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到死都没有立太子

投稿- 2023-08-24 04:01:49

秦始皇为什么到死都没有立太子

大家好,关于秦始皇为什么到死都没有立太子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秦始皇为什么不立太子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秦始皇帝为什么不立扶苏为太子
  2. 秦始皇为什么到死都没有立太子
  3. 立太子是封建制度一直延续的,雍正为何废除太子制度
  4.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和太子

秦始皇帝为什么不立扶苏为太子

秦始皇和长公子扶苏的关系,就像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太子朱标一样:父辈都属于开国皇帝,心智坚韧,刚愎自用,暴虐嗜杀;子辈宽厚善良,仁德有方;不过朱元璋比秦始皇强的地方是他早早地把朱标立为太子。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扶苏为太子,但将30万大军交给他?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三层意思来说:

第一层含义:秦始皇为什么不早立太子?有三个原因:

1.秦始皇还年轻,秦始皇49岁去世,49岁正是一个人壮年的时候,历史上也并没有记住秦始皇身体不好或有什么隐疾,所以秦始皇在死之前的身体是非常好的。他自己没想到死得这么快。

2.秦始皇没有立皇后(这是受他母亲赵姬与人私通产子,并叛乱的影响)。而古代立太子的顺序先后为:立嫡,立长,立贤,没有皇后就没有嫡子。没有嫡子就预示着没有第一顺位继承人。

3.始皇帝怕死,他一直在寻求长生不老药。派徐福等方式多次出海去寻求不老药。一旦成功,那是皇帝就可以永远统治大秦。而如果早立太子,就预示着他早晚会死(这一点从秦始皇在沙丘得病后,忌言死,可以看出来)

第二层含义,秦始皇为什么不明确表示立扶苏为太子?原因也有三个:

1.扶苏与秦始皇的执政观点不同。对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严刑峻法,扶苏多次向秦始皇劝谏。执政观点的不同导致秦始皇对扶苏能否管理好这么大一个国家心存疑虑。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比三皇五帝,但他发现,管理一个大帝国远远的难于建立一个大帝国,包含扶苏在内的20多个儿子中,还没有一个儿子能让他下定决心,将江山交付于他。他还要再多看看。

3.扶苏性格上的宽和,导致秦始皇对扶苏将来执政能力有很大怀疑(毕竟六国刚被灭掉,人心不稳,需要一个强力君主去镇压),

第3层含义,秦始皇为什么要将30万大军交给扶苏?

秦始皇刚统一六国,秦军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是老秦人,而老秦人的成军人口不过百万。其中50万秦军分散在岭南地区(地域很大,包含今天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越南等地),30万在北地长城抵御匈奴,剩下的20万秦军分散在全国各郡。

也就是说,秦始皇将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支军队的领导权交给了扶苏(监军)。扶苏在蒙恬军中待了至少三年(公元前213年到公元前210年),与大将蒙恬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扶苏假如不接诏命而强行继位后,这30万主力秦军(精锐边军),也将是他手中的一张王牌。他完全可以推翻遗诏所立的二世胡亥。

可扶苏成也仁义,败也仁义,最后自刎,含冤九泉。

秦始皇为什么到死都没有立太子

秦始皇励精图治统一全国,虚心纳谏善待功臣。南征百越扩版图,北筑长城拒匈奴。可以说秦始皇是实至名归的千古一帝。

但是令人纳闷的是秦始皇到死都没有册封太子,也没有立皇后。结果他在巡游途中突然死亡后,权力被赵高和李斯操控,立了他的小儿子胡亥为帝,李斯被赵高杀死后,赵高大权独揽胡作非为,导致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一直不立太子呢?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儿子太多。

秦始皇后宫嫔妃很多,所以他的儿女也很多,其中仅仅儿子就有二十多个,而且年纪也相差不了多少。本来秦始皇看重的是大儿子扶苏,但是扶苏反对他焚书坑儒被贬到北方了,因此秦始皇不知道应该立哪个儿子当太子。

二:政务太繁忙。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千头万绪,百废待兴。可以说日理万机,政务非常繁忙,他平均每天要看达120斤重的书简。还不时要到南方巡游,探访民情,因此秦始皇也没有时间考虑立太子的事。

三:不愿立太子。

秦始皇统一全国,开创了万世基业,他对权势的欲望非常强烈,也规划了长远的宏图大志,如果立了太子,他就会感觉自己老了,这是他绝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秦始皇就不愿早立太子。

