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点冷知识大全,冷知识长一点(冷知识大全网)
11822023-09-09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我想不通一点,老师为什么会体罚学生难道真的是为学生好还是有别的因素,不建议惩罚孩子的原因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任何老师没有批评学生的权力,这样伤了你家小孩的自尊,你家小孩在学校可以为所欲为,老师要像宝贝一样供着,捧着!
我想不通一点,老师为什么会体罚学生,难道真的是为学生好吗?还是有别的因素?
我也想不通,严师出高徒,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校有校规,等等这些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总有一些白痴,对这些问题就是搞不懂呢?提问题的人,他的父母难道就从来未管过他吗?他的老师从来没有管过他,教育过他,他父母和老师一次没有体罚过他?如果他的父母体罚过他,他怎么没有问一问他的父母为什么要体罚他?
提问题的人,言外之意很清楚,老师体罚学生,不是为学生好,而是有别的因素,别的因素倒底是什么?提问题的人,你能勇敢的靠诉大家,是什么原因,老师为什么一是要体罚学生?难道老师和提问题的人,祖宗八代就有仇恨,现在非要在孩子身上进行报仇?
提问题的人你不认为,这种想法是多么荒谬和可笑吗?
人世间父母爱孩子,对孩子恨铁不成钢,老师和父母想法一样,巴不得学生个个成才,严格要求学生,有时体罚学生,老师和父母心情完成一样,都是为了孩子好,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但是有时候老师的方法有些不当,有的父母管孩子方法有时也有不妥,但是不能因为有时是方法的问题,就说老师,就说父母的不是为了孩子好,就有别的因素。怀疑老师管孩子有别的因素,这种人本身就有因素,就是想借机攻击抹黑老师老师,这是绝对不能客忍的。
尊师重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些攻击抹黑老师的专业户可以关门了。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到来,一定能夠到来!
对于孩子做错了事,老是不改,我建议家长先不要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问题:一、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二、了解孩子老做错事背后的真实原因。三、根据年龄特点和具体事件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讲一个真实案例:
隔壁老王是某单位的部门领导,精明能干、待人谦和,唯独对自家的14岁的儿子毛毛头疼不已。
每次见到儿子,都跟炸了毛的狮子一样,简直判若两人。
在毛毛小的时候,只要做错事,老王就训斥;在孩子越长越大时,老王的吼叫不管用了,就开始上手。因为他信奉“棍棒教育”。
结果呢,在孩子12岁时,父子俩就经常上演“拳击大赛”,大都是一方失败,另一方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
棍棒教育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效,却会给孩子留下长久的阴影。
一、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调皮捣蛋。
还记得,我们对刚生下来的宝宝的印象吗?可爱、好玩,肉肉的额,想摸又不敢摸。就算他从早到晚扯着嗓子哇哇直哭,我们也不会说孩子调皮,只会说孩子是不是不舒服了,得找个医生问问。
现在呢,孩子做错事情了,我们每次以我们的标准来认定他老是不改,就想动手。有没有考虑到孩子为什么不改,是不是心里不舒服,是不是得请教专业人士。
很多人在孩子3岁之前甚至6岁以前做错事的时候,都认为孩子小,不用理他,大了就好。熊孩子就是这样被熊家长养成的。孩子小,真的什么都不懂吗?
