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龙图腾是谁提出来的(龙图腾解释)
8282023-08-02
style="text-indent:2em;">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废除龙图腾的后果,以及专家建议改掉龙图腾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废除龙图腾可能导致以下后果:
1)失去文化认同感,龙图腾在某些社群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2)社会动荡,废除龙图腾可能引发抗议和冲突;
3)经济影响,龙图腾相关产业(如旅游、艺术品)可能受到冲击;
4)社会分裂,废除龙图腾可能加剧社会分歧和对立。因此,废除龙图腾需要谨慎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
尽管我们知道“龙”是虚构出来的,这世界从来都没有过、也不可能有“龙”这种神兽。但是,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否定自己是“龙的传人”。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龙”的形象、“龙”的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我们的骨髓,与每一个中国人融为一体。
龙图腾的形成过程
1、什么是图腾以及图腾崇拜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某个特定的物种作为祭祀和崇拜对象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后人会把这个行为和过程称为“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源自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地方语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在原始人看来,本部落的诞生是源自于大自然某种特定的物种。简单来说,原始人认为这个特定的物种就是他们部落的祖先,或者有亲缘关系,通过祭祀就能够获得他们的庇佑。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
图腾的出现对原始部落意义重大,它不但可以可以促进并密切血缘关系、团结群体,更重要的是可以维系社会组织、区别其他部落。
2、龙图腾的形成
据考证,中华民族最早的图腾崇拜源自于生殖崇拜。
原始社会时期生活环境恶劣,人类不仅平均寿命很低,而且新生儿夭折率很高,这种情况下,受人口限制,部落想要强大非常困难。在长期的采摘活动中,先祖发现自然界中鱼、蛙的生育力极强,每次都可以产出无数个后代。
所以,先祖认为在鱼蛙身上一定有着某种神秘的力量,他们渴望通过祭祀能将鱼蛙旺盛的繁殖力转化到自己身上,从而增加人口,使部落不断强大。这种渴望不仅在已经出土的很多陶器纹饰上得到体现,流传下来的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也体现了这种情况,娲音(wa),其实就是源于蛙。对鱼和蛙的崇拜代表了人类早期母系氏族时期人类的生殖图腾崇拜情况。
由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是男性逐渐掌握领导权的开始,而蛇图腾就是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的视觉标志。蛇是男根的象征,在汉代画像砖中,始祖女娲和伏羲都被画为两条尾巴搅在一起的蛇。伏羲的出现,蛇图腾开始占据社会信仰的主流。
最能反映原始部落生活的著作《山海经》和其他后世流传文献中是这样记录的:女娲、伏羲做为远古中华文化的始祖,“女娲,古神女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燧人之世……生伏羲……人首蛇身。”不仅这二位是蛇,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或“英雄”基本上都是“人首蛇身”。虽然《山海经》还有“豕身人面”“鸟身人面”的,但最多的仍然是“人首蛇身”。
关于蛇图腾的崇拜,中西方有些不一样。在西方,蛇是邪恶、恐怖、罪恶的象征,直到现在还是这样认为。中国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我们的蛇图腾崇拜持续时间比较短,不久之后就被龙图腾取代。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先生,他在《伏羲考》中说:
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意思就是,作为象征着中华民族形象的“龙”,是蛇与各种动物的部分躯体相加而成的。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在新石器时期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龙形象就是蛇身人首,这说明在原始社会后期,以蛇为图腾的华夏部族征服了其他氏族,组成了强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并且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元素,升华成新的图腾形象,从而完成了一个以蛇为主体,但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生活在广袤中华大地上人类共同的崇拜图腾——龙。
龙的图像终于建立起来了,它是由最早的生殖崇拜到蛇崇拜,而后随着部落的兼并,吸收了其他部落图腾特征最终形成的。在后来的历史过程中,龙的躯体越来越美,能力越来越强。他飞则神龙在天,他落则见龙在田,他下水则潜龙勿用,他又是神秘的,神龙见首不见尾。就这样,我们开始有了一个骄傲的称呼“龙的传人”。
龙图腾的文化内涵
应该说,“龙的传人”的出现和延续不是偶然,龙的图腾崇拜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1,图腾由蛇化龙的过程体现了民族日益强盛的过程。
