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鼠和厕鼠为什么会影响了李斯的一生命运(仓鼠厕鼠史记原文)

匿名- 2023-08-24 05:42:33

做事情之前权衡利弊,生肖鼠会计较得失,做对自己有利的事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仓鼠和厕鼠为什么会影响了李斯的一生命运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刘邦为什么叫仓鼠球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仓鼠和厕鼠为什么会影响了李斯的一生命运
  2. 秦始皇驾崩后,为什么李斯要隐瞒死讯呢
  3. 黄巢起义为什么会失败你怎么评价这次起义
  4. 冠军侯霍去病英勇无敌,体质自然是绝佳,为什么二十几岁辞世

仓鼠和厕鼠为什么会影响了李斯的一生命运

这事发生在李斯还没有成为秦始皇的丞相时。也就是秦始皇还没有灭六国实行统一前。

当时李斯还是楚国一个管文书的“公务员”,李斯这个人有远大理想,他厌倦了“公务员”朝九晚五”枯燥乏味的生活,他想干出一番事业。但他又没有勇气抛开“铁饭碗”。

正处于苦恼时,一件事给了他灵感,启发了他,然后他开始了新的生活。刺激李斯的是件什么事呢?

▲两种老鼠

原来有一次他偶然看到厕所的老鼠,本来厕所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即便如此,老鼠也鬼鬼祟祟的,看到人或者狗来到,吓得很快溜走了。

当他看到粮仓的老鼠时,情况却大不一样,这些老鼠在粮仓里大大方方的吃着粮食,吃饱了还往上面拉屎撒尿,高兴了追逐嬉戏交配,全然不把人类放在眼中,粮仓的老鼠吃得一个个脑满肠肥,而厕鼠却一个个灰头土脑皮包骨头。

这两边对比的情形让李斯悟出了一个道理。厕鼠和仓鼠命运不同则是环境所决定的。

厕鼠处于环境很复杂,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即便没做什么坏事也会被无限放大,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而仓鼠所处的环境比较隐蔽,吃多少没人发现,守着粮仓,吃点粮食岂不是大海里一瓢水吗?

▲李斯

其实厕鼠何尝不想成为仓鼠呢?只不过环境决定一切。

由老鼠的命运李斯想到了人,人的智慧和能力都差不多,之所以有不同的人生,还不是环境和能否抓住机会造成的。

都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到最后还是一无所有?为什么有的人游手好闲却荣华富贵?

李斯从这件事中猛然醒悟,我不能当厕鼠,我要当仓鼠。我要创造这个环境。我再也不能这样虚度光阴了,他毅然辞去了安逸的工作,他要只身去齐国拜师学艺,他要拜法家荀子为师,要学“帝王术”,李斯要飞黄腾达,他要做人上人。

n年后,李斯成了秦始皇的丞相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秦始皇驾崩后,为什么李斯要隐瞒死讯呢

秦始皇去世后,李斯为何秘而不丧呢?

我们先看一下《史记》的记载: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馀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祕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辄从辒辌车中可诸奏事。

意思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到沙丘,病得很严重,就命令赵高写诏书给在长城边监军的公子扶苏,叫他回咸阳安排他的葬礼,诏书是写好了,但还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秦始皇就一命呜呼了!当时,诏书和印玺都还在赵高那里,也只有赵高、胡亥、李斯等几个人知道秦始皇驾崩的事儿。李斯认为秦始皇死在外面,又没有明确太子,所以就秘不发丧。并叫宦官在车中,就像秦始皇活着一样,照常让大臣汇报事情和正常提供饮食等,以隐瞒而不让人发现。

也就是说,李斯当时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秦始皇是死在外面的,二是因为秦国没有明确太子,所以才秘而不丧。至于后面和赵高等密谋,更改诏书,赐死扶苏,杀死蒙恬等,则是因为后面赵高的游说。当然也有自己衡量后,为自己权利的保持的打算。但我们今天主要从当时的情况和大局分析,而不侧重将后面因为权利斗争而体现出来的李斯自私、想保持权利的个人因素。

