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诏狱有多恐怖,有没有人扛过来
6192023-08-24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明朝的诏狱有多恐怖,有没有人扛过来,以及大明王朝幕后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这个问题得从严嵩倒台说起:
海瑞进京,跑到六必居给嘉靖帝下了一剂丹药,让嘉靖帝耿耿于怀,再加上徐阶和吕芳一个劲地替裕王说话,嘉靖帝感到无比的孤独。
人一旦孤独了,就会看谁都不顺眼,总觉得他们是在孤立自己,是在挑战皇权,因此,他必须施展手段,以此维护皇权。
可以说,大明朝从严嵩下台这一刻起,皇上跟大臣们争权就没有停止过。甚至于后面的三任皇帝,都是在直面皇权沦落,以至于最后大臣们占据了上风,甚至于崇祯帝临死前还大呼: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所以,嘉靖帝明知自己病了,但还是强打精神说没病,是你们这些人病了,我要给你们治病!
一、
当初嘉靖帝让严嵩题字,并把“六心居”改为“六必居”之时,严党并没有彻底倒台,至少严嵩、严世蕃等骨干成员并没有诛杀。
所以,当时的牌匾挂在那里,还有一层含义在里面,那就是皇上不说严嵩倒台,他就倒不了台,这是在宣扬皇权。
可是等严世蕃等人被诛杀之后,这块匾再挂在这里,确实就会让老百姓产生疑惑,也就产生浮言了。所以,海瑞此举也算是替嘉靖帝解了围,只不过方式太大胆了些,自然也让嘉靖帝产生了疑惑:
“那么多言官不来靖这个浮言,他倒来靖这个浮言,这个人本事倒大!”
其实嘉靖帝心里还是感觉海瑞此举背后有人指使,即使没有指使,也是代表着一大群人的想法。甚至于,连自己身边的吕芳都在替他开脱,提到这是替主子说话的心,更引起嘉靖帝疑惑:
“是他在替朕说话,还是你在替他说话,或者替朕的儿子说话?”
随后嘉靖帝便下旨让裕王把海瑞的字抄写一遍,挂到六必居的门头上去,这就是再次宣示皇权。
那么为什么这个旨意不让吕芳去传达,偏偏选择了陈洪呢?
二、
随着嘉靖帝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即使他再欺骗自己的脑袋,也欺骗不了自己的体力。江山终归是要传给裕王的,裕王终归是要传给世子的,但在传位之前,他必须牢牢把握住皇权。
由于严嵩已倒,嘉靖帝缺少了遮风挡雨之人,这时候如果天下再不太平,清流们必然唾沫星子乱飞,总得找一个泄愤之人。等到严世蕃也被拉出来挡雨,且被正法之后,嘉靖帝失去了最后的屏障,谁再来当这个背锅之人,这是嘉靖帝思考的问题。
在徐阶跟嘉靖帝对账的过程中,嘉靖帝无时不感觉到,徐阶的话中有话,貌似对自己修道观和宫里花销有意见,所以他才顶徐阶:
“拨吧,都拨了,无非是朕住的地方破一些,宫里的人穿着旧衣服上街讨饭去!”
有些话他不能直接说,不然对不起自己给自己封的那么多尊号,在这种情况下,陈洪必然会出来挡箭。
为什么必须是陈洪?
很简单,内阁首辅徐阶他做不到严嵩的狠,而且以他的威望也压不住百官;徐阶都被排除了,排在他下面的张居正也罢,高拱也罢,自然也难当此任;而宫里,吕芳是温和派,又跟裕王搅和在一起,一是不适合这个狠角色,二是,嘉靖帝对他有感情,也不想让他趟这个浑水。
所以,当吕芳双手要去接旨意时,嘉靖帝喝住了他:
“不用你去,叫陈洪进来!”