四:不需立太子。

秦始皇晚年相信方士,四处访仙寻药,而且他相信自己绝对不是普通人,是能够做到长生不老。因此他就觉得没有必要册立太子。

这就是秦始皇到死都没有册立太子的原因。秦始皇用自己惨痛的亡国教训(当然他自己不知道二世亡国)告诉后人,世上真的没有长生不老之药。但是后世的许多帝王还是步秦始皇到后尘,继续做长生不老的美梦和迷梦,可悲可叹。

立太子是封建制度一直延续的,雍正为何废除太子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是汉族封建王朝实施了近两千年的制度,但是清兵入主中原后,只有康熙立过太子,而且以失败告终。雍正吸取康熙立太子的经验教训,建立了秘密立储制,此后的大清王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

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和按“嫡长子继承制”立太子相比,的确更有优势。

中国长期一来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所谓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对皇帝来说就是皇后生的大儿子。“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把皇后生的大儿子立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皇后要是没生儿子就把嫔妃生的儿中年龄最大的立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

按“嫡长子继承制”立太子,没有人为因素,连皇帝也说了不算,只是遵从天意,符合“君权神授”思想。既然天意如此,大家也就不争了,这就保证了皇权交接的稳定性。

不过,“嫡长子继承制”在落实过程中也有问题。中国的皇帝是终身制,太子逐渐长大,就会有一些大臣为谋求未来利益向太子靠拢,形成太子党。这会让皇帝很不舒服。太子成年后,如果不让他监国,他就得不到锻炼,如果让他监国,他就会分皇帝的权力,皇帝就更加难受。

还有,按“嫡长子继承制”落实,太子是天定的,即便是“阿斗”样的人也得受着,要想更换,必遭其乱。

大清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实行的是“贵族公推制”,顺治是遗诏制,康熙学习汉人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结果他只学了个皮毛,立了太子,却没把对太子的约束制度学来,结果造成太子党势力做大,太子分权严重,加上太子胤礽能力很强,严重威胁到康熙皇位的安全。康熙无奈废了太子,结果引起“九子夺嫡”,闹得康熙心力交瘁。

应该说,立储一事是康熙一生最挠头的事。康熙晚年身体不好,大臣不断上书请求立太子。康熙经过深思,要默定储君,至死也没立太子。

康熙的决定是对的,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立胤礽为太子,要么就谁也不立,既然他废了太子,就只能谁也不立。因为胤礽是嫡长子,是天定接班人,其他立谁都会造成争斗。谁也不立是避免争斗的最好方法。这样康熙可以从容地扶持自己意定的储君,等储君能控制大局时,皇权也就可以顺利交接了。

“嫡长子继承制”是天说了算,默定储君是皇帝自己说了算,皇帝当然喜欢自己说了算,所以雍正支持康熙的默定储君,不支持立太子。

康熙的默定储君,至死也没有公布继承人,这给雍正带来很大麻烦。雍正对康熙默定继承人进行改进,建立了秘密立储制。

老皇帝把默定的储君写成遗诏,一式两份,装入密匣中,一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一份由皇帝随身携带,老皇帝驾崩,打开密匣,新皇帝继位。秘密立储制很好地解决了默定储君什么时间公开,怎么公开的问题。

“秘密立储制”解决了“嫡长子继承制”的问题,实现皇权稳定交接,效果甚至比“嫡长子继承制”要好。雍正时期的清朝,需要的就是稳定,他当然会选择秘密立储。

不过,秘密立储也有弊端,皇帝一人说了算,还不能商量,会犯主观错误,会以个人喜好立储,很有可能所立非人。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和太子

后宫干政与后继非人是皇权的两大威胁,秦始皇一生都在制度创新,他当了皇帝后也在想如何防止后宫干政与后继非人。思来想去,秦始皇认为周朝的宗法制是罪魁祸首:如果没有宗法制,那么就没有嫡庶之份,也就没有了母凭子贵与子凭母贵的事情发生了。

不立王后,则无太后,亦无嫡子:无太后,那么就没有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的情况发生;无嫡子则破了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就可以在诸皇子中选择可靠的人继位。秦王政从大婚之日起,就订下了这个制度:不立后,诸嫔妃皆为帝妻;不立嫡,选择诸王子中的最贤者为君。因此秦始皇与秦二世皆无皇后与太子。