所以,综合起来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就是秦始皇是死在外面。最高权力的交替往往伴随着的是各方势力的斗阵,明争暗夺,甚至因为权利交替斗争导致国家动荡。当时,距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才十一年,东方六国还有许多密谋复辟的势力蠢蠢欲动,不过震于秦始皇权威而潜伏罢了。即使如此,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视到阳武县的博浪沙时,还是遭到了张良谋划的刺杀行动,不过刺杀没成功。所以,一旦秦始皇在沙丘驾崩的消息公诸于众,那么很可能导致各个反秦势力趁机造乱。在不能保证政局稳定的情况下,一般都会秘不发丧,如立邦死后四天才发丧,朱棣死在北征蒙古途中也是秘不发丧等,何况这些人还有太子。

二就是国内没有明确太子。历朝历代,皇位的争夺都是异常激烈的,甚至手足相残,不顾国家安危。皇位更替,更是斗争最激烈的时候,也是各方蓄势待发的时候。各朝各代,都确立了嫡长制制度,早早明确了太子,明确接替人,防止动乱。但就算是这样,争夺强烈程度也没有减轻半分。康熙皇帝,九子夺嫡。李世民,甚至干掉了自己哥哥。而且,秦始皇不光没有太子,连皇后也没有。要是有皇后,还好一点,皇后也掌握一部分确立皇帝的权利。偏偏秦始皇,也没有立皇后。而且,秦始皇嘱意的皇位继承人,还被他安排到了边远的塞北,在那里守长城。这样一个局面,即使没有外患,内部各个势力没有处理好,也不敢贸然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公布出去啊。后来,胡亥即位后,处理掉了大部分的皇子,如果当时在外面就公布了。咸阳城内,秦国国内,会有什么样的局势变化就很难说了。

三就是当时李斯也没有想好怎么办。李斯,是一个外来人,对于秦国而言。他在秦国没有深厚的根基,虽然他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中和之后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自己也很有才干。但是秦国国内也有很多具有才干和显赫功劳的人,显赫势力的家族。何况,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心里面肯定也想过如何保持权利,特别是在秦始皇死后。要不然,后面也不会轻易被赵高说动。而要想保持权利,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都还没有准备。因为秦始皇忌讳死亡,也没有提前做过有关部署。而且,秦始皇又是一个十分精明能干,雄才武略的人,李斯也不敢在他之前有什么动作。所以,他也需要时间来处理各方面事务。

不管于私于公,都只有选择秘不发丧。即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也是当时最好的选择!而后面与赵高密谋,乃至后来被腰斩而死,却是失策了,也是后话。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李斯其人。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协助秦始皇灭六国,秦统一天下后,参与议定尊秦始皇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郡县制度等,被任为丞相。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史记》记载: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能明其画,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斯为谋首。

黄巢起义为什么会失败你怎么评价这次起义

中唐和晚唐时期,唐王朝外有藩镇割据和异族入侵,内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一度强大的唐王朝在无休止的内外消耗下,日渐虚弱。最终,在唐僖宗时期,当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运动正在兴起之时,黄巢也在家乡聚众数千,参加起义军行列。随后,黄巢起义就此爆发,彻底敲响了王朝丧钟。黄巢起义军经过近七年的浴血奋战,瓦解了唐朝根基,赶走了唐僖宗为首的李氏王朝统治者,建立了大齐政权。然而,新政权在长安仅维持了二十八个月,就被迫撤出都城,在经历了连续的大大小小败仗后,最终以失败收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黄巢起义大军走的是“流寇主义”路线,长期流动作战,未能建立起稳固的起义根据地。响应王仙芝的农民起义运动以后,黄巢所带领的起义大军便以破竹之势迅速纵横大江南北,黄巢所带领的起义军先后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屡屡突破唐军防线,占领了很多地区。面对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军,朝廷还想提出一项经常使用的“怀柔政策”来镇压黄巢起义运动,并想用特使职位来交换黄巢叛军的罢兵,但最终遭到了拒绝。但是,就是这样战斗力十分强的黄巢起义军,却始终坚持着流动作战,在占领了新的地区后,就把原有的地区放弃了。领导人黄巢从来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农民起义根据地,便就此失了良机。

