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冷知识 我的祖国相关知识
14182023-09-09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为什么明朝没有丞相的一些知识点,和入阁符号怎么弄好看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明朝初期还是有丞相的,不过朱元璋时代就逐步废除了,慢慢演变为内阁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政权有四大威胁,分别是:宦官、外戚、权臣和王爷。
宦官
宦官容易理解,他们得到皇帝的信任,有可能掌握国家大权,成为代理皇帝。
而一旦宦官掌握了实权,逐步就会形成自己的集团,甚至可能架空皇帝。
在唐朝后期,宦官已经成为唐朝实际统治者,甚至可以随便废黜皇帝,甚至杀死皇帝。
但宦官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只要有制度避免宦官可以得到实权,就不足为患,明朝这点做得很好。即便刘瑾、魏忠贤之流,权力也是空的,只是皇帝推到前面的傀儡,随时可以干掉。
外戚
外戚主要是太后、皇后当政时候,因自己势力不足,仗着娘家帮助执政。
于是,外戚就成为国家最强大的政治力量。
由于外戚和皇帝并不是同族,所以此举非常危险,可能出现篡位和改朝换代。
著名的隋文帝杨坚,其实就是外戚大将军,掌握北周的实权,随后篡位。
外戚在中国历史上是严重问题,比如篡汉的王莽也是外戚。
但外戚的前提是女人执政,通常是皇帝年幼或者有病、无能。
如果皇帝稍微有作为,或者制度上排斥外戚,就没事。
这点,明朝做的也不错。
明朝中后期,皇帝的女人大多是平民或者低级官僚的女儿。由于这些女人娘家太挫,不可能形成什么政治势力,所以外戚势力很弱,不构成为先。
王爷
王爷篡位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著名的晋朝八王之乱,互相杀得血流成河。
因为王爷和皇帝都是一家人,老百姓通常不在乎发,反正谁上台也都是这家子在执政。
明朝初期做的不好,让王爷掌握了一些实权,最终朱棣篡位成功。
但朱棣上台以后,立即将王爷架空,成为只能吃饭享乐,毫无实权的贵族而已。
整个明朝,王爷构成的威胁不大,宁王叛乱都是笑话。
权臣
权臣则是历朝历代都有的问题。
而最容易成为权臣的人,只有两种,第一宰相,第二地方的大军头。
其中,宰相尤其危险。
这是因为地方军头往往不太可能有太多兵力,就算造反也也容易对付。
相反,宰相往往掌握很多军政实权,是皇帝的重要助手。
尤其皇帝较弱的时代,宰相往往可以结党营私,进而把持朝政,架空皇帝。
所以,权臣是最为危险的,从古至今都存在。
而明朝初期很快废除宰相,改为内阁制度,就是对付权臣的。
内阁有很多大臣,首辅大臣只是领袖而已。
内阁的存在,将宰相的权力分散,而即便首辅大臣其实也只有票拟劝。
也就是在奏折上写出自己的处理建议,最后还要皇帝批准才可以。
只要皇上不批准,首辅大臣就等于没有任何权力。
在权力具体使用上,则主要是六部执行,轮不到内阁负责。
这样就将决策权、执行权、建议权分散了,避免了权臣篡位的情况,但又能发挥内阁精英的政治能力。
可以说,明朝这套制度是很先进的。明朝有的皇帝上期不上朝,但依靠内阁仍然可以维持国家的运行。
引言
1662年6月27日,西双版纳九龙江附近的勐腊地区,在南明军队驻扎的营垒中,中军大帐里面正上演着南明史上让人极为痛心的一幕:
一位旷世英豪因为病入膏肓,再加上心中愤懑悲伤,已经处于弥留之际。
他环顾左右,看着围拢在自己身边的忠勇将士,集聚起全身最后的一点儿力气,对儿子,也是对这些多年追随自己浴血奋战的老部下们,大喊道:“宁死荒徼,勿降也!”
话音一落,他气绝而亡。一代豪杰就这样赍志以殁,时年42岁。
他就是李定国!南明历史上最卓越的天才军事家,令清廷闻其大名而胆颤心惊的抗清领袖!
