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是怎么形成的原因(台风怎么形成的原因的通俗说法)
9522023-12-0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书信题目是怎么占格的,以及建议信写不写题目的区别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方法/步骤
1/5分步阅读
标题:
一般而言,感谢信标题单独由文种名称“感谢信”组成。位置在第一行正中。
2/5
称谓:
表扬信的称呼应在开头顶格写上被表扬的单位、机关、团体或个人的名称或者是姓名。写给个人的感谢信,应在姓名之后加上“先生”、“同志”等字样,后边加冒号。若直接张贴到单位、某机关、团体的感谢信,开头可不必再写受文单位。
3/5
正文:
正文的内容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要求写出下列内容。
1、交代感谢的理由
用概括叙述的语言,重点叙述人物事迹的发生、发展、结果及其意义。叙述要清楚,要突出最本质的方面,要让实事说话,少讲空道理。
2、指出行为的意义
在叙事的基础上进行评价、议论,赞颂该人所作所为的道德意义。如指出这种行为属于哪种好思想,好风尚,好品德。
4/5
结尾:
该部分要提出对对方的表扬,或者向对方的单位提出建议,希望对某某某给予感谢。如“某某某同志的优秀品德值得大家学习,建议予以感谢。”写给本人的表扬信,则应适当谈些“深受感动”、“值得我们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并要求在结尾处写上“此致敬礼”等结束用语。但“此致”、“祝”、“谨表”、“向你”等字写在末尾,其余的字,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5/5
落款:
日期,和个人姓名。落款应写明发文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并在右下方注明成文日期。
[新教育大家谈]
他说——
对于新教育,我有很多的话想说……
新教育的魅力,到底何在?我觉得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仔细琢磨,新教育在姜堰这片土壤上不仅落地生根,而且恣意地生长着,在姜堰,新教育已经呈现出多种实践样态……
起而行之:新教育其实你也可以玩儿……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幸福是一种体验,让孩子们享受教育的幸福,让自己在幸福的教育中成就自我,这是新教育的一种境界。
与新教育真情相伴,其实就是行走在抵达这种境界的路上!——林忠玲
同时蓝天下,都做新教育,他靠什么赢得尊敬?——小编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林忠玲写新教育——
......
新教育的魅力,到底何在?
对于新教育,我有很多的话想说
作者|林忠玲
江苏泰州姜堰教育局副局长
从中国梦到个人梦,无不让每一个活下当下的国人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梦想的时代。其实,教育是个最富有梦想色彩的事业,没有梦想的教育,是急功近利、毫无生机的;没有梦想的老师,一辈子无法步入优秀、卓越之列。优秀的从教者心中都有一个梦,他们也一直在试图找到一个放飞梦想的舞台。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为梦想而努力的人更幸福。我觉得每一个从教者都应该在心底追问:我的梦在何处安放?
如果对当下从教者的状态做一个观察,无非四种状态:混世型——做教师就是就业需要,误打误撞进了教师岗位,无所谓人生信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面对缤纷的教育世界,基本上呈现的是色盲状态,不想去探究,甚至连兴趣也没有,不读书,不学习,对教育的认识基本停留在上课、考试、升学这个单一的维度。工作的目的就是混差事,别无其他目标。逐利型——认为从教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逐利信念”,笃信丛林法则,分数至上,升学唯一。也会看书、学习,关心份外的事情,但视野局限在实用的功效上。脑海中装不下美好而无用的东西,精致的利己主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教学工作基本上以加班加点的方式来提高分数。享受型——为追求美好而进入教师岗位,把教育当作自己一辈子的追求,坚信教育是向善的,学校教育能够成为美好的事业,坚信课程改革一定能解决教育困境。看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追求“我手中的教育能不能变得更好一些,我所教的孩子能不能更幸福一些”,以毕生的行动追求和捍卫教育的美好理念。信仰型——有信仰的教育人,追求通过改善教育从而改善社会、改善世界……这种人对教育基本上有宗教般的情结。
全国各地到姜堰考察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林忠玲副局长代表姜堰分享姜堰新教育人的实践与创造。
事实上,混世型、逐利型的教师,基本不会感到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享受型、信仰型的教师一生都在成长中享受着幸福。
无数的事实表明,专业成长着的教师心中始终是幸福满满的,他们不会感到所谓的职业倦怠。李镇西说,他从来就不知道什么的职业倦怠。当一个人找不到精神生命的出口时,就容易产生倦怠。教师的倦怠,是因为看不到职业发展的方向,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拉磨的驴与驮着东西赶集的驴,谁更幸福?
什么是专业发展?细细想想,其实“专”指的是成长方向,“业”指的是用心从事,“发”指的是纵向持续,“展”指的是横向融通。新教育为教师专业发展设计了三条通道: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共同体,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丁昌桂先生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有五个关键,即关键事件,一篇论文发表、一次赛课获奖、一次砸锅的表演;关键人物,德行上的高尚者,思想上的领先者、业务上的领军人等那些生命中的贵人;关键时期,入职五年的生涯起步期、十至十五年高原期;关键书籍,终身受用的那么几本书;关键路径,教育写作与反思。我以为,还应该再加上一个关键平台,学校的层次、合作的组织。新教育算得上是一个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平台。
2006年,新教育提出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个核心理念,道出了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这也是教育梦的最恰当不过的表达。
朱永新先生对“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是这样解读的:第一,教育就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这有别于传统教育目的——教育是为将来工作和生活做准备的。特殊在它要实现个体生命的充分成长。第二,教育生活是幸福的。认为只有在愉悦快乐的情景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我们的孩子和老师们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这样的教育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第三,教育生活是完整的。既要满足师生相对低级的内在需要,更要促进师生萌发高级的需要。同时,还要关注其“身、心、脑”的完整,实现“全面和谐的成长”,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对于新教育,我有很多的话想说。
魅力无限:
我眼中的新教育
我是从2002年起接触新教育的。十几年来,我在姜堰新教育事业中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着。开始时,我是一个旁观者,主要是看作别人做新教育。这期间参与了本市新教育的一些会议服务,继而读到了朱永新先生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后来,成了新教育的尝试者,因为要陪读高中的女儿,每天晚上几个小时的光阴无法打发,就尝试在教育在线开通个人博客,也找各种机会参与本市新教育实验区一些活动。自走上教育行政管理岗位后,我在努力做一个新教育的实践者,这几年我倡导的一些所谓教育教学管理创新,都或多或少地带着新教育的烙印。从去年开始,我先后参加过新教育的实验区工作会和年会后,就试图做一个新教育的“鼓吹者”,游说区域内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学校走上新教育平台。可以说,这些年我对新教育情感经历了好奇、喜欢、热爱、迷恋的转换过程。
从山东诸城新教育年会回来之后,我在随感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看到新教育年会的场景,我理解了麦加朝圣信徒们狂热的崇拜情结。”新教育实验年会,就是一群信仰者的教育朝圣。见证了新教育年会场景,我才知道为什么有成千上万的新教育人认同、追随、迷恋新教育,深切地理解了新教育人所说的教育要有宗教般的情结。
其实,在教育领域,对新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会有不同的层次。也许,有人认为新教育就是一群脱离教育现实的空想主义者的折腾,这是教育世俗者的心态;也许有人认为新教育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教育梦境,这是一种对新教育的悲观论;也是有人认为新教育其实就是教科研实验课题,这是对新教育的狭隘认识,新教育哪是一个课题能够涵盖的。我以为,新教育是一群富有教育理想抱负的良心者系统改造中国教育的民间运动。
新教育的魅力,到底何在?我觉得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想的色彩。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新教育从推出的那天起,就把追逐教育理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新教育实验旨在通过教育者自身的行动反思,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达到改变学校发展模式的目的。《南风窗》杂志曾这样描述:“新教育实验有望成为继希望工程之后的‘新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一项增添书桌的工程,侧重于物质;新希望工程是一项有了书桌后塑造一个什么样人的工程,注重于精神。”“可以断定的是,作为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实验,理想主义者试图从源头上救赎中国教育危机的努力,起码可以视作以‘人的教育’为旨要的‘新希望工程’的剪彩仪式。”从我们所接触过的形形色色的与教育相关的项目来看,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项目像新教育这样,能够持久地把遍布全国的改造教育力量聚集起来,将教育理想的雪球越滚越大。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100多个实验区、3000所学校300多万师生参与此项实验。我认为,新教育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还是缘于其梦想的力量。这是一个“具有相同尺码的人”实现梦想的舞台。
