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都一词的出处(陪都的拼音)
8432023-08-24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陪都一词的出处,中国为什么不设陪都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陪都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备胎。要说在世界历史上,什么人最聪明有才智,我们的老祖宗绝对算上一号。早在新石器时代,距离我们五千年前的炎黄时期就有了陪都一说。史料记载:炎帝时期,都城在陈,另外设陪都曲阜,也是孔子的家乡。黄帝都城在轩辕丘(河南新郑),另设陪都涿鹿。涿鹿故城,亦称轩辕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50米处。据《史记》记载,黄帝杀死蚩尤,服炎帝后,“邑于涿鹿之阿”即建都城于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
炎黄时期条件还不是很好,所建陪都也十分简陋。真正的高大上的陪都,是西周陪都洛阳。(当时西周都城是镐京),这是由周公主持建的,历时约一年基本建成。这也是第一座由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可想而知它的规模是多么的宏大。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太庙、宗庙(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明堂等“五宫”。这些宫殿、宗庙的建筑结构均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税、设移、旅楹、画旅”等式样,城内还有“内阶、玄阶、堤唐、应门、库台、玄阃”等不同的通道。同时,陪都里驻守着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周八师,每师有二千五百人,共两万人,用以镇慑东方。象征着王权的九鼎也放在城里的明堂当中,用以震慑天下。
西周建陪都主要是巩固周初政权,达到中天下而立以经营四方的目的,尤其是便于控制东方广大的领土。样子做出来了,后世也纷纷模仿西周在不同的地方建立了陪都。
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和西汉等极少数朝代没有陪都外,大多数王朝都有陪都,包括民国时期的重庆。而把陪都的作用发挥最好的是明清时期的陪都。明朝早期定都南京,自永乐皇帝起几经更革,确立了南京的陪都地位。曾经是首都后来是陪都的南京,建制非常成熟,有完整的六部衙门和精锐军队,更依托富庶的江南大地,理论上说,是与首都不相上下的。清朝的陪都是盛京,早年也建设的极用心,甚至长期限制了中原汉人进入,直到清末才有了大批内地汉人“闯关东”。应该说,单从作用上讲,这个陪都确实起到了作用。
陪都意思是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陪都一词的出处:中国最早的陪都西周初年设立的雒邑。周公旦将东方的雒邑建成陪都,用于监视商朝贵族动向。
陪都,是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也称为辅都,陪都一般和首都一起被称为“两京”,其制度称为两京制度或者两京制、陪都制度等。
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夏朝继承,商朝发展,西周初年设立的雒邑(今洛阳)趋于完善,后世遵从之。影响了中国和东亚几千年的都城制度,并且许多王朝也不仅仅是两京,此外,朝鲜、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有类似的制度。
“京”的意思就是都城。北京乃是北方的都城,南京则是南方的都城了。明朝明成祖北迁后将南京设为陪都,故而保留了名称。清朝建都北京,则南京更名为江宁。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则将北京改名为北平。解放后建都北京,而我国也没有陪都制度。为何保留了南京的名称而没有改名?是单纯的没有在乎,还是有更加深刻的政治考量?
查阅当年史料,是伟人一锤定音说的:我们新中国是人民民主政权,要定都北京,北平要改为北京。蒋介石集团依靠的是江浙资本,是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定都在南京。南京这个名字就不要改了。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