二、占领长安后的黄巢未能很好的预见局势,让起义军失去了乘胜追击的机会。广明元年(880)黄巢占领长安后,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黄巢忙于建立自己的政权,未能及时清理留在关中的数万唐中央禁军,黄巢却并没有选择派军消灭他们,就此让他们获得了重新聚集攻打长安的机会。并且黄巢也未能及时追赶向四川方向逃走的唐僖宗,甚至已经全然不把唐僖宗以及唐朝的一些残余力量放在眼里,任由唐僖宗在四川地区恢复力量。再加之唐凤翔节度使郑畋及其将佐假投降,就此让黄巢放松了警惕。然而,郑畋虽然表面投降了,暗中却秘密同逃往四川的唐僖宗联系,并把分散在关中各地的禁军招集到自己周围,然后“完城堑,缮器械,训士卒”,又密约邻近的藩镇共同抗拒起义军,最终打了黄巢一个措手不及。

三、黄巢起义军夺取政权速度较快,未能做好完善的执政准备。黄巢起义军从躲开唐军围剿开始,仅用不到二年时间就夺取了政权。胜利对于黄巢起义军来说来得太快了,快到黄巢根本没有时间做好执政的思想准备。然而,当时的长安一片乱象,急需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稳固人心,重建长安。但是,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后,虽然的确是向贫困的劳动人民散发了财物,并且向群众宣称“汝曹但安居无恐”,但却并没有拿出可行的安抚方案。唐朝之前所固有的藩镇割据等问题黄巢都并未能从源头上找到解决之策,反而任由其越来越严重。在执政上的种种问题都让黄巢变得被动起来,新兴的大齐政权虽然表面风光无限实则漏洞百出。

黄巢起义率众十几万,转战十几省,历时十几年,的确堪称我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热烈的农民革命战争。这场唐代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封建最高统治者,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加速了唐朝的灭亡。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场起义的不成熟性,由于流动性作战,执政意识的缺乏等原因,最终黄巢所建立的大齐王朝也走向了衰亡。

冠军侯霍去病英勇无敌,体质自然是绝佳,为什么二十几岁辞世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带着一众将领去打猎。突然,23岁的霍去病拉起弓箭,对着李敢的眉心射去,李敢瞬间倒地而亡。汉武帝震惊不已,却还是当机立断对众人道:“李敢将军是被鹿角挑死的!”

有趣的是,当时司马迁也在场,这件事也被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

但没过多久,霍去病却突然暴亡,年仅24岁!

一代战神英年早逝,朝野上下无不感到震惊,汉武帝更是悲痛不已!

18岁一战封侯,带着800骑兵就敢直扑匈奴人的老窝,一举斩首捕虏匈奴头目2028级,汉武帝赞誉他“勇冠三军”,因而被封为冠军侯;

19岁两次河西之战,都取得了绝对的胜利,打得匈奴人唱起了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蓄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21岁漠北之战,封狼居胥,取得了中国历朝历代所有武将的最高荣誉,从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这样一个天才将领、国家栋梁,“花期”竟然如此的短暂,汉武帝怎么能不悲痛呢?

他就像是上天派来完成某个使命,使命完成他就得回到天上去,只给我们留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和马踏匈奴的一世豪情。

这样一个猛将,身体素质自然是不差,为什么会是24岁风华正茂的年纪突然死亡,而且司马迁连死因都没写,只用一个“卒”字就概括了?又为什么霍去病是在射杀李敢半年后才突然死亡?

霍去病的死和李家究竟有没有什么关系?

李敢是飞将军李广的儿子,多次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

漠北之战中,汉武帝命卫青和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卫青负责扫荡匈奴的王庭,霍去病负责歼灭匈奴的大单于伊稚斜,但让霍去病优先挑选将领。

霍去病挑选了李敢,在这一战中,李敢表现绝佳,一举夺得匈奴左贤王的鼓旗,且斩首众多,因而由校尉升至郎中令,并封关内侯。

但他60多岁的老爹李广却没这么幸运了。

照理说,李广都这把年纪了,可以不用上战场了。但李广却有一个执念,作为一名老将,军中资历不如他的一些年轻将领们都封侯了,而他从汉景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同匈奴打交道,却没有封侯。

更令他愤愤不平的是,自西汉攻打匈奴以来,他没有一次不参加,却从未做过前锋将军,都是打配合打防守的。

他知道,漠北之战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便主动向汉武帝请缨封他为前锋将军,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他的请求,只得答应,跟着卫青出战。