二是务实的行动。如果没有务实的行动,梦想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资治通鉴》记载:公孙龙,极善辨论,平原君引为上宾。然而好景不长,因为其把时间和精力耗在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上,被平原君逐之。新教育之所以得到众多人的追随,与其脚踏实地的行动有关。新教育实验团队说,他们是“以理想汇聚人才,以行动落实理念,以服务践履使命”。新教育实验不仅点燃了一大批学校、教师追逐教育梦想的激情,而且就如何抵达教育梦想有清晰的路线图、操作指南。朱永新先生一直说,新教育并不是要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的教育情景里嵌入新教育的元素。这种植入式的理念,让新教育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如果不深入了解新教育实验团队,你可能认为这个来自于民间的教育力量,所推行的梦想行动,很难有完整的体系。其实到目前为止,新教育已经推出了十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这些行动的推出,都是对原有教育体系的完美补充、修正、延展,任何一所学校,哪怕只牵手其中一项行动,都可以实现学校品质的快速提升。新教育的十大行动,来自于强大的专家团队的顶层设计。每年年会的主报告,是其中一个行动的行动方针。每份主报告的出笼,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仔细研读新教育年会主报告,你就会发现,主报告不仅理论研究上有全新的视野,而且在实践层面上有可操作的引领。国内一位高层专家对新教育2014年的年会主报告做过这样的点评:“我认为这个报告有激情、有态度、有思想,而且是目前为目我见到的我们国内对艺术教育表述得最深刻、最完整的一个报告。”
姜堰教育局局长武晓明在2017年全国新教育姜堰开放周上的分享: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向着幸福完整的方向》向武晓明局长致谢!)
三是精英的加盟。领袖、精英的高度,决定一个团队、组织是不是有更好的未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群居动物,容易接受周围的人和环境的暗示。人进步的最好的方法,是去接近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新教育的灵魂人物朱永新先生的学识学养、人格魅力无须多说。在新教育的麾下不仅有李镇西、许新海、陈东强、卢志文、孙云晓、童喜喜等国内著名的“教育大咖”,而且有严文蕃、黄全愈等华裔美国学者参与其中。到目前为止,新教育已经形成了领袖、精英、骨干、追随者的完美的金字塔式人才系统建构。与教育相关领域的高层专家的加盟,让新教育避免了单纯的教育狂热,保证顶层设计的科学理性。众多的追随者的基层实践,为验证新教育的理论提供了充分的实验样本。在中国这个文人相轻的社会,能把一群高层教育精英聚拢在新教育实验的事业中来,其魅力指数可想而知。
四是公益的精神。说起公益精神,大家自然会想到钱。新教育从来就没有向任何个人、学校、地区伸过手、要过钱,反过来倒是借助社会力量给予了各实验区校太多的公益扶持。我以为新教育的公益精神最可贵之处重在关注底层教师的命运。新教育经常讲自己是擦星族,反复告诉普通老师: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融入更多人的生命才能够真正地获得更多的意义。真正站在新教育舞台上的老师,似乎没有职业倦怠。在湖北随县实验区工作会议上,我们分享到了一位山区普通教师的故事:王从伦在随县教育是一个神话,51岁才走上新教育之路,2011年9月建立个人博客,当年就写了135篇教育随笔,至今写博文987篇100多万字。带出了一个美丽的阳光班,一年接待300多教师在阳光班参观学习。阳光班的孩子年阅读量1100多万字。王老师荣获了全国优秀教师……2013年11月,出版个人文集《心履历程》。起步时,他一个人在穷山沟的小学里搞新教育实验,想法就是做不了大事,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学生喜欢的事,做学生的生命中的贵人。王从伦在新教育的天地里成长的经历启示我们:做新教育,可以幸福自己,成就他人。做新教育当坚持、坚守、坚信!
相遇美好:
姜堰新教育的那些事儿
姜堰是全国第一个新教育实验区。这些年,在新教育路上我们且行且思,寻找属于自己的精彩。今年8月23日,朱永新得知我区召开新教育实验工作推进会的消息后,在其微博中这样写道:“为姜堰教育加油!期待第一个区域新教育实验样本绽放新的精彩。”
最早与新教育相遇,姜堰是幸运的。回想起姜堰新教育的那些美好瞬间,心中总有一些温暖:2004年,姜堰成为新教育实验全国第一个实验区2005年,姜堰承办新教育实验“建设数码社区”工作会议2008年,姜堰教育博客开通,2009年《三水师韵》优秀博文集出版发行;2011年,《新教育》以《教育之乡的新教育船歌》报道姜堰实验区的经验;2014年,姜堰区完美教室建设现场会在行知小学举行;2010年以来,先后有沈勇、徐秀忠、石建华、潘兆良等新教育实验骨干教师跻身全国年度十佳,先后有多个学校成为新教育实验优秀学校。
仔细琢磨,新教育在姜堰这片土壤上不仅落地生根,而且恣意地生长着。在姜堰,新教育已经呈现出多种实践样态。
姜堰新教育实践样态之一:
大阅读——营造书香校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掌握数学、不会解应用题的人,仍可以生活下去并获得幸福;然而,如果不会阅读,则不能生活,也不会获得幸福。谁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谁就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一个不懂道德的人。”(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林忠玲《带着书香去朝圣》)
多年来,我们精心调制校园书香,涵养出了区域教育的独特气质,形成了姜堰“大阅读”最鲜明的特色:有宽阔的平台支撑,有丰富的课程支撑,有良性的评价支撑。姜堰“大阅读”少了些作秀的味道,多了些接地气的行动,目的是让孩子们在黄金时期养成阅读习惯,积淀一生受用的营养。(《如何营造书香校园?——以阅读为主线,编织理想教育的新天地(一)》)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在参加我区“书香伴成长”的风采展示现场,听到实验小学一个孩子已经读完上千本的书后这样说到:“一个孩子脚下垫上10本书,表明他已经掌握了通向成人世界的密码;一个孩子的脚下垫上100本书,他就可以和成人一样平等对话;一个孩子的脚下垫上1000本书,他的精神世界该是怎样的强大!”(《如何营造书香校园?——以阅读为主线,编织理想教育的新天地(二)》)
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高考者得人生!这几年姜堰高考走到了制高点,与各学段持续推进“大阅读”有多大的关联,还无法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学生们借助“大阅读”,读进去的那些书,今后在会他的人生旅程中持续发力的。
姜堰新教育实践样态之二:
完美教育——缔造完美教室。
受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行动的启发,我们在全区实施构建完美教育文化系统工程,涵盖了完美教室、完美办公室、完美课程、完美教科研等系列。每一个完美教育项目,均出台了相应的标准,推出了先行现场。让“完美”成为教育追求的关键词,符合学生天真无邪的自然属性,符合教育向真向善向美的本质要求,哪怕自始至终也不可能实现“完美”,但是只要行走在追逐的路上,就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教育文化场。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命名了300多个完美教室,100多个完美办公室。尽管我们的完美教育文化起步还比较晚,体系建构还比较脆弱,但有了完美的朝向,何愁没有远方。
姜堰新教育实践样态之三:
课程整合——研发卓越课程。
有怎样的课程,就会有怎样的儿童生活;有怎样的儿童生活,就会有怎样的儿童成长方式。我们始终认为,完美课程,是献给学生最好的礼物。对于课程是一种跑道这种说法,我不太认可。因为,处于跑道上,必须导致竞争,逼着生命去奔命,也就滋生“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我以为完美课程应当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原野,完美课程应当是学生成长的营养餐,完美课程应当是琳琅满目的超市。
面对课程改革的“硬骨头”,我们在摸索中实践,整体设计了“灵动周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彩周五”的社团活动课程,同时在国家课程校本化上发力,扶持了一批“先富起来”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创新实验班。为了确保课程整合之路行稳致远,我们同步实施了评价制度改革,为课程整合护航。一系列课程整合举措的推出,尽管我们的课程还算不上卓越,但起码有了呵护生命成长的温度。
姜堰区榜样教师新教育生命叙事
姜堰新教育实践样态之四:
教育博客——师生共写随笔。
当下我们的中小学校园并不缺少思想,但缺少把思想装进教师脑海的路径。我们信奉,名教师是写出来,教师的思想是笔下练出来。
姜堰教育博客,是呼应新教育师生共写随笔行动的产物。近十年的经营,进进出出、来来往往,先后有5000多个注册用户在此登陆,有数百名活跃的博主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耕耘着。先后三届博客大赛,目的是为坚持者鼓劲,为优秀者点赞。第二届博客大赛后,我们出版了《三水师韵》优秀教育博文集。这本凝聚着姜堰教师才华的小册子,好长一段时间承载着姜堰教育对外展示交流礼品的使命。
不少老师因课余时间栖息教育博客,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区二实幼倡导全员开博,那些朝气蓬勃的合同制女教师,文字一天天由稚嫩变成熟、到深刻。我揣测,她们中先后有十多人,通过招考由体制外跻身体制内中人实现华丽转身,与坚持博客写作不无密切关系。在江苏省首届师生原创诗歌散文大赛上,全省十个一等奖,姜堰拿回了三个。
可以这样说,姜堰教育博客这片空间,让一批在写作的路上蹒跚而行的老师们看到了诗意和远方。
姜堰区榜样教师新教育生命叙事
