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喜欢伪造古籍(古籍作假)

佚名- 2023-08-20 16:24:30

古代为什么无人伪造圣旨 古人 你看圣旨上第一个字怎么造假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古人为什么喜欢伪造古籍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不建议轻改古书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千年前的古人可以写出《易经》《道德经》这种著作,而现在却没人可以写
  2. 古人为什么喜欢伪造古籍
  3. 现在还可以找到马王堆未经篡改的《道德经》吗为什么要篡改
  4. 脱绵什么含义

为什么千年前的古人可以写出《易经》《道德经》这种著作,而现在却没人可以写

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琢磨、在思考的问题。

但我一直没有答案,也很清楚不是我这种智商能够明白、能够回答的问题。

看到题主这个问题,还是忍不住说几句。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下我的读书笔记。

在2009年10月11日,我从岳父家得到了一本书《阳宅八卦》。

此书是乾隆十四年仲秋著作,应是1750年,距今已269年。

在得到这本书十年来,我时不时地阅读一下,偶尔也与人交流。

也是因为没有专门请教高人的原因吧,交流的人有些自命半仙,可对于《易经》之类的知识,几乎都是一知半解,没有得到多少教益。也就没有人的解释,超出我的理解。

根据这本书,简单说一下我的理解。

这本书开篇便是《古河图》,说“河中龙马负图,伏羲因之画卦”。

现在一般理解,比较清晰的思想脉络是:《周易》源于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又源于“河图”、“洛书”。

今天所说的《易经》,一般是《周易》,也就是“文王八卦”。

“文王八卦”是伏羲八卦演化而来。

这个说法有一点是不正确的。

《洛书》是大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禹遂因第之,是为九畴。

这是大禹定九州的故事。

就是说《洛书》是在大禹治水时发现的,那咋会是伏羲画八卦的来源呢?

伏羲比大禹早了好多年,恐怕要早几百年吧。

由于年代太久远,缺少相应的资料记载,出现差错,也是很正常的事。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比对一下“伏羲八卦”与“文王八卦”的不同,自己体会其中的奥妙。

在这里,我仅仅说一下伏羲见《河图》,因之画卦的事吧。

抛开神秘的超越人类思维、智慧的东西不说,就以今天的思维推测一下这个事。

上古先贤也在探求世界和宇宙的秘密,他们发觉到处是“金、木、水、火、土”,而且得知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也就是相克相生的。

他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这一关系联系在一起,用一种方式固定下来。

经过几十、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思考、探索,突然有一天,龙马负图出现了,伏羲受到了启发,由此画出了八卦。

我的理解就是:这好比是看到一个奇石带有一些特殊图案、纹理,你想象出了它像一个人、一个动物等等。

伏羲因为脑子里有对世界组成的构想,看到了河图,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得出了一个结论。

在此基础之上,后代哲人大贤,不断完善发展,也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易经》文化。

我理解《道德经》也是这样,老子把对“人与自然”等的关系,具体到了一些规则上,留下了千古至上的经典。

我认为我们不能怀疑、轻视古人的智慧,但也不必厚古薄今。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探索世界和宇宙的秘密,寻找打开他们的密码。

我们感觉,今天的成就,似乎无法超越古人,或者说不如古人伟大。

其实不然,世界在发展,人类的智慧也在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

发展就是在改变,在变化。

但有些东西不一定必然是在优化,很可能也在退化。

比如,地震来了,许多动物会有预感而躲避,但人类就没有这个功能。

而具有这个功能的人,就显得很神奇。

但我认为,远古时代的人类,也具备这样的功能。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地退化,有些个体还会存在返祖现象,也还偶尔具备这些功能。

比如说,有人认为,不断地吹空调,人们的汗腺功能会萎缩,甚至消失。

也就是人类可能将不会再出汗。

汽车坐多了,暂时还不至于不会走路,但肯定的是人类步行、跑步的能力在下降。

同样的道理,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感知,随着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越来越缺乏原始的敏感,心灵感应越来越差。

但是,有些东西在退化,有些东西也在优化。

人类伟大的发现并没有停止,反而是在以加速度发展。

比如,古人能够知道野生的稻子可以种植,这很伟大;

但今天可以进行杂交稻、海水稻的种植。

古人得知一些野草可以治病,但今天发现了青蒿素,拯救了许多患病的人类。

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亦如此。

《易经》也好,《道德经》也罢,尽管是几千年来的经典大作,但最根本的还是在揭示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个工作一直没有停止,是在不断前行中。

