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丁克
9592023-12-04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六盘水为什么叫六盘水和为什么不杀了李井泉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六盘水为什么叫六盘水以及为什么不杀了李井泉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南方的才子
南方山青水秀,美丽富庶,文教发达,所以人杰地灵,唯南方才子佳人多。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就有“竹林七贤”,“山水诗”鼻祖大小谢,书法世家王羲之等等。
到了唐宋时期,唐诗宋词更是登峰造极,唐宋八大家有六人就是南方人。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等名满天下。
古代的才子大多出自南方,一方面是南方的山水滋养才子,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和发扬的结果。到了近现代,南方出现了不少文学流派,文学人才也层出不穷,鲁迅、郁达夫、胡适、徐志摩等等,均是南方人,所以有“南方出才子”的说法。
二、北方的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北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边关,多年征战,实践出真知,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北方将领,卫青、霍去病、董卓、马超、张飞、典韦、李世民一家三代,杨家将、薛仁贵、铁木真等等,一口气真是说不完。
北方的气候和山水养育出北方人高大魁梧的体格,豪气爽朗的性格,东北大汉、山东大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的北方人更适合作战,战斗力强,北方人也更向往“沙场秋点兵”,“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些都是“北方的将”的根源。
三、陕西的黄土埋皇上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炎帝诞生于陕西宝鸡,炎帝与蚩尤打仗,炎帝失败,向黄帝求救。黄帝经过艰苦作战,战胜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黄帝陵就在陕西。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又被称为炎黄子孙,指的就是黄帝炎帝的后代。
陕西也是十三朝古都,这里既是皇帝的龙兴之处,也是皇帝的埋葬之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朝代——秦朝就建都陕西,秦始皇陵也就在此,闻名世界的兵马俑也是在这里发现。
至今让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唐朝也建都陕西,唐十八陵就在这里。著名的乾陵——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地,无字碑也在此,被考古界称为“中国帝陵之冠”,是唐十八陵中的典型代表,也是唐文化遗址保护中最重要部分。
当然,“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这样的说法是相对的,大家不必为此去抬杆“南方有将,北方也有才子,北京的土地也埋皇上”啊。时至今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创新发展,“十年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现在地球就是一个村,人才流动,消息灵通,网上购物,丧葬制度的改革,“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已经永远成为了历史。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地处贵州高原的六盘水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这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城市,是当年大三线建设的产物。1964年5月,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加强基础工业和备战的指导思想,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战略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
决定把沿海工业向西南(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迁移,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技术力量,用两、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投资千余亿元,在西南、西北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建成以攀枝花(四川渡口)钢铁基地为中心,及相应的交通、煤炭、电力、建材与有色金属(铜、铝等)工业基地,为了长期备战同时还安排了配套齐全的军事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基地,使地处战略后方的大三线成为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行业配套、独立生产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宏伟壮观的战略规划。
1964年6月,国家计划委员会、煤炭工业部按照三线建设的总体规划,开始对西南三省19个矿区进行实地考察,结果认定地处贵州西部的六枝、盘县、水城矿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7月在四川西昌召开的西南三线建设长远规划会议上确定六(枝)盘(县)水(城)煤炭工业基地为三线建设重点配套项目。
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委、经委和煤炭部等还在北京、重庆、贵阳、昆明、成都、渡口、会里等地开会讨论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建设的问题。总的布局设想是按照当时六盘水矿区的精查储量(87亿吨),先在六盘水安排1千万吨左右的设计生产规划,经过10年努力后,在六盘水周围逐步扩大建设规模(如纳雍、织金等地),最终建成具有2-3千万吨生产能力的煤炭工业基地。不仅要保证攀钢用煤,而且能解决南方各省(如两广、两湖、江西等)长期用煤必须“北煤南运”的重大压力问题。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了落实毛泽东同志“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全国各行各业和国家各个部委都投入了大部或主要力量,积极参加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具体工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即为三线建设的主要工业布局和建设规划奠定了基础。
国家煤炭部、铁道部、交通部、冶金部、建材部、水利电力部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兵分别奉命派遣大批地质、设计、施工队伍开进六盘水地区,到1966年7月止,已集中了7万多人的建设队伍,加上地方支援力量,共有10万余人投入了六盘水开发会战。
在建设方式上采取了用大兵团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在领导体制上采取建立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等各级战斗指挥部及党的组织,建立矿区人民委员会,实行党政一体、高度集中、政企合一、工农联盟的办法,同时借鉴国外托拉斯的经验进行管理,还采用了将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工改兵)的办法;
在指导思想上以解放军和大庆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上采用先进技术,生活上因陋就简。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李富春、彭德怀、李井泉、余秋里、谷牧、程子华、吕正操等先后到六盘水矿区视察,对六盘水的建设作了重要指示。所有参加六盘水会战的干部职工,在毛泽东同志指示的鼓舞下,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以极高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创造了惊人的业绩。
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在荒凉落后的六盘水地区就开工了矿井12对,生产能力达825万吨;洗煤厂4个,洗选能力410万吨;还建成了为其配套的机械制造厂和修配厂、电厂、矿灯厂、火药厂,以及矿医院、总仓库、水源、铁路专用线、公路等等。在重点开发六盘水煤田的同时,西南环线成都-昆明、重庆-贵阳、贵阳-昆明三条铁路开工建设,水城钢铁厂、水城发电厂、水城水泥厂等冶金、电力、建材工业迅速兴起。
正当六盘水三线建设初步取得成果,各项工作开始走向正规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运动暴发了,六盘水被戴上了“黑样板”的帽子,整个矿区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及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支援六盘水建设的解放军指战员共同努力,六盘水矿区的开发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73年,历经8年的大会战基本结束,支援六盘水建设的部分单位、部队3万多人奉命调离。
1975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并开始抓整顿,煤炭部渡口现场会肯定了六盘水是三线建设的“红样板”,六盘水的开发建设又逐步恢复。到了1978年,六盘水矿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一个以煤炭为重点、包括冶金、电力、建材等工业在内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六枝、盘江、水城三个矿务局已建成矿井22对(投产21对),设计总能力1120万吨,建成洗煤厂5个,设计能力491万吨,建成了为煤矿生产服务的机械制造厂、矿灯厂、火工厂等;水城钢铁厂已达到年产25万吨生铁;水城发电厂年发电量已达到5万瓩;水城水泥厂已年产水泥60万吨。三线建设的伟大成果,为六盘水地方政权的形成奠定了坚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组织基础,为六盘水的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考虑到六盘水的长足发展和便于实行全面规划统一领导管理,贵州省政府于1975年5月向国务院建议将六盘水地区改设为六盘水市(省辖市)。
1978年12月18日,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天,国务院以国发(1978)264号文件批复,同意将六盘水地区改设为六盘水市,辖六枝、盘县、水城三个县级特区。
从此,在党的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六盘水市的发展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