姜堰新教育实践样态之五:
灵动周三——聆听窗外声音。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小学儿童,首先就是教他们观察,教他们发现世界。”“不要把孩子入学前生活于其中的大自然、游戏、美、音乐、幻想和创作的令人神往的世界关在教室门外。”在学校生活的头几个月和头几年来,学习不应成为惟一的活动形式。只有当教师大量给予他们入学前的那种欢乐时,他们才会爱上学校。“
为了让孩子和自然充分接触,我们顶住组织活动安全因素带来的种种压力,崇尚校园向四面八方打开。在小学,每周用一个半天的时间,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实践基地。也许,由于学校在校外实践课程的设计还显得粗糙,不少学校的孩子们在户外基地的活动还有处于有序参观层次,但我以为走出去了、动起来了、乐起来了,就是一种进步。我相们,他们和老师、伙伴们一起嬉戏的场景,会终身入梦。
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还倡导学校开辟小农场,让学生观察、体悟自然生命的生长过程。那样的小农场,其实是培养劳动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财经意识等素养的综合演练场。借助小农场,学科的“跨界”也有了新的时空。
姜堰新教育实践样态之六:
智慧课堂——建设数码社区。
一个无须争辩的事实:未来已来!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教师都超越不了互联网上那个潜在的教师群体的力量。面对新一轮“互联网+教育”的浪潮,我们在思考:是围观、等待、抵制,还是逐浪前行,甚至在浪尖上优雅起舞?
早在2005年,姜堰就承办了新教育的”建设数码社区“的全国会议。那样的会议之所以选择落户姜堰,并不是我们在此方面有多高的水平,只是里华小学一所学校做出了有效的探索。也许是那次全国性会议,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和启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经济基础并不厚实的宏观大背景下,逆风前行,寻找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的最佳接口。
在机房建设上,我们有新的思路。在全省率先推动”云桌面“落地,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1600多个云桌面,为校园计算机更新换代提供了一种新范式。在智慧课堂建设上,我们有新的模式。牵手上海真爱梦想基金,建成了6个梦想中心(还有10个正在待审中);依靠家长力量和学校自身的努力,建成了近30个平板实验班。虽然智慧课堂还不能惠及所有的学生,但先行项目的落地,输入的是一种引领价值。信息传输上,我们有新的速度。依托电信,实施“千兆进校、百兆到班”的提速工程,让学校尽可能够跟上互联网信息奔跑的速度。
这些年,姜堰教育与新教育实验牵手,有过恋爱期的渴望,有过蜜月期的激情,有过平淡期的厮守,也有过倦怠期的危机。今年起,我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整体加入新教育,重新拾起新教育的梦想,其实是想告诉大家:因为相伴新教育,姜堰教育才有了“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的责任担当,才有了朝向完善的激情奔跑。新教育值得我们每一个姜堰教育人真情守望。
因为与新教育的美好相遇,姜堰教育的行走姿态日趋完美,在面对“你们除了有分数还会有什么”的追问时,多了一种底气,一份自信。”笑傲江苏“的高考成绩,是新教育给我们的额外奖赏。
起而行之:
新教育其实你也可以玩儿
坐而论道,莫如起而行之。女排主教练这样说:”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如果你已经被新教育的梦想色彩所心动,就当思考该如何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才有收获。
作为一所学校,如何加盟新教育有其固化的操作程序,我不想多说。但我只想提醒校长们,不论是否已经成为新教育实验学校,只有你认同新教育且试图追随新教育,就当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动作:
一是营造新教育的文化场。所有新教育实验学校,要在年底前亮出新教育实验的标识,让每一个进入校园的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辨别其独特的身份。同时,要依据新教育实验的理念,完善校园文化理念系统,让呈现在校园内各种标语口号带上新教育的色彩。
二是推动十大行动落地生根。十大行动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适合自己。哪怕只牵手其中一个行动,做精做透,也能实现教育品质的提升,教育生态的良性改善。朱永新先生说:对于新教育实验学校而言,即使其他行动暂时还没做好,但只要把营造书香校园做好了,那么学校的新教育实验就成功了一半。
三是组建新教育核心团队。雁阵效应”启示我们,头雁决定了雁阵的朝向,也会让后雁飞行更加省力。“种子教师”是新教育的示范力量。我们必须把那些有着高度的职业认同,具有理想主义情怀;能够而住寂寞,不为流俗所动,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喜欢阅读,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人文视野;勤于反思,有一定的写作力的老师唤醒,让他们先行先试,进而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四是及时传播实验行动的信息。今天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传播的时代,不会传播、不想传播,就只能默默无闻,销声匿迹。建议大家在“教育在线”论坛,建好学校主题帖。组织种子教师开设个人专贴,追求“一个人一学校”的效应。
林忠玲与辽宁新教育同仁分享新教育实验心得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
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
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信起来。认同新教育的理念,自觉接受新教育的辐射。读一读近年来年会主报告,关注新教育活动信息。推荐大家关注”教育在线“网站、镇西茶馆和守望新教育公众号。在这些空间里,你接触到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二是读起来。华师大周彬教授认为,把课上得精彩与否,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高中学生在选科时的标准是,哪位教师长得更顺眼,就选哪位教师。当教师的”颜值“更高时,不仅仅学生的课堂感受更好,关键是大家对这个学科的印象也会变得更好。30岁之前看容貌,30岁之后貌相由形象代替。王宝强事件启示我们,郎财(才)女貌,最不可靠!读书的教师是最美的。老师们需要经常问问:我的形象里,能有多少本书?当然,带领学生读起来,也特别重要,因为有研究表明,所谓的学习能力中的90%可以通过提升阅读能力实现。
三是写起来。朱永新曾经开过这样的“成功保险公司”:本公司为激励客户成功,决定开办朱永新成功保险;参保对象不限,但尤其欢迎教育界人士;保期十年;投保条件,投保者必须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来本公司;理赔办法,如投保者十年内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声明,本公司只求客户成功,不以赢利为目的,所有利润全部捐赠希望工程。真正的名师,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生长出来的。教育写作,能够“让更多的人听到自己的声音”。教育写作不仅能够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而且能够提升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没有文章,思想就行不远。教育写作是教育与人生的里程碑,是一段生活的定格,是一种生命的凝固,是一份感情的珍藏,是一道理想的光芒,是一串记忆的珠贝,是一束青春的花朵……
说起教育写作,不少人都觉得是一个畏途。写什么?丁昌桂先生在他的《名教师是写出来》一书告诉我们:写教育问题。问题从教育实践中观察反思而来,从学习阅读中思考辨析而来,从学术交流中碰撞启发而来;从生活体验中触类旁通而来。怎么写?抓住教育之痛——那些麻烦、那些困惑、那些不舒服……,这是教师专业最近发展区,表达时概述痛点,总体回应;描述痛状,再现情境;分析痛状,寻找病因;针对痛因,开具药方;实践验证,小结提升。
四是美起来。“守住自己的教室”,让每一个生命在教室里开出一朵花来。在这间教室里,师生一起做几件事:班级文化建构(班名、班徽、班旗、班歌、班诗、班训、班级承诺)、班本课程建设、班级良好人际关系建设……当然,还可以让办公室也美起来,为彼此营造一个温馨的工作空间。
五是改起来。新教育倡导的研发卓越课程,普通教师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首先要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上有所行动,重在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以语文教学为例,我们完全可以坚守课标,增减教学内容,推进主题阅读,尝试海量阅读,教真语文。其次,要敢啃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硬骨头,有时一门好课程,会成就一个好教师。当然,开设这样的课程,还得自己有不可替代的“绝活儿”。
六是动起来。所谓动起来,就是让孩子们走出书斋,去聆听窗外的声音。通过聆听,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开阔眼界,形成多元价值观。这里的听,也不仅仅是用耳朵听,还包括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有人以为走出去、动起来,取决于学校的决策。其实,每一个教师,只要有这样的聆听的理念,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小范围内“动动”,动员家长双休、节假日带着孩子“动动”。
有人说,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真心灵的理解和尊重。当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时,许多学校的课桌有了,精神却没了;楼房高了,思想却矮了。纯粹、人文、博爱——这些教育的本真被滚滚红尘淹没了。而这些属于梦想人生的价值,新教育坚持了,呼唤了,并且行动了。新教育的理想让人崇高,让人有一种宗教般的情怀‥‥‥新教育其实就是教育的本真,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
