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冷知识网站推荐 汽车冷知识大全集
12422023-09-09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骑一师与陆战一师谁厉害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骑一师与陆战一师谁厉害的知识,包括陆战一师为什么这么强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942年8月,自美军攻占瓜达卡纳尔岛(以下简称:瓜岛)机场,日军反应还是比较迅速的,无论是在空中还是海上,都表现出势在必得的架势。然而,飞机和舰炮不能“上刺刀”,只有夺取岛上机场,才能体现日军对瓜岛的控制。
特别是美军运输船队遭到三川军一的偷袭,损失8艘护航舰艇后匆忙撤离,这让日本人对夺回瓜岛充满了信心。与此同时,孤零零地留在岛上的陆战一师,该如何面对日军陆、海、空立体式的进攻?师长范德格里夫特心中并没有多少底气。
“恐日症”是美军官兵的普遍反映,但他并不以为然。自从支援舰队撤离后,固守瓜岛机场的美军陆战一师,不仅要躲避飞机的轰炸,还要忍受着日军舰炮的轰击。对刚参战不久的官兵们来说,他们更担心日军攻上阵地。因为从美国到瓜岛的一路上,听到的都是,日军的战斗力如何强悍。
师长范德格里夫特,很清楚部下的担心,他们患上了“恐日症”。但作为一位有着33年军龄的职业军人,他相信只要打一仗,这个“病”很快就能治好。眼下需要做的是如何做好保卫瓜岛的亨德森机场?如何坚定大家作战的信心?
首先,将运上岛的物资安置好。既然是孤军作战,就要未雨绸缪,做长久打算,本就不多的物资能否安全,成为继续作战的关键。同时,将坦克和火炮集中在防区中央,既减少日军的炮火威胁,又能发挥集中火力的优势。
其次,以机场为中心,建立防御圈。在防线上梯次设立了2-3条防御阵地,并留出相当一部分预备队,以备不时之需。他每天督促部队构筑永备工事,对任何一个可能成为战场的“点”,范德格里夫特都亲自到场指导,加强防御。
更重要的是,利用岛上机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范德格里夫特不断地要求上级紧急支援,补充更多的部队和补给。让他高兴的是,59架战斗机和轰炸机,以及部分地勤人员登岛,加强了岛上防务。此时的亨德森机场成了永备机场。
有了飞机,岛上的美军底气足了许多。更提气的是,自从有了飞机,日军再也不敢在白天用舰炮对美军轰击了,就连运输部队和物资都只能在晚上进行。由于机场四周长满了仙人掌,美军士兵亲切地称呼他们为“仙人掌航空队”。
信心满满的日军也在做着准备,根本没有把美军看在眼里。在日本,陆军与海军向来是“水火不容”、争功、抢功是他们“乐此不彼”的事情。特别是不久前海军在瓜岛附近取得了重大战果,一时间成为日本国内的热点新闻。这让陆军心里“不爽”,誓要将美军赶出瓜岛不可,让海军看看陆军的强大。
按理说,有这样的士气和自信是挺好的,但自以为是、盲目的自信就是自负了,以至于想当然的认为,岛上的美军不会超过2000人(实际美军有16000人),甚至在大部队没有集结完毕前,不足1000人的一木支队就发起了进攻。
这个一木支队曾是挑起“卢沟桥事变”首当其冲的部队,从中国战场到东南亚没有吃过败仗,十分骄横。18日夜,这股日军在一木大佐的带领下,不费一枪一弹登陆瓜岛后,为了抢得头功,不等后续部队,迅速向机场扑去。
得知日军登岛后,范德格里夫特十分的困惑和生气。在他看来,尽管日军蔑视美军的战斗力,也不能这么自信吧,千把人的兵力就敢挑战两个加强团。好吧,这股日军必须全歼,让他们有来无回,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
他一面命令“仙人掌航空队”升空,寻找日军的集结地并发起空中打击;一面让坦克、装甲营做好机动准备,随时支援。当一片明晃晃的“三八大盖”的刺刀,出现在丛林尽头时,日军高喊着:“万岁”,开始冲锋。
日军冲到离美军阵地50米时,依然未见美军还击,顿时更加兴奋,也不讲究战斗队形了,拼命似的向前冲。就在这时,美军阵地上的枪、炮声大作,机枪手根本不用瞄准,成片的日军倒下,没死的开始向后跑,退回丛林。
清醒过来的一木大佐,重新组织兵力,再次发起进攻。陆战队员们总算见识了日军的战斗力,只会扎堆冲锋,根本不可怕。于是,越战越勇,范德格里夫特命令坦克部队迂回包围,前沿部队在飞机的配合下,发起了反冲锋,一举歼灭了一木支队。
这下,美、日双方都意识到了瓜岛的严重性。1942年8月,不足1000人的一木支队,贸然向瓜岛的美军发动攻击,只有少数人跳入海水或躲入丛林活了下来,可谓是全军覆没。这下,日本人才意识到,瓜岛上的美军绝非小股部队,决定加大兵力投入,趁其立足未稳,尽快夺回瓜岛。
日军的不断地增兵,也让尼米兹意识到瓜岛的战略地位高,必须力保。一面不断向瓜岛派驻飞机,一面命令弗莱彻的第61特混编队赶赴增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也想借机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洗刷“中途岛海战”的耻辱。
然而,他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本来是掩护增援部队登陆瓜岛,但他不好好的掩护,丢下战斗力不高的增援部队,去攻击美国的航母编队。不仅损失一艘航母和大批飞行员,而且因为增援部队失去了空中掩护,增援瓜岛的计划也未完成。
不甘心的日本人,在美军飞机的打击下,陆续向瓜岛增派了3000人,分三路向亨德森机场进攻。对日军作战模式已经熟知的陆战队员们,此时已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了,对付日军既不胆怯、慌乱,又知道如何大量的杀伤日军。
这次,日军“学聪明”了,在炮火轰击过后,一改过去万岁冲锋的模式,而是匍匐前进,悄悄地向美军阵地摸去。等待日军冲锋的美军很是纳闷,不放心地打出一颗照明弹后,密密麻麻的日军已经爬到了阵地前沿,顿时双方厮杀在一起,美军第一道阵地丢失。
