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秋后午时三刻问斩说明了啥

佚名- 2023-08-24 07:59:53

想想都肉疼的古代酷刑,比凌迟更凶残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古时的秋后午时三刻问斩说明了啥这个问题,为什么午时三刻问斩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古时的秋后午时三刻问斩说明了啥
  2. 古装电视剧中,处决犯人都是午时三刻,秋后问斩,为什么呢
  3. 为什么古代问斩犯人都要秋后,还要在午时三刻,提前问斩不行吗
  4. 午时三刻问斩的意义是什么

古时的秋后午时三刻问斩说明了啥

依古时人思想,那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

天人合一,人要敬仰自然,遵循自然规律。重天地阴阳五行变化。很显浅的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变换成人间四政就是:春庆夏赏秋罚冬刑。秋后问斩,就有人道要依循自然规律之味,为政不可在春生夏长,春庆夏赏之时判罚罪人,要等到秋后萧杀凋零之后才可进行。秋后不是指立秋后,立秋是指秋才来临,秋后是仲秋之后,具体是指季秋阴历九月之后,即九,十,十一,十二月都是秋后,当然,十,十一,十二是冬季,秋后既可指季秋九月,也可指秋季之后的冬季,但一般不代表七、八月,秋萧杀凋零,冬万物枯衰,行刑罚也要遵从自然之道,这也体现从政的一种仁慈。所以问斩杀人之事,从为政角度出发,不会在春夏秋初进行,而是要等待秋后。这是有自然与时间及为政仁慈的考量的。

为何说午时三刻?一日二十四小时,分成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两小时,一个时辰再细分八刻,一刻十五分钟。子时从23点起至1点止,午时是日11点起至13点即下午1点止。日时分阴阳是子至已为阳,午至亥为阴,日夜分阴阳是卯至申为阳,酉至寅为阴。天单为阳,地双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旧时还认为阳上人间为阳,人死后落地为鬼为阴。以阴阳消长论,时阳午已极阳而阴,时阴子已报阴而阳,阴阳已消长转换。午时三刻接近日十二点,正是由阳转阴之时,取在这时问斩,也体现出为政者尊重自然与仁慈的反映。人死为鬼,选在时辰阳阴转换时,让人顺利快捷地转换,这是为政者的一种初心本心。重自然重形式的反映。

古装电视剧中,处决犯人都是午时三刻,秋后问斩,为什么呢

从唐代开始州郡县就没有对常刑的死刑犯“专杀”的权利,所有死刑必须报京城刑部核准,刑部核准后则根据情节分为“立决”和“监候”两种。

“立决”就是立即批复,地方收到刑部批复后就可以随时择日行刑;“监候”则是刑部虽然批准死刑,但并不立即将罪犯处死,而是就地关押,每年秋季将“监候”待决的犯人名单送呈皇帝过目,皇帝经过“三矜三决”的慎重考虑过程后,对名单中的犯人分别给予“勾”(批准立即处决)、“留”(再关一年明年再说)、“赦”(免除死刑)三种处理(一般“留”最多,“勾”比较少,“赦”则极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体现对人命案的慎重和“上天好生之德”,并凸显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同时也是为了将死刑总量控制在一定级数。

“立决”通常是不限季节的(春天行刑很少,理由和春天很少围猎相似,即认为春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不宜杀生),而“监候”的“勾决”选择在秋天,是因为秋风肃杀,也是因为刑部是周代“六官”中的“秋官”(周代六官为天、地、春、夏、秋、冬,对应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上面说的是“常刑”,诸如谋反、大逆或战争期间奉命“专杀”则不在其例,负责办理这些紧急事务的主官一般都有先斩后奏的授权,可以杀完了再报告。

不论常刑、专杀,处决都尽可能选择在午时三刻,尤其是在城内设刑场就更是如此,这是因为午时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刻,古人认为在这个时间处决犯人,对其“往生”有好处。实际上处决的“正点”是“午时已过”,即过了午时就可以杀,故意等三刻同样是一种不成文的惯例,即留下“刀下留人”的一丝余地,看看皇帝或主官会否在最后一刻收回成命,给犯人留下最后一线生机。

为什么古代问斩犯人都要秋后,还要在午时三刻,提前问斩不行吗

答案,是可以的。但是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死刑斩首,是要由皇帝亲自勾决的。中国地域广大很难在第一时间就上到京城,所以斩首死刑,必须要上报到皇帝手中,皇帝的事情还有很多,无法在第一时间里就作出批复所以规定了斩首行刑一般都是在秋后问斩的法律。

午时三刻问斩的意义是什么

午时三刻,为阳光最盛之时,若此时问斩,被斩人阴气被慑立散,做不成鬼,使其魂魄不易形成,杀鸡儆猴的作用,震慑不法之徒。

OK,关于古时的秋后午时三刻问斩说明了啥和为什么午时三刻问斩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 秋后问斩 午时三刻 行刑的来历, 午时三刻 是几点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66688897.com/14/138972.html
上一篇:古龙、莫言、金庸,谁的知名度更大,为什么
下一篇:右下腹部疼痛什么原因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