幸福是一种体验,让孩子们享受教育的幸福,让自己在幸福的教育中成就自我,这是新教育的一种境界。与新教育真情相伴,其实就是行走在抵达这种境界的路上!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延伸阅读——
牵手新教育,成就新梦想
——姜堰实验区:“十个一”
推动新教育十大行动落地生根
作者|林忠玲
结缘新教育,梦想照进现实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地处苏中平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物产丰饶,文化底蕴深厚,素有鱼米之乡、银杏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的盛誉。走出了“清代棋圣”黄龙士、京剧大师梅兰芳、“泰州学派”创始人王栋、“当代草圣”高二适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溱湖湿地、溱潼古镇、北大街文化街区等风景秀丽,文脉绵长,令人流连忘返。
教育更是姜堰的“金字招牌”,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一直处于泰州领先、全省一流的位置。近年来,该区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建设教育强区”的目标,不断加快教育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初步形成了“设施完善、质量一流、高位均衡、面向全体”的教育体系,在苏中地区率先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先后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省教育工作先进市、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考核先进单位、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省中小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等。
“为姜堰教育加油!期待第一个区域新教育实验样本绽放新的精彩。”2016年8月23日,在得知姜堰区召开了新教育实验工作推进会的消息后,全国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先生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可以说,作为“教育高地”的姜堰,其有关教育的一举一动总是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然而,为何一次区域的推进会能够得到朱永新先生的关注呢?这背后其实是姜堰教育人在新教育实验道路上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耕耘,他们用行动在苏中水乡不断播撒着幸福教育的种子。
当姜堰还不叫姜堰,名为泰县的时候,就因教育而闻名,与泰州、泰兴一起被称为“三泰”,成为江苏基础教育的高地。然而,也因为在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方式方法上存在的一些不妥,让很多在面对傲人成绩时,给出了“你们除了高考还有什么?”的追问。这样的追问,是对姜堰教育的怀疑,也是对姜堰教育的一种鞭策,深深刺痛了姜堰教育人的心。我们深知,对于理想教育境界的追求,绝对不是简单的只看分数,更不是单看他们最终录取到了什么样的学校。我们也在努力的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只是,因为缺少一个有力的抓手,我们的实践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这也就造成了别人眼中的姜堰教育就是通过时间的花费换来的,是题海战术换来的。庆幸的是,我们遇到了朱永新老师和他的新教育实验。面对基于,姜堰教育毫不迟疑地融入了新教育的大家庭。而这一融入,竟无意中早就了一个“第一”——早在2003年9月,姜堰就成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整体加入新教育的实验区,并开始以行政推动的方式推进区域实验。2005年,姜堰承办了新教育实验系列行动之一的“建设数码社区”全国现场会。朱永新先生走进位于姜堰西北角的农村学校——里华中心小学,指导新教育实验工作,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16年10月21日,时隔11年,朱永新先生再次走进姜堰实验区,在通过专题片《向着明亮那方:新教育姜堰实验区的行走足迹》了解姜堰多年来开展新教育实验工作的情况,并参观了几所学校之后,他对姜堰实验区带有区域特色的新教育工作表示了由衷的赞叹。在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朱永新先生还欣然为学校题写了“童心最美”四个字作为激励。
践行新教育,行动提升品质
如今,新教育实验在姜堰不单单是落地生根,已然呈现出恣意生长的样态。这不仅因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已成为加盟校,所有学校均在醒目位置张贴了新教育“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文化标识。更在于,现在的姜堰新教育实验,早已经从原先的行动自觉上升到了文化自觉的程度。从行动到文化,带来的是整个区域教育精气神的提振和教育品质的提升。
作为新教育姜堰实验区具体负责人,该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科部主任杨爱军这样评价姜堰的新教育工作:“对姜堰而言,与新教育‘相遇’是机遇,在这么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不断从新教育汲取我们发展所需要的养分。但是,我们也知道,再好的理论指引不可能完全和区域实际相契合,为此,我们一直在践行新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创新,走出了一条带有明显姜堰印记的新教育之路。”对照新教育实验提倡的十大行动,姜堰结合区域实际,提炼出了本土化的目标追求——“十个一”,即一书一世界、一人一博客、一周一行走、一生一舞台、一课一风格、一人一平板、一月一主题、一班一风景、一人一课表、一校一时空。在“十个一”的指引下,学校改变,教师改变,学生改变,幸福教育的这“一池春水”也更加顺畅的流淌了起来。
一书一世界,对应的就是十大行动中的“营造书香校园”行动。关于阅读,朱永新先生有一个经典的论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姜堰自上而下重视阅读,读书风气浓郁,全民阅读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大阅读,并且已经成为姜堰教育的文化符号。姜堰一直倡导师生过一种“晨诵、午读、暮省”“每天集中读书一小时”的“书”式生活,校园内的“星级图书馆”“漂流书屋”也是各具特色。不仅如此,该区实施教师“读写体艺221”行动,为青年教师开列书单,助推教师广泛阅读;每月开设“三水讲堂”,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定期开讲,引领广大教师专业阅读;定期开展“书香校园”“阅读导师”“阅读明星”、优秀文学社团、优秀校刊社报评选,培植阅读典型。区级中小学双语美文诵读、读书征文演讲、汉听成语大赛、英语课本剧等赛事展示阅读成果,也为学生搭建了成长的舞台。东桥小学教育集团凤凰园校区的“阅读争章”、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的“悦读币”、马庄中心小学“读书卡升级制”已然成为学校的阅读品牌。在常规阅读的基础上,自2016年4月起,“凤凰读书吧”电视栏目应运而生,通过“书吧”式自由开放的交流互动形式,每期解读和推荐一本好书,促进师生共读、家庭阅读,创下了较高的收视率。到目前为止,整个节目录制已经接近200期。此外,两年一届的“五有书香家庭”风采展示活动,大大推动了书香家庭建设。区内各个学校结合校情在“大阅读”上不断创新,如省姜堰中学的梯度阅读课程、励才实验学校的读写共生阅读欣赏课程、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手指上的阅读”课程、东桥小学教育集团东板桥校区的儿童诗诵读与创作课程、蒋垛中心小学的读写编演课本剧课程、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三水校区英语戏剧阅读课程和童谣读写课程、白米小学的童画阅读课程、王石小学的古诗文诵读课程,区实验幼儿园、东桥小学幼儿园的绘本阅读课程研究等,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校本阅读特色,校园内书香四溢。
一人一博客,它对应的是十大行动中的“师生共写随笔”这一行动。为了给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写作的平台,姜堰建立了教育博客,全区5000多名教师开通博客并积极撰写。诞生了一大批教育写作爱好者以及第二实验幼儿园、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三水校区“写作团”这样的写博群体。该区还定期组织博客博文大赛,评选先进,以激发教师写作的热情。叶甸中心小学的马军老师,是第三届、第四届博客大赛的“双十佳”获得者,他通过写博客,发现了更好的自己,如今不仅在博客平台上收获了大批粉丝,身为农村教师的他,还跻身区作协的会员,更是江苏省首届散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值得一提的是,省首届散文大赛十个一等奖中,姜堰占据了三个,而且都是教育博客的博主。可以说,写博客,已经成为姜堰教师的一种文化追求。为了鼓励教师的写作,该区还精选教育博客中的文章,公开出版了博文集。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行知实验小学等学校还为教师、学生、家长做了“土书”(没有书号,自行印刷),圆了更多人的“写作梦”。实验小学教育集体城南校区,不仅为教师、学生出了“土书”,还策划了新书发布会,用厚重的仪式感吸引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讲好“城南故事”。为了给学生能够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姜堰定期出版《教育周刊》,其中“小荷”就是登载学生习作的主要版块。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报纸上的铅字,让更多的孩子坚定了走进文学的信心。在此基础上,该区还成立了区级“小作家协会”,首批入选的100个小作家,用手中的纸和笔做着关于作家的梦,而这个梦,现在看来并不遥远。在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名师点拨杯”等层级较高的作文比赛上,省姜堰中学的吴秋宇、沐以恒,省姜堰二中的陈琴、姜堰四中的章璐、南苑学校的王雨桐等同学,捧回了一个又一个特等奖。毫不夸张的说,每年的作文比赛中,最高领奖台上,总有姜堰学生的身影。