之所以感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伟大巨著诞生,我认为:

第一,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认识处在启蒙、初始阶段,认识是粗线条的,网格化的。

不可能太具体,仅仅是在发现、确定基本的规则。

第二,今天的研究,大多局限在这些规则之下,具体化、精细化。

大的规则的变化,不是轻易发现的,或许已经没有改变的可能。

同时,社会科学的发展还不同于自然科学,更容易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

几百万年的原始社会,才进入了私有制社会;

几千年的私有制还在变化改变中,何时会出现高度文明的公有制,依然是未知数。

只有在新的公有制出现以后,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今天的社会科学论断,才能知道哪些才是经典巨著,那些才是伪科学。

今天都是桃花源中人,是很难识得“庐山真面目”的。

巨著或许已经产生,但必须经过历史的沉淀,只能在将来被确知。

不管今天说啥,是不是真正的大作,只有等待历史的检验。

同样的道理,许多伟大的发现,并不是当时就被认可,也得等待历史的检验。

老子是大贤,像龙一样的人物,但在周朝也仅仅是个管理图书的小吏,在今天就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也是个人物了。

但只有孔子对老子顶礼膜拜,别的人并没有对老子很感冒。

也就是关令尹见紫气东来,知道来了大佬,才让老子签名留念。

没想到老子洋洋洒洒五千言,关令尹如获至宝,但真正流传下来也需要了许多年。

现在许多信奉道教老子爷的信徒,有几个知道《道德经》的哪?

求老子爷保佑的人很多,念《道德经》的人却很少。

这就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之处。

至于题主这个问题,我的确回答不了。

啰里啰嗦说这些废话,就是期望有道德、有见识的人能给与指导。

欢迎赐教!

古人为什么喜欢伪造古籍

尚古观念。厚古薄今在中国千年不变,一些文人为了使自己的学说和主张产生影响,受到重视,常假托古人之名著书立说。这种风气秦汉时期尤其盛行,对后世影响很大。

文献补亡。图书的保存在古代一直都是件大事,再加上多是孤本,战乱、火灾、禁书、焚书等无不造成典籍文献的大量损毁亡佚,这也给后世之人带来无限遗憾的同时也促使他们常有寻求遗书之举。于是,便让某些投机之人钻了空子。如秦始皇焚书之后不久又经历楚汉战争,国家典藏的图书文献散亡殆尽。西汉建国时,朝廷藏书不足,便屡次下诏从民间求遗书,于是有人制作伪书欺世盗名,邀赏谋财。这也导致西汉成为中国伪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学术相争。文人相轻,自古皆然,尤其是同时期才名相当的人。为了赶超对方,伪造古书便是常用的一种手段。这种事在战国百家争鸣便已出现,最具代表性的是曹魏时期的王肃伪造《孔子家语》一事。当时,东汉末年的一代经学大师郑玄遍注儒家经典,成为不可逾越一座高峰。王肃对郑玄的观点不甚感冒又想要成一家之言,只能另辟蹊径,但由于缺乏有力的论据,便伪造出了一部《孔子家语》。

伪署作者。这类产生的原因多是有着不可明说的秘密。比如泄愤诽谤他人时,肯定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比如写的比较烂或有伤风化或内容敏感的作品,多数也不加本名;等等。还有种是偷窃他人作品署上自己的名字,也属此类。

好事妄为。谁也不能否认世间总是有一些个性比较独特的人,他们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纯粹是个人爱好,就是要造一些伪书出来,比如张湛造《列子》。杨慎写《杂事秘辛》时,也只是遣兴之作,谁知后世反以为真。而且,这种人在历史长河中,真不在少数。

总之,作伪的原因极为复杂,作伪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这里也就说下大概。下面,咱们便一起来看看那些流传甚广的伪书。因为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已有比较详尽的讲述,以下内容古典君就偷下懒,直接摘录如下:

今将重要之伪书,已定案、未定案、全部伪、部分伪、人名伪、书名伪等,分别总括列表如下。所录限于汉以前书,或托名汉以前书者;其术数、方技等书,虽托名汉以前者,亦不录其未定案者间附鄙见。

(甲)全部伪绝对决定者:(非常确定这本书是伪作)

《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问题起自宋代,到清初完全解决,公认为魏王肃伪撰(这也是古代最大的伪书案)

