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冷知识 我的祖国相关知识
13352023-09-09
style="text-indent:2em;">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军旅照片上色怎么弄好看和军旅照片怎么拍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军旅照片上色怎么弄好看以及军旅照片怎么拍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张国荣居然与罗家英撩起裤脚比腿毛:小毛见大毛。
六小龄童与成龙的合影,当时两人都还是小伙子!
而没有一身猴毛,穿上燕尾服蝴蝶结的六小龄童还是相当帅气的。
1984年,梁朝伟和刘德华为拍《鹿鼎记》剃成了光头,那时候两人亲如兄弟。
你们认出这俩人是谁了吗?
这是年轻时的陈奕迅和谢霆锋,两人在《劲歌金曲》中扮演日本女子组合Puffy,这造型真是一言难尽啊,不过谢霆锋的姿势相当的妖娆啊。
没有PS的年代,王祖贤依然白到发光啊。
巩俐婚礼,林青霞和梅艳芳前来道贺!
难怪蓝洁瑛有“靓绝五台山”的称号,合照里第一眼就能让人看到她,秀美的周慧敏都被比下去了。
这张照片中有李嘉欣、王祖贤、张敏、钟丽缇、梅艳芳、张曼玉、吴倩莲、邱淑贞、吴君如......当时香港最红最美的女明星几乎全都在这张照片里,能把这么多当红大牌女明星聚在一起的也就只有成龙了!
乖乖被捏脸的成龙也太可爱了吧。
年轻的当红小生们。
你认得出这张照片里的人吗?李小龙和叶问,一个是电影上的大师,一个是真正的“咏春”高手,据说他们情同父子。
很少看到笑得这么开心的梁朝伟和周星驰了。
黄日华、刘德华、苗侨伟、梁朝伟和汤镇业,曾经撑起TVB一片天的无线五虎将,当年也曾是顽皮的少年啊。
杨澜、宋祖英、苍井空,这个组合表示很诡异啊!
谢霆锋和林心如合影还挺有cp感的,帅哥美女的组合。
没想到那英和宋丹丹还是一起唱K的交情。
刚出道不久的李连杰,光头配喇叭裤,也是十分时尚了。
出道初期的黄秋生,本来可以走偶像路线的,他曾收过不少fans信赞他好靓仔。
后来因读完演艺学院后不甘心当个偶像而刻意求变,今天却又有点后悔当年的选择。
张娜拉和刘亦菲居然曾经同框过。
刘亦菲与林志颖裹同一床被子。
二十年前:苏有朋从浴室出来,吴奇隆将他拉到身前替他擦干头发,温柔的责骂道:“不吹干头发也不怕着凉。”
二十年后:吴奇隆拉住正要上台的苏有朋,替他整理好衣领,语调一如多年前那个下午:“领子也不弄好,不怕粉丝们笑话?
年轻时候的张铁林还没有皇阿玛的气势,反而十分像个铁憨憨。
年轻的特朗普也是迈克杰克逊的粉丝。
认真看过《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应该记得这个桥段:黄埔三期生杨立青偷穿了“姐夫”董建昌的军装,去参加广州国民政府的高级联谊酒会,结果却撞见了董建昌本人而瞬间露馅,因为军装袖口是有两颗星的,那是陆军中将的标识,老董当时的职务是粤军第四军参谋长。
(陈果夫上色照片)
在广州革命政府的早期,孙中山原来所依靠的陈炯明粤军、期间叛变的滇桂军(杨刘的部队)等部,都使用的是北洋军的立式肩章,许崇智、老蒋的早年照片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等于说,当时的全国军队尽管立场不同、派系不同,军装和军衔的基本样式是相同的。黄埔建军以后,大抵从1925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成立起,两广地区效忠国民政府的军队被统一整合为“国民革命军”。
这时候的“国民革命军”其实是个大杂烩,军衔标识在初期不可能是统一的,包括粤军、湘军、滇军、新桂军,以及由黄埔校军发展起来的第一军等等,堪称五花八门。在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局面下,国民政府也曾经尝试将所有军队实现军服和军衔的“制式化”,1926年初拟定出台了《陆军服制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又南军概用臂章,缝于左袖、军官章一端为金属质制、青天白日样、约占全部四分之一,余则为三道金银边定阶级之高低,与先前肩章同”。