李定国出身于陕西延安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就加入农民起义军,投身到反抗明朝腐朽统治的斗争中。
李定国英勇善战,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张献忠农民军中的重要将领。
在清军入关、张献忠不幸牺牲之后,李定国会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起决策率领大西军余部撤离四川,经贵州,进入云南,最终平定整个云南。
在云南平定以后,李定国等人潜心发展社会经济,整训军队,巩固大西军在云南的统治。经过几年的精心经营,云南成为当时中国大陆上的一片净土,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经济繁荣稳定。这就为以后的联明抗清斗争建立了一块稳固坚实的根据地。
在云南站稳脚跟以后,李定国等大西军将领并没有满足于割据一方的局面,而是放眼全国,准备与满清一决高下,恢复汉家江山。经过一番商议,最后,大西军决定联明抗清,加入了南明永历朝廷。
1652年,南明永历朝廷以大西军为主力,对清军展开了大反攻。
李定国的著名战绩李定国率领南明军队进入湖南;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打得清军几乎全军覆没。明军乘势接连攻克靖州、武冈。
李定国兵锋锐利,势不可挡。清军一路溃逃,从宝庆、长沙等地狼狈撤退;仅余岳州、常德、辰州尚在清军控制之下,其余的湖南大部分州县,都被明军收复了。
一.桂林大捷
1652年6月,李定国率军自湖南的武冈、新宁一带出发,进军广西。
明军很快攻下全州,消灭了全州清军。紧接着,明军在兴安县严关与满清定南王孔有德进行了一场大战。骄横的孔有德被李定国打得大败而逃,狂奔回了桂林。
李定国督率明军,猛攻桂林。清军防守不住城池,被明军攻入了桂林城中。孔有德被迫自杀而死。
(孔有德画像)
随即,李定国坐镇桂林,派遣明军四面出击,很快就收复了广西全境。
8月,李定国一路追击清军残部,经梧州进入广东境内。清廷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吓得成为了惊弓之鸟,大为恐慌。
李定国收复广西全省,在南明史上可谓是空前大胜;这是李定国率部力歼强敌、大获全胜的辉煌战果,李定国从此名震华夏。
二.衡阳大捷
1652年7月,为了应对明军的反击,清廷派敬谨亲王尼堪统率八旗精兵南下,进攻湖南。
孙可望调令李定国从广西回师,迎击这支清军八旗劲旅。
在衡阳附近,李定国与尼堪进行了一番战斗。李定国先让明军佯装失败,向后撤退。
尼堪骄狂之极,认为明军不堪一击,便率领清军兼程猛追。
李定国已经事先埋伏了重兵。待到尼堪的八旗兵进入伏击圈以后,一声号炮,明军四出,把清军团团包围。
一番血战之后,李定国阵斩尼堪,大败满清八旗劲旅。
清军再也不敢与李定国交战,狼狈地退往长沙。
李定国所部转战千里,重挫清军,接连杀死清廷两位王爷;尤其是斩杀敬谨亲王尼堪,大败八旗劲旅,打破了满洲八旗兵天下无敌的神话,极大的鼓舞了全国各地反清义士的斗志。
黄宗羲曾经描述当时产生的巨大影响:“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
三.进军两广
1653年,由于孙可望的猜忌,李定国被迫离开湖广地区,进入广西。
在广西,李定国制定了联合郑成功、东西夹击,收复广东,进而攻取福建、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平定江南的战略计划。
李定国在1653年第一次进攻广东,声势浩大;在肇庆城下,清朝平南王尚可喜率领清军,拼命抵抗。
在经过一番浴血奋战之后,明军与清军都精疲力竭了。李定国没有等来郑成功的援军;他审时度势,放弃了进军计划,率军退回了广西。
1654年,李定国再次出兵广东。一路上广东反清志士纷纷响应,进军非常顺利。
但是,李定国在此顺境中,竟然产生了骄傲情绪,变得轻敌了。结果在新会之战中,由于大意轻敌,遭到重大挫败,又一次撤回广东。
李定国两入广东,都没有得到郑成功的支援。当时,郑成功正在与清廷秘密和谈。他首鼠两端,一面与清廷眉来眼去,讨价还价;一面对李定国虚与委蛇,虚言应付;结果使李定国孤军奋战,而清军却得以集结重兵,全力迎战李定国。
郑成功的欺骗失约,直接导致了李定国两度失利;东西合击、平定江南的战略计划就此成为了泡影。
四.血战磨盘山