三、
嘉靖帝让陈洪进到精舍来,给了他很多信心,毕竟他清楚陈洪想要什么。
嘉靖帝当着吕芳的面给陈洪传递了好几个信息:
一是,不要跪在门口,这里别人能进,你也能进,暗示陈洪可以取代吕芳;二是,让陈洪去给裕王传旨,要知道这个活,之前都是吕芳的,等于进一步暗示陈洪可再进一步;三是让他回镇抚司树立威信,警告那些越级汇报的人:
“再有谁越过你向别人告状的,你知道该怎么办。”
这个信息传递给陈洪之后,胜利的喜悦让他冲昏了头脑,他根本不知道这次去裕王府传旨将埋下他死亡的定时炸弹。
陈洪去裕王府传旨,冯保先见到了他,跪下就磕头:
“哎哟!二祖宗!”
大家是否还记得开篇的时候,冯保是怎么称呼陈洪的,天降大雪,他给嘉靖帝报喜之后来到司礼监:
“儿子给干爹贺喜了,给各位师兄贺喜了。”
当时冯保是称呼陈洪为师兄的,现在改口称呼二祖宗,真是冯保自愿的吗?
当然不是,别忘了他当时在干嘛?他当时在跟世子捉迷藏呢,他这又跪又喊的,就是讲给世子听的。甚至于世子问他“藏好了吗?”他都没有回答,必然引起世子的注意。
四、
这还没完,等介绍陈公公的时候,冯保特意强调了一句话:
“这是皇爷爷宫里的陈公公,是管着奴婢呢!”
为什么说冯保聪明呢,他就利用了世子年龄小的特点,果然世子不明白,反问:
“他凭什么管你?”
冯保厉害就厉害在这里,都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在世子看来,自己都舍不得让大伴跪,这个陈公公又让他跪,还让他喊祖宗,还管着他,凭什么?
随后陈洪见裕王,给六必居题字的事讲完之后,提到要把冯保带走的事,这句话一说,可要了裕王和王妃的命,俩人一个晕倒,一个气愤地反问:
“父皇就这一个孙子,也只有冯保能带好他,谁这么没心肝要坏我朱家的事!”
李妃还是很聪明的,马上就把自己立于了道德制高点,带走冯保,就是坏朱家的大业,可是裕王明白,不能顶撞陈洪,因为陈洪代表的就是皇上。
随后陈洪到院子里对冯保宣旨:
“你竟秉性不改,多次潜返禁城王府之间暗递消息挑弄是非,尔之祸心朕忍有日也!”
由此可见,裕王府发生的一切,冯保跟吕芳的消息传递,一点都没有逃过嘉靖帝的眼睛。
五、
冯保也是慌了的,他压根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出,自己当年听从吕芳的进入裕王府,一心一意服侍世子,就是希望能跟世子捆绑在一起,保命。
想不到,被嘉靖帝一道旨意,就把美好的愿望戳破,由此可见,皇权那是何等的霸道!
世子拉着陈洪不让带走冯保,陈洪就掰世子的手,世子眼中含泪,李妃愤而打了陈洪一巴掌。陈洪立马双手开弓,打自己的脸,这个招数,陈洪也不是第一次用了,当初对付吕芳也用过。
又磕头又打脸的,李妃也失去了理智,就在这个空当,张居正来了,立马全都明白了。
张居正何等聪明,几句话就把世子给哄住了,天底下皇爷爷最大,皇爷爷最心疼的就是世子,那么带走冯保必然也是为了世子好,对不对?
世子也终于明白,冯保是被嘉靖帝带走的,但是这个恨不能发泄到皇爷爷身上,但是可以发泄到陈洪身上:
“师傅,你在兵部管兵吗?替我杀了那个人!”
或许是对权力的欲望战胜了理智,陈洪就这样做了嘉靖帝的挡箭牌,嘉靖帝也知道,日后除掉陈洪的必然也是冯保:
“今后能杀陈洪的大约便是此人!”