几十天的宝宝吃奶粉时,被热的奶粉烫过一次,下次在喝时,就会用嘴巴不停的试。反复几次,直到喝到嘴巴里的奶粉不烫时,才会咕噜咕噜快速吃奶粉。
下面我简述下2-3岁孩子的特点:
思维特点:想象和现实易混淆;把身边的万物都看作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只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
行为特点:不会拿勺子、拿茶杯,但是不愿意接受帮助;喜欢玩玩具,但是不会收拾;不会物品归位等。
二、了解孩子老做错事背后的真实原因
晚上吃饭时,4岁的苗苗将妈妈盛给自己的鱼汤,全部倒给了君子兰。
妈妈一看,辛苦熬了一下午的汤白费了,养了几年的君子兰死了,瞬间火冒三丈,将苗苗痛打了一顿。然后打电话,将苗苗奶奶叫回来了,这么调皮的孩子实在是让人生气,计划送到奶奶家住一段。
这是苗苗一周内浇死的第四盆花了。
在奶奶的安抚下,苗苗哭着说出了背后的原因:“她浇的都是妈妈最喜欢的花草。听妈妈说鱼汤有营养,她想让它们增加点营养,让它们长的快一点,妈妈也会更开心。”
其实孩子在被打第四次后,也没弄明白“妈妈为什么打她”。
听了孩子的话,苗苗妈瞬间抱着孩子,非常自责的哭了起来。
通过这个小事例,大家还觉得孩子只是调皮吗?真的只是屡教不改吗?错在哪呢?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美】珍妮·艾里姆
万幸的是,妈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马上和孩子道了歉。随后在教育孩子当中,妈妈肯定不会依个人想法认定孩子不听话,随意打骂。这是一个觉醒了的妈妈。
三、根据年龄特点和具体事件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对于反复犯错、不知悔改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去学习他的年龄特色,然后去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最后才是采取措施。
比如:一个2岁的孩子,反复扔玩具,在你批评后,绝对是死不悔改。因为他正在度过手臂敏感期,以及通过重复扔东西判定自己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成人不仅不能阻止,还陪着孩子一起安全的扔、有趣味的扔。直至这个敏感期过去,他对这类游戏厌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不可避免,作为父母,有责任帮助他明黑白、知对错。我一般会这样做:
1.在他第一次犯错时,我会找他聊天,告诉他那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做个提醒。比如:人没有到齐,自己去抓饭。
2.关于危险的事情,我会批评他。比如:在火炉子旁走来走去。
3.同一件事情,反复出错,我会冷处理,让他站墙边思考。比如:多次玩水,弄湿衣服。
4.如果出去玩时,多次没有把骑出去的车子骑回来,我会停止他骑车,或者取消他的部分权利,让他付出代价。
5.最后才是动手打,也仅限于打屁股。
管孩子,就是教育孩子,让孩子在鼓励和批评的相互作用中,健康成长。盯着孩子身上的“亮点”,常使用鼓励教育,会让孩子越来越听话,也越来越自信。
使用的多了,会让孩子活在“我最棒”的幻想里,不能连接现实,遇到挫折就过分自责,太脆弱而经不起风雨,没有韧性。
批评教育:在一次考试中,小明考的不好,被妈妈像唐僧念经似的批评了一个周末。下一次,他就会想,我要好好学习,一定不能让妈妈再批评我而错失了出去和小伙伴玩的机会。
他学习的动力因为反复批评而变了。这改变了我们批评他的目的。
因此,批评、惩罚不可多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当孩子一直朝着反方向去走,成人后,他就习惯了迎合,忘了本心。这不是教育的目的。聪明的家长,对孩子往往是鼓励多于批评。
综上所述:孩子做错了事情,打是最快速的解决办法,却治标不治本。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愿我们都能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做智慧父母,科学育儿。北安徒生,南格林,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童话江湖格局。作为正能量的代表,安徒生童话给予了许多孩子最美的童年。然而,当我们一旦做出北XX南XX的分类,南XX的命运就不那么好了。格林童话自1812年第一版出世以来,世人对其评价极低,很多人说,这是一本“连母亲念给女儿听时都会觉得羞愧的故事”,此后格林兄弟一直将《童话》更新到七版,终于成为我们能够看到的样子。但是,作为文学研究的文本,《格林童话》的研究者们却更倾向于研究格林童话的“内幕”诸如性交、怀孕、乱伦等话题,而作为童话的格林,似乎就在一刻消失了。但这毕竟是一本童话,我们把这些内容给小孩子看,真的好么?