(蒋校长的臂章)
细节不讨论了,翻译过来就是取消原来北洋式的肩章,全体国民革命军开始实行军衔臂章制度,所以董建昌的中将袖口章查无实据,但是黄埔系军队和较早参与整编的粤军,确实实行了“臂章”的军衔标识,也是身着这样的军服参加了北伐。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我们应该看见杨立仁的中校臂章和楚材的中将臂章,这是符合历史的。
注意臂章也是有细微区别的,黄埔军校、党军第一军内部使用的是“党徽+军衔”的臂章形式,这个青天白日徽还是很特殊很醒目的,属于第一类;而较早纳入国民革命军作战序列的粤军、新桂军、湘军的将校军官,则采用“职务+军衔”的臂章形式,包括1927年6月才“效忠”的阎锡山部队也是这般,注意傅作义担任师长时期的照片,也是中将的臂章,上述属于第二类。
(钱大钧的中将臂章)
某种意义上,臂章也成为国民革命军和北洋军军官们在军服上的重要区别,在1926年7月正式誓师北伐之前,最早归附于国民政府的粤军(后来整编为第四军、第五军)、谭延闿第二军、第七军以及黄埔第一军,都佩带了了“臂章”的军衔标识。比如照片中时任第一军师长的钱大钧、第七军党代表黄绍竑等人,就是用臂章展示的中将军衔。
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黄埔名将都是有军衔的,比如胡宗南是教导师上校团长、关麟征任宪兵营少校营长、宋希濂任补充师少校营长等等,这些黄埔嫡系的军官,都使用了“臂章”的军衔展现方式。抗战期间成为汉奸的褚民谊,当时是北伐军总司令部的军医处长,可以清楚地看见上校的臂章样式,这会的陈诚是总司令部中校参谋、顾祝同是少将副师长。
(黄绍竑的中将臂章)
而后期加入的也有不少,比如唐生智的湘军第八军、朱培德的滇系第三军等等,纳入作战序列的已有八个军10万人,包括黄埔军、粤军、滇军、湘军、桂军、黔军等等,这些军队已经来不及进行军衔臂章的更换,军衔标识也极为混乱,不利于各部之间的交流和战场沟通。因此北伐军总司令部在出征前又统一规定了“胸标”的方式,所以首批北伐军10万官兵的灰军装上既没有领章也没有肩章,而只有胸标(全部官兵)和少数臂章。
北伐军各军的官兵胸标为布制的长方型标识,由于是各军所属的各师自己印制,所以尺寸也不完全相同,一般长约9厘米宽约7厘米,周围镶有半厘米左右的“色边”:将官为红色边、校官为黄色边、尉官为蓝色边、士兵为白色边、军校学生为黑色边。胸标的左栏是军衔、右栏是姓名、职务、部别、佩发日期等等的文字说明,其实跟后来的国军胸标大同小异。
(傅作义也挂着臂章)
所以在早期北伐军中有“见红就立正”的俗语,因为佩戴红色胸标的军官一定是个将军级的大官,不用近看军衔到底是什么,立正敬礼肯定没错。另外在北伐开始后,大批原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阀部队倒戈加入国民革命军,他们所佩戴的也是北洋军的立式军衔肩章和领章,比如陈仪的浙军、陈调元的皖军等等,战事紧张,也没时间给他们更换军装和标识。
那么怎么办呢?基本是哪支部队来投或者宣布效忠,就追任该部军官的原来军衔(北洋军衔体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甚至连颁发一纸文书都不需要。至于军装和军衔标识,除统一了灰蓝色的军服和“青天白日帽徽”之外,这些军队也基本采用了胸标的方式,那就是扯下原来的五色徽和肩章,换上青天白日徽和胸章,摇身一变就成为“国民革命军”了。比如在上海屠杀工农的周凤岐第26军,就是原浙军的部队,刚刚换装没有多久。
不过要说清楚,北伐军从八个军10万人开始,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膨胀到120万人以上,无论是军装、军衔还是其他的制式要求,都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一个派系能够大体一样已经是不错了,因此这个事别拿个例较真。总结来说,到1927年以后,北伐军四大集团军的军装基本以灰蓝色为主,军帽则是大小檐不尽相同(桂军就是小檐帽),官兵绝大多数有胸标,来显示部别和衔级。