所以,嘉靖帝让陈洪带走冯保,一方面是宣扬皇权,给裕王和吕芳等人一个教训。等于是告诉裕王,不要在下面做些小动作,派冯保跟吕芳联系,你裕王什么意思?
清流不能动,动了谁来管天下;裕王也不能动,毕竟是未来的皇帝;吕芳是自己的亲信,舍不得收拾他;锦衣卫只能萝卜与大棒同时用,情报还靠他们呢,唯独一个冯保,还是需要磨练一下,就冲他下手吧!清流不能动,动了谁来管天下;裕王也不能动,毕竟是未来的皇帝;吕芳是自己的亲信,舍不得收拾他,唯独一个冯保,还是需要磨练一下,就冲他下手吧!
此举可谓一举两得,警告了天下人,也树立了陈洪这么一个背锅侠,让陈洪毫无退路,只能一心一意站在嘉靖帝一边……至于以后陈洪会怎样,那就看他的造化吧,反正清流派、吕芳及其干儿子们、裕王府上下,再加上后来鞭打百官,陈洪等于是把能得罪的人他全得罪一个遍!
张居正也给世子预言过:
“有些事咱们今天做不到,明天也许就能做到!”
正所谓,嘉靖帝仙逝之日,就是他陈洪灭亡之时!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趁着疫情的隔离期,一口气看完了《大明王朝1566》。都说国内历史剧有三座高峰:《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其中最耀眼的应属《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在网络世界也甚是火爆,而最低调的则是《大明王朝1566》。08年在芒果台第一次播出后,被雪藏了多年,17年才再次出现在银幕,而《大明王朝1566》讲的那段历史和主角——嘉靖帝和海瑞,相比其他两部,其知名度也差了很多。《大明王朝1566》对我而言就像一座传说中的高山,知道很厉害,但因为太高又离的太远,一直没有触及。
看完最直观的感受是震撼好看,个人觉得不管是从可看性还是高度上,都超过了《走向共和》。但也并不是没有缺点,看完两点遗憾,一涉及的人物不够多,基本上以嘉靖帝、海瑞、严嵩三人为主,相比之下《走向共和》更像一部群像戏。二是留了很多伏笔却因收视率不佳没拍续集。
然而瑕不掩瑜,《1566》不管从立意、剧本还是台词、表演都达到了让人感叹的高水平,而作为一个历史小白,这部剧更多的是教会了我思考问题和为人处事的方法,这种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比《权游》之类的更能打动我。虽然自知以自己的智商和能力,在这部剧中基本活不过片头,但还是想试着从几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感悟。
一、清浊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制衡
《1566》中有一句话出现了很多次,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句熟悉的话出自《楚辞》的《渔夫》篇。在剧中引申为如果政治清明,则兼济天下,政治污浊,就独善其身。这句话海母说过,当年海瑞的父亲在中了秀才以后,不肯再考取功名,海母不解问之,海父便以这句话答之。那时的大明,严嵩父子权倾一世,官员从上到下搜刮民脂民膏,国库空虚,路有饿殍,确实不能说是清明之世,海家一门硬骨头,自然不愿意出来做官。
我自以为是个带点精神洁癖的人,平时看到大大小小的污秽之事总觉得恶心,一把年纪了,外表看平和,内心却还像个愤青。相信知乎上有很多跟我一样的同学。
但《1566》最后一集,嘉靖帝的那番话真让我汗毛都竖起来了:
《1566》里的嘉靖帝不能说是个贤君,但绝对聪明。这番话也绝非谋国之言,但听着就是十分有道理,连海瑞都无言语对。嘉靖帝的意思非常明白,水清水浊并不重要,都要用,重要的是制衡。
如果用现代制度比喻,嘉靖帝就是大明王朝的董事长,这位老板在位45年,放权20几年,将国家交给内阁官员这些职业经理人,同时不忘让家奴司礼监监督分权,再还要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裕王。所以从朝局来看,董事长下面是一个铁三角——内阁(严嵩、严世蕃)、司礼监(吕芳、陈洪)、太子党(徐阶、高拱、张居正),哪方要是泛滥了,董事长就制衡哪方。