而格林呢?他没事干写那么多禁忌的文章做什么?他写童话到底为了什么?我们知道,《格林童话》是由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合作完成的,威廉是一个语言学家我们很容易想通,但作为法学家的雅各布格林又在通话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一切,都要从百年前的一位德国人说起。
一、师门传承
弗里德里希?卡尔?萨维尼,这个出生于18世纪的德国人,尽管现在非法社科领域之外已鲜为人知,在当年,却也一度是法学领域里罗马法、民法、国际法以及法解释学四派的开创者或继承者。今天我们谈及此人,常将其与“历史法学派”相联系。萨维尼认为,法学的发展通常要经历三大阶段,法律首先产生于习惯,在习惯的产生过程中,会逐渐的产生一批以研究习惯的法学家阶层,通过他们的努力,最终会形成法典,而法典则是法律的最高级别。可以说,萨维尼一生的努力都在于编纂他梦想中的《德国民法典》,而他也深深知道,当时的德国还处于习惯法的阶段,因此《德国民法典》的编纂非但不能着急,而且更应当从缓进行。
为此,萨维尼培养了许多特别著名的学生,其中最不孝的恐怕就是我们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他最终并未取得学位证书便离开了萨维尼,而在马克思的后半生,他的无数文章都在黑这个传说中的历史法学派,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界也跟着黑萨维尼,直到80年代初。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下次再说。
萨维尼的高足基本可以分成剑宗和气宗两支,气宗认为,德国要想编成法典,必须要先研究清楚罗马法律,因此他们不断挖掘整理罗马法律留下的遗产。剑宗则认为,我们德国人自然应当钻研我们德国法律,通过对德国习惯法的归纳整理,不必借助罗马法律,依旧可以编成德国民法典。本文的主人公雅各布?格林,便是剑宗的一位大师。
雅各布?格林,1785年出生,1802年在德国马堡大学学习法律,受萨维尼资助于1805年在巴黎研究罗马法源。此后,他于1837年参加当时“哥根廷七君子”一事被驱逐回到德国,同他的哥哥威廉?格林(童话的另一位作者)开始编纂德语词典。格林认为,法律的形成来自于民族精神,在这里,法律、语言、诗歌具有统一性,因此他希望通过整理德国民间的一些习惯,语言等多个方面,为法律的研究奠定基础。在这方面,格林写过他在法学界里最有名的一篇文章《论法律中的诗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对于德国民间习惯法的发掘,在收集整理德国民间习惯风俗神话的故事的时候,也终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副产品,《格林童话》第一版,当然,此后随着《格林童话》名声的越来越大,格林兄弟一个法学家一个语言学家的身份开始逐渐被人淡忘,江湖再无诗意的法律,只有讲童话的格林。
但问题是:法律人能整理出什么好故事?我讲两个,你就知道了。
二、白雪公主、乱伦与恋尸癖。
我们先讲讲第一版里白雪公主的故事吧。曾经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嫁给了国王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王后。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国王看她的眼神越来越不对,她也从被国王的冷落中发现了原来这一切,都始于国王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癖好:娈童。国王并不在意一个女人是否有完美的身材,刚刚发育就好;国王也并不在意一个女人是否拥有峰峦的胸部,才露尖尖角就好;国王也并不在意一个女人是否对他真正的迎合,那种因害怕而发出的颤抖,难道不是每个男人最佳的催情剂?于是国王当王后慢慢成熟之后,他的目光便再也不向王后身边停留,转而寻找新的幼女。
王后看在眼里,暗暗发誓:“我要生出一个孩子,她的肌肤要像血一样白,嘴唇像血一样红,头发像窗框檀木一样黑的孩子……”只要生出一个这样的孩子,那么国王还是会爱我的。果然,一切如皇后所愿,这样的一个孩子终于出生了,人们叫她:白雪公主。
国王开心极了,一点也不在乎王后到底还是没给他生出一个儿子,他赐予王后了很多东西,他像每一个爱极了自己女儿的父亲一样,将自己拥有的一切加倍赐予了这个尚在襁褓中的少女。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谁说不是呢?渐渐的,王后以为,自己又得宠了,在同国王陪伴白雪公主的过程中,王后又焕发出了女性特有的光辉。王后问魔镜:“魔镜魔镜,到底谁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不知趣的魔镜回答说:“当然是王后你了,但是,你女儿白雪公主,还要比你美丽一千倍。”
王后瞬间醒悟,原来,国王疼爱白雪公主,并不完全是因为父女之情!王后想到了国王看女儿的眼神,这哪里是一个父亲看女儿的呢?王后想到了国王抚摸白雪公主的身体,这哪里是父亲对女儿的呢?分明是情人之间的;王后又想到了白雪公主在接受父亲抚摸时的神情,天哪,白雪公主的神态,那种神态,分明是性满足啊!