其中蒋系第一集团军、阎系第三集团军、桂系第四集团军还保留着或者添加了军衔臂章,而冯系的第二集团军部队最穷,一般只有胸标。二次北伐胜利之后,国民革命军开始进行“第三次大整编”,因此于1929年1月出台了《陆军军常服暨礼服暂行条例》。根据这个条例,军衔展式方式从臂章向“领章”过渡,所以题图陈果夫的照片一定拍摄于1928年年底以后。
(此类臂章仅是黄埔系小范围的)
从1929年初到1935年,国民革命军的军装和军衔是混乱而泛滥的,一方面是蒋系中央军开始逐步换装黄绿色的军装(也不是一下子换完的),而其他杂牌仍然身着灰布军装;另一方面是军阀混战不止,南京政府无力约束黄埔系以外的军队,各派系军官的军衔都是自己授予的。但是军装款式和颜色虽然不同,军官军衔的展现却已经以领章形式为主流了,从此军衔臂章退出历史舞台,臂章后来成为部队番号的标识。
1935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铨叙厅,开始对全国军队的军官们统一核定和授衔,也就是所谓的“铨叙军衔”,完成这项工作后,再于1936年1月公布《陆军服制条例》,对军衔领章的样式进行固定。其中规定陆军军服分冬夏两季,大礼服、礼服、军常服三种,官兵均以领章表明兵种和阶级,各兵种领章的识别色是:步兵红色,骑兵黄色,炮兵蓝色,工兵白色,通信兵浅灰色,辎重兵黑色,宪兵风红色,军需紫色,军医深绿色,测量土黄色,军乐杏黄色。
受战事频繁和军队数量已达200多万人的条件限制,规定是规定,全部换装可是要一点点来,中央军里面的调整师、整理师更换的稍微快一些,其他许多部队还未及更换,抗日战争就爆发了。
1插件的搭配非常重要,可以影响指挥官的战斗能力和效果。2一般来说,应该选择符合自己战斗方式和策略的插件搭配。比如,喜欢近战的玩家可以选择增加攻速和伤害的插件,而喜欢远程的玩家可以选择增加射程和精确度的插件。同时,也要考虑到插件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效果。3有些插件还可以根据不同战斗环境和对手来选择使用,比如增加护甲和生命值的插件在面对高攻击力的敌人时比较有效。因此,插件搭配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修改。
1937年8月12日天亮时,根据《“大东亚共荣圈”源流》一书中的记载,上海市民在起床后惊讶地发现,街道上出现了久违的中国陆军正规部队,从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签署到这一天已经整整五年了。那个丧权辱国的协定曾经规定:上海市区不得留驻中国正规军,只能保留保安队和警察来维持治安,所以当孙元良第88师根据张治中的命令率先进入市区后,上海市民喜不自禁,纷纷回忆道:
(第18军的少尉军官,但是假了,尉官没有这料子)
中国军队“头戴德式钢盔,身穿草绿色军装、短裤,脚穿草鞋,官兵都系皮腰带,士兵手持带刺刀的新式步枪,带200发子弹,胸前八颗手榴弹,军官腰挎盒子枪,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眼神中向同胞流露出杀敌的决心”!这里的新式步枪应该是1935年开始装备的中正式或者德造步枪,而八颗手榴弹和驳壳枪也算没毛病,就是不知道200发子弹是怎么数出来的?回忆有问题。
总之此书记录上海市民看见的中央军第88师确实身着“草绿色”军服,这也是1936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的《陆军服制条例》所规定的颜色,那么这段回忆准确吗?非也,实际上最早进入上海市区的部队,其军装颜色应为“褐绿色”,因为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87师、第88师是最早进行军制、军服和装备更换的“调整师”示范性部队,不仅装备确实是“德式”(步枪和手枪),军服也是进口的卡其布料!