范德格里夫特立刻组织师预备队,发起反冲锋,在交叉火力的打击下,日军退入丛林。让美军没有想到的是,被“打疯”的日军,居然在大白天发起了万岁冲锋,陆战队员们目瞪口呆,随即以猛烈的火力“回敬”这些不要命的家伙。
日军死伤无数,全线再次崩溃,落花流水般的退回丛林。得知陆战一师再次胜利,尼米兹向范德格里夫特发去了嘉奖电,鼓励再接再厉。当然,通过与日军作战,陆战队一扫过去的“恐日症”,成为日本人怎么啃也啃不动的“硬骨头”。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当孤立无援,没有了依靠的时候,人的求生本能和潜能是很大的,也就没有了“不会做”这回事,反而精神百倍、勇往直前。陆战一师,就是这样锻炼成为美军一支响当当的部队。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美国海军陆战队陆战一师更厉害,这个是我军在朝鲜战争上通过血与火得出来的结论,骑一师在二战中主要是在欧洲战场跟德国人打,而陆战一师的对手是毫无人性的日本鬼子,就是靠硬拼硬打出来的,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陆战一师也是唯一一个保持基本建制在我军包围圈中突围的
因为我军步兵的穿插迂回战术只有我军能做到,其他国家的步兵就算想要学习模仿也没有这个能力。简单来说穿插迂回战术就是从战场侧翼以极快的速度穿插或迂回到敌人后方,占据要害地形对敌形成夹击或包围之势。
这样看,穿插迂回战术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明的战术,如果部队机械化程度高,可以很轻松地实现。但我军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装备简陋,别说机械化了,就算普通的枪支弹药在后勤困难的时候都不一定够用,所以我军的穿插迂回都是靠着战士们的双腿实现的,所以才会备受推崇。
而对我军的穿插迂回战术最有感触的莫过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悍然出兵干涉朝鲜半岛的“联军”了。
手绘最简单的穿插战术
三所里穿插38军在入朝后的第一战就因为情报、交通等因素而出师不利,不仅军长梁兴初被彭老总狠批了一顿,38军上上下下也感觉丢人。作为四野的主力,这样的失利对38军来说打击是很大的,要说他们心中没憋着一股火那是不可能的,他们都希望再通过一场战斗来证明自己的王牌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这个机会没有让他们等太久,1950年11月27日傍晚,38军113师师长江潮接到军队命令,让他们务必在第二天早上8点前穿插至三所里并占领这里,切断敌军向南逃跑的路线。如果战术成功,志愿军对敌人就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可见三所里这个地方的重要性。
113师穿插路线
此时113师驻地距离三所里的直线距离有72.5公里,而他们只有不到14个小时的时间,这里很多朋友说14个小时走72.5公里也不是什么太难以完成的任务,平均下来一个小时也就5公里多,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是直线距离72.5公里,事实上由于地形因素就不可能允许113师走直线,而且途中113师还将翻越一座海拔1250米的长安峰,所以这个距离肯定大于72.5公里。其次是此时的38军正在猛攻德川,113师自然也在战斗序列当中,所以他们并不是一支精力充沛,休息充分的部队,而是一支刚经历过大战的疲劳之师。
再次就是113师穿插到三所里并不是去旅游观光的,他们是去阻敌的,所以就算为了赶时间轻装出发,负重也不会低,尤其是炮兵部队。最后,一路上也并非太平,113师先后5次遭遇了从前线溃逃下来的南朝鲜伪军,所以战斗在所难免,这又会耽误不少时间。
从上面的种种困难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113师全体指战员没有丝毫犹豫,因为这是一个证明他们的好机会,所以连饭都来不及吃上一口就出发了。一路上正如上述所说,113师的一些战士因为体力不济倒下了,遭遇了南朝鲜伪军,113师也边打边前进,丝毫不敢耽误时间,饶是如此,113师穿插到位并占领三所里时天也已经大亮,距离预定的时间也仅仅提前了5分钟。
伟大的志愿军战士
而就在5分钟后,南逃的敌人就乘着各种机械化交通工具来到了三所里前,并与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的113师展开了激战。最终因为38军113师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敌人遭到我军重创。
而113师之所以会接到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是因为敌人此前已经察觉到了志愿军的意图并开始难逃。113师开始穿插的同时,敌人也从一个比113师驻地更近的龙源里乘坐机械化工具难逃。
当然,敌人也知道三所里的重要,但他们更知道此时距离三所里最近的志愿军部队在哪,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相信志愿军可以比他们先到三所里,于是一路边逃边休息,结果汽车轮子没有跑过我们志愿军的双腿,被113师率先占领了三所里这处要地,最终被重创。
由此可见,我军的穿插迂回战术只有像我们这些拥有极高战斗素养绝对令行禁止的英雄能做到,要换做其他军队,就算指挥官有这样的想法,估计也不敢下这个的命令。
就这?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抗美援朝战争的初期,敌人在我军的各种穿插迂回中一次又一次吃亏,要说心中没点想法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既然志愿军战士凭借双腿都可以一次次成功创造奇迹,那么他们这些机械化程度极高的部队为什么不可以?