王后再也难以抑制,她找来一个猎人,让他把白雪公主带到树林里杀掉,然后带回白雪公主的内脏,交给国王吃掉。猎人自然不忍,于是他偷偷的放了白雪公主,带回了动物的内脏冒充白雪公主,交还王后。王后谎称白雪公主被野兽杀死,试图打消国王那龌蹉的念头。
长话短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森林里,也开始过上了性福的生活,王后再一次通过魔镜知道了这一切,她扮作老太婆,通过勒、插和下毒三招,最终让白雪公主死于一枚毒苹果之下。在这里,酒骑风认为,王后在苹果上下的毒是类似于一种蓬发性质的毒药,也就是吃掉的苹果会在白雪公主的嗓子里逐步胀大,最终会让白雪公主休克致死。为什么下文再说。
小矮人们回到家看到白雪公主已然死去,他们愤怒,却也无可奈何。他们同时发现,死去的白雪公主更好看!就这样,公主的尸体躺在一个玻璃棺材中逐步的变臭。而小矮人们,也就守着这具尸体,他们干了些什么呢?
后来,一位有恋尸癖的王子在各处寻找美丽的尸体时偶遇到白雪公主,并最终带走了她。王子每天看着、抚摸着还有你懂得着这具美丽的尸体,正常的王子侍从不干了,他们捶打着尸体的后背,最终让白雪公主将苹果吐了出来,白雪公主复活了。王子却在此时失去了对她的兴趣,但为了满足白雪公主的愿望,他仍然邀请了王后参加自己的婚礼,并在婚礼上宣布了王后的罪状,最终采用“炮烙”之刑对付王后。当然格林不知道纣王发明的这个东西了,但白雪公主还真就这么做了。
王后得到了她应有的惩罚,国王又开始寻找新的少女了,王子也在寻找新的尸体了,而白雪公主呢?也许在成为王后之后,也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吧。
酒骑风按:其实在格林童话第一版问世之前,格林的笔记里,那个最终带走白雪公主尸体的人并非王子,而是他的父亲,也就是国王。也许格林兄弟也觉得这玩意太重口味了吧……于是王子登场了。
三、青蛙王子、契约精神与性幻想
讲个口味淡一点的故事吧,青蛙王子。
从前有个漂亮的公主,尽管她已经十五岁了,但依旧很讨厌自己身边的男人。她一直都认为,那些贵族阶层的人都是吸血鬼,他们肆意征税,随意殴打老百姓甚至还会强迫一些女人和他们发生性行为。在这些讨厌的人里,当然也毫不例外的包括她的父亲。
公主的父亲也曾经一度告诉公主,这些贵族阶层的人们也拥有自己的责任,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是吸血鬼,是蝗虫。但出于叛逆期的少女,又怎么可能听得进去这些话呢?公主的父母很快注意到自己女儿开始发育了,便张罗着要为自己的女儿寻找一个英俊的青年,可惜的是,公主将自己嫁给那些贵族青年当做是一种联姻,是的,和今天无数的少女一样,她所向往的,是那种感天动地的爱情,不受羁绊的自由。
每个求婚的贵族青年都无功而返,公主依旧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爱情故事里不可自拔,当她每每抚摸着自己身体的时候,总是幻想着我们心照不宣的事情。闲暇的时候,公主喜欢把玩一个黄金小球,这个在普通人家不可能出现的玩具,尽管在德语中有着“男性生殖器”的含义,但毕竟是一个玩具,怎么可能因为它拥有一个别样的含义,就被家人禁止把玩呢?
这天,公主又一次在水边把玩着那个黄金小球,一不小心,小球掉在了地上,又滚到了池塘里。公主对着吞噬了小球的池塘也不知道哭了多久,忽然,她听到了一个声音:“小公主,你怎么在哭呀?”公主循声找了许久,发现说话的竟然是一只小青蛙,尽管公主厌恶青蛙的外表,她还是告诉青蛙:“我的小球掉到池塘里了”。
很快,公主和青蛙便达成了关于寻找小球的契约:青蛙帮助公主找回小球,作为交换,公主应当允许青蛙同她同桌吃饭,同杯喝水,同床睡觉。公主心想,等姐姐回到家,谁还会理会你这个丑陋的青蛙呢?于是在青蛙找回小球之后,公主便毫无心理压力的回家了。
却不曾想,公主前脚回家,后脚青蛙便也来到了她的住所,要求履行双方的契约。公主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认为既然你们双方已然签订了契约,那么就应当继续履行,何况对方只是一只青蛙,又会发生什么呢?