这就是浙江改稻为桑案牵出严世蕃后,严世蕃出阁(莫名好笑),高拱、张居正虽然无过,却也要跟着出阁。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当吕芳拿着海瑞审出来的供词,跳过皇上直接去找严嵩、徐阶时,嘉靖帝会怒而让他去看守陵墓,并借太祖爷的两句“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警示。
而这个稳定的结构里,最微妙的还是胡宗宪的那句话: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
胡宗宪是国之重器,同时也是严嵩的人;浙江改稻为桑,严党和司礼监共同谋划了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出事以后各种盘根错节,严党、宫里,谁也脱不了干系,甚至牵涉到了皇上。那一系列要案,胡宗宪不敢不查,也不敢彻查,因为查到后面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权力制衡,别人更不敢碰。
这套三角体系的制衡,完全是在嘉靖帝的能力范围内的,只需要那边出bug了修补一下,但海瑞敢,他不光把浙江的案情查的水落石,还一份奏疏,将矛头直指向了这个体制本身,这就让嘉靖帝很不爽了。
嘉靖帝封海瑞是“神剑”,神剑不能用,只能当一代精神偶像。
放得再大一点,大明的三角制衡是皇帝、群臣和百姓。《1566》的故事由经济问题牵出,皇帝要修宫殿,前方要抗击倭寇,然而以严党为首的官场贪墨成风,百姓赋税沉重,国库空虚,难以为继,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面临严峻的挑战。
皇帝要钱有两个方法,一是抄贪官的家,二是向百姓伸手。群臣要钱的方法,就是进一步搜刮百姓。皇帝和群臣,同属于统治阶级,虽因内部分赃不均问题危机四伏,依然一致对外,将手伸向了百姓。但这个危险之处嘉靖帝也不是不知,百姓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在不堪重负时揭竿而起,所以嘉靖帝在死前的三道手谕中,第一道就是要将皇族的田地归还百姓。大明的三角不能破,破了整个王朝都将分崩离析。
二、明白自己的位置很重要
《1566》中,胡宗宪可说是最让人心疼的角色之一。他文有治国之才,可以安抚江浙一方百姓,武有保家卫国之能,可平复东南倭寇之乱。他和海瑞一样是理想主义者,却是个可用的理想主义者,他心怀天下,上要为皇帝分忧,下要为百姓谋利,中间还得为恩师严嵩撑起一片天。要说才他有,要说谋他也有,要说家国情怀,他更有。
但他一直是个孤独的悲剧人物,浙江改稻为桑案搅得天翻地覆,他拖着生病的身体到处借粮,但张居正、高拱不借给他,严党的人也不借给他,这些人当然各有各的立场和难处,让胡部堂一个人去做这些明知不会有结果的事情。浙江政局未定,胡部堂又被派到前线去平定倭寇,而此时后方,严党、司礼监甚至皇帝,却要让他的亲戚去买沈一石被抄的家常,要把他搅到这滩浑水里去,自己真心相托的赵贞吉也并没有要帮他的意思。
这就是一个国之重器的处境,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但胡部堂的行事原则不过六个字:尽人事,听天命。因为他非常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他虽然作为封疆大吏,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嘉靖帝专制,严党权势熏天,而自己不过是其中的一颗棋子。
嘉靖帝在死前对儿子说:
没有谁是真正的贤臣,贤时用之,不贤黜之。
用沈一石的话说:
“狡兔死,良弓藏;我之后,君复伤。”
胡宗宪最后没有听严嵩的“倭寇不可不打,也不可全打”,而是为国为民一举歼灭倭寇。这可能是他作为一颗棋子能做的最后的事,这以后告病还乡,也算是个不错的结局。
知乎上有个问题:
沈一石要怎么做才能保住性命?
