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冷知识 我的祖国相关知识
10192023-09-09
其实特斯拉电池的三大优点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特斯拉不建议做软包,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特斯拉电池的三大优点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电动汽车实现高续航的方式是堆电池,区别是不同等级的电池堆的程度略有差异。
以问题描述中的比亚迪秦作为参考计算一下堆电池的效果
特斯拉model3的电池组容量为75kwh,工信部测试续航为600公里,整备质量为1.753吨,平均百公里电耗为12.5kwh。
秦ProEV的电池组容量为56.4kwh,工信部测试续航里程为420公里,整备质量为1.71吨,平均百公里电耗约为13.2kwh。
两车测试续航差距为180公里、电池容量差值为18.6kwh,假设秦ev增加到同样的容量测试值也能基本接近,所以电动汽车的续航依靠堆电池提升是没有争议的,尤其是在能量密度没有重大突破的前提下更是如此。
不过两车的续航实际没有可比性,同样的是中型轿车model3起售价达到了40.7万,而秦ev旗舰款仅为18.99万(民用版),20多万的差价如果换做国产汽车可以把续航轻松做到800公里,所以特斯拉还是沾了进口汽车品牌的光。
电池类型方面特斯拉使用的松下镍钴铝电池成组能量密度应该不低,只是特斯拉从未公布;镍钴铝电池存在高温稳定性差难以均衡的问题,而能量密度过高的话会造成电池包在输出中的相对不稳定,这也是特斯拉对密度讳莫如深的原因之一。
目前国产汽车使用的动力电池也只有比亚迪使用的镍钴锰酸锂在成组密度上可以与特斯拉抗衡,秦EV的电池属于上一代产品在轻量化方面还不算理想,到唐EV后同样容量的电池包可以轻量化200公斤左右。下一代秦ev或者可能推出的小秦会在是续航方面有一定突破,这也是电池技术进步的结果。
不过电池不论密度是多少最终还是靠堆,对于普通消费级及以下车型而言反而是密度较低的磷酸铁锂电池更值得期待。这种电池的密度低但制造成本也要低很多,同样售价的车使用三元锂容量为50kwh、用磷酸铁锂电池可以接近70kwh,即使密度降低一些但整体续航也会明显提升。
只待退补或不按照密度定线之后电动汽车的续航会有一定飞跃性的增长,届时在动力蓄电池上没有话语权的特斯拉压力会更大了。
上文为原创内容,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特斯拉动力电池并未采用其它电动车相同的软包或者方形电池,反而用的是特立独行的单体电池,早期特斯拉用的是18650,后期用的是21700电池,以18650电池为例,这并非电池容量,而是尺寸参数,其直径为18mm,长度为65mm,0则为圆柱型型号,单节电池最终放电压力在2.5V左右,容量最高3300mAh,最低1200mAh。
ModelS上的18650电池共有7104块,通过并联、串联的方式组成动力单元,成为特斯拉的供电能源。
三大优点:容量大,充电快,不发热。
特斯拉一直坚持使用圆形电芯。这种本身运用在数码产品上的电池运用到汽车上,至今特斯拉也是独一份。特斯拉在创业之初确实没有那么多的选择。圆形电芯体积和容量不大,但优点就在于电池的能量密度很高。
取消极耳后成倍增大电流传导面积、缩短电流传导距离,并且大幅降低电池内阻,减少发热量,延长电池寿命。这意味电芯的密度可以更大,并且为特斯拉大电流快充方案的适配的天花板大大的提升。
改变了传统制造方式,将电池中的铜箔和铝箔卷起来之后正负极集流体与盖板或壳体直接相连。也就出现了这张广为流传的横截面截图。
特斯拉国产化的影响体现在几个方面:
1.国内汽车金融和资本市场:特斯拉在上海临港的超级工厂,投资总金额为500亿人民币。从Tesla的角度来讲,自身现金流并不富裕,刚刚实现产能爬坡和盈利,肯定一时无法融到这么多钱。第二个是即使境外资本投资,那么今后的盈利汇出境外也比较麻烦。所以Tesla肯定会借助国内的资本力量来实现这么大体量的融资,这必将会对造车新势力的融资造成影响。说俗一点,钱就那么多,Tesla拿走一大块,其他人就少了。另外,Tesla超级工厂已经动工,说明肯定是对融资心里有底了。具体是谁投的,等着Tesla的公开报告吧,毕竟是上市公司,这方面的信息是要披露的。
2.对电池行业的冲击。我们都知道Tesla使用的是松下18650的圆芯电池,而且是NCA的电池。而国内普遍使用的是磷酸铁锂(商用)和NCM电池,且以VDA方芯和软包电池为主。Tesla的圆芯NCA,一直以高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著称,领先国内电池厂商2-3年的水平。Tesla的入局,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国内厂商重视NCA和圆芯电池技术,包括更可靠的BMS技术。另外一点是,Tesla会把松下带入国内市场,松下的产品是贵,但是贵有贵的道理,有大佬做背书就是最好的证明。相关政府部门一定会逐渐放开电池产品目录,过去几年虽然对外资电池有所限制,但是从去年开始对三星和LG已经松动,韩系电池开始重新审视对中国的投资(之前一直在卖工厂和技术),所以日系(主要是松下)伴随着Tesla冲击中国新能源电池市场,是一个必然事件。CATL/比亚迪等等刚刚成气候的电池大佬,要重新做市场定位了。
