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爆发前期,江东的托孤大臣张昭,为何劝说孙权投降

投稿- 2023-08-24 06:30:20

赤壁之战爆发前期,江东的托孤大臣张昭,为何劝说孙权投降

大家好,关于赤壁之战爆发前期,江东的托孤大臣张昭,为何劝说孙权投降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张昭为什么主张投降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赤壁之战爆发前期,江东的托孤大臣张昭,为何劝说孙权投降
  2. 三国时吴国的张昭,关键时候总当妥协投降派,孙权为什么还重用他
  3. 《三国演义》中,从张昭屡次的主张来看,水平很一般,为什么他还在东吴有很高的地位
  4. 张昭为何劝孙权归降曹操

赤壁之战爆发前期,江东的托孤大臣张昭,为何劝说孙权投降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赤壁之战爆发前期,江东的托孤大臣张昭,为何劝说孙权投降?

张昭劝谏孙权投降曹操,受到很多责难!

直至今天,人们对张昭劝谏孙权投降曹操,仍然不理解!

这一切都受制于《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重在宣传诸葛亮,宣传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宣传赤壁之战带来的三国鼎立的局面!

由此对张昭劝谏孙权投降曹操自然是贬斥的!

从今天的角度看,张昭劝谏孙权投降曹操是一种大情操、大胸怀!

张昭劝谏孙权投降曹操是顺应潮流的表现,是站在天下大一统这个高度审时度势!

张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概括说,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现实需要。

曹操威逼刘表儿子刘琮投降后,又占领了江陵。

曹操占领江陵,对孙权宣战,不仅处于上游有利战略位置,又因刘表在江陵聚集了充裕的战略物资,这又让曹操如虎添翼。

由此,曹操写信威胁孙权,号称将带领八十万大军顺江而下,与孙权会猎于吴。

对此,孙权内部一片哗然,极为震惊。

面对现实,张昭为了避免生灵涂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

二,文人情怀。

张昭从小研习《春秋》,对孔子的《论语》颇有研究。

张昭与当时的大多数文人一样,具有十分浓厚的家国情怀。

当时的陆贾,千方百计地要投奔许昌;当时的华歆身为孙权重臣,曹操一道圣旨,华歆就离开孙权,投奔许昌;当时的王朗,孙策千方百计劝降,王朗仍然不为所动,曹操一生呼唤,王朗辗转经年,历尽千辛万苦,投奔曹操。

这些人就是张昭的缩影。

张昭和这些人一样,都甘愿投奔曹操。

因为他们认为到曹操那里做官,是朝廷命官,是效力天下。

所以,陆贾千方百计劝说张绣,投奔曹操;华歆千方百计劝说孙权允许自己前往许昌;王朗不惜冒险,也要前去许昌。

从这个角度看张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天经地义。

三,顺应潮流。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主张一统天下。

张昭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对一统天下,情有独钟。

张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就是希望孙权能为统一天下,放弃自己集团利益,效力国家。

对张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评价说,如果孙权当时接受张昭的劝说,就可以加速国家统一进程,就可以免除很多百姓的苦难。

从这个角度看,张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是顺应潮流,有利于家国。

三国时吴国的张昭,关键时候总当妥协投降派,孙权为什么还重用他

张昭是主降派,不是妥协投降派,仅仅是在赤壁之战,在与曹操战与和的问题上,张昭主张投降,张昭主张投降并不是因为自已贪图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保全孙氏一门,这与孙权是否重用他并不矛盾。

为什么这样说呢?先要看张昭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张昭是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少好学,素有名声,徐州牧陶谦征辟张昭为茂才,张昭拒绝了,徐谦觉得受到轻视,因此逮捕了张昭,张昭后来得到好友的救助而释放,陶谦去世后,张昭不计前嫌,还为陶谦撰写悼文,说明张昭心地宽容。

张昭因北方战乱,流亡到江东,因而受到孙策的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成为孙策最得力的助手,当时的北方士大夫都知道江东有个张昭,而不知道江东有孙策、孙权,说明张昭有名气和影响力。

孙策遇袭重伤,临死前选择自已的弟弟孙权为接班人,而张昭则是唯一的辅政大臣,孙策临死前嘱咐张昭说:若仲谋(孙权)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意思是:若是孙权不能胜任的话,你就可以取代他。与刘备托孤诸葛亮如出一辙,说明张昭是一个受信任、受器重的人。

孙权即位后,尽力辅佐孙权,平定内乱,安抚士族,孙权喜欢打猎,张昭劝谏:君主不可使自身陷入危险境地,孙权默然;孙权喜欢饮酒,张昭劝谏:君主不可像商纣王那样饮酒而亡国,孙权惭愧;孙权想要外结辽东公孙渊反魏,张昭据理劝谏,气得孙权愤怒拔刀,张昭毫不畏惧,以遗诏顾命而涕泣横流,孙权没有办法,与张昭相对而泣,说明张昭至始至终是一个正直、不畏惧强权、敢于纠正君主错误而视死如归的人。

你要说张昭这样一个德高望重、正直不阿、视死如归的名士,在赤壁之战前,会为了荣华富贵而投降曹操吗?