是啊,年轻的时候我们都这样想,好像只要自己足够聪明,足够努力,就可以逆天改命。但《1566》首先就要打破这种想法,因为在聪明和能力之上,每个人都被罩着一层更高的东西,就是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这是任凭你多聪明多努力,都无法逃脱的。
嘉靖帝问吕芳,你觉得胡宗宪像什么,吕芳说像媳妇,上面有公婆,中间有丈夫,下面还有一群儿女要拉扯,难啊。
同样的话严嵩也说了一遍:
胡宗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就像个媳妇,上面有公婆,中间有丈夫,下面还要拉扯着一大群孩子。会当媳妇两头瞒,我也是个媳妇啊,就是比你长一辈。
可见媳妇不是胡宗宪一个人的定位,而是那时候群臣的定位。
看了高票答案说,皇帝是君父,与他更亲近的宦官就像是儿子,而群臣则是媳妇。是啊,群臣处于这样的地位,能不难吗?
而现实中的我们也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看了《1566》以后,明白一个道理,个人所处的地位跟他的才能并不一定相匹配。一个县令如海瑞、王用汲者可能有大才,而处于巡抚哪怕更高级别的大官,可能不过是一个草包,很多事情都是机缘巧合。在现实中也是如此,才不对位的事情非常正常,现代社会给了我们比那时候多得多的选择和可能性,而找准自己的定位,设好合理的上限,知道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事情不可为,则是安身立命之本。
找准之后,就要记着吕公公对冯保说的这几句话:
两句话你要记住,一句是文官们说的‘做官要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
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
躲到人家都不注意到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
退了下来就有了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
思危,思退,思变。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三思有这层意思。蒋勋先生说过,为人处事要懂得“进退意让”,然而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会了,吃相难看的太多了。
找准自己的定位,然后在这个位置上,有多大本事做多大的事,这是我看了以后学到的。
三、笑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些忍辱负重者
《1566》中王劲松老师饰演的杨金水是个让人难忘的角色,他是司礼监外派到浙江主管江南织造局的大太监,太监boss吕芳最亲的干儿子。江南织造局,贡献了半个国库收入的重要部门,开始登场的杨公公自然是大红大紫,各级官员争着逢迎巴结,沈一石用20万两银子买来的艺妓芸娘伺候陪睡,而沈一石赚的那些银子,也不过是他手指缝里漏出来的。
杨公公极明事理,能做到这个位置,可见政治素养也非常高,他说过一句话:
有些事看起来不足半两,放上秤就是千斤也打不住。
品品,至理名言啊!
吕芳对他这个干儿子的评价是,
我这个干儿子,坏起来比谁都坏,好起来却也比谁都好。
杨金水对一切洞若观火,在这个位置上,他确实做过太多坏事。为了推进改稻为桑毁堤淹田;为了陷害海瑞,放出倭寇,诬陷海瑞通倭;为了将胡宗宪拉下水,让胡的亲戚去买沈一石被抄的家产。这一桩桩一件件,杨公公虽不是主谋,却都有参与。
但我一直不讨厌杨公公,他也明确知道,自己不过是皇上和老祖宗派到江南的一条狗。他对芸娘的照顾和情谊,对吕芳的报答,以及最后对胡宗宪的袒护,都体现了摘除宫里爪牙身份后,人性本身的善。《1566》中的太监并没有被妖魔化,像吕芳、杨金水、黄锦这些人都闪着人性的善,相比那些以“禽兽”自比的官员,这些公公反而活得更像一个人。
当皇上忍无可忍要查办严党,江南这些罪恶滔天的事在海瑞的严审下浮出水面,杨公公以及织造局自然脱不了干系,因为织造局归司礼监管,这案子还会扯上吕芳甚至皇上。这时的杨金水只有一个办法,装疯,才能让事情到他这儿结束。