(第18军的军装确应为草绿色,但这是将校呢)
卡其布是一种较结实的布料,并且已经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军队的主流军装用料,卡其色则是一种介于浅黄褐色和中浅黄褐色之间的颜色,有人称其为“橄榄褐色”,虽然诠释的比较成功,但是却很难用语言来精准描述。你可以理解为褐绿色或者“褐黄色”,还有文章介绍为"青苹果色",总之它肯定不是什么“黄绿色”,因为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87师、第88师驻扎京畿地区,既是嫡系又是门面,遂得以有条件直接定制。
而后投入淞沪战场的中央军嫡系部队,比如第1军、第18军等部,确实是按照1936年的《陆军服制条例》之规定,军装基调为草绿色,因为这些部队的军装和备具,已经是国产的了,国民政府没有那么多银子给所有的调整师都进口军服和装备。近年来《捍卫者》、《八佰》等描写淞沪会战的战争片,也是按照“草绿色”原则置办的道剧军装,但是两部影片的主角(第18军和第88师),其实是有细微差别的,可惜咱们的编剧、导演和服装道具工作人员,是缺乏这个历史严谨度的。
(中央军的低级军官土黄色军装)
这还不算完,在1936年的《陆军服制条例》出炉之前,还有一个1926年拟定的《陆军服制暂行条例》,比如1927年《总部令知暂行规定陆军官佐制服由》里面就规定有三点:“1、制服用深灰色。2、一律佩带臂章。3、出入证章悬挂左襟口袋外面,以上规定由七月十六日施行”。换句话说,即便是黄埔嫡系军队,在30年代初期前后,所采用的军装颜色也为“深灰色”。
然后就是一系列的军阀混战,什么蒋冯战争、蒋唐战争、蒋桂战争和中原大战等等,老蒋的第1集团军也没有机会统一进行换装,再然后从中原大战到西安事变的六年间,其实中央军也没得消停,什么长城抗战、福建事变、两广事变和围剿苏区等等。因此在1936年《陆军服制条例》出台以后,仍有部分中央军(主要是边远地区遂行作战任务的部队)还是穿着深灰色的军服,来不及进行草绿色军服的换装。
(八佰里这应该是灰绿色)
因此在1937年的淞沪战场上,把桂军、粤军等地方系军队抛开,即便是中央军部队,其军装也是同时存在三种颜色的:样板德械师的褐绿色、完成换装的草绿色和没有来得及换装的深灰色,这是由当时中国军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而不能一概而论。至于题图中的照片,应该是教导总队受阅时所摄,如果还原上色,仍以第一张的“褐绿色”较为准确,而第二张那是仿德式的灰绿色军装,不太靠谱。
当时的欧洲军队虽然以卡其布为军装用料,但是根据色系是可以分为两大类的,即第一类的是“卡其色”(褐绿色),包括美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等等,特别注意还包括日本;而另一类是灰绿色系,包括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南斯拉夫等等国家的军队。而所谓的德式师虽然在军制和装备上仿德,军装颜色却是走的褐绿色路线,因为灰绿色不太符合中国的国情,德军的军装颜色又被称为“耗子皮”,那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接受的。
(只是因为打光较暗,严格说谢晋元这个还是草绿色)
为什么前面把日军的卡其布军装单拿出来说呢?因为在抗战中期开始,为避免跟日军的军装颜色混淆,中国军队在1942年前后将“草绿色”、“褐绿色”统一调整为“土黄色”,那么如果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的服色果真为“灰绿色”的话,就不会出现跟日军相近的情况,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佐证了,中央军在淞沪战场不存在近似于德军的灰绿色服装,88师军服颜色走的也是“美英风”。
杂牌军那就是各行其事了,西北军等北方部队大多数以灰棉布制服为主,两广部队(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余汉谋的粤军和川军)穿着土黄色军服,龙云的滇军则是蓝绿色军装,这可能是受到法军的影响,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就是穿着这种军装。即便是中央军,由于抗战中后期供应不足,许多部队是自行采购布匹自己找地方上色,所以也存在着色差,很难统一划齐。
(日军军服,这算是接近靠谱的)
这个问题还有一层意思,问的是1937年而非淞沪战场,那么当然也就包括年底的南京保卫战,所以还得说明一下,《陆军服制条例》规定的草绿色仅仅是夏常服,而部队的冬装却规定为灰蓝色的棉衣和大衣、淞沪会战是夏天打响的,所以中央军可以穿得是褐绿色、草绿色的常服,但是到了12月的南京保卫战期间,则统一要更换为灰蓝色棉军装了,只有高级将校才有条件置备绿呢子军大衣。
结论就是,抗战时期的军服换装,其实有一个由中央军向杂牌军推而广之的过程,除几个样板部队外,早期的中央军制服确实是以黄绿色为主,但冬季更换为灰蓝色棉装。再加上各路杂牌军同时出现在战场,把日本人弄得也挺懵圈,在他们的战地宣传画报上,中国军队的制服那是灰、黄、蓝、绿各色皆有,堪称五颜六色。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军旅照片上色怎么弄好看和军旅照片怎么拍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