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是粤语吗(客家话和粤语是一个语系吗)
5862023-11-26
大家好,客家话分布图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台湾客家冷知识图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客家话分布图和台湾客家冷知识图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台湾的人文环境:现代标准汉语和繁体中文是台湾地区法律公文、学校教学、主要媒体通用的语言文字。
汉族方言主要有闽南民系使用的闽南语(台语、台湾话)和客家民系使用的客家语。此外马祖地区通行福州话(闽东语),金门县乌丘乡通行莆田话。台湾原住民族使用台湾南岛语群,但会使用母语的人口逐渐下降。台湾最普及的外语是英语,为国民教育重要的课程之一。日语为台湾第二大外语。佛教、道教等中国传统宗教在台湾极为盛行且长期发展,西方常见的基督新教、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等宗教也拥有不少信众。台湾近八成的民众拥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众经常参加各类型的宗教仪式与庆典。佛教、道教相互影响融合已不易区分。道教徒中混杂台湾民间信仰者应占大多数,妈祖、关圣帝君、保生大帝是台湾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儒家思想所规范的礼仪与哲学观被中国人视为组成家国与人际伦理的基础观念。儒家思想对台湾影响深远,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着台湾人的思想和言行。是客家人,他的祖籍是福建省平和县,他们家族现在还生活在哪里,他爷爷辈的人能清楚的说出他们家族的情况,都是客家人。
有的。台湾人祖先大部分来自中国福建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通用语言有闽南语和客家语。台湾省主要的少数民族高山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大量的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台湾,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
汉族方言主要有闽南民系使用的闽南语(台语、台湾话)和客家民系使用的客家语。
客家人是订婚请得很盛大,且女方主办;请完订婚就不再请归宁。
至於婚娶的方式仍以聘娶为主。所谓聘娶婚者,男子以聘的程序而娶,女子因聘的方式而嫁。而聘的主要条件有三:(一)须有媒妁之言(二)须有父母之命(三)须有聘约。客家人称妻为「娘」,也有人写做「辅娘」。从男方的角度称结婚为「讨娘」,也有人称作「讨新娘」;从女方的角度则称为「行嫁」。相对於童养媳的「细心舅」,风风光光明媒正娶的则称为「大行嫁」,是指按照传统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的六礼程序的结婚方式;如果从父母的角度,则称儿子的结婚为「讨心舅」。因此,论客家婚礼的渊源,可以说都是以《礼记》<昏义>「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所谓六礼为依归。客家人很重视这种传统的婚礼仪节,几乎家家户户都抄有注明这些仪节的小册子称之谓《家礼便书》、《家礼便册》或《家礼便览》。客家台湾人的婚姻本来较保守,以前都沿古制的六礼,但随著社会的变迁,其他文化的影响,慢慢地也在变更。
订婚(过定)-->合婚-->论婚-->议婚-->大年庚-->择日-->茶礼-->定婚请帖-->聘金-->收聘-->喜饼-->席礼-->祭祖。
结婚:嫁女-->请祖准备-->嫁女请祖-->安祖-->祭祖-->辞祖-->嫁女中堂-->哭嫁-->行嫁车队-->行嫁顺序-->用点心-->堂号。
结婚:
1、-->请期-->覆课-->诹吉-->协商-->上笄-->新房-->安床-->封镜-->完聘-->有馀-->开容-->且郎-->拖青-->肚痛肉-->喜花-->胸花-->姐妹桌-->分饭-->大礼-->乐婚-->合卺-->合和-->合髻-->合独-->合婚-->合欢梁-->合姓-->结悦-->结缡。
2、结婚十二礼、六礼
请祖准备-->娶媳请祖-->安祖--祭祖-->谢祖-->中堂-->踼轿-->拜轿-->下轿-->引仪-->亲香盤-->过火-->破煞-->送嫁舅-->大归-->凤霞-->却扇-->闹洞房-->进房-->上厅-->
开掌和-->茶礼-->私已-->三朝-->结婚典礼-->婚宴中的介绍-->敬酒-->喜幛-->结婚喜宴-->见面礼-->成妇礼-->请帖-->谢天-->柬帖-->日课-->探-->案兄弟-->八仙彩
-->.............
