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蒙古包是什么意思(蒙古包网络用词)
6952023-08-26
大家好,关于网络用语蒙古包是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蒙古包冷知识介绍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在来内蒙旅游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些蒙古族的禁忌,如果你因不清楚而触犯(去其它地方也应该如此),就会引起当地人的极度不满,尤其是那些真正的游牧民族后裔,嘴上可能不说什么,心里是不会那你当朋友的,这些禁忌也是很容易遵守,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和细节,由己及人就能理解了,岂不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意思,别人到我们家里不讲卫生也会让我们讨厌吧,希望我们都做一个不让人讨厌的人。到内蒙旅游没人乱丢垃圾。
第一禁忌是蒙古族崇拜火,所以人们进入蒙古包后,轻易不要动火就行了,具体什么烤鞋、烤脚、用刀插火或者从火上迈过等不一而足,总之就是尊重火就行了,其实我们在汉民族也是不允许玩火的,不是有句“玩火自焚”吗?就是警告我们的;
第二忌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一切污染水源的行为,主要是因为草原干旱缺水,牧民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保持是我们的责任,保持也是我们的义务。
第三忌在草原上遇见牛羊马群,不管是汽车还是行人都要绕着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行,也不要鸣笛和驱赶,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牲畜主人的不尊重。
第四忌就是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和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其实汉人家庭也如此,如果发现主人冷待客人,最好先问一下,对于那些不知情的人,他们还是很宽容的。
“内蒙古文化”不仅仅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十分之一,把“内蒙古文化”与“草原文化”划等号是偏激的和片面的,如果仅仅把“内蒙古文化”等同于“草原文化”,那么,你只见到“内蒙古文化”的十分之一,那就太遗憾了。全面研究和弘扬以草原文化为主体的“内蒙古文化”,至少包含“十大文化体系”。
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马头琴
蒙古语称为“绰尔”,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其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马头琴的重要性已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器乐功能,成为蒙古族音乐艺术的代表性符号和象征。
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那达慕”的汉语意思是娱乐或游戏,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是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蒙古族的传统节庆活动。那达慕在蒙古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喇嘛会焚香点灯,诵经念佛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可以消除灾难。
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成吉思汗
名铁木真(1162—1227),于1206年春天建国称帝,成为大蒙古汗国开国可汗,为大元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吉思汗倾其毕生精力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完成了蒙古民族的统一大业,千百年来,被蒙古人民视为自己的伟大祖先而深受敬仰。
蒙古头饰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衣冠之国”的美称。蒙古族在头饰上十分讲究,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的妇女使用的头饰不一样,她们喜欢用红珊瑚、玛瑙、绿松石来作装饰。因此蒙古族头饰的种类丰富多样,且各具特色。