到了战场,原本应该是要负责扫荡匈奴王庭的卫青部队,却阴差阳错地遇上了匈奴单于的部队,李广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终于可以正面直对匈奴主力部队,大干一场。

没想到卫青却以战况有变为由,让李广从东部出兵去堵匈奴单于的后路,这让李广十分郁闷,但又不能违抗军令,只得带着一腔郁火执行军令。

结果呢,“迷路将军”李广再次不负众望地迷路了,导致卫青虽然打败了匈奴主力部队,却没能活捉匈奴单于。

卫青并没有责怪他,反而送给他干粮和酒,只不过具体的情况还是要上报给汉武帝。

李广想到自己当前锋不成,又因为迷路延误战机,如今还要受史吏的侮辱,就直接拔刀自刎了。

这事原本并不怪卫青,实在是李广真的太爱迷路了。但在李敢看来,要不是卫青不让李广当前锋,故意调开李广,他父亲就不会迷路,更不会自杀。

其实这完全冤枉了卫青,不让李广当前锋,是汉武帝的授意。虽然汉武帝在战前不得已答应让李广当前锋,却又交给卫青一个密函,说李广年老,命运不济,不能让他与单于直接对阵。

李敢当然不知道这当中的缘由,认为是卫青给父亲穿小鞋,便闯到将军府将卫青大打一顿。

怎么说卫青是大司马大将军,官职高李敢那不是一丁半点,李敢此举本身就是杀头的罪。但卫青却没有计较,还让家里人不要将这件事传出去。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还是被霍去病知道了,这才射杀了李敢。

因此便有人怀疑,霍去病的死和李家有关系,是李家派人暗杀了霍去病。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知道可能性很低!

1、论射箭技术李敢并不比霍去病差,他却由着霍去病将自己射死,正是忌惮霍背后的势力

李家的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世代传习射箭,如果要比箭术,霍去病不是李敢的对手,两人在对峙时也曾喊过话。

李敢说:“我追随你南征北战,今天你竟然要为了大将军杀我?要杀就杀吧!”李敢以为霍去病不会真的杀他,便对他使用了这套激将法。

霍去病却并没有被这番话激到,扔了一把弓箭给李敢:“别说我没有给你机会!”说完,就举起了箭,李敢也是没想到霍去病会动真格,一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架势。

但李敢知道,如果霍去病死,汉武帝一定会让他全族陪葬;如果他死,霍去病顶多被汉武帝骂几句。

李敢猜得没错,在他死后,汉武帝虽然震怒,却还是让在场的人为霍去病隐瞒下来,称“李敢将军是被鹿角挑死的”。

李敢之所以敢去惹卫青,就是因为在霍去病崛起后,汉武帝就有意削弱卫青的势力。但霍去病不同,他隆恩正宠,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杀他就是断了汉武帝的臂膀,葬送自己没关系,让自己全族陪葬,得不偿失。

2、如果霍去病是被暗杀的,失去如此一位国家栋梁,汉武帝不可能不调查,司马迁也不可能没写其死因

可以说,李敢是用自己的死来保全自己全族,李家的人也知道霍去病惹不起,根本不可能暗杀霍去病。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霍去病是被暗杀的,失去自己的臂膀,汉武帝不可能不查,司马迁也不可能一个“卒”字就概括了全部,他没必要为李家掩盖什么。

因此,说李家暗杀霍去病完全经不起推敲。

关于霍去病死因,除了李家暗杀外,还有两个最广为流传的说法

1、功高震主,被汉武帝秘密处死

这个说法是基于以下两点进行猜测的:

第一,霍去病功劳太大了,比大将军卫青还要大,而且不把汉武帝放在眼里,竟然当着他的面擅自杀了关内侯李敢。

这个理由当然是不成立了!

