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建城史(贵阳被称为筑城)
8842023-08-24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贵阳建城史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贵阳历史冷知识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贵阳先后有过多个名称,如:鬼方、黔中、夜郎、牂牁、同亭、且兰、晋乐、万寿、牂州、罗施鬼国、矩州、贵州、贵阳、贵筑等名称,有着丰富厚重的地名文化。
道教庙宇。在贵州省贵阳市东门月城上。据万历《贵州通志》,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均有维修和扩建。
该阁是一座九角三层宝塔形建筑,两边设有配殿,前为联结配殿的斋房,平面布局成四合院形。
主楼高约20米,面阔11.47米,进深11.58米,为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各层插拱较多,斗呈曲线,翘角不高,窗花和枋板施有彩绘,其建筑风格颇具地方特色。原为供奉文昌帝君之所,现是贵阳文物保护单位。
也是元朝时期才开始建城的,在此之前,贵阳这片土地和其他乡村一样,并没有多少的文化和历史。元朝时期,这里也不叫“贵阳”,而是叫“顺元城”,那时候在贵州也不是什么重要的城市,只不过是一个关卡;明朝时期,名字当然不能叫顺元了,故而改名“贵州城”。
明朝时期,“贵州城”开始凸显他的重要性。朱元璋为牢牢掌控西南地区,开始屯兵西南,当时西南各地都是土司,未来保持通往云南的道路畅通,不被当地土司所控制,道路上都有屯堡,都有大明王朝的军队驻扎,而贵州城便是这条路上的一个中心点。“贵州城”越来越重要,当地土司自然对其虎视眈眈,有史可考,历史上贵阳周边的土司曾联合围攻贵阳城无数次。
为了抵御外敌,也是华夏五千年的“城墙”文化,贵阳城自然也要建立城墙,不过随着时光流转,贵阳一直不断发展,曾经的城墙已经所剩无几,有的变成了道路,有的毁掉重新建起了高楼,只有在东门文昌阁,还能看到一段断壁残垣。有城墙,自然要有城门,那些曾经的大门,很多都成为了贵阳今天的地名。例如“大西门”、“大南门”、“红边门”……
贵州贵阳最冷的时候气温是-5℃。
贵阳寒冷时段一般是在12月下旬到1月期间相对集中,极端最低气温在-5℃左右,最冷的时候应该是1月份,0℃以下的气温时间并不长,一般在10天到15天左右。
贵阳的入冬日期大多在11月下旬。
一般到来年的2月下旬或3月上旬‘出冬’,时间持续3个月左右。
2016年11月中旬,贵阳大部地区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低于10℃,开阳达4天,而最低气温低于10℃的日数达10天左右。
但之后天气又持续晴好,气温又升了上去。
贵阳的冬季非常湿冷,最冷的时候是1月份,0℃以下的气温时间并不长,一般在10天到15天左右。
关于贵阳建城史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