3.对电机行业的冲击。Tesla一直是为感应电机为荣的,但是也开始逐渐向永磁电机过渡(其中的技术优劣势此处就不长文分析了)。电机技术路线的选择,必将影响本土造车新势力对未来电机技术路线的重新定位。另外一点,永磁电机的核心材料钕铁硼矿,主要在中国人手里,而冶炼技术主要下日本人手里,所以Tesla在中国建厂,对于中系的相关矿业,以及日系的冶炼业,都是一个极大的利好。相关的企业很容易搜得到,这里就不推荐股票了,大家自己搜搜吧,没准能发个小财呢。
4.对于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冲击。传统主机厂一直对新能源汽车采取欲拒还迎的态度,终于,双积分政策出来了,不得不正装上阵了,口号很多,但是行动起来还是慢吞吞的,毕竟船大掉头难啊。而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拿到发改委和工信部资质的毕竟只有十几家,虽然现在政策上允许代工厂,但是毕竟是个临时过渡方案,这种状态持续不了几年啊。造车新势力面临的问题很多,一个是技术的底蕴和储备,毕竟人家Tesla干了十几年了,国内这帮新势力从成立到现在也就3-5年光景,真正开始研发和集成,也就2-3年的公司,这个技术底蕴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啊,需要时间的积累。第二个问题是,国内造车新势力普遍没钱啊,一直靠烧资本的钱撑着,而蔚来稍微好一点,销量过万且在美股上市。2019年,资本的寒冬将会继续,所以造车新势力都在心里有无数个羊驼啊,谁能到达10万辆的盈亏平衡线,谁能最终活下去。而Tesla就不一样了,产能爬坡早已搞定,技术底蕴足够,生产管理经验充沛,基本上直接照搬美国2个工厂的经验就可以,这效率不是还处在摸索阶段的造车新势力可比的。
另外一个技术细节是,Tesla在上海建厂,理论上阻击了蔚来在上海的建厂进程,这对蔚来是个打击。当然,蔚来可以选择其他地方建厂,但是选择一个优质的产业集群(主要是零部件)集中地,不是那么容易的。理论上,上海和江浙最理想,广东次之,环渤海地区和华中也可以作为备选。上海始终是理想之地,相关部门要保护一下国产品牌哦。
5.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冲击。Tesla的策略是高举高打,然后逐渐介入中低端市场(国内的未来、前途也是这个路线;其他则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感觉,比如某某某......)
.Tesla
要想在财务上出彩,基本上要靠model3,国产化以后,通过CKD的方式,避开了关税的问题,又能利用国内低成本的人力资源等,包括政府可能有不同类型的税收和政策优惠,那么Tesla的产品一定会对传统的A到C级别燃油车市场,以及NEV(纯电动)市场造成很大冲击。毕竟,要我选,多花几万买个model3这样的小玩具,倍儿有面子,泡妞哄老婆都不是问题,续航里程也高,Tesla自建的充电体系也比较完善,有啥理由不买呢。对国内的造车新势力而言,如何正面回击Tesla,是3年内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这还不包括传统主机厂的转型冲击。6.对于汽车金融的冲击。美国市场上75%的新能源汽车都是通过融资租赁(Leasing)出货的,其基础是美国汽车金融业的发达底蕴。反观国内,去年Leasing的出货率只有4%(严重怀疑有这么多,毕竟是第三方报告,不是政府公布的数据),核心在于国内汽车金融业的欠发达,资金源、人才、法令、保险、二手车处置,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条。举个例子,Tesla的Leasing车辆,3年50%兜底残值回收,国内有多少厂商敢这么玩呢?即使有几个,也是打掉牙咽到自己肚子里,明显车辆的保值率不如人家特斯拉嘛,只是个营销的噱头而已,卖得越多,财务困境就越麻烦。(相关的数据哥都有,但是此处就不展示了,言多必失啊)。好吧,不管怎样,大家都必须得玩汽车金融了,你技术不牛,不一定会死;但是如果金融不牛,你一定活不长。
7.对智能驾驶的冲击。说Tesla做到L2.5,没有人反对吧(真正做到L3又能量产上路的,也就是AUDIA8在德国的不限行地区了吧)。国内大大小小的厂商,号称做到L3的,或者直奔L4/L5的,那些新创业的地平线么、平头哥们、百度Apollo们,Tesla、Waymo、Mobileye是早晚要进来的。当然,谁输谁赢还早着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场中美对决,其他所有的什么日韩、欧洲、印度、俄罗斯,都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结局如何,真不好说,能确定的是,中国绝对不会输,美国未必赢,明白了吧?
就写这么多吧,再写成论文了,并非哥的初衷了。但愿列位能入眼。
哥粗陋之见,不一定对,欢迎黄金搬砖。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特斯拉电池的三大优点和特斯拉不建议做软包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