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婚姻
10852023-11-25
style="text-indent:2em;">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婚姻要么忍受要么离婚,怎么选呢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婚姻要么忍受要么离婚,怎么选呢以及婚姻专家建议被怼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婚姻是必须要有爱情的,爱情是婚姻的前提,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有爱情的婚姻,两个人的生活中才能充满甜蜜,充满幸福,如果没有爱情,日子都过的乏味,也不想回家,也不愿意看到对方,对方都没感觉,这样的婚姻太累了,所以爱情是婚姻的必需品,爱情也是婚姻的调味剂
对待私生子也就是非婚生子女,是在受胎期间或出生时,其父亲母亲无婚姻关系的子女。非婚所生的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这是很不公平的。所以当今社会才会存在那么多婚姻的第三者。怼私生就是这个意思,还是存在很多争议的,总有做错事的,买单总是无辜的
我会选择离婚!
有孩子也好,没孩子也罢,如果我的婚姻真的走到了尽头,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离婚,我不是个委曲求全的人,如果真的触碰到了我的底线,我绝不会忍受过下去!
很多人都会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选择忍着,得过且过,这样的婚姻真的好吗?这样的家真的完整吗?一个没有了爱的家还有什么完整可言,孩子不是玩偶,他需要感受到父母的爱,当然父母都是爱他的,可是父母之间呢,没有嘘寒问暖,没有图贴呵护,要不是不得已彼此都不愿多说一句话,这样的完整了的家庭能带给他多少温暖,他长大后的婚姻观又是什么样的,要知道原生家庭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不是每个人的婚姻都是美满的,但你却握有自我选择的权利,你可以选择到此为止,就此结束的,已经没有感情了,何必浪费时间耗下去,不如就此放手,你可以继续你的人生,你可以过的比谁都好,你也可以重新遇见你的幸福,开始你的温暖。
我们往往是爱了太多人,却忘记了好好爱自己,一定要好好爱自己,一定要选择幸福的路走,一定要活的让自己满意!
阴丽华是一个被过度美化的人物,她与刘秀的婚姻也绝不像后人想象中的那么完美,甚至连那句“娶妻当得阴丽华”也极有可能是编造的。
刘秀迎娶阴丽华发生在更始元年(23年),那一年刘秀28岁,阴丽华18岁。一个疑问立刻就来了:既然刘秀立下了非阴丽华不娶的誓言,为何差点把自己搞成了老光棍,才迎娶大龄女青年阴丽华呢?
两汉男人成婚的年龄一般在14—18岁,女子在12—15岁,过了这个年龄就算是晚婚,西汉时曾经规定,女子过了15岁(虚岁)不出嫁,就要被课以两倍人头税的惩罚性税收,超过18岁(虚岁),金额提高到五倍。
按这个标准,18周岁的阴丽华是典型的的晚婚,而刘秀几乎可以说是老光棍了!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那句千古明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按史书记载,前半句是刘秀在长安读太学时说的,后半句时间不详。
我个人认为,前半句话的真实性50%(理由不阐述了),后半句话几乎可以认定是编造的。
刘秀去长安读太学时大约十八岁,在此之前他不大可能对8岁的阴丽华说出如此流氓的话。所以这句话一定是他从长安回家后发生的,大约在他23—28岁之间。
考虑到刘秀的年龄比较大,按理来说他应该立刻就迎娶已经处于待字闺中的阴丽华了,为何一直拖到一个非常不合时宜的时间点呢?
补充说一下,刘秀大婚的那一年身上穿了两重孝衣。第一身孝衣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他大哥刘縯刚刚被刘玄杀害。这个行为后人理解为刘秀为了麻痹刘玄,故意在大哥去世的当月成婚,那么另一身孝衣呢?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就在刘縯被杀害前不久,他的母亲樊娴都去世了。哥俩举兵时,不知道什么原因将老妈送回了外公家,死后被一个叫樊巨公的族人收葬。
大哥死了不戴孝是为了麻痹刘玄,老妈死了也不戴孝,反而举行婚礼,这算什么呢?史书选择了沉默,所以后人很少注意到这个细节。
只有一个解释:为了更大的利益,不得不这么做。
这个利益是什么呢?一定是为了刘氏、阴氏、邓氏、李氏集团的政治利益,也就是说,刘秀娶阴丽华就是一场政治婚姻。
这四大家族是什么关系?刘秀的二姐嫁给了邓晨,阴丽华的母亲是邓晨的姑妈,李氏家族加盟比较晚,是起义之前刚刚由刘秀跟李通谈判的结果。
原先四大家族的核心人物是刘縯,如今刘縯被刘玄杀害,他们的利益面临着被收割的危险。接下来的两场婚姻,就显得很吊诡了:第一场刘秀迎娶阴丽华,第二场刘秀的妹妹刘伯姬嫁给了李通。