《古文考经孔安国传》。伪撰人未定

《孔子家语》及《孔丛子》。乾隆中叶问题完全解决,公认为魏王肃伪撰

《阴符经》《六韬》。汉以后人伪撰

《鬻子》《关尹子》《子华子》《文子》《亢仓子》《鹖冠子》《鬼谷子》《于陵子》《尉缭子》。各书著录《汉书·艺文志》者已不可尽信,今本又非《汉志》之旧。大率晋至唐所陆续依托

《老子》的河上公注。晋以后人伪撰

陆贾《新语》,贾谊《新书》。晋以后人伪撰

(乙)全部伪大略决定者:(基本确定这本书是伪作)

《周礼》。此书问题最大,从初出现到今日二千年,争论不决。据现在趋势,则不认为周公制作者居多。大概此趋势愈往后愈明了。应认为汉刘歆杂采战国政书附以己意伪撰

《孝经》。春秋时无“经”之名,大约汉人所撰,托诸孔子、曾子

《晏子春秋》。大约西汉人伪撰

《列子》。此问题发生不久,但多数学者已渐渐公认为晋张湛所伪撰

《吴子》《司马法》。大约西汉人伪撰

《毛诗序》。此亦宋以来宿题。撰人名氏拟议蜂起。今多数学者渐认为后汉卫宏撰,与孔子、子夏、毛公无涉

(丙)全部伪否未决定者:(尚未确定这本书是伪作)

《尚书百篇序》。是否伏生、孔安国时已有,何人所作,完全未决

《古本竹书纪年》及《穆天子传》。古本《纪年》之伪,不待言。但有人谓晋太康汲郡发冢事根本靠不住。如此则此两书纯属晋人伪撰。但我颇信其真

《逸周书》。有人指为伪,但清儒信为真者居多。我虽不认为周初书,但谓非汉以后人撰,其中或有一部分附益则不可知

《申子》《尸子》《慎子》《尹文子》《公孙龙子》。此五书已佚,今存者或不全,或由近人辑出,原书是否本人所作,抑秦汉以后人依托,问题未决

(丁)部分伪绝对决定者:(完全确定这部分内容是伪作)

《老子》中“夫佳兵者不祥”一节。无旧注,是知后人加入

《墨子》中《亲士》《修身》《所染》三篇。后人采儒家言掩饰其书

《庄子》《外篇》《杂篇》之一部分。《内篇》为庄生自作,无同题;《外篇》则后人伪续者甚多;《杂篇》亦间有

《韩非子》中《初见秦篇》。由《战国策》混入

《史记》中记昭、宣、元、成以后之文句。褚少孙至刘歆等多人续入

《楚辞》中之屈原《大招》。汉人摹仿《招魂》而作

(戊)部分伪未决定者:(尚未确定这部分内容是伪作)

《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中之《虞夏书》。二十八篇为孔子时所有,盖无疑。但《虞夏书》是否为虞夏时书,则大有问题,恐是周初或春秋时人所依托

《左传》中释经语。今文学家不承认《左氏》为解释《春秋》之书,谓此部分皆汉人伪托

《论语》二十五篇中后五篇。有人谓汉张禹所窜乱

《史记》中一部分。有人谓刘歆窜改

《荀子》《韩非子》之各一部分。有人谓后人误编

《礼记》及《大戴礼记》之一部分。有人指为汉人伪撰。然两书本题“七十子后学者所记”,其范围包及汉儒,有汉人作不能谓为作伪

(己)撰人名氏及时代错误者:

《易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相传为孔子作。有人攻其非。但原并未题为孔子作,不得遂为后人依托孔子

《仪礼》。相传为周公作,亦后人臆推。大抵应为西周末、春秋初之作

《尔雅》《小尔雅》。后人指为周公作,纯属臆推。大抵为西汉人最集训诂之书

《管子》《商君书》。《汉书·艺文志》题为管仲、商鞅作,乃汉人误推。大抵属战国末年法冢者流所编集

《孙子》十三篇。旧题孙武作,不可信。当是孙膑或战国末年人书

《尚书大传》。旧题伏生作,是否未定,总是西汉经生所著

《山海经》。或言大禹作,伯益作,当然不可信。大约是汉代相传一部古书

各种纬书。自《易乾凿度》以下二十余种,汉儒或指为孔子作,当然不可信,大约是战国末年传下来古代神话书

《周髀算经》。相传周公或商高作,当然不可信。大约是周末或汉初相传古算书

《素问》《难经》。相传黄帝、秦越人作,当然不可信。大约是秦汉间的医书

《越绝书》。旧题子贡作。据原书末篇叙词用隐语自著其名,已知作者为会稽袁康,后汉人

以上各书之真伪及年代,或属前代留下来的宿题,或属清儒发生的新题。清儒经三百年多少人研究讨论的结果,已经解决的十之三四,尚未解决的十之六七。但解决问题固然是学术上一种成绩,提出问题也算一种成绩。清儒在这部分所做的工作也算可观了。