显然我是得不出那样的结论。

那么张昭为什么要在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呢?

张昭主张投降,完全是赤壁战前的形势使然,张昭自已说出的理由是:

1、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代表朝廷,名正而言顺。

2、荆州已投降曹操,东吴赖以生存的天险长江已失去上游的屏障。

3、曹操势大,又兼并了荆州的水军,东吴无法抵挡。

而张昭没说出口的理由是:

1、八年前孙策托孤张昭时,连孙策也认为江东难守,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归顺朝廷,孙策去世后,孙策的母亲也曾经召见张昭和董袭询问能否保住江东,两人皆认为可以,而今形势与八年前完全不同,为了保全孙氏一族,张昭主张投降。

2、曹操代表的是东汉唯一的正统朝廷,在很大一部分士大夫心中,当时仍然人心思汉,归顺曹操就是统一天下,减少战乱,况且前有荆州之降,张昭主张投降。

虽然张昭主张投降,但这并不影响张昭在北方士人及江东士族心目中的地位,而孙权也一如既往地重用张昭,张昭在江东的地位无人可比,尤其是正直劝谏君主的态度和毅力。

江东经父子两代人才打造成如今局面,自孙坚以来,虽骁勇善战,但杀戮太重,前有孙坚乱杀朝廷令官,后有孙策乱杀江东士族,而且孙策也因为自已的杀戮太重而丧命,初始的江东政权给人一种乱杀无辜的印象,而消除这一不良影响,正是张昭靠着自已的影响力和孜孜不卷的努力,弥补了孙氏与江东士族紧张的关系,让孙权在江东扎下根来,张昭功不可没,而且无可替代,孙权当然要重用。

张昭是非常正直的一个人,已经达到愚忠的地步,面对君主孙权犯的错误,张昭直言不讳,刚直不阿,不达目的不罢休,孙权虽有不少问题,但无疑是个明君,张昭的存在,能够让孙权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这对孙权来说,就是一面镜子,虽然经常生气,但对于政权来说,有益无害,孙权当然要重用。

张昭到了晚年,基本上没有参与具体的政事,连丞相之位孙权也没有给张昭,不是不受重用,而是这个时候的张昭已经成为一面旗帜,一面东吴政权稳定的旗帜,张昭一生活了81岁,可谓是三国最长寿的人之一,善终。

《三国演义》中,从张昭屡次的主张来看,水平很一般,为什么他还在东吴有很高的地位

首先扣题,咱只讨论三国演义中的内容,因为三国演义是小说,不能当做真实的历史来看待。

孙策最后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说明孙策是十分了解并信任张昭和周瑜的。张昭主内,周瑜主外。两人肯定有各自的过人之处。但是周瑜英年早逝,张昭倒东吴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因此这个人不是浪的虚名,地位不低。

为什么他的屡次主张水平一般呢?

因为纵观这部小说,大部分的内容描写的是你争我夺,对外开疆拓土,对三家对内的政策的比如实行什么礼制、什么税收怎么发展民生、发展经济等描写很少,几乎没有。也就是对外不是张昭的强项,他是以“守”为主的。

没有江东内部的发展,东吴怎么能够和曹魏和刘蜀抗衡?和内部施政良好是分不开的。肯定是以张昭为首的内政大臣的功劳。

只是张昭被罗老先生给弱化了虚化了罢。

张昭为何劝孙权归降曹操

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

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我只能回答张昭为何不劝孙权归降曹操?

这样回答有什么理由,这样回答不需要理由,只要看看以下十位名士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了了!

这十位名士分别是何颙、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桓阶、韩嵩、董昭、华歆以及王朗。这是当时社会响当当的社会名流,他们的一言一行就是时代的风向标!