早期的龙,比如说山辽宁喀左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玉雕猪龙”,还是简陋的,爬行地贴遮地面的原始形态,既没有角,也没有脚,但它已经具备了龙的躯干,龙的脊梁。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龙的形象与理念开始聚合,历经夏、商、东周至春秋战国的丰富融汇,到秦汉龙的形象就基本确定了。
这“基本”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形成了龙的要素、框架、样式;二是龙本身就是不断纳新的开放系统,它并没有停留在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以后的每个朝代,一直到现今,仍在不断地演变、加减并发展。
2,“龙”图腾完全是民族融合的产物,龙图腾的演化过程其实就是民族历史演变过程的体现。
龙图腾形成有两层含义,即以蛇图腾氏族为核心的强大集团对中国地域内以其他动物图腾集团的兼并吸纳,以及若干个以蛇图腾崇拜为主的氏族集团的融汇联合,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早期的形成发展史。龙图形的不同元素汇集,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和融合导致中华民族人数上的增加和疆域的扩大,同时更代表各个不同图腾民族先进文化的汇入与积累。
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襟和开放吸纳的精神状态,更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包容性和思辩性。并且龙图腾文化代表的中华文化精神始终贯穿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它支撑中华民族儿女和平、包容的心态和刚健的心灵,并以龙的灵性改造着自然,造福着人类。
3,龙图腾从无到有的强大创造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祖先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反映出古代人民卓越的才能与智慧。
世界上本无龙这种生物,龙是创造性的、多元的组合物,但肯定有原型,肯定有引发思维的触媒,仅凭一时闭目遐想是创造不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自然想象、生存环境激发了先民的灵感与创造。蛇有强盛的繁殖能力,有着敏捷与凶狠的行动,有着蜕皮与再生的特质;鹿旺盛的奔跑能力和新陈代谢的能力;马风驰电掣、所向无前、勇敢机警;虎善于奔跑、顽强的生存本能;鹰雄健勇猛的进取精神;鱼的灵活与多子等等都促成他们躯体的某一部分汇集与龙的图腾本身。
世间生灵,涵盖了陆跑、空翔、水游的各种富有生命力的生物,最大程度体现了先民对生殖生存、发展的热烈渴望与追求。而中华民族的先民能将这些种生物的优质特征汇聚于一体,威武雄壮、美丽绝伦的神性动物-----龙应运而生,充分体现了先民超凡的智慧与才能与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龙这个形象,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先民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龙很神秘,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一种认识。龙的姿态,变化多端,神妙无穷。人民把龙当作超越自然本体的力量,象征着吉祥和福祉,在中华民族的民情风俗中充盈。世界各地,只要是中华血脉,龙的形象就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龙在中国同样代表吉祥,代表威严、力量、蓬勃,代表美丽,代表强大,是生命力的象征。
4,龙图腾是中华血脉大融合的产物,是民族兴盛、人民团结的衷心表达。
从龙图腾形象的演化来看,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各支系求大同存小异的共同心理,体现的是华夏民族与兄弟民族的渐趋融合。无论是因为战争原因引起的强大民族对弱小民族的兼容,还是若干民族的汇聚迁移,龙图腾作为结合点、融汇点是毋庸置疑的。栖居于地球上的所有的华人,虽民族可以不同,但不分国界,不分南北,都将龙作为自己的图腾,这也充分说明了龙图腾崇拜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是中华各民族同源共祖的民族共识。
总之,图腾表面上是物,实际上是神,更是中华民族根源精神的体现。图腾的演变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前进,更是文化艺术图像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过程。贯穿中华民族文化的主线是儒道互补,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两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天人合一,即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不同,但都能汇集成一个整体,而且这种融合一体后的文化,历经几千年战争与灾难,荣辱与苦难,却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龙图腾自身的衍化正是体现了这种万物的融合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代追求和平、和谐、和美的人生状态;龙的上天入地,腾云驾雾,播云布雨,直至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品行,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追求的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
如今我们坚守“龙的传人”的意义更在于:龙图腾的历代传承衍化的过程,表面上是众多部落的图腾汇集到龙蛇图腾下,却并未改变龙的主体躯干。这个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追求,以及与其他不同文化追求的相对独立关系。其他文化的只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影响中华民族文化,而不能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和灵魂,所以直到现在我们才拥有了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东方文化。