蒙古文
是用来书写蒙古语的拼音文字,创制于13世纪。蒙古文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竖写文字之一,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和历史传统。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浸透着蒙古人的深厚感情,成为蒙古族文化及其生命力的重要象征。
敖包
亦称“鄂博”,是蒙古语,意即“堆子”或“包”,是一种用石头、柳条、树木、草皮等天然材料构建的圆锥形祭祀载体。祭祀形式大致分为“红祭”、“白祭”、“玉祭”、“火祭”等几种。祭敖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祭奉天、地和祖先,期盼迎来一个风调雨顺、五畜兴旺、国泰民安的美好年景,蕴含着草原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天人相谐”的生态理念和美好愿景。
蒙古马
原产于蒙古高原,虽然体形矮小,但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优良的战用马匹。在牧人心目中,蒙古马文化是一种技能体系、知识体系、审美体系、信仰体系,是草原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我们干事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
蒙药蒙医
蒙药蒙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人民长期同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并吸收藏医、汉医经验逐渐形成的。早年蒙古汗国建立前,就有本族的药剂和疗法。蒙古医学有多种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蒙药与中药相似,以草药为主,是多种草药研成药末制成的。治病多用成药,并总结出饮食疗、炙疗、罨疗,瑟博素疗、皮疗、温泉疗、针刺放血疗、按摩疗等方法。蒙古族医学家和药学家还写出一批医药著作,如《饮膳正要》、《方海》、《蒙药正典》、《蒙医药选编》、《普济杂方》
从俗名来看,许多地方的农牧民至今仍将生长在荒漠区叶粗壮而长、颜色稍绿的蒙古韭叫水葱。《本草纲目》中,不但对蒙古韭的得名,生存环境,形态特征、食性做了详细的记叙,而且对蒙古韭的药性和药用功效做了较为科学的考证。
每年的5月份一过,随着雨季的到来,草原上会长出一种野草,形状像韭菜,但比韭菜细,是戈壁上牛羊最爱吃的草,但草原上的牧民说,这叫蒙古韭又叫沙葱。中国人民对蒙古韭认识较早,最初的研究要追溯到明代,中药学家李时珍在其药学宝典《本草纲目》中有详细的记载,不过他称蒙古韭为茗葱,其实,茗葱就是蒙古韭。
从俗名来看,许多地方的农牧民至今仍将生长在荒漠区叶粗壮而长、颜色稍绿的蒙古韭叫水葱。《本草纲目》中,不但对蒙古韭的得名,生存环境,形态特征、食性做了详细的记叙,而且对蒙古韭的药性和药用功效做了较为科学的考证。
在中国蒙古族诗人创作的诗歌里,葱属植物往往在赞美家乡、叙述自然环境时出现,其中就包括蒙古韭。在蒙古人的生存环境里,这些葱属植物成为了一种标志和象征,在中国蒙古人的心里,葱属植物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从传统知识的角度看,诗人们比较了解常见的葱属植物,具备一定的传统植物学知识。
比如说民歌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在蒙古族民歌中也有蒙古韭出现。不同地区民歌中所出现的种类与葱属植物分布区大体吻合。在《阿拉善民歌》中出现了蒙古韭。
由此可见,蒙古韭蕴含着很深刻的文化内涵,而这些文化内涵又无不体现了蒙古韭其丰富精彩的人文历史。
韭菜花原来是因为它才闻名于世的!
传说,元朝世祖忽必烈手下大将苏尼特领主吉鲁根巴特在征服中原的时候,带回了一位汉族姑娘,住在苏尼特草原。吉鲁根巴特非常宠爱这位汉家女,给予她很多奇珍异宝。奈何汉家女过不惯草原生活,吃不惯羊肉的膻味,非常怀念中原。
有一天,她跑到了沙漠深处,看着天上的白云蓝天,思念远方的家乡。无意中,她发现了沙漠里面的一种植物,类似中原的葱。汉家女误以为是葱,感激上苍赐来神物,聊慰她的思乡之情。
汉家女把蒙古韭带回了蒙古包,请蒙古厨子将蒙古韭和她带来的腐乳、芝麻酱调在了一起,蘸着煮羊肉吃,味道美味独特,蒙古韭完全淹没了羊肉的膻味。因为蒙古韭仅靠外表的一层皮来存留水分,非常难保存。蒙古厨子就腌制蒙古韭,做成类似韭菜花一样的酱,吃的时候和腐乳、芝麻酱拌在一起。
这种来自苏尼特草原的涮羊肉吃法,逐渐传入了蒙古王庭,成为了忽必烈远行征战必备食品。涮羊肉随着元朝的昌盛,流入了中原,并闻名全世界。因为蒙古韭产量极低,而且只有蒙古的沙漠里面才有,蒙古韭酱就逐渐被韭菜花酱取代,成为了著名的涮羊肉三主料。
涮羊肉没了它真的不行!