现在还可以找到马王堆未经篡改的《道德经》吗为什么要篡改

《道德经》的原著是找不到的。

有人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一百零三种之多。迄今为止,《道德经》的校订本已达三千多种。《道德经》出现的版本问题,是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甲乙两本帛书《老子》,当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版本最为原始、古朴,可惜只是《道德经》的部分章节。历史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汉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其他重要的版本还有西汉严遵注本、唐代傅奕校古本、唐代刻《道德经》石幢等。

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老子》有两个写本,分别被称为甲本和乙本。甲本字近篆体,文字未避汉高祖刘邦讳,因此推算其抄写年代应在刘邦建国前,即早于公元前195年;乙本为隶体,文字避刘邦讳,但未避汉惠帝刘盈讳,因此推算抄写年代在惠帝登基前,即早于公元前180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距今已两千多年。

在将帛书《老子》与诸本研究比较后,感觉它对我们研究《道德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与郭店楚简以及其他各版本一道,使我们依稀看到《道德经》形成的足迹。比如,它与楚简对我们正确理解通行本第十八章的“案”字,大有帮助。但同其他版本一样,帛书本依然是辗转的传抄本,与“原著”仍有较大距离,如第一章的“同谓玄之又玄”,第七章的“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可以明显看出抄写者的笔误;如第十九章的“绝圣弃智”同样渗透着庄子及其后学的思想。经过整理刊行的传世诸本自然是正途,应该更接近标准的“原著”。

附:

附录五: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释文

说明

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代帛书,其中的《老子》有两个写本分别被称为甲本和乙本。甲本字近篆体,文字未避汉高祖刘邦讳,因此推算其抄写年代应在刘邦建国前,即早于公元前195年;乙本为隶体,文字避刘邦讳,但未避汉惠帝刘盈讳,因此推算抄写年代在惠帝登基前,即早于公元前180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距今已两千多年。

在将帛书《老子》与诸本研究比较后,感觉它对我们研究《道德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与郭店楚简以及其他各版本一道,使我们依稀看到《道德经》形成的足迹。比如,它与楚简对我们正确理解通行本第十八章的“案”字,大有帮助。但同其他版本一样,帛书本依然是辗转的传抄本,与“原著”仍有较大距离,如第一章的“同谓玄之又玄”,第七章的“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可以明显看出抄写者的笔误;如第十九章的“绝圣弃智”同样渗透着庄子及其后学的思想。经过整理刊行的传世诸本自然是正途,应该更接近标准的“原著”。

帛书《老子》甲本和乙本均为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整理,兹对照1976年版排印本校对后将帛书《老子》甲乙本附录于下。

本人对所附释文参照其王弼通行本进行了分段处理,对文字虽未改动,但对整理小组加的部分标点进行了改动。附录对整理小组注释的内容没有收录。参照乙本分别将甲乙本分成“德经”和“道经”两部分,并保留了乙本篇尾标有的《道》和《德》的篇题说明。附录尊重整理小组原排列顺序,为便于对照,分段后用楷体字标出了该段文字与通行本对应的章号。帛书甲本用圆点作分章号,但已残缺,无法全部复原,只对整理小组认定的圆点予以保留。由于打字输入法系统局限,对文本中的生疏怪僻字无法保留;为避免生疏怪僻字的出现,方便阅读比较,对古籍中经常出现的可以通假的字未作改动,但对不常见的通假和原文本中的错字,认同整理小组观点的,直接用通行字予以代替,用()括上;帛书本中抹去或未写全的废字用◎代替;帛书本残缺部分,按所缺少字数据它本补足:首先是甲乙本互补,主要是用乙本补甲本;两本都缺或字数有出入的用传世诸本补入,补入文字用【】标示。

帛书《老子》甲本释文

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第三十八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曰】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第三十九章)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第四十章)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第四十三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窘);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炳。(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四十六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第四十七章)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第四十八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第四十九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第五十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第五十二章)