你看懂没?这分明是四家通过婚姻订立了生死同盟,并且形成了新的领导核心——刘秀。
刘縯被杀后,四大家族的处境很艰难,倒戈的家族子弟很多。比如刘家很多人立刻倒向刘玄,还有李通的族弟李轶也是如此,甚至还有人建议将刘秀杀掉,以斩草除根。
危急关头,刘秀唯有扩大自己的联盟才能自保,所以他一方面不顾大孝在身也要大婚,同时也是变相麻痹刘玄。
因此我断定,所谓“娶妻当得阴丽华”根本不存在,这场婚姻只是四大家族抱团取暖的契约,是临时起意,而不是浪漫的爱情。
正因为这是一场政治婚姻,所以它也很容易被出卖。当刘秀出行河北期间,在最紧要的转折关头,他立刻抛弃了阴丽华,转而迎娶了郭圣通。
这话说得有点残忍,请先放下情绪波动,冷静地看待事实。
刘秀在河北经历了九死一生,好容易在信都郡立住了足,但远离安全线尚有很长的距离。因为他的南面是强大的赵汉政权,北面是天下战力最强的幽州骑兵军团,不要说两家夹击,任何一方刘秀都抵抗不了。
这时候刘秀敏锐地发现了一个机会——真定王刘杨和他手上的十万大军。
刘杨此时已经投靠了赵汉政权,他的真定国离中山国很近,只要扼守住中山,就可以抵挡幽州铁骑。
事实上,刘秀正是靠刘杨的反水,替他盯住了北部防线,才得以放开手脚专心对付赵汉政权,进而占领了整个河北北部地区,赢得了宝贵的战略转机。
问题是,刘杨凭什么支持弱小的刘秀?理由很简单,联姻,刘秀答应迎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
人家刘杨白送给刘秀一个美女,还搭上了10万大军的嫁妆,你觉得他有可能让自己的外甥女给刘秀做妾吗?史书不好意思说,但事实肯定是阴丽华被降为妾,郭圣通做了妻。这就是刘秀登基后,郭圣通是皇后,阴丽华是贵人的原因。
估计有人憋了一肚子火:那为何刘秀后来又废了郭圣通,重新立阴丽华为后呢?还不是因为阴丽华才是他的真爱?
呵呵,太单纯了!所谓时也势也,到建武十七年废后时,郭圣通所代表的的河北功臣集团仅剩下一个耿弇,其余都死了,而阴丽华所代表的南阳集团绝大多数还活着。
从建武十三年刘秀统一天下后,就着力于打击豪族,也因此内乱再起,差点摧毁新生的东汉政权。这种情况下,刘秀不得不采取一手硬一手软的办法,一面打击,一面拉拢,才平息了叛乱。
有人说,叛乱不是平息了吗?刘秀为何要向南阳集团服软?这是典型的不了解东汉政治结构,东汉就是一个皇权与豪门集团共治天下的模式,皇权不做适当的让渡,根本立不住。
所以,刘秀后来废掉郭圣通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她背后的势力太弱了,价值没了。刘秀改立阴丽华也不是因为爱,而是强大的南阳集团凸显了她的价值。
那么刘秀究竟更爱郭圣通还是阴丽华呢?
刘秀这个人不好色,他有11个儿子,出自郭圣通、阴丽华和许美人,其中郭圣通和阴丽华各生了五个儿子。第三女馆陶公主刘红夫的生母是郭圣通,另外四个女儿生母不详。
从这个数字来看,很难看出刘秀更爱哪一个,至少他对郭圣通的爱一点不比阴丽华差。
那么为何后人总认为刘秀更爱阴丽华呢?很简单,史书的立场倾向性。
我们知道,刘秀去世后接班的是阴丽华的儿子汉明帝刘庄,而东汉的正史《后汉书》取材于《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东汉当朝的作品。
按常规,本朝是不能写本朝历史的,所以最早班固写《东观汉记》是偷偷摸摸写的。后来被汉明帝发现,他干脆拔专款,成立写作班子将东汉史变成了国家行为,一直持续到东汉灭亡。
当朝人写本朝的历史,汉明帝给老爸老妈写历史,你觉得他的立场会倾向于谁?
所以,东汉的历史可信度很低,刘秀原本是个血肉丰满的帝王,却被包装成了呆板的知识分子,看起来完美了,其实没了灵魂,这反而降低了刘秀的人气,令人非常惋惜。
同样,阴丽华也被过度美化,而失败者郭圣通却被刻意贬低。
史书中指责郭圣通“怀执怨怼,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可如果找证据却什么也找不到,除了这个空洞的大帽子。
史书说阴丽华简朴、贤淑,可事实上却又不经意间让我们看到了她相反的面孔。
比如阴丽华死后,汉章帝曾经将她的衣服分赐给刘家子孙和外戚子弟,每人分了一箱,汉章帝自己留下五十箱。仅此一项你就知道,阴丽华的穿着有多奢侈。
阴丽华死后的财产有多少呢?不清楚,但可以举个例子。她的金银细软都被赐给了幼子刘京,这位小王爷自从得了母亲的遗产,立刻富得流油,他大兴土木修建宫室,穷尽技巧。史书说刘京的宫殿,其木料全都包上了黄金或白银!
可就是这样,史书依然很不要脸地说,阴丽华“俸禄不过粟数十斛”。
另外,阴家子弟多骄纵不法,比如阴丽华有个同母弟弟叫阴就,这家伙曾经诈骗郭圣通的儿子刘辅数千万钱,遭到当世人的讥讽。有其父必有其子,后来他的儿子阴丰公然杀害了刘秀的小女儿郦邑公主刘绶。
阴家子弟的堕落,你很难说没有阴丽华的纵容。明代大思想家李卓吾甚至含沙射影地批评阴丽华,说她的手段一点都不亚于武则天。
说实话,李卓吾也没有实证,只能放空炮。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无疑:刘秀与阴丽华的婚姻绝不像世人想象的那么美好,本质上它还是政治联姻,是交易,充满算计。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