在新教育的教室里,往往通过具象化的命名,把格式化的数字符号,转化为一种精神意向,赋予教室一种精神力量。因此,新教育人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温度的词语——“完美教室”。走进地处农村的姜堰区行知实验小学,经过师生共同投票确定的“蜜蜂班”“向日葵班”等一个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班名取代了原先冰冷的数字牌号。这是该校缔造“完美教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一班一风景”的外在体现,也是姜堰区“完美文化”创建的一个缩影。自2012年起,姜堰在全区各学校开展了“缔造完美教室”活动,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师生幸福指数。以“完美教室”为发轫,姜堰还浓墨重彩地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完美教育系列文化,先后制定了完美教室、完美办公室、完美教师基本标准和“幸福课堂”评价细则,出台了“小学教育重点聚焦的20个细节”,“小学生应养成的100个好习惯”,并通过向学生推荐100幅名画、100首名曲、100个体育游戏等活动,引导各学校将以美育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的发展要求落到实处,将文化触角延伸到学校生活的各个角落。如今,包括完美教室、完美办公室、完美课堂、完美课程、完美教师团队等在内的“完美教育”系列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姜堰全区所有学校的精神追求。该区师生以优雅行走的姿态朝向完美,在行走中尽情绽放生命的精彩。
在新教育人看来,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承载教育梦想的飞行器。关于课程,姜堰教育人与新教育人不谋而合。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的蓝图,这是姜堰教育人的共识。为此,该区在教育的改革上,始终聚焦课程,研发卓越课程,逐步形成“一课一风格”的特点。为了让教师大胆地投入到课程整合的行动中去,该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下发了《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班申报的通知》,并于2016年3月启动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班”申报工作,确立了“全国新教育实验工作先进个人”郭建珍老师的“诗经文学审美创新班”等首批70个区级“创新班”。同年10月份,第二批74个创新班诞生。自此,覆盖全区31个学校(校区)的144个创新班正在实验中。在2017年,姜堰启动的了第三批“创新班”的申报工作,全区现有“创新班”365个,涉及各学科、各个学校。在此基础上,围绕新的评价理念,根据学段特点、学科实际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该区推出了“快乐游考”“变脸文考”“自主免考”等全新评价方式。为了保证“创新班”的课程实施不受干扰,为其在试验周期内开设了免试“绿色通道”,打消老师的顾虑。在初中、高中阶段,该区也积极策应教育改革的形式,“行政班+走班”的模式得到了有效推广,老师们结合学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授课内容和方式,从而能够在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情境中发展自我。可以说,“课程意识”已经深深地在全区教师心中扎根生长,而且成效显著——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赛课中,姜堰的教师频频站上最高领奖台;在备受各界关注的中考、高考中,该区也是一路领跑,2015年、2016年、2017年,江苏省的高考状元连续三年花落姜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的高考中,江苏高考前十名中。三名是姜堰的学生。不仅创造了高考中独一无二的“姜堰现象”,也让高考的“姜堰实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研发卓越课程的同时,姜堰还将学习的场域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在全区小学启动了“灵动周三”、“多彩周五”行动,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一周一行走”,有更多的机会聆听窗外的声音。所谓“灵动周三”,该区要求所有的小学在周三下午取消文化课,取而代之的是综合实践。和以往依托教材的综合实践不同,现有的综合实践是各个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师生实际制定的具体的行动计划,除了手工、厨艺这类常规的项目外,“重头戏”同时也最受师生欢迎的当属校外实践。该区现有博物馆、湿地公园等校外实践基地二十多所,各个学校依据实际情况分批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不少农村学校,还在农忙时节带学生走进田野,感受劳动的场景。在看与走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教育,实现“行走中的德育”。“多彩周五”则是将目光聚集在了学生社团的建设上。每到周五下午,全区小学生走进学期初根据自己的兴趣所选择的社团,开展相关社团活动。即便在农村学校,也有至少二十个社团可供学生选择。该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康华校区拥有近八十个学生社团,为校园文化的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个社团指导老师多为本校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老师,剪纸、绘画、合唱、舞蹈、书法等社团打开了学生艺术的视野。不少学校还邀请校外人士参与学校社团建设,正是有了社会力量的支持,跆拳道、武术、太极拳、滚莲湘等社团也在姜堰的学校生根发芽,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认可。在建设社团的过程中,该区从区域实际出发,启动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来到学生的身边,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较好地起到了传承经典、保护传统的作用。
追随新教育,坚持才有奇迹
“当下,缺失文化与温度的教育已将学生带入了一个他们倍感陌生和抽象的地带。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柢、有智力没情怀的‘机器’。我想,解决这一危机的关键,就是真正地让学校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文化的价值。从这一点来看,新教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方向的指引。”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坚定追随者和积极行动者,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对于新教育有着别样的情感。在他的推动下,新教育实验已经从行动引领上升到了文化熏陶的层次,并且成为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和区域教育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在多个颇具影响的“大动作”上,姜堰都带着明显的“新教育”痕迹。
2016年9月29日的全区“推进每月一事”现场会上,该区南苑学校、娄庄中心小学给与会者带来了学校推进每月一事的丰硕成果。地处姜堰东北角的农村小学娄庄中心小学,坚持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聚焦学生习惯养成,他们的“孝老敬老”文化节,在全区产生了很好的品牌影响力。如今,“一月一主题”不仅成为学校工作计划的“标配”,也已经深深走进了师生的心中,成为学校发展的文化基因。在深入推进“每月一事”的过程中,姜堰还把教师素质的提升作为“关键一招”。这个素质是学科教学能力以外的发展。为了提升德育工作的水平,挖掘德育工作的内涵,该区创造条件为培育教师中的心理咨询师。不仅组建了区级心理教师名师工作室,还邀请省内外专家到校指导,开设专业性强的培训班,让更多的老师接触到心理教育这个神奇的领域。如今,全区教育系统共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160名,其中个国家级二级心理咨询师25人,三级国家级心理咨询师135人。也涌现出了一篇基于区情、校情的德育品牌,比如城西实验学校的“出彩城西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的“城南好儿童”等。
2016年,该区率先在全省启动中小学“云桌面”建设,新建近千台学生用“云桌面”终端和二百多台教师办公用“云桌面”终端,多所中小学使用上了全新的“云桌面”机房。在课堂文化的建构上,姜堰也始终把握时代动态,“智慧课堂”“梦想教室”应运而生,这些改变其实就是对新教育实验“建设数码社区”这一行动拓展和延伸,是立足于区域实际的有益实践,也是该区“一生一平板”的重要体现。2016年3月29日,地处姜堰西北角的里华小学承办了姜堰区三月份的小学校长月度例会,尹金梅老师向全区校长展示了在“智慧课堂”理念指导下的数学“优学派互动课堂”。这节课让所有听课者直观的感受到“智慧课堂”的巨大魅力: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贯穿始终,强大的互动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通过引进“智慧课堂”模式,虽然地处偏远农村,里华小学却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拓展了无限的空间。
林忠玲与全国各地新教育同仁交流