就这样,忍着恶心的公主,陪同青蛙一起用餐,一起喝水,当然,他们也一起进入了公主的卧室。据青蛙说,公主的睡姿实在是不雅,一个翻身就可能把它压成一张青蛙。因此它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个更安全的位置——它钻进了公主的乳沟里。尽管时间有如乳沟,躺下来就没有了,但随着青蛙钻入,公主在恶心之外,还是沉浸到了从未有过的性幻想之中,这种幻想叫做:狂野。
但是,当青蛙试图钻入公主的下体时,公主还是毫不留情的将青蛙拎出来,随手甩到了墙上。却在这时,青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床上躺着的一个英俊的青年。他拥有健壮的黑色肌肤、雪白而整齐的牙齿,淡然而不失风度的笑,是的,不同于以往她见过的所有男性。他自称是邻国的贵族,一心向往自由,住在森林里自己制作的屋子之中。是啊,英俊的外表,放荡不羁的内心,又是哪个少女可以抵御的呢?灯熄灭了……
此后,公主便和青蛙王子一起来到了那片森林之中,享受着原始社会的分工带来的自在,比起在家里那种饭来张口的生活,这种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可惜,激情来的快,去的更快,公主渐渐过腻了这样的生活,越来越觉得,这样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再自由的灵魂也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的,可这个青蛙王子,只是永远在写一些永远不会畅销的小说,做着不产生价值工作。而青蛙王子也发现,眼前的这个人,已经不是当初他所认识的那个样子了,他希望把两人生活的故事写成书,愉快的讲给自己的孩子们,但似乎也乏善可陈。
很快,两人爱情的结晶出现了,在孩子眼里,母亲嘴里的父亲是一个没出息、无聊,满脑子幻想而不现实的男人。而父亲嘴里的母亲则是一个不善解人意的女人,只是一株温室里的花朵。就这样,孩子也对婚姻不抱有了任何期待。
童话里说的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最终还是没有发生。两人最终还是在彼此的不满中度过了一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人要由亲密转变成真爱,是需要时间和耐性的。而激情,则是感情里最靠不住的东西。
四、哪里出问题了?
日本作家提幸子和上田加代子拥有一个共同的笔名:桐生操。她们留学巴黎,主攻法国文学和历史,在她们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接触到了第一手格林童话的资料,写成了一本《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于2003年由中国友谊出版社翻译出版,当然,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眼里,这本书太毁三观了,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灰姑娘这些故事在她们的笔下被篡改的是如此之严重,一定会教坏所有的小朋友的,于是这本书刚刚出版,便被全面禁止了。而中国友谊出版社也因为这本书,承担了不小的责任。
我倒是不认为两位作家笔下的书是在篡改《格林童话》,我认为她俩篡改的,只是我们以为的那本《格林童话》而已。回想我小时候看过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那一套近千页被我快翻烂了的那套《格林童话全集》,今天想想,内中并不乏暴力、色情、凶杀、乱伦。这两日与朋友谈及此处,格林童话中的那篇《杜松树》其内容仍然令人悚然。主人公死后化身成了一只只爱唱歌的鸟,歌词是:“我的母亲杀了我,我的父亲吃了我,我的妹妹小玛丽,她捡起了我的骨头,包在绢布里,放在杜松树下。”因此我们今天尽管见到的格林童话是从第七版中翻译过来的,细心的读者仍然可以发现许多重口味的细节。
如本文第一节所述的,其实尽管这一套书被称做格林童话,它由如何是格林兄弟为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所写的呢?不要忘了,雅各布?格林一生的愿望,可是编纂出那个在他生前都未能见到的《德国民法典》,而民间习惯法,则很大程度都是由这些个看似毁三观的故事中凝聚成那个属于德意志的“民族精神”。格林通过一生的努力,都致力于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在学术上,除了这些毁三观的童话之外,还包括一本重要的著作《德意志法律遗产讲稿》,仅就整理这一项工作而言,后人也几乎没有在这方面工作赶超格林的。
有趣的是,格林为什么会把这些少儿不宜的故事当做童话出版呢?
我猜想原因在于,法律人都是重口味,他们常年沉浸在法律的各种案例之中,口味早已和普通人不同,他们言谈之中也多是案件,段子也难离契约精神、杀人放火之案例。也许格林不觉得把这些故事讲给小孩子很毁三观吧。但一般人呢?
最后,谆谆告诫,小孩子,不要看《格林童话》。
关于我想不通一点,老师为什么会体罚学生难道真的是为学生好还是有别的因素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