何颙是有名是伯乐,会相人,在当时很有名气。曹操也找过何颙,让何颙给他看相,何颙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算是为曹操做广告,因为这句话,让曹操享誉世界。

荀彧最早跟随同郡人冀州牧韩馥,后来袁绍占了冀州,荀彧一同被袁绍接收了,并受到重用。荀彧认为袁绍最终成不了大事,就转投了曹操。当时是袁绍强,曹操弱。荀彧能在袁绍强大,曹操弱小的情况下,投奔曹操,可见,曹操在同时代士人心目中的位置。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这个人经历特别,很小就有名气。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荀昙的部下张权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对此很疑惑,告诉他的叔父荀衢说,这个人的脸色不好,这恐怕有诈。荀衢顿时醒悟了,于是对张权进行询问,果然是杀人亡命。何进执掌朝廷,征召荀攸,授予他黄门侍郎的职务,后来遇上董卓之乱,他又联合郑泰、何颙等人准备刺杀董卓,由于泄密,事情失败,由此入狱。董卓死后被赦免。后来又被征召公府,由于有不凡的政绩升为任城太守,没有去上任。他想到艰险的蜀汉任职,由于道路阻隔没有到达。滞留荆州,后来接受曹操的征召,走进了曹魏集团。

程昱是东郡东阿县人,这个人在当时社会也很有名气,兖州刺史刘岱征召他去做官,他没有接受。后来帮助刘岱出谋划策,刘岱认为程昱是个人才,表朝廷任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拒绝了。后来曹操来到兖州,任兖州牧,征召程昱出来做官,程昱接受了征召而且跟随曹操一辈子。程昱出来做官,家乡人感到不理解。说先前官府征召你出来做官,你不接受,现在为什么又接受了呢?为什么前后矛盾?程昱不予回答。程昱是怎么看待曹操的呢?他在陈宫叛变曹操,兖州岌岌可危时,对范县县令勒允说过这样一段话,“曹使君智慧、谋略人间少有,大概是上天授给他的”,告诉勒允“得主者昌,失主者亡”,曹操是能“息天下之乱”的命世之才。由此可见,程昱对曹操的仰望。

郭嘉是荀彧牵线来到曹操身边的。曹操与郭嘉见面,曹操说帮助我成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郭嘉说这是我真正的主人

桓阶,这个人对曹操的感情更深刻、更特别。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刘表率荆州响应袁绍,桓阶劝长沙太守张羡说:“举大事而不从大局出发,没有不失败的。现在袁绍反其道而行之,刘表却响应他,这是取祸之道,明府您如想建立功业,申明正义,保全福分,远离祸害,就不该与他们联合。”

张羡:“我归向谁,才可以呢?”

桓阶说:“曹公势力虽弱,却是仗义而起,解救朝廷的危难,尊奉皇上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

董昭在张扬那里做事,拜为骑都尉。当时,曹操在兖州任州牧,与张扬联系,想派人经过他的地盘到长安去进贡,张扬不允许。董昭为此劝说张扬,袁绍与曹操虽各自独立,现曹操势力不如袁绍,但曹操确实是天下了不起的英雄,袁绍终归会被曹操所灭。

韩嵩,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袁绍与曹操这两人同时向刘表请求,希望得到刘表的帮助。刘表对此犹豫不决,派韩嵩去许昌观察动静。韩嵩不想去,其理由是我韩嵩今天跟随将军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您刘表如果能上顺天子,下能听命于曹操派我去可以。如果您不能,我到了京师,天子赐我一官半职,那时我就是天子之臣,不能再替您效命了。韩嵩这句上顺天子,下听命于曹操就是对汉献帝与曹操之间君臣关系的肯定,说明当时天下上顺从天子,下听命于曹操是社会大势、是大义,是天下名士肯定、赞扬、向往的。

华歆走进曹魏集团,也是发生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曹操上表朝廷,征召华歆。此时,华歆在孙权那里。华歆要走,孙权不同意。华歆对孙权说,将军要尊奉王命,应该和曹公建立友好的交情,现在情谊还不牢固,让我给您效力还不好吗?孙权于是放走了华歆。

王朗听说曹操征召他,从曲阿出发,不辞千辛万苦,辗转江河之间,一年后,才到达许昌。

当时天下名士向往曹操并不止这十位,这十位仅仅当时名士的代表!

以上这些名士为什么心仪曹操?

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何颙说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第二个原因就是荀彧说的: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

第三个原因,这些名士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们“主忠信”。“主忠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崇尚忠诚与信义。

第四个原因,就是这些士大夫们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大一统的国家情怀根深蒂固。

张昭与以上十位名士都是儒家信徒,都崇尚儒学,张昭与王朗还是同学、同僚,有相同的品行。王朗能不辞千辛万苦,经过一年时间,辗转到达许昌,张昭面临大军压境,为何就不不会劝孙权归降曹操呢?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赤壁之战爆发前期,江东的托孤大臣张昭,为何劝说孙权投降和张昭为什么主张投降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还好意思说自己是三国迷 根据线索猜人物,10道题你能答对几题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66688897.com/14/135437.html
上一篇:费玉清为什么叫江蕙
下一篇:赵雷的偶像是谁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