从2014年起,姜堰就启动了智慧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先行试点的里华小学、实验小学城南校区、实验初中、张甸初中已经享受到了智慧课堂带来的巨大“红利”。特别是通过对“电子书包”的运用,实时进行教学评价、学习数据统计,在网络终端中形成针对每位学生的个人学习数据库,最大化实现教学目标。对于课堂的形态的呈现,姜堰新教育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改革一直伴随着整个姜堰教育的发展。在构建智慧课堂的同时,另一种课堂模式也在开花结果,推动着学与教的翻转,也推动着教师的解放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巩固,这种模式就是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不推广和实践“学习共同体”不长的时间里,教师主控、学生被动的传统讲授模式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以“倾听——串联——反刍”为核心的课堂活动系统为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和喜欢,轻柔的话语、倾听的姿态、激励的评价、智慧的点拨营造了尊重接纳、平等温润的真实学习场,学生在互学互育式协同学习中实现了“深度探究、多元对话、创新发现”的高品质学习。在学科教学以外,共同体的应用还体现在班主任工作上,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强了,教师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2017年的泰州市级班主任竞赛中,袁晓芬老师获得了泰州市一等奖的成绩。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姜堰坚信新教育倡导的“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的理念,通过基于课题合作的行动实践研究实现学习共同体的深度推进,着力培育一批学习共同体领航学校和领航教师,促进学校转型、教研转型、课堂转型。让师生在共同学习之中发现了更好的自己。
在家校沟通方面,姜堰充分利用互动平台“手心网”,使教室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狭窄空间,而是向家庭、社区打开,家长在手机上就能实时了解孩子在校、在课堂的表现。不仅拉近了家庭与学校的距离,也极大的创新了家校共建合作的措施。得益于“手心网”的启发,该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三水校区等推出了“师生家长共晒成长档案”等活动,将教师、学生、家庭放在了成长的同一平台,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社会效应,也构建了“一校一时空”的和谐局面。
但是,家校沟通真的止于如此吗?还没有更好的方式让家长与孩子、与学校、与教育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呢?受萤火虫工作站的启示,该区着手建一座立足区域实际的“新父母学校”。在得到新教育基金会的支持和肯定后,姜堰以网络众筹的方式于2017年9月,在全区范围发动父母,众筹新父母学校图书馆和童书馆资金。显然这样的做法是符合家长的需要的,因此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短短四五天时间,就筹集资金7万多元。为此,朱永新先生还通过微博的方式表示了祝贺。在解决了“物力”问题以后,秉承“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公益理念,新父母学校向全区招募了萤火虫义工100多名,吸引了新父母2000余人,“人理”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为了让这所新诞生的“学校”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该区对其职能和职责进行了细致的划分,组建学校架构,成立“四部一处”。外联部,新父母与外界的枢纽;秘书处,线上与线下活动的策划;保障部,为活动顺利进行保驾护航;课程部,规划开发亲子阅读、家庭教育、影视、行走实践四大特色课程;编辑部,负责活动的文字图片视频整理并且借助多种媒体广泛宣传。为了让新父母学校更具吸引力,志愿者们广泛发动身边的力量,设计了独一无二的logo(标识)——以在书籍中成长,在莹莹光亮中前行以寓意。让这所学校的凝聚力和表现力更强了。不仅如此,学校还拥有了自己的校歌,让每一个参与进来的人都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外部的完善只是让这所学校有了“形”,怎么从内部进行挖潜,激发学校的活力,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更好地成长起来,这些属于“神”的内容又摆在了姜堰新教育人的面前。形神兼备才能让新父母学校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这所学校的主要创办人之一、新教育种子教师徐秀忠主动邀约其他新教育优秀榜样教师通过网络,走进姜堰新父母学校。河南的种子教师张秋侠,兴化的九月老师,武汉的天微晓老师纷纷为姜堰的新父母进行线上献课。新父母学校的公益精神也吸引了一批家庭教育专家的参与。NLP导师、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师,公共营养师邹新梅老师、“幸福家”公益讲师邱玉东老师等多次在新父母学校开设讲座。与此同时,姜堰本土的教师义工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郭建珍、王琴、陈冬梅等围绕一本书、一个话题与家长进行更为直接的线下探讨交流,父母们与优秀的阅读推广人共同探讨孩子阅读中的各种问题,获得指导孩子阅读的经验,在活动中得到成长,成为孩子最好的成长榜样。有一位家长在参加好活动之后,在新父母学校的微信公众号留言:“每次活动都能带给我心灵的触动,颠覆了我许多陈旧的家庭教育观。”教师以供徐海云在上完《一颗爱心树》后的教后感中也写到:新父母学堂,一本书,一间教室,一段温馨时光,拉近一程爱的距离。这是一个全新的课堂,她唤醒了我的责任意识,让我对爱与担当有了更深的感悟。
如今,新父母学校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开展教学活动,线上借助沪江网校平台和cctalk开展网络直播,借助微信转播机器人可以同时面向2000多个家庭传递家教新理念,线下“我和你一起读”共读课程让父母与孩子获得了沟通密码,“榜样家长”沙龙让给更多成功家教经验惠及千家万户,“去远方”家庭研学课程让更多的家庭在结伴行走过程中成为孩子成长的互助联盟,“爱的教育”电影课程让亲子在光影世界里打开心扉,增进情感的交流。在这些常规举措以外,新父母学校还策划了相关接地气的主题活动,21天阅读活动和新父母共读班活动,每次也都能够够吸引到很多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
在新父母学校学校的建设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了中重要的支撑,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在教育教学中,姜堰更是十分重视“互联网+教育”的融合,为了放大“数码社区”的辐射影响范围,在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的帮助下,到2017年底,该区在32所小学建成集电脑、图书、多媒体设备为一体,且便于互动式课程开展的“梦想中心”,更多的孩子在“互联网+”的时代里舞动梦想。此外,依托“江苏省泰微课”平台,姜堰组织教师制作上传优秀微视频一万多个,带领家长学生登录“泰微课”,做到哪里不会点哪里,让学习的空间进一步的拓宽,课堂的反转成为新的常态,成为文化追求。思维上的转变,引领课程、课堂、学习方式等的转变,使得全区教育的“生态圈”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真做新教育、不做表面文章,贴近社会和学生实际,创造显著业绩。”在参加完姜堰区2016年新教育实验学校工作汇报会之后,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宜华结合55所学校的实验情况,对姜堰的新教育实验工作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现在的姜堰新教育实验工作,实验团队坚持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彰显自身优势,做到了“一校一品牌”。在此基础上,整个实验区的大阅读活动、完美教育系列活动,以及“每月一事·习惯养成”等已经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新教育实验人才的培养上,更是注重有序和实效,学校骨干老师自觉修炼、不断提升,在携手学生幸福成长、享受快乐方面做出了示范、形成了样板;从区级层面到学校更是实现全员发动,吸引教师队伍整体参与和实在行动,从而享受成功的快乐。除此以外,姜堰的新教育实验还注意实绩创造与总结宣传相结合,普遍创造了令人信服的业绩,并以各种形式展示可复制可操作的精彩。
每一年的新教育年会,姜堰都会积极组织教师前往参加。对于参观的所见所闻,姜堰教育人也有了所思所想。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如果承办方是自己,我们该如何向全国的新教育同仁展示姜堰的新教育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快在2017年得到了揭晓。2017年4月中旬,在四川北川召开的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上,该区作为实验区代表向大家介绍了开展新教育的相关做法和成效。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姜堰不断探索实施新途径、新策略,在课程整合、习惯养成、班级建设、文化建设、教师成长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的相关做法赢得了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不少实验区的负责人也流露出想到姜堰看一看的想法。也就是在这次工作上。姜堰向全国的新教育同仁发出了“相聚激情三水·共话幸福完整”的诚挚邀请。5月25日,全国各地的700多名代表如约而至。聆听了《向着幸福完整的方向》的行动叙事介绍,走进了实验小学城南校区、第二实验小学康华校区、东桥小学凤凰园校区、桥头中心小学、溱潼实验小学、白米中心小学等现场,实地感受了姜堰新教育实验的成果。
新教育近几年的年会也成为了姜堰的“秀场”——张甸初级中学徐秀忠老师的班级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佳完美教室;区第四中学石建华老师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年度榜样教师,白米中心小学潘兆良老师领衔的“童画课程”入选2016年全国十佳完美课程;2017年的新教育年会上,张甸初级中学的徐秀忠再次站在舞台中央,被评为年度榜样教师,溱潼小学李如芳老师领衔的版画课程被评为十佳卓越课程;各新教育实验学校也是收获颇丰,有第二实验小学康华校区、东桥小学凤凰园校区、区实验初中、行知实验小学以及朱海燕、丁娟等多所学校、多人被评为“先进学校”、“先进个人”。