就不说汉武帝对霍去病有多么偏爱,“尊霍抑卫”本身就是汉武帝实施的帝王之术。原本卫青的官职在霍去病之上,一个大将军,一个骠骑将军。

漠北之战后,汉武帝又发明了一个官职,叫“大司马”,在两人的头上都冠上大司马的名号,一个是“大司马大将军”,一个是“大司马骠骑将军”,为的就是分掉卫青手上的兵权。

再者,如果汉武帝因杀李敢一事要处死霍去病,理由想都不用想,当场就可以处死,没必要包庇霍去病,说李敢是被鹿角挑死的。

第二,霍去病上书请封汉武帝的三个儿子为王,触碰到汉武帝的底线——外戚干政

霍去病一心只想打匈奴,对政治其实并不感兴趣,这也是汉武帝喜欢他的原因。

对政治不感兴趣的霍去病,却破天荒给汉武帝上疏请立皇子为诸侯王,这确实很值得人怀疑。因为一旦皇子们都被封王,就要到封地去,此举很明显就是为了太子刘据扫清障碍。

汉武帝确实反感外戚干政没错,但是如果真的因为这件事对霍去病起了杀心,大可以此安个罪名给霍去病,光明正大将他杀了,没必要搞暗杀。

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表明霍去病并不是汉武帝杀的。

漠北之战虽然打得匈奴退到了漠北,但匈奴单于拒不称臣。汉武帝便决定再次对匈奴开战,歼灭单于的主力,然而在准备过程中,霍去病突然去世,汉武帝不得不被迫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作战。

2、被匈奴人下毒致病而死

霍去病的战术特点是快、猛、奇,所以他被称为现代闪电战和运动站的鼻祖,这种战术以速度和奇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行军速度快、战线长,一般的后勤保障很难跟得上。所以,很多时候霍去病是完全放弃朝廷给予的后勤配置。

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就记到一件事,说有一次霍去病打仗时,汉武帝派人送给他几十车食物,有粮有肉。可是等他们回来时,车上的肉都腐烂了,霍士病都没分给士兵们吃,而这些士兵中很多人却一路忍饥挨饿。

不要朝廷的后勤保障,那霍去病打仗吃什么呢?就地取材,打到哪吃到哪。

匈奴人就根据这一点,在沿路的河投放动物的腐尸,污染水源,人为制造瘟疫。

但这种说法也不可信!

首先,匈奴人如果知道霍去病的行军路线,还会被奇袭吗?

其次,如果真是瘟疫,那么史书上肯定也会记录,但是霍去病去世前后三年,史书上都没有任何有大规模瘟疫的记载。况且,如果真是瘟疫,也不会只有霍去病去世,司马迁更不会语焉不详。

一个人不可能无缘无故死的,难道是因为太操劳自然病死的?

但如果真是病死的,司马迁不可能只简单一句话“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意思是,骠骑将军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出击匈奴的第三年,也就是元狩六年,死了。

只用一个“卒”字来写一代战神之死,却详细记载了汉武帝为他举行盛大葬礼的全过程,这确实很值得人玩味。

以司马迁写史的态度,只能解释为他根本就不知道霍去病的死因,也就是官方有意隐瞒或者封锁了消息。

司马迁究竟有没有隐瞒真相?

其实我们通过司马迁所说的“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这三年间发生的几件大事进行分析,会发现我们忽略了一个人

1、汉武帝“尊霍抑卫”威胁到卫氏集团的既得利益者

自霍去病18岁一战封侯后,汉武帝就开始有意在军中培养霍去病,同时打压卫青的地位。

汉武帝打压卫青的动机很明显。卫青不仅身居高卫,他的姐姐是皇后,外甥是太子,妻子是平阳长公主,这些人自然而然就形成一个利益集团。

尽管卫青为人十分低调,为官谨小慎微,从不主动结交大臣,却也抑制不了卫氏集团势力的壮大。

因此汉武帝必须想办法来抑制卫氏集团的势力,这个办法就是“尊霍抑卫”。

虽然霍去病与卫家有亲缘关系,但因为霍去病的性格,“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且不热衷于政治活动,因此霍去病并不能代表卫氏集团的利益,相反,他的异军突起,反而会威胁到卫青的地位,威胁到卫氏集团的利益者。

