒写诗,压根没工夫坐下来好好写一篇散文。
潇洒是的确够潇洒,不过唐宋八大家,所涉猎的范围,主要就是在散文上。我们的李白没有拿得出手的散文作品,自然也就无法入选了。
唐宋八大家指的主要是唐朝的2位:韩愈和柳宗元,宋朝的6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这8个人都是有传世散文流传下来的,而李白除了诗词方面比较有专长以外,在散文界,是很难跟这8个人相比较的。
一、唐宋八大家是明朝人评选出来的。其实任何封号,都是后人给强行加上的,比如说李白的诗仙、杜甫的诗圣都是后人给按上的。同样的道理,唐宋八大家也不是当代人的称呼,是后世推崇出来的。
最早把这8个人放在一起的是明朝初年的朱右,他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三苏的优秀散文,放在一起,编纂成了《六先生文集》,一共有16卷。到了明朝中期,著名学者唐顺之先生,在编纂的《文编》中,唐宋文章,只采用这8个人的文章。再往后到了明朝中后期,学者茅坤将三苏的文章分开,重新编订了《八先生文集》,以及160卷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从此以后,唐宋八大家在散文界的名声就这么传开了,大家学习写古文,必须是拿这8个人的散文出来作为典范。
这就好比是被列为了后世朝代的教科书一样,到了清朝,著名学者魏源又写了一本《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一共8卷,使得唐宋八大家在散文界的地位更加稳固。
由此可见,主要是明清两朝特别捧这8个人的散文,所以他们才能成为教科书必学典范。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我们也捧着鲁迅,让鲁迅的文章成为教科书必学课文,可后来有人不敢捧了,所以鲁迅就被赶出了教科书。
二、李白的专长是写诗,不是散文。李白的诗词,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尤其是诗,几乎是入选了每个年级的语文教材当中。他被称为诗仙,那真不是白叫的。
但是有个问题,如果李白没有写过散文,那没有入选唐宋八大家,也就不亏了。可李白有没有写过散文呢?
很可惜的是,李白的确是有写过散文的,而且数量也不少。不过这些散文的质量,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确实不是一个档次的。
李白比较著名的散文有:《春夜宴桃李园序》,《与韩荆州书》,《明堂赋》,《大鹏赋》等等,的确也是散文界的优秀作品。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春夜宴桃李园序》
不过拿这些散文去跟唐宋八大家精选散文集来相比,的确要弱势一些。因此李白没有入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况且数量也是不好比的,我认为初唐四杰的文章写的就非常好,但是他们的数量达不到一定的要求,编不成一本集子,自然也就无法跟唐宋八大家比较了。
三、术业有专攻,苏轼这样的毕竟千年罕见。李白精通诗词,尤其是精通诗。同时代其实很多文人都是这样,比如说杜甫虽然也有些散文,但是著名的也是诗。
什么李商隐、白居易、杜牧等等都是著名的大诗人。他们在这个领域已经做到相当好了,这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
再看看唐宋八大家里,韩愈、柳宗元写文章的确非常溜,可是他们的诗词就没办法跟李白杜甫相提并论了。
同样宋朝的那几位,比如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苏洵和苏辙,他们在文章上几乎是无可挑剔,属于一流水平,可是你看过多少他们写的诗呢?
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么个道理,几乎没有人会在各方面都有涉猎,而且都做到了极致。为啥说几乎呢?因为有一个哥们,真的啥都做得很好,那就是苏轼。
苏轼实在是太牛了,除了我们最熟悉的词以外,苏轼的诗也是很出色的。基本上每个年级的教科书也都有入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这首诗估计是家喻户晓的那种,苏轼善于观察生活,而且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他的诗读起来更加有意思。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首诗大家应该也是耳熟能详的,所以说我们很难想象,一位文人不仅词写得那么出色,诗也写得那么出色。这还没完,苏轼的文章也相当出色。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这篇文章,读起来真的是太爽了,总有一种让人心驰神往的感觉。此外苏轼的书法也十分出色,与黄庭坚、米芾、蔡京合称为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
苏轼在琴棋书画各方面都有涉猎,中年时期,又开始研究佛学。可以说这哥们当官的水平不怎么样,可是学习的水平绝对是千古文人中的佼佼者。
总结:各自在各自的领域混得好,就很不错了。李白在中国诗坛,那是一枝独秀的存在。虽说总是把杜甫和李白并驾齐驱,其实我个人认为李白的诗,更加出色。
因为李白写诗不需要冥思苦想,这哥们只需要一杯酒,多么出色的诗都能给你写出来。所以说李白是诗坛上的天才,至于散文界,还是不要拉他下水好了。
原因有很多,比如:
1.意识还没有达到某个高度
2.思路和打法不是很清晰,可以去学习主播或者职业选手的打法和思路
3.操作不是很熟练,可以去训练营反复练习,如用二技能躲塔伤等等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一起被郭沫若称为中国诗坛的“双子星座”,代表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
他的诗歌思想深刻,富有预见性。盛唐时期罕有匹敌。艺术性很高,个性特征显著。在唐朝时即享有盛名,可是这样一个天才诗人,到了宋朝却屡遭贬抑,这是为什么呢?