如果说,学生与教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是新教育带来的显性成果;那么,区域教育品质的平稳提升,则是新教育带给姜堰最珍贵的改变。在姜堰与新教育相守相伴的十五年里,新教育用其美好的朝向、理想的温度、公益的情怀、精英的引领、务实的行动,一点一点的改变着姜堰教育的容颜。在新教育的理想光环照耀下,姜堰教育的行走姿态日趋完美,不断遇见新的笑脸、新的成长、新的点赞。因为新教育,姜堰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加铿锵——姜堰教育人坚持站在教育的原点思考,站在儿童的立场建构,用有品质的文化改变学校,用有温度的课程服务成长,以对于教育应有的责任担当矫正发展朝向,让姜堰教育有了更多的幸福表情。盘点姜堰教育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教育微创新举措,无一不是在新教育理想的光环照耀下,对功利化教育的抗争、改良、改变。因为新教育,姜堰教育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连续六年姜堰教育荣膺全区人民满意的十佳机关,连续三年在地级泰州市素质教育工程专项考核中斩获第一。这几年,每年都有近百批次的考察团队前来学习取经。治理在职教师有偿家教、菜单式弹性上放学服务等创新举措,被国家教育部肯定推介。
“对于新教育实验工作,姜堰在历史源头上就与‘第一’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今后的工作中,尤其在区域教育文化的提升上和传播上,我们有底气坚信,还能创造更多的‘第一’,打响我们的教育品牌,不断为新教育实验贡献我们的‘姜堰智慧’。”姜堰区教育局局长武晓明对于姜堰未来的新教育实验工作充满信心。
谢谢!信访是政府部门专职为百姓民事纠纷,或下面组织干部工作作风不正,进上信访立式,我前几年去过了,但是摆设处,推脱责任的借口,但举报的方式有不同的特长,事故事实在,不虚假的,并有保密性,举报人要按事实话实说,实事求真,必须自己负责性,所以近几年举报人次无限额,但成立,空白格,现在可以广大的老百姓如果举报可受保护了,社会上的一切动态不正的形为,都是百姓的举报的成绩,也是支持,贡献值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著作被称作“教育百科全书”和“活的教育学”。
内容梗概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非常具有先见性,甚至今天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些“新”教育理论已被他超前提出。例如关于人性的教育、关于“减负”问题、关于研究性学习、关于自我教育、关于和谐教育等等。万本溯源,对于教师来说,阅读他的著作会让你找到一些教育思想的源头,从而更加有利于与时俱进。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本书为青年教师提出的100条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学习价值。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对这100条建议进行归纳、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教师教育素养、关于教学方法、关于学生阅读的培养、关于“减负”、关于让学生参与创造性的劳动、关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关于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关于直观的生活教育、关于关注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关于和谐教育及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等等。总之,他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
读毕掩卷回思,你首先会为苏霍姆林斯基充满感情的投入和全身心实践的精神深深感动。然后你会感到非常充实和幸福,因为你获得了很多。当然,我们应该创造性地运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而不能生搬硬套。苏霍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真正在中国掀起热潮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的教育理论没有教条说教而是那样通俗,语言不是深奥艰涩而是那样亲切、自然,让人能嗅到一股清新的乌克兰田野的芳香。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体现出他的教育思想既有浓郁的人文关怀,也有丰富的科学素养。他不仅用心爱孩子,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技巧。他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读此一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相信每一位志在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读过他的著作,必定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目录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8、关于获取知识
9、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11、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12、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14、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
15、怎样检查练习本
16、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
17、教给学生观察
18、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19、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20、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
21、兴趣的秘密何在
22、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24、淡谈学生的智力生活
25、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26、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27、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
28、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29、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31、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
32、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思维
33、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
34、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
35、怎样培养记忆力
36、要爱惜和发展青少年的记忆力
37、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
38、怎样训练儿童流利地书写
39、教给儿童用左、右手都会工作
40、动手和智慧
41、智育的真谛
42、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43、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
44、给复式教学的学校教师的建议
45、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
46、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47、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
48、要思考,不要死记!
49、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
50、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
51、要使知识“活起来”
52、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
53、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55、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56、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57、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
58、“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
59、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60、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61、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62、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63、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
64、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65、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
66、劳动和智力发展
67、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
68、—般发展与掌握基本知识
69、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
70、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
71、教学方法问题
72、少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73、青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74、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