在战局失利,清军攻入云贵地区之后,永历皇帝在文臣们的撺掇之下,逃往缅甸。
清军在吴三桂率领下,一路穷追不舍,骄狂之极。
李定国看到清军如此骄横轻敌,就决定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
1659年2月,李定国在磨盘山设下三道埋伏,把自己身边最后六千身经百战的精锐将士全部投入了战斗。
由于永历皇帝逃跑了,南明朝廷人心大乱,一些人纷纷有了投降清军的念头。
在混乱之中,南明文臣卢桂生偷偷溜出去,投降了清军,并且把李定国的军事计划汇报给了吴三桂等清军将领。吴三桂等人大吃一惊,急忙整顿清军队形,向埋伏着的明军发起猛攻。
伏击战变成了遭遇战。李定国部下的这些百战精兵在情况突变的局面下,奋力死战,与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杀。
清军援兵不断涌来,但是,明军在将领窦名望等人率领下,死战不退。
李定国坐镇山巅,得知情况有变,遂率后军前来增援,经过血战,终于击退了清军。
磨盘山之战,明军、清军都伤亡惨重。
此战过后,李定国再也无力对清军发起反攻了;而清军也心有余悸,再也不敢对明军穷追不舍了。
李定国的历史评价在我看来,李定国是整个南明抗清时期,最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
李定国在南明抗清斗争中功勋卓著;成为南明永历朝廷的擎天一柱。他的威名令满清朝廷为之胆寒,清廷一直把李定国视为心腹大患。
而且,李定国在加入南明永历朝廷,开始联明抗清以后,始终不改初心,矢志不渝,一直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一点,就连极端仇视农民军的明朝遗老遗少们,也对李定国极为肯定,倍加推崇。
可惜,由于孙可望的称帝野心、郑成功的自私自利、加上南明永历朝廷的腐朽不堪,李定国只能孤军奋战,无人呼应。最后,在南明内部斗争激烈的情况下,李定国虽然殚精竭虑,坚持抗清,但是;大势已去,纵是李定国这样的盖世英豪,也无力回天了。
可即使在李定国穷途末路、辗转于滇缅边境之际,他仍然被满清朝廷及吴三桂等视作心腹大患,对他忌惮万分。
云南人民一直视李定国为民族英雄。直到辛亥革命时期,反清义军在云南宣誓反清,还庄严宣告:“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清廷建立政权稳定之后,颁布了剃发令。规定全国上下所有男子必须剃发留辫,就连服饰都要改穿满族风格的服饰。但此项政策遭到了汉族百姓的强烈抵抗,汉族自古便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身上平时都不敢有损伤,何况是头发?这项政策推行的后果就是全国各地引发了大大小小的起义,扬州城更是因为反抗“剃发令”惨遭屠城三日。血腥的镇压才勉强使得百姓屈服。只是推行“剃发令”就遭到这么大阻力,可想而知,如果满清朝廷想“改文易字”强行废除韩汉字,推广满文,估计再血腥的镇压都难以抵挡百姓的反抗情绪了。语言才是民族的根本。
清初期,与其说是满族人打下的江山,不如说是靠汉族官员的帮助打下的江山。明末期一大批汉族官僚,诸如:范文程、洪承畴、祖大寿等等,都投降了清朝。依靠这些汉族官员的帮助,清朝才能以席卷之势踏遍江山。并且,由于满族是少数民族,在朝廷上不得不任用汉族人以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这些汉人从小接触的都是儒家文化,临时学习满语根本来不及。且汉语作为当时的普遍语言,在地区的交流中是必不可少的。
汉族自古以来在华夏大地上就是人数最多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也基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汉族文化和语言已经非常完善,并且普及全国了。人们都已经习惯使用汉语了,这是从骨子里的习惯和认可。但是满语的历史却很短,努尔哈赤时期才创立。故只经过数十年发展的满语,远不及经过数千年发展的汉语体系完善。并且使用汉语人数之多波及全国,满语始终只是一门少数民族语言,如何都抵不过汉语数千年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满语不及汉语的致命的原因。
OK,关于为什么明朝没有丞相和入阁符号怎么弄好看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