卫氏集团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就得拼尽全力保住卫青。

2、霍去病射杀李敢的时机充满疑点

李广是在漠北之战结束后,也就是元狩四年春(前119年)自杀的,李敢到将军府打卫青也是在这时候。

但霍去病射杀李敢则是在元狩五年秋,这中间隔了一年半。

也就是说这一年半里,因为卫青故意让人隐瞒下来,所以霍去病压根不知道李敢打卫青的事,他是突然知道这件事,而且还是在他陪汉武帝去甘泉宫狩猎时才知道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猜测,是有人抓准了霍去病雷厉风行的性子,和对卫青的复杂情感,故意找了这个时间点透露给霍去病的。

否则霍去病没有理由偏偏挑了这么一个对自己无一利而有百害的地点,因为霍去病完全是当着汉武帝的面将李敢射杀。

而且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和李家有关的事,也是疑点重重。

元狩五年三月,李广的堂弟、丞相李蔡因侵占阳陵(汉景帝)的土地被举报,下狱后畏罪自杀。

李蔡为人勇敢聪明,军功显赫,从政后政绩也很显著,这样一个厉害的人物,如果要圈地,有大把的土地可以圈,为什么偏偏要冒那么大的风险去侵占皇家陵寝的地盘呢?

这一切的疑点都指向了卫氏集团,暗中除掉李蔡,再借霍去病的手除掉李敢,一方面为卫青报了仇,另一方面也解除了李家对卫青的威胁,还能让霍去病在汉武帝心中留下不良印象,让朝臣对霍去病心增反感,同谓一石四鸟。

3、上书请立汉武帝的三个儿子为诸侯王,与霍去病平时的作风不合

霍去病虽然官居大司马,但他并不喜欢政治,而且史书上关于他参与朝的记载也不多,请立皇子为诸侯王,是唯一的一件。

这么不爱搞政治的人,为什么要参与这件事,还作为挑头人?

霍去病因为是私生子的关系,特别重视亲情。

漠北之战后,他明显感到卫家的人有意在疏远他,他很想改善这种关系。如果有人告诉他,做这件事可以改善他与卫氏集团的关系,霍去病一定不会拒绝。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连串的事件都牵涉到卫氏集团的既得利益者。

但按理来讲,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他为人一向温和大度,重情重义,他会瞒着李敢打伤他的事情,就不可能是他策划的。

也不可能是皇后卫子夫,卫子夫被誉为“一代贤后”,从来没有干预过朝政不说,她对这个外甥一向视如,也不可能是她策划的。

更不可能是太子刘据了,当时刘据年纪还很小。

那么卫氏集团还有谁有这样的手段呢?只有汉武帝的姐姐、卫青的妻子,平阳公主。

虽然史书上对她的能力记载不多,但我们从她将卫子夫献给汉武帝、委身下嫁自己的骑奴卫青这两件事,就能够看出她有这样的野心,也有这样的权谋。

可以说如果没有平阳公主,就没有卫氏集团,她就是卫氏集团的创始人,绝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好不容易创立的集团,因为霍去病而轰然倒塌,所以最想要霍去病死的是平阳公主。

虽然平阳公主是霍去病的舅妈,但两人并没有丝毫的血缘关系,平阳公主也没有下不起手的理由。

那么平阳公主会以什么手段让霍去病死呢?我猜测,很有可能是和秦朝的蒙恬一样,被假矫诏赐死的。

依据呢,就是公元前116年,汉武帝以“矫制不害”的名义,免去卫青的大儿子卫伉宜春侯的爵位,《史记》是这么写这件事的:

自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

可见,这两件事是紧密相连的。矫诏在古代绝对是死罪,此时卫伉不过十六岁,怎么会做假传圣旨这种事呢?这背后肯定是有人指使的,这个人除了平阳公主,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当然,以上也仅仅是一种猜测。至于霍去病真正的死因,可能要成为一个永远的历史谜团了。

只是可惜一代战神英年早逝,否则匈奴向汉朝称臣,在汉武帝时期就能实现,中国的版图在西汉时期就能往北边扩大一大圈了。

关于本次仓鼠和厕鼠为什么会影响了李斯的一生命运和刘邦为什么叫仓鼠球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你以为靠的是努力,其实靠的是结构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66688897.com/14/133649.html
上一篇:今天厄瓜多尔为什么疫情确诊增长这么猛(厄瓜多尔的疫情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下一篇:从嘘声到掌声,帕森斯只用了4分钟,为何这次受伤的又是火箭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