75、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76、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77、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
78、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
79、教育和自我教育
80、要保持“水源的清洁”
8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
82、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
83、“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
84、我们的“家长学校”
85、农村学校的特殊使命
86、致未来的教师
87、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88、教师们的教育观点的一致
89、怎样听课和分析课
90、我怎样写教育日记
91、我怎样领导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
92、我的简单经历、在职进修和我们办学的一些成绩
93、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
94、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
95、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
96、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
97、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98、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
99、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100、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
该书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出身于乌克兰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3年他从自己村庄的七年制学校毕业后,上了一年师资训练班,接着就开始了他的农村小学教师的生涯。边工作边参加边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函授学习。1939年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
1947年他被任命为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校长。这是一所外表很简陋但富有极强的创造力的农村十年制学校,他一直在这里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他一生出版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还写了近1200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短篇小说。前苏联国内出版他的书籍总印数已达300多万册,某些著作多次再版。现世界上已用30多种文字介绍、出版了他的著作。他被认为是“苏联教育界超群绝伦的人物”和“教育思想的泰斗”。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他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是他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其中的精华部分,另从他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教育素养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该书在我国出版以来,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热烈欢迎。为了满足和更便于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此书重新修订,多次印刷。
他的著名作品还有《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要相信孩子》《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帕夫雷什中学》《给女儿的信》等。
全书价值内涵
一、《给教师的建议》探讨了教学艺术的真谛。
1、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又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2、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好,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
3、兴趣的秘密何在
他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给教师的建议》是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的教材。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思想深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是读书让我们聪慧明理,是读书让我们登高远瞩。有人说,人的进化是在阅读中完成的。《给教师的建议》多次提到阅读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其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有一位老教师,他有30多年的教龄,在上完一堂极其成功的公开课后,当听课老师请教他为这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时,这位老者感慨地说:“我为它准备了一辈子,但最直接的准备只花了15分钟。”多么耐人寻味的回答啊!我想,这15分钟与一辈子的区别和联系就在于两个字———读书。
三、《给教师的建议》是教育“差生”的指南针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35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107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
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即: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即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
例如学生费加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四、《给教师的建议》教会我们做到“爱心、细心、耐心、慧心”
1、基本素质——爱心
“爱心”是为师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学生,孔子说:“有教无类”。对全班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孩子们如何爱别人
2、工作关键——细心
教师工作是门细活计。教师管的事特别多、但却要求特别细。大至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教师操心。因此教师应具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六个勤”,即“勤观察、勤交流、勤家访、勤鼓励、勤表扬、勤记录”。教师的细心是洞察学生思想行为的航灯,是班级常规工作的钥匙,是教师工作的关键。
3、工作秘笈——耐心
大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特别强调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耐心去开导学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循循善诱的指导他们,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哪儿错了?为什么错?“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这句话说得就是如此。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时时抓,细细抓,是作为一名教师所不可欠缺的。耐心——教育永远的希望!
4、神奇钥匙——慧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探察他们的心理,重视他们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营造和谐、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创造展示的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提高、发展、成功。实践证明,慧心是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它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一点感悟
读着这本书,我在想,这是一个具有怎样的教育情怀的前辈啊!他对教育的热忱,他细腻的教育智慧,和对儿童童心的珍视和呵护,深深的震撼了我。是啊,孩子们就像春天含苞待放的花蕾,他们纯真善良,却又是娇嫩脆弱的,禁不起刺痛和伤害。面对这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们真的应该保持一份心灵的纯度和柔软。
三毛说:读书是最美的,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认为自己的书籍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然是潜藏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他们沉淀在你的精气神中,你的改变谁都可以感受到。”读书的用处我们大家都懂,不是还有一句最幽默时尚的话叫做“体胖人跑步,人丑多读书嘛”,看完我默默地拿着书跑了出去……不断奔跑,坚持读书,才能更靠近梦想!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