而杨金水的装疯,真的是让人佩服啊!反正我没看到最后根本没想到他这是装的。胡言乱语,三伏天将大小便拉在身上十几天没人给擦洗那都是小事。面对陈洪的凌辱、毒打,用针灸刺,用火灸烧,都纹丝不动,不能有任何反应。
杨公公的眼睛会说话
他知道就算骗过天下人,也无法皇上,面对皇上的诘问,回错一个字那都是粉骨碎身的事。
他先是说出了皇上的三个别号,意会嘉靖帝他没疯,再是摘除了吕芳和胡宗宪的嫌疑,最后说自己已经是个死人,将头磕的血肉模糊,以告诉皇帝自己会将所有的事情烂在肚子里。
他靠这样的忍辱保住了一条命,被皇帝送到道观,继续装疯三年,直到吕芳被罢黜去南京接他一起守陵。
那场戏是整部剧中最让人动容的片段之一:
金儿,咱爷俩平安了,从这一刻起,你不用再装了。三年了,真是苦了你了,现在好了,咱们给太祖爷守陵去了。太祖爷也不会说话,也不会生气,没有人再算计咱们了。金儿,把头发,把脸,还有咱们这只有半条的身子,都洗干净了,从今往后,咱们爷儿俩干干净净地做人。哭吧,把憋在心里的委屈都哭出来,以后咱们就不哭了,让他们哭去吧。
——吕芳
此时的杨金水在阳光下拼命地拍着河水,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涌出,这眼泪不再是此时此刻的眼泪,而是郁积了3年甚至40年的眼泪,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畅快的一天。
杨金水是《1566》中我认为最忍辱负重,并获得善终的人。作为一个太监,可能在被行宫刑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一辈子都将没有尊严。他对那些官员说过,你们有很多家,大不了辞官还乡,日子照样可以过,而我们这号人,只有一个家,那就是宫里,只有一个主子,那就是皇上。他们是在生命夹缝中生存的人,这样的人当然最懂得忍辱负重。
人性是会变质的,在这样忍辱后,还能保存作为一个人的良知和尊严,才是最不容易的。
普普通通的我们可能不会经历这样的大起大落,但没有一条路是坦途,要成事者必先吃得苦中苦。而一时的得意或失意,都不会是最终结局,这就需要我们能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一看,作出长远的谋划。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经常感到迷茫,要么是站的不够高,看的不够远,要么是吃不起苦,为自己找的借口。
而那些忍辱负重者,必是吃得起当下的苦,又能看到长远的人。
这样的人,往往能笑到最后。
《红楼梦》里有两句宝玉十分排斥的话: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部《1566》却讲明白了这个道理,凡事要多看一步,多想一层,知进退,知可为和不可为。不管是做官,从商,本质上都是做一个人,剥去什么厚黑学,博弈论,波谲云诡的各种争斗,还是会回归到一个人本身的善恶,坚持和信念,《道德经》云,大道至简,而坚持做个人,是比洞明世事,收获外在名利更难也更重要的事。
诏狱是锦衣卫审问犯人的地方,大多是一些犯官。既然是审问,当然少不了刑法,大家都知道锦衣卫是个什么德行,有罪无罪,诏与不诏,都要先过一下堂。
诏狱的刑法极其残酷,刑具有拶指、上夹棍、剥皮、舌、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说说很著名的刑罚“活剥皮”,就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头,然后把头上割开个口子,往里面灌水银,因为水银很重,就会往下坠,人痛苦又会挣扎,但被埋住了只能上下小幅度活动,最后,人就从皮里慢慢跑出来了,但人还活着皮在土里,会无比痛苦的挣扎半个时辰才会死去,想想都害怕,每个进去的人,哪怕你在硬气也会变成绕指柔。如果有人扛过去,那他一定没经历过这些刑法。
我来回答:
血经的出现是为了救齐大柱,很多人认为齐大柱这个人设是多余的,是暴露狂,这条支线对主题没啥作用,其实不然。
严党为什么非要置齐大柱于死地,主要原因并不是真的恨齐大柱,而是要维持震慑力。即使杀掉齐大柱,对严党并无直接的好处,真正的作用在于对其他人的震慑,就像当初周云逸的死。
但是,严党最后的努力还是破灭了,要是究其原因的话,就在于一个神物的降临,那就是齐大柱老婆进献到嘉靖帝手中的血书-张三丰血经。
那么嘉靖帝为什么选择相信血经为真,并最终以此为由,干掉了严党呢?