1951年5月21日,由于后勤补给困难,敌人头目李奇微也颇为狡猾等因素,彭老总不得不对前线部队下达了全线北撤的命令,李奇微见势觉得将志愿军全歼于“三八线”以南的机会来了,于是也在同一时间下达了反攻的命令。
李奇微这个人并不简单,能被彭老总重视,可见其军事素养还是极高的。所以他虽然下达了反攻的命令,但也并不是一味地向北推进,这样的话并不能实现他要将志愿军全歼的目的,于是想到了我军的穿插战术。
李奇微
越想李奇微越是兴奋,他看着地图上的铁原,如果他能前出一支奇兵穿插到铁原并占领这里,那么志愿军北撤的路线也将被他切断,而且铁原这个地方极为特殊,不仅是一处交通要道,还是志愿军的后勤中转要地,如果计划成功,那么李奇微不仅可以切断志愿军北撤路线,还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将没有来得及撤回“三八线”以北的志愿军困死在南方,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好谋划。
想到就做,在李奇微看来,志愿军凭借双腿都能屡屡穿插成功给他们带来沉重的打击,他拥有全世界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队,想要实现这样的穿插应该更为轻松。于是他命令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执行这一命令。
就这样,一的效仿志愿军穿插战术的计划开始实施了,一开始确实如李奇微计划的一样,他们凭借机械化部队很轻易就穿插到了铁原,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的完美,接下来只需要用他们的飞机、坦克、大炮将铁原变成一片火海并占领就可以实现这一战术目的了,这也正是他们所擅长的。
然而他李奇微能想到的,彭老总又怎么可能想不到,傅崇碧将军的63军临危受命坚守铁原,为前线志愿军北撤争取时间。这位儒将并没有辜负彭老总和人民的信任,在铁原阻敌12个昼夜,尽管自身损失惨重,但成功扼杀了李奇微穿插占领铁原并全歼“三八线”以南志愿军的企图。
铁原阻击战
李奇微和范弗里特始终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他们不计代价对铁原志愿军各个阵地狂轰滥炸了12天始终不能占领铁原,明明穿插战术已经成功了啊。
只能说李奇微只学到了志愿军穿插迂回战术的皮毛,真正的精锐他并没有学到,那就是我军那种能不畏强敌一往无前的气势,能克服一切困难的战斗意志。他们过分依赖能给他们提供强大火力的飞机、坦克和大炮,忘了决定一场战争胜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
他们以往的战斗都是几轮轰炸加炮击后,利用坦克掩护,步兵对阵地发起冲锋,这样的战法让他们几乎没有怎么遇到过抵抗,无往不利让他们但凡遇到一点抵抗就会瞬间溃败下来。用曹刿论战的说法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他们这种一次攻不下来,几次还是攻不下来,士兵的士气只会越来越低,最终彻底的失败,这就是李奇微穿插的奇兵并没能起到奇效的原因之一。
钱多就是好
结语我军的穿插迂回战术在历史上确实备受其他国家的推崇,就算是到了今天都还有不少国家在进行研究,然而就像麻花一开始说的那样,这样的穿插战术其实并没有多么高明,李奇微就曾有样学样,只要时机适合都是可以运用的,真正厉害的其实还是在于我军指挥员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在关键时候能做到直插敌人要害。而其他国家之所以一直在研究,麻花认为他们不过是不愿意承认他们的士兵在战斗意志上不如我军的现实。
美国陆军的精锐都能实行空降,尤其77和101空降师,海军陆战队以轻武器为主,肯定单独战力数量比不上空降兵。但陆战队有海军航空兵和舰炮的配合。我国的精锐38军能全部空降,而海军陆战队。。。应该说不强,毕竟国策是防御。那个是抢滩用的。
关于本次骑一师与陆战一师谁厉害和陆战一师为什么这么强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