客家婚礼
婚礼过程中的礼仪从偷看、合婚、过定、圆聘、迎娶、谢媒、回门....都有一定的步骤,不能轻易跳过回避。以「过定」来说,男方要准备的东西不少,除了依女方要求的聘金之外,还要有金器(如金戒指、耳环、金项鍊、金手镯)、备办寿金、礼炮、糖果、米糕、冬瓜、茶烛之蔬盒,依女方要求的礼饼,与六个红仪。
闽南人的婚礼中常看到的「带路鸡」、「泼面盆水」、「挂尾蔗」等习俗,其实是从客家婚礼中的「三宝」演变而来。
带路鸡
由一只公鸡和母鸡所组成,结婚当天由女傧相用花蓝子提著随新娘礼车到男方,也叫「祖婆鸡」。「带路鸡」一定要大要壮,最好一带进新娘洞房中,放在床下当日就会下蛋更好。带路鸡由女方母亲亲自准备,用一条长有九(久)尺的红色带子绑住鸡脚,带子两端各系一只鸡的双脚放在花篮中。其用意是希望女儿嫁出去後和女婿和好相处,不但永浴爱河,白头偕老,而且还要像鸡只一样,要百子千孙,子孙满堂,俗称「好命」。其九尺长之红带子,则因「九」与「久」谐音,所以有长久之意,希望女儿、女婿能「长相廝守」。
泼面盆水
婚礼当天,新郎前来女方接新娘时,当新娘、新郎一登上车,车子要开回夫家时,新娘的母亲或家族中的长者,手持一盆水(少许),往新娘车上一泼,车子开动,紧接著新娘便把手中的扇子由车窗中抛下,这项习俗,不外乎是在提示新娘,「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要好好地对待夫婿,永相廝守,就如同「覆水难收」,不能轻言离婚之意。
挂尾蔗
女儿出嫁时,由母亲赠予挂尾蔗。过去是用南江蔗(一种专供挂尾蔗用的大型甘蔗,高及二、三丈),现则多用红甘蔗来代替。「挂尾蔗」顾名思义,保留了蔗尾的甘蔗,多从田中连根拔起而保留著青蔗叶,一共两株,也是用九尺长的红色带子绑在甘蔗的两端,头与尾部由新娘和新郎带回夫家,它代表的意义是「有头有尾」,时时警惕著夫妇要「万事忍耐」、「和好相处」,才能「有头有尾,白首相偕」,同时耍像甘蔗一样「青春永驻」「生机勃勃」,其梆蔗用的「九尺」红带子所代表的意义与绑「带路鸡」的红带子一样,也有「长久」的意思。
完聘:
男方在迎娶新娘的当日、前一日或数日,备礼品由介绍人陪同送至女方家供祭祖,此一程序叫做完聘。
完聘时所需准备的物品有:有哺仪(为感谢新娘子父母对新娘的养育之恩)、轿仪(是请新娘上轿车之礼仪)及礼品等。客家习俗亦有备「燃仪」、「书仪」、「祀仪」、「袂仪」、
「阿婆菜」、「厨仪」六礼。目前因时代趋势改变许所的礼仪都以红包代替之,也有礼品都折合现金的情形。如必须准备礼品时大致所需准备的东西如下:
1、「金、香、烛、炮」四样各两份及「莲招芋、五谷子、生铁、炭」包成一包。
2、猪、羊、鸡、鸭、面线、皮蛋、鱿鱼、罐头、酒、礼饼、喜糖、冬瓜糖与戒指、饼(槟榔与冰糖)等选偶数项。
3、桃竹苗客家人另送「阿婆菜」(鸡一只、猪肉一块、鱿鱼一条)给女方的内外祖母每人一付。海路籍客家人则另送「酒壶鸡」(鸡一只、酒一瓶)给女方的舅父辈或外婆家的长辈亲戚每人一份。
收到「酒壶鸡」的女方亲戚,要回赠红包给新娘,并将盛酒的原瓶,换入淘米的米汁,表示「不空瓶」退回,并且另备一份给女方祭祖。婚礼时参加之人员除介绍人外,还有司机与抬礼品之工人(礼品数量不多时就不需要)数人。婚礼礼成之後男女双方家人都要致送他们红包以感谢他们的帮忙。而婚礼时所使用车辆之多寡,则视礼品与陪嫁人数的多寡而定。
关于客家话分布图和台湾客家冷知识图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