一、剧情走到现在这个程度,其实一直都在讲一件事,那就是——倒严!
严嵩把持朝政二十年,一味地逢迎嘉靖帝,而嘉靖帝作为回报,也适当给严党分红。结果皇上的胃口越来越大,严党的胃口也越来越大,朝廷终于不堪重负,出现严重赤字。
为了自保,也为了进一步掌权,严嵩抛出了“改稻为桑”策略,希望以此力挽狂澜,解决财政危机。只是他低估了清流派的能力,和严党内部的不团结,最终这个政策拉开了严党倒台的序幕。
由于改稻为桑一开始就是错误的,遇到了众多阻力,毁堤淹田之后,嘉靖帝开始对严党不满,把底线也给严党亮出来了:
“要是他们还想再多捞,逼反了东南,朕也就不能再容他们!”
再然后就是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牌子买田,这让嘉靖帝动了倒严念头,随后便是沈一石“奉旨赈灾”。这次事件导致的结局就是,嘉靖帝感慨严嵩已老,而严嵩被迫跟严世蕃进行交割。
等到浙江案件爆发之后,嘉靖帝想让胡宗宪跟严嵩交割,但没有成功,被迫延迟了倒严进程。就像大家的共识,此时倭患没有解除:
“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
甚至这阶段,海瑞的几次硬顶都不奏效,关键还在于东南的倭寇没除,这期间齐大柱不幸被严党选为要杀的“鸡”,以达到吓“猴”的目的。
等到胡宗宪痛下决心跟严嵩交割,烧掉请求延迟跟倭寇决战的严嵩信件,也宣示了严党丢失了护身符。
二、
这期间还有鄢懋卿巡盐事件,这个事件我们后面还会详说,此时大家争论的焦点在于齐大柱要不要死?
严党一定要置他于死地,以此来明志,来宣示严党仍然控制朝政,震慑其他官员不要轻举妄动。而清流派这边又一心要保齐大柱,虽然齐大柱是一介草民,就像杨角风分析的那样,不管是谁,都不能死。当初裕王没能保住周云逸,就已经是被动不已,此时齐大柱能活,就代表严党能倒。
只是清流派确实只有打嘴仗的本事,口头上讲着保,实际上却无有效的方案。反而是高翰文冒着风险把沈一石送给芸娘的宝贝进献给张居正,张居正再拿给裕王,裕王再派裕王妃和世子进献给嘉靖帝。
以此完成对齐大柱的救赎:
“什么贡物,居然比朕的孙子还要紧?”
一开始嘉靖帝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宝贝,等裕王妃告诉嘉靖帝这是什么时,嘉靖帝眼睛都直了:
“回父皇,是张三丰张真人血写的两部真经!”
血经是真是假不得知,因为是沈一石送给芸娘的宝贝,真实的可能性比较大,但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嘉靖帝认为这部血经的来历。按照裕王妃提前设计好的台词,讲道是齐大柱老婆天天等在诏狱门口,突然就来了一个道人:
“只能看见这道人的头发胡子比雪还白,身上穿着道袍也十分的脏。”
这里并没有说道人就是张三丰哦,一切都是嘉靖帝自己猜的,想不到时来运转,一向让别人揣摩圣意的嘉靖帝,有朝一日也会被裕王府打哑谜猜测。
三、
这也不是关键,关键是这个道人讲了:
“明君在位,上应天命,上天便派了好些人来辅佐明君,你丈夫也是一个,不会死。”
问题就来了,嘉靖帝为什么会信呢?
