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面试结束时,老师问“为什么报考该学校”,这有什么含义
9672023-08-24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专家建议大家不要喝牛奶的问题,以及和有些中医建议不要常喝牛奶,因为牛奶是寒性的,这有道理吗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以我的亲身实践告诉你牛奶到底能不能喝。
去年我发现自己的指甲特别软,感觉这是缺钙的表现,于是到医院去查了一下的确是缺钙,我不敢吃钙片,他的结石就开始喝牛奶。喝牛奶,我主要是喝新鲜的牛奶各种品牌呀,全都尝试遍了,蒙牛、伊利、三元、光明、哈啰啊等等,而且我还喝得很多,我早上喝250毫升,晚上喝250毫升,这样一天的钙量就足够了。
喝了一年多的牛奶以后,我发现我的身体出现了三大变化。
一、舌头齿痕特别严重,舌头胖的感觉嘴里都放不下舌头了,抵着牙齿有微疼的感觉。说明身体有寒湿。现在到了夏天,我把牛奶停掉了。
二、特别爱上火。
三、指甲由软变硬。
以上变化说明牛奶补钙的确有效。牛奶加重身体的寒湿也是真的。喝牛奶有利有弊,要根据个人身体情况的不同来选择。
早餐食品多样化,单纯、固定食品也不利于小孩身体健康,再说天天早上重复一遍,时间稍长小孩会吃腻或厌食,多种早餐搭配让孩子自选。
农耕民族以五谷杂粮为主食,鸡鸭鱼肉也有寒热,相对而言比较平和。几千年下来,改变不要太大。西方国家的游牧民族和我们蒙古差不多,牛羊肉比较温、热。中医认为入心脾两经。大口吃牛羊肉,以牛羊肉为主食,是要有内热的。除了可以抵挡严寒,还可以从冰箱取出一大罐牛奶直接当水喝,正好清热解毒。现在的少孩吃肉也多了,晚上喝瓶牛奶也有好处,巳、午两时忌之,常温即可。
《当一个中医听到“牛奶阴寒,老人不能喝”之后……》
最近,网络上有这样一条“温馨提示”:有本《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里说,牛奶食性阴寒,只适合小儿喝,成年以后特别是老年人不能也没必要喝奶了。因小儿属纯阳之体,能“化”得开,成年特别是老年人阳气弱,喝牛奶“化”不开……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系的林殷教授和她的研究生潘诗霞,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又有人拿着中医学的幌子出来忽悠了?
下面,咱们就跟着林教授她们一起,看看正经中医学里牛奶的真实身份吧!
世上首部官修中药书就提倡老人饮奶
历代医籍里关于牛奶食性的记载并不统一,有平、微寒甚至微温之说,但起码世界上首部官修中药书《新修本草》、首篇食疗学专论《千金翼方·养老食疗》和首本老年医学专著《养老奉亲书》里,都说牛奶是平性的,孙、陈还认为牛奶营养价值比牛肉高得多,特别适合老年人每天常食。
明代医家韩懋曾说,牛肉的补气效果可与上等黄芪媲美,“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耆同功。”牛奶营养更胜牛肉,可见其补益之功。
古人确实说过牛奶由牛血化生,但正因此,它才属“血肉有情”之品而能补益人体而非“阴寒”伤人阳气。明代医家缪希雍在评论酥酪醍醐等奶制品的功效时说,这些都由牛奶加工而成,故功效接近皆属“阴血之精华”。人的五脏也属阴,牛奶正好可以补益之。
将小儿“纯阳”解读成阳盛是误读
小儿“纯阳”说最早见于《颅囟经·脉法》开篇:“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但此处“纯阳”并非阳盛而是指赤子纯朴、纯和之态。将“纯阳”解读成阳盛是误读,清代医家吴瑭就专门写了篇“俗传儿科为纯阳辨”探讨此事。认为小儿“纯阳”是指他们无杂念和性欲干扰,小儿的生理特点应当归为“稚阴稚阳”。
小儿正常心率和体温略快/高于成人,也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表现,和阳气旺盛与否无关。小儿身体小,血液在体内循环一周的时间比成人短,心脏须加快跳动,才能满足循环需要,年龄愈小,每分钟心跳次数就愈快。小儿体温比成人略高也是同理。如所周知,小儿所需睡眠时间比成人长,年纪越小,睡得越多。
按中医理论,阳气旺盛者睡眠时间偏短。照此推理,岂非要得出“年纪越小,阴气越重”结论?
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过敏跟所谓阴寒毫无关系
开头提到的“温馨提示”一文中还提到:“在西方现代化医学的角度来看待牛奶这种阴寒导致的不良反应被称之为:“乳糖不耐受”或者“牛奶过敏”。在牛奶中加入生姜、肉桂能“化”一下牛奶的阴寒。”
事实上,这两个反应根本不是一回事。
乳糖不耐受是因为有些人消化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把牛奶中的乳糖完全分解所导致的。对这种情况,解决之道是避免空腹喝奶、搭配固体食物同吃、少量多次喝或尝试改吃酸奶、乳酪等乳制品。因这些乳制品中的乳糖已被乳酸菌分解,且矿物质含量比牛奶还要多。
而牛奶过敏是指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以婴幼儿多见。为避免婴儿牛奶过敏,首先应考虑母乳喂养,如无法母乳喂养,则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防过敏的配方奶粉。
其次,对上述2种反应,无论在牛奶中添加什么药性的药材都无济于事。恰恰是中国古代就有的各种发酵奶制品能够缓解上述2种反应。
酥、酪、醍醐、冰激凌……那些中华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牛奶美食
牛奶自古就属美食,其次才是药物。
乳及其乳制品的食用源自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是胡汉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之一。早在东汉时,内地汉族人就清晰地认识到奶及奶制品(如奶酪)的营养价值,认为常吃奶酪不仅可保持身体健康,还能使皮肤润泽而具美容功效。如东汉学者刘熙就说:“酪,泽也。乳汁所作,使人肥泽也。”古代一般将发酵乳制品称为酪。
酥又称酥油即今之奶油,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边疆胡族还是内地汉族,都已掌握了酥的制作方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6就有记载用酪制酥的“抨酥法”。酥油在提炼过程中去除了原料中的乳蛋白,因此也是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过敏者的极好的替代乳品之一。
醍醐由熟酥加工而成,汉代文献已有记载,如许慎《说文解字》卷14下释“醐”为:“醍醐,酪之精者也”。
“乳腐”又称“乳饼”,是另一种乳制品,最早见于隋人谢讽的《食经》。“乳腐”相当于“奶豆腐”,因乳中含大量蛋白质,可像豆浆一样煮沸,再经点卤压制即成豆腐形状。
中国还是世界冰激凌的故乡。冰激凌的英文icecream直翻就是冰冻的奶油。据有关学者考证,元代宫廷中曾有经师得到皇帝赏赐的“冰酪”,这就是最早的冰激凌。129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回国前,元世祖忽必烈将其制法告诉他才传到国外。
牛奶一直是我们的营养美食,不仅钙含量高,且钙、磷比例适合,加上维生素D等促进钙吸收的因子,吸收利用率高,是膳食中优质钙的最佳来源。“此物胜肉远矣”,所言不虚。
当然,任何食物都是适量为美,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每人饮奶300克”,相当于一杯牛奶(200-250毫升)加一杯酸奶(100-125毫升)。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