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地位,复兴中华民族,这应该是现今坚守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图腾文化的最重要意义。
龙和凤都成传说中的动物,也可以说是一种想象出来的动物。至于为什么先民选择了龙作为图腾,而没有采用凤作为图腾;或者龙与凤文化本身在学术界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课题。这个问题很难给出准确的答案。龙比凤要早,而且影响要广泛得多
1971年,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C”形青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7000多年的红山文化,这是我国考古人员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龙”。
根据先秦时的《竹书纪年》记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
古籍说帝舜和夏代有饲养龙的活动:这样记载的书籍有《路史·后纪》;《左传》等。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凤的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至于在先秦文献中,并不多见凤的记载。在汉代有许慎的《说文解字》和《白虎通·五行》中有关于凤的记载。在《白虎通·五行》中这样描述凤:“其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其精为鸟,离为鸾,分三事也。”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龙”在我国比凤出现得要早,而且影响要更广泛。“龙”与“凤”的起源龙可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江河崇拜,水崇拜或者雷电崇拜。龙在传说中可以说是亦正亦邪,正面的可以行云布雨,风调雨顺。龙早期的形象,更有点象鳄鱼。如果结合我们汉族的语系,我们汉族属汉藏缅语系,我认为我们的先民更早期,可能来源于西南的热带地区。在西南热带地区,鳄鱼和莽蛇较多,也有可能我们的先民就以鳄和莽蛇的结合形象,作为一种最早期的图腾,后经不断演化,就成了今天的兽首蛇身的样子了。其代表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演化中了。从早期的图腾发展到后来的帝王象征了。
凤相较于龙,她的形象就简单一些,在上古时期,就是火崇拜,太阳崇拜,或者说是炎帝部落的图腾。也有可能是赤乌的传说演化而来的。至于后来代表皇后应是后来的朝代演化演变而来的。
《龙的传人》
华夏儿女一直以来都以龙的传人自居。龙,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纳百川之胸襟,在这新的时代,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一、龙图腾由来已久。
近年来在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的龙形图案。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濮阳西水坡的一处距今6500年左右的古墓中,发现了墓主身旁有一具用白色蚌壳摆塑的“龙”的图案。在甘肃也出土过绘有鲵纹的彩陶,在东北的辽河流域发现过距今5000年的玉“龙”,山西出土过带有“蟠龙纹”的彩陶。当然,这种“龙”与今天我们见到的龙形象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龙的传人的由来。
上古时期的伏羲和女娲氏族图腾均为蛇,后来渐渐由蛇演变为龙,而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伏羲与女娲结合而来的,也有是女娲用泥土制造出来的说法,不管那条说法正确,华夏儿女应该是女娲和伏羲的子孙或是传人。也就想当然地成为了“龙的传人”。所以中国人的观念里,所有都有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就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是由龙转化来的。
三、中国最早记载的龙。
《山海经》中关于龙的记载不少。共有8种龙,分别是烛龙、应龙、青龙、夔龙、蛟龙、蟠龙、金龙、虬龙。
《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处南极,杀蚩尤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山海经》里,里面有一句“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证明了夔龙的不凡。
《山海经·海内经》:“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
四、关于龙脉传说。(部分摘自:《山海经》的龙脉雏形和风水堪舆之源)
华夏自古被称为龙的传人,昆仑山为万山之祖、龙脉之源,华夏版图有三支干系龙脉,由黄河、长江等两大水系分隔:
南龙(古人称巽龙)位于长江以南,沿长江通过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南部地区入海而止,通常把香港、广州、福州、南京、上海等城市划为南龙。
中龙(古人称震龙)位于长江、黄河之间,沿黄河、长江之间通过四川、陕西、河北、湖北、安徽、山东,到达渤海而止,西安、洛阳、济南等,均为中龙气聚之所。
北龙(古人称艮龙)位于黄河以北,沿黄河通过青海、甘肃、山西、河北、东三省等北部地区,延伸至朝鲜半岛而止。
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一脉相承,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华夏大陆为中心,团结奋进,共创辉煌。
废除龙图腾的后果和专家建议改掉龙图腾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