其实他不信!他又不是傻子,但是这件事又由不得他不信,为什么?
这个问题就得从嘉靖帝信道说起,从他给自己封的尊名就能看出来,他是有点走火入魔了。追求长生不老是他的一生追求,更是把自己自比为神仙,受命下凡拯救人民。这个张三丰在明太祖时期出现过一次之后,随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本血经是他一百二十岁时所写。
嘉靖帝信道是维系他统治的一个手段,没有什么比受天命前来统治人民更正当的理由了。毕竟他的即位也不是正统,中间还出现过“大礼议”事件,他急于强调自己的统治正当性。
此时的嘉靖帝有点类似于谁呢,有点类似于洪秀全,洪秀全宣称自己是耶稣的弟弟下凡,以此维护统治。而萧朝贵弄了个天兄下凡,也就是耶稣下凡,洪秀全都得听他的。随后的杨秀清更过分,五次宣扬自己是上帝下凡,成了洪秀全父亲了,洪秀全还得下跪。
明知道是假的,却又不能戳破,不然的话,整个统治就土崩瓦解了。
嘉靖帝就是这样被“绑架”的,况且他此时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既然天降祥瑞,为什么不受?
其实一个谎言说了一百遍,自己都信了,既然信了,那么就必须按照张真人的吩咐办事,不能犹豫。毕竟杀不杀齐大柱,对嘉靖帝来讲,根本不叫什么,维护自己的权威性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不杀齐大柱,严党不干啊,这是保持威慑力最后的筹码了,必须得争,这一争,就宣告了自己的倒台!
四、
为什么会这么说?
大家都听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吧?
大家都知道衣服是假的,但都装作是真的,偏偏你严世蕃蹦出来,指出血经是假的?
可惜嘉靖帝不是《皇帝的新衣》中的皇帝,那个皇帝是不知道衣服是假的。而嘉靖帝是明知道衣服是假的,你怎么可能会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呢?
既然嘉靖帝选择了血经是真的,那么这一切就都变成了天意,你严嵩、严世蕃不是也写青词吗?不是也支持嘉靖帝修道吗,敢情之前你们写的青词,你们说的话都是假的?
此举在嘉靖帝看来,就是大不敬,这种大不敬不是针对自己,而是针对上天,这是不忠,这是欺天。血经出现,是祥瑞,连吕芳都跪倒在地,大喊:
“天降神经,佑我大明,佑我皇上,奴才给皇上恭贺天喜!”
一旦血经成为了佑我大明的象征,你严世蕃怎么能污蔑不是呢?
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齐大柱的案子,嘉靖帝当然知道他是无辜的,严党想弄死他,本就是无中生有。就这么一个本就是无辜的人,你严世蕃公然叫板,睁着眼睛说瞎话,还把皇上放在眼中吗?
难道你严嵩、严世蕃进献祥瑞就是祥瑞,别人进献祥瑞就是假的?况且祥瑞是真是假,不是你一个臣子说的算的,而是皇上说得算!
只要是上天降祥瑞,那就是对皇上的认可,只要是标上了祥瑞,那就是真的,根本不会是假的!
血经一出,严党就没有退路了,只能赌一把,可惜还是赌输了,在陈洪把血经是假的信息给嘉靖帝时,嘉靖帝大呼一声:
“欺天了!”
可不是裕王妃欺天哦,而是严党欺天啦,竟然胡说八道,欺负到皇上头上了,岂有此理,不灭你,天理不容!
这就是整个血经事件的经过,裕王妃的这一招釜底抽薪之计,相当妙,打得严党毫无招架之力,也宣告了他们的灭亡。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明朝的诏狱有多恐怖,有没有人扛过来和大明王朝幕后冷知识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