历史的经验告诉嬴政,太后专政是国家大害,不是每位太后都是大秦宣太后。比如嬴政的母亲赵太后就是一个害国祸民的太后,赵姬有摄政的权力,丞相吕不韦的政令都需要赵姬首肯。所以赵姬才能扶持嫪毐成为假父长信侯,嫪毐又学战国四公子豢养了许多的游侠儒生,许多官吏都投靠了嫪毐。

赵姬甚至有废除嬴政王位的权力,这也是嫪毐为什么敢发动兵变的原因所在;如果赵姬没有废王另立新君的权利,嫪毐发动了兵变也没有用的。同一时期的赵国为什么会诛杀李牧呢?原因在于赵国的转胡太后淫荡成性,宦官郭开控制了转胡太后,所以郭开能以赵王的名义宣布李牧叛国而将其诛杀。

即使宣太后贤明,但她也大量任用外戚,秦昭襄王被架空权力长达四十多年,魏冉、白起都被认为是宣太后的娘家人。魏冉是宣太后的同母异父哥哥,他与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市、高陵君公子悝合称楚国四贵。白起受到魏冉与宣太后的提拔,因此在秦昭襄王心中白起是宣太后的老臣,所以他更加信任新丞相范雎。这为白起后来的死打下了伏笔,如果白起是秦昭襄王一手培养起来的大将,白起不至于老来被迫自尽!

一国之君的贤与不肖对国家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正所谓“王言如丝,其出如轮”。如果魏国的国君是魏无忌,那么恢复魏国霸业指日可待,遗憾的是魏无忌不是国君嫡长子,所以他无法继承君位。反而因为功高震主而受到魏王的猜忌、排挤、打压最终郁郁寡欢,纵情声色而死。

过早立太子容易引发后宫争斗,也容易形成太子势力,诸公子作乱争国君会动摇国本,太子势力太大会威胁皇权。比如魏武侯死后,公子缓与公子罃各引军队混战,最终韩、赵两国引大军来干涉魏国内政,差点导致魏国灭亡。晋献公死后,诸子争位,晋国数十年无法确立霸主地位;齐恒公死后,诸子争位,直接导致齐国的霸业被晋国夺走。

秦始皇嬴政总结前人经验,于是作出了不立后,不立嫡的制度,这个制度秦二世也严格遵守了。当然秦始皇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这次创新是失败的,这直接导致了长公子扶苏没有被确立为太子,给赵高、李期、胡亥发动沙丘之谋了机会。如果长公子扶苏被确认为太子,那么秦国不会二世而亡;扶苏是赢政十多个儿子中才能最出色的一位,又得到蒙氏家族的支持,扶苏当了秦二世,刘邦、项羽之辈是无法改朝换代的。

秦始皇的后宫制度创新虽然失败了,但是后世汉武帝、明太祖二帝明显借鉴了秦始皇的做法。汉武帝为了防止太后干政或者外戚专权,他创立了“子立母死”制度,也就是儿子一旦被确立为太子,那么他的亲生母亲就会被赐死。钩弋夫人赵氏的儿子刘弗陵被确立为太子后,汉武帝就赐死了钩弋夫人,刘弗陵继位后追封母亲钩弋夫人为皇太后。

其后帝闲居,问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

北魏武帝拓跋珪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这一制度,不过拓跋珪也因这一制度而死。太子拓跋嗣死了母亲刘氏后,日夜嚎哭,引起了拓跋珪的不满,打算将拓跋嗣废除。太子拓跋嗣逃走后,魏武帝拓跋珪就打算立另一个儿子拓跋绍,并打算杀死拓跋绍的母亲小贺氏,得知消息的拓跋绍连夜引兵攻入皇宫杀死父亲拓跋珪,并迎立太子拓跋嗣继位。

子立母死制度最终被北魏第八任皇帝宣武帝元恪废除!千年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后宫干政,他下令恢复人殉制度,皇帝死后所有嫔妃殉葬。明朝就没有外戚专权的情况发生,但有宦官专权的情况发生。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没有立皇后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66688897.com/14/131151.html
上一篇:移动数据打开了为什么显示移动网络不能用(移动数据开启后,网络不可用怎么办)
下一篇:秦始皇兵马俑的士兵为何都不带头盔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