一、浪漫豪放的诗歌风格
首先,李白生活在唐朝的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唐朝的全盛时期,是一个富于理想与进取精神的时代,国力强大、经济繁荣,社会环境宽松,而且唐代等级观念、士族观念较弱。因此中盛唐时代诗人,事功精神强烈,向外用力较多、并不太看重自我持守。
其次,李白出生西域富商家庭,子女教育比较自由。活跃的商业经济和保守因循的封建秩序相矛盾,商人思想不太受传统礼教束缚,因而李白个性较自由、放浪不羁。他的诗歌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庐山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孤丘。”
再次,李白受屈原思想和艺术创作手法的影响,对其“骚怨”文学精神的认同,在创作手法上全面借鉴了屈原的艺术精华,大量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想象浪漫雄奇、他借用屈骚诗句、诗意,骚体化创作。
最后,李白深受庄子绝对自由、遗世独立思想的影响也很大,追求个人自由,一旦遭遇现实生活的挫折与种种打击,就在河流、山谷中寄托自己的思想。如“举怀邀明白,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等诗句表现了这一思想。
以上几方面原因,形成了李白诗歌自由浪漫主义风格。而宋代人士普遍提倡一种有品节而又有涵养的精神,李白诗歌那种喷薄开张的情感抒发方式显然难以与这种内敛形态建立起联系。
宋人理学兴起,形成了崇性理而抑文艺、重义理而轻辞章的正统文学思想及“以理学为精神底蕴”的文风,总是用道德理性随时规范自己的举动,并以此为衡量事物的首要标准。对诗歌这一艺术样式,更以道德理性进行严格制约。
总体宋代诗学尚意重于缘情,宋人论诗,虽也主张“吟咏情性”,但常有“发乎情止乎礼”的限制,自觉抑制激情。宋人的克己复礼与李白极端的自由浪漫主义完全相悖离。
因此,李白诗歌首先从风格上难以被宋人接受。
二、与儒家思想的矛盾
宋代理学是以儒学为中心发展而来,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观点,受儒家思想很大,主张“温柔敦厚”“言志”,反对过多怨刺。
而李白诗歌则大胆而富有战争精神。比如《梁甫吟》《送别离》等诗歌都充分体现了这一诗歌特点。
而且李白思想体系来源庞杂,广泛接收各种该派思想。“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儒家思想他也有,但只取其积极用世的一面,对儒家的迂腐气和教条气予以摒弃。比如《嘲鲁儒》:
鲁叟传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这首诗就是通过嘲笑儒家老叟读死书不知活用,来体现了他的儒学观点。
李白对于道家老子“功成身退”的思想特别欣赏,奉为一生处世原则。这与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也相矛盾。
李白还对庄子自由主义思想加以改造,从原本在封建势力面前悲绝望的心理,变为追求个人自由,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不满与反抗,他讲究自由平等。这也与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思想相左。
对于唐朝流行的游侠观念他也加以取舍,钦佩游侠“不屈己,不干人”和“功成不受赏”的精神,对游侠不讲政治原则,则是不取的。李白赞美游侠,主要借此寄托自己既想建立功业,又不想受束缚的理想。因此李白的游侠是李白化了的游侠,这点在他的诗歌《侠客行》中有所体现。
总之,李白按自己性情和理想需求杂取各家,自成体系的思想和宋人独尊儒家的思想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诗歌体裁演变带来的差距
李白创作古体诗、旧题乐府多,而唐以后是崇尚近体格律诗的时代。李白诗虽然格调高迈、气象雄浑、行文飘逸,后人却始终觉其诗格变化少、内蕴的诗艺学问不多,“屡读觉易尽耳”,因此就没把它作为经典来研读。
元稹首开于诗法上贬李白之先河,认为李白在诗法上远不如杜:
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苦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也就是说李杜二人的诗在气势、格调上不相上下,但在律诗结构、声韵、对仗上要输杜诗很多。
而李白一生致力于复兴汉魏古朴诗风,扫荡齐梁绮靡诗风,使古体诗再一次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且李白生性豪爽,写诗信手拈来,语言不假雕琢、古朴自然,与杜甫写诗字斟句酌大相径庭。李白诗歌风格多豪迈奔放,如果完全按声律写很难显出李白的个性特点。
别林斯基曾有一段评价普希金的话:
普希金不浮夸,他的感情真诚而恳挚,为思想而创造形式,这便是他的浪漫主义。
为思想创造形式,这话也同样适用于李白。李白的思想就像一座火山,找不到喷火口,诗歌形式就是为他的思想找到的喷火口。
因此他写诗不愿多写声韵对偶限制很严的律诗,而喜欢写格律较宽,字句不拘的乐府歌行。仅乐府诗就占其作品的四分之一,是唐代乐府诗最多的诗人。即使写律诗如《鹦鹉洲》、《凤凰台》等,李白也不完遵循格律。
近体诗起于中唐,中唐以后近体压过古体诗,成为写诗的主流。李白古体虽好,然而时代的大趋势难以逆转,诗歌不可抑制地向着近体格律方向发展。
另外,李白古风诗更是其才情的显示而非学力的结晶,后人要仿写也很难。明代胡应麟论诗:
李杜二家,其才本无优劣,但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
也就是说杜甫的诗思维缜密,但写作上有一定的规范形式,可通过仿学习得。而李白靠天赋才情作诗,无迹可循,普通人天赋不足,很难学习。
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后世学杜诗多而习李诗少。
四、宋代李白诗选的片面性
由于李白在唐朝影响力较大,宋初就有各种版本的李白诗选,作为宋代四部大书之一的《文苑英华》多达239首,居唐代诗人入选数第二位,仅次于“白体”之鼻祖白居易。但其选录视角以平淡清远为主,而非李白最具特色的雄奇纵逸风格;体裁上重五古兼近体,而非李白最擅长的七古;李白诗中代表盛唐气象的雄浑、俊逸诗风的名作都未入选。
入选题材大改可分为隐逸、山水闲居、饮酒三类闲,凸显李白思想中缘情适意,及时行乐的一面。
首先,隐逸类所收的9首诗都表现其寄意林下、淡泊知足的情怀。比如天部的《淮海对雪赠傅霭》《新林浦阻风寄友人》以友情的恬淡美好传达自然适意之情,地部的《天门山》、《庐山瀑布》等通过山水之优美恬静,表现平和的满足与隐逸的愉悦。一些摹物细微而风格纤巧的诗,比如《初月》《对雨》之类,属于典型描写“风花雪月”之作,一般选本不选的,也入选了。
另一重点是饮酒诗,此类选诗不涉及饮酒而实写饮酒之乐的也很多,其中某些直接宣扬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如《少年行.君不见淮南少年游侠客》明言“看取富贵眼前身,何用悠悠身后名”,《友人会宿》描述了“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的酣饮之乐。
此外,还收录了不少李白描写饮酒狎妓生活的诗作。这些诗宣扬了及时行乐思想,而且艺术水平都比较平庸。而李白描写音乐类名作《听蜀僧浚弹琴》、《春夜洛城闻笛》等均未入选。还有许多承继诗教传统、抒发爱国济世激情,或忧时悲悯情怀的著名言志、讽喻、抒怀类作品都未入选。
由于《文苑英华》片面化的选题,促成了宋人对李白形象的错误认识。以致于王安石评价李白:“诗词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十句九句言妇人与酒。”
《文苑英华》的片面性和王安石的评价,对于宋人对李白的看法,也起到误导的作用。
综上所述原因,导致李白其人其诗在宋朝不受待见,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甚至对元代之后都有影响,直到明清时期,一部分文人意识到李杜地位的不平等,逐渐发声扭转了李白的地位!
关于唐代“诗仙”李白,在宋朝为啥就不受待见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