·使我(挈)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货【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第五十三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第五十四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五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五十六章)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其政闵闵,其邦屯屯】;其(政)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曜】。(第五十八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第五十九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六十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故大邦者宜】为下。(第六十一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第六十二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第六十三章)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六十四章)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第六十五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第六十六章)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第八十一章)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细久矣。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第六十七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第六十八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矣。(祸)莫于(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第六十九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第七十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第七十一章)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第七十二章)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畏)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第七十四章)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巠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巠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第七十五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艹恒>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第七十六章)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惟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第七十七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第七十九章)

道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第二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三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挫)其,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第四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第五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第六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殖)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之□,□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第十章)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第十三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四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氵莊>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第十五章)

至虚极也,守(静)表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怠。(第十六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第十八章)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第二十一章)

炊者不立,自(示)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示),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第二十四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重】为巠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甾重,(虽)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巠于天下?巠则失本,(躁)则失君。(第二十六章)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忡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妙)要。(第二十七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第二十八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第二十九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朸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蚤已。(第三十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三十一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第三十二章)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第三十三章)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第三十四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第三十五章)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第三十七章)

帛书《老子》乙本释文

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第三十八章)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至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第三十九章)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第四十章)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称也。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第四十三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大成如缺,其用不敝;大】盈如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辩如讷;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知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四十六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鲜。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第四十七章)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将欲】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第四十八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第四十九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兵革。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第五十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齐其【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第五十二章)

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杅。【盗杅】,非【道】也。(第五十三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脩之身,其德乃真;脩之家,其德有余;脩之乡,其德乃长;脩之国,其德乃(丰);脩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第五十四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虫蛇弗(螫),据鸟(猛)兽弗捕,骨筋弱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第五十五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也,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害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五十六章)

以正之(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国家滋】昏;【人多知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其(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蚤服。蚤(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第五十九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六十章)

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国者不【过】欲并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各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第六十一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第六十二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第六十三章)

【其安也易持,其未兆也易谋,其脆也易判,其微也易散。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千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故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六十四章)

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夫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国,国之贼也;以不知知国,国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也,乃至大顺。(第六十五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不【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第六十六章)

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第八十一章)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第六十七章)

故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第六十八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而(哀)者(胜)【矣】。(第六十九章)

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夫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第七十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第七十一章)

民之不畏畏(威),则大畏(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第七十二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弗召而自来,(战)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

若民恒且◎不畏死,若何以杀(惧)之也!使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则希不伤其手。(第七十四章)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第七十五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骨恒>(伸)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兢。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第七十六章)

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夫孰能(有)余而【有以】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第七十七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是故(圣)人之言云曰: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

《德》三千卅一。

道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第二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三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第四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第五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第六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允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脩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第十章)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第十二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第十三章)

视之而弗见,【命】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命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命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命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四章)

古之□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氵莊>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葆此道【者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第十五章)

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知慧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国家(昏)乱,安有贞臣!(第十八章)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

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闽闽呵!(忽)呵,其若海;(恍)呵,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门(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又(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窈)呵冥呵,其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第二十一章)

炊者不立,自(示)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示),故章;不自见也,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第二十四章)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远其甾重,虽有环(馆),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第二十六章)

善行者无达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曳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妙)要。(第二十七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第二十八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隋随,或热或<石坐>,或陪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第二十九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第三十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木龙>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而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而以丧礼处之。(第三十一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第三十二章)

知人者知也,自知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第三十三章)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命(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第三十四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第三十五章)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第三十七章)

《道》二千四百廿六。

脱绵什么含义

tuō

离开,落掉:脱产。脱发(f?)。脱节。脱离。脱落。脱贫(摆脱贫困)。脱稿(完成著作)。脱手。摆脱。挣脱。临阵逃脱。

遗漏:脱漏。脱误。脱文(因抄刊古书而误脱的字。亦称“夺文”)。

取下,除去:脱下。脱帽。脱氧。脱脂。脱胎换骨。

倘若,或许:脱有不测。

轻慢:脱略(放任,不拘束)。脱易(轻率,不讲究礼貌)。轻脱(轻率,不持重,放荡)。

绵字的含义:绵字的拼音是mián,康熙字典笔画为14画,部首是纟,指延续、连续、缠绕等;也指草木茂盛美好的样子,如绵芊。绵字的五行为水,用作人名意指好运连连、生生不息之义;名字印象是爱学习、诚实、爱、善良、宽容、谦虚、谨慎、乐观、幽默、信仰。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古人为什么喜欢伪造古籍和为什么不建议轻改古书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古籍纸张知多少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66688897.com/12/98434.html
上一篇:口罩折痕向上是假的吗
下一篇:口袋觉醒电猫值得养吗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