蒙古韭浓郁清香,甜、咸、辣味俱佳,脆嫩味美,鲜香扑鼻,可口的特点。食之能生津开胃,增强食欲,促进消化。传说它的来源与元世祖忽必烈有着莫大的关系。据传,元世祖忽必烈在一次南侵时竟连续打了七天败仗。后来退却到一座山谷中,因无粮无米,军士们战斗力溃乏,在这危急的情况下,忽必烈唤来大将军哈密史,要他带人马到山上去捕捉飞禽走兽,暂解军中饥荒之苦。
大将军哈密史领命亲自带领人马,跑遍了许多山峦,也没找到猎物。只因这里不仅石头多而且树木少,藏不了任何动物。即使有少量的野鸡山兔,也早被士兵们捕捉吃了,找了三天三夜还是无所获取,可真让哈密史着急了。他知道忽必烈的脾气,没有捉到野物回去是无法交差的。
于是他就想出替代办法,下命两名随从火速回草原捉几头羊来。随从得令后不敢怠慢,日夜兼程,急驰赶回草原,捉来四头肥羊,交给哈密史大将军。复命的哈密史将羊献给忽必烈。忽必烈很高兴,急令随军厨师赶快弄熟了吃。这时军中上下全都急不可待地等着呢。一连几次派人去催,忽必烈还是不见吃的上来,他便大步走到厨房。
原来活羊已经杀死,皮也剥离干净,厨师们正在用刀砍骨切肉。忽必烈向来性情急躁,哪能见人们如此慢动作。再则饥肠作响,实在不是滋味。他便从厨师手里拿过刀来,快速切下一二十块羊肉片,竟自往铁锅沸水中一丢,顺便用勺子捞出来,顿觉羊肉的香味直扑脸面。他也不管旁边众人如何看待,这位首领大口大口吃了起来。也许饥饿久了,此时备感味美可口,十二分地满足。
后来忽必烈南侵大胜,登上了元朝开国皇帝的宝座。一日突想起军中旧事,他下令宫廷御厨如法炮制当时的美味羊馔。御厨明白饥饿时才感到味道特别鲜美。眼下是每日三餐都是山珍海味,遍天下的美味都吃腻了,再吃那种羊肉片还会有什么味道,要弄不好只恐怕连自己的脑袋都难保住。
后来,偶然间厨师在沙漠中发现了一种长得特别像中原专门用来做饭提味儿的韭菜。厨师喜出望外,将这种沙漠中发现的蔬菜作成作料,蘸着尝尝了,特别的美味。于是,厨师们将羊肉精心切成特薄的片,在开水中烫熟后,拌上这道鲜美的作料,献给皇帝。到底好原料加上好调料起作用,忽必烈吃了,也还觉得味道鲜美,便问厨师这道菜有什么名称。
进膳老厨师想了想,答道:“这叫做‘涮羊肉’,不知我主还满意吗?”太祖点头称是。此后这道美味又从宫廷传到了民间,“涮羊肉”终于成为我国美食苑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而那道味道鲜美的作料则被叫作蒙古韭,直到如今,依然有很多人习惯用它涮羊肉吃。
通过学习蒙古韭的人文历史方可知蒙古韭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内蒙古地区的文明程度,也可以证明历史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它往往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
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由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其中除汉族为主流以外,蒙古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巨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蒙古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这一点来了解蒙古韭的人文历史对我们来说也是极有意义的。
网络用语“蒙古包”是指一种网络文化现象,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和言论类似于蒙古包一样简陋、粗糙、原始和野蛮。
这个词汇源于蒙古包这种传统的蒙古族居住形式,蒙古包是一种简单的圆顶帐篷,由于其简陋的结构和原始的外观,因此被用来形容某些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和言论。
在网络上,蒙古包通常指那些言辞粗鄙、语言不文明、行为粗野、思维简单、逻辑混乱、缺乏基本的常识和素质的人。这些人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喜欢恶意攻击和挑衅他人,甚至会使用不当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还会给其他网民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伤害。
针对蒙古包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加以遏制和纠正。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网络素质教育,提高网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让他们明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并不等于无限制。其次,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机制,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和管理,对于那些恶意攻击、造谣诽谤、侮辱他人的行为,应该及时予以制止和惩处。最后,我们应该积极引导网络舆论,让正能量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让网络成为一个和谐、健康、积极的交流平台。
总之,蒙古包现象是网络文化中的一种负面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加以遏制和纠正。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让网络成为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积极的交流平台。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