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杜牧认为秦国灭亡应从自身找原因(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什么那么秦朝就不会灭亡)
9072023-08-24
今天给各位分享学校里应不应从小学开始就教会孩子们怎样做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不建议学生做饭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现在的绝大多数学校的食堂都是外包的,食堂老板都讲求利润最大化,学校领导又和老板有利益输送,根本就对学生的反映不闻不问,也就害苦了学习负担又重又正在长身体的学生们。但现在的孩子特挑食也是学生经常倒饭扔莱的普遍现象,要杜绝学生浪费粮食必须加强学校食堂的管理,杜绝外包,提升饭菜质量,家长也应从小培养孩子不能挑食的良好习惯……
不应该,不应该,不应该!
学校不是万能的,不应该什么都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教育是孩子最直接的教育。父母除了启蒙孩子热爱学习以外,还要启蒙孩子生活的技能。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就可以指导孩子学会做饭了。
让孩子参与择菜、洗菜、切菜,再指导孩子简单的炒菜、煎蛋,然后教给孩子使用灶具的方法。慢慢地,循序渐进,孩子就逐渐学会了做饭,掌握了技能。
孩子能否独立生活,能否养成习惯,主要在于家长从小有计划的培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父母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引导孩子学会各种生活技能,担当一定的家庭责任。
孩子3—4岁,可以指导孩子穿、脱衣服、拿碗筷。5—6岁的时候,就可以指导他刷牙、梳头、扫地、抹桌子等。7—8岁的时候,要培养孩子洗袜子、做饭、整理自己的物品。8—9岁的时候,可以培养孩子洗衣服、熨衣服、照顾小孩等。网上有许多不同阶段孩子教育侧重点的内容,如果父母真正能够指导成功而不是放任不管,那么,孩子就能够逐渐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还会觉得许多事情是自己应该做的,而不是觉得理所当然的是父母的事。这其实也培养了孩子责任意识、感恩意识。
一些孩子长大后,好吃懒做,不懂感恩,脾气暴躁,肆意妄为……父母管控不了,求爷爷告奶奶,为时已晚。归根结底父母没有做好孩子的老师。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责任。不推卸责任、不期待他人,收获的,将是孩子独立的生活,健康的成长!
中小学生在家网上学习有利的方面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耽误学习进度和课程,选择性学习发挥到极致。
中小学生在家网上学习有害的方面是:缺少练习学习的知识不够扎实,走马观花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学习自主性不强的孩子养成了玩游戏的习惯,长时间对着手机电脑对于眼睛的保护不利。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想要问的是,你的孩子是多大年龄?
一、 如果是小于12岁,那就涉及到孩子的兴趣问题。
什么是兴趣呢?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有个体在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也有在一定对的情景下由某一事物偶然激发出来的。主要表现在一旦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孩子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时候是不该遏制孩子的做饭兴趣的,还应该保护,千万不要强制、扼杀孩子的兴趣,不允许其做饭。因为孩子只有在此时是非常专心致志的在做一件他/她认为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知道每个家长都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孩子未来能够读大学、甚至名牌大学,但有些事情是不能急于求成的,所谓欲速则不达。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如果家长始终觉得孩子还是要以读书为主,那么你可以以此为突破口,不要让其只是单纯地做菜,而是时常问他一些有关于做饭方面的知识,比如:这个菜的营养搭配、每道菜里面包含的故事、包括推荐其观看一些美食节目---中央台的“舌尖上的中国”、锋味、天天饮食、食全食美、中国美食探秘等。这些节目以美食作为窗口,延续中国美食传统精髓,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开启全新美食文化视角融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既好看又能够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知识。甚至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去观看国外的美食节目,如美国的《地狱厨房》(Hell’sKitchen)、英国的《顶级厨师》(MasterChef)、《顶级大厨》(TopChef)等,即学知识又学了英语。家长还可以继续引申下去,让孩子不断在网上、书本里去查找更多的知识,使其徜徉在知识的怀抱里。如此下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总之,尽可能不要遏制孩子某方面家长认为不是你们所希望的、与读书无关的兴趣,重要的是如何引导,正所谓“堵不如疏”。
二、 如果是大于12岁,那就涉及到孩子是否真的成绩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的问题。
其实,就这个问题,个人认为不必要太在意。很多时候,作为中国家长,往往因为家长的面子问题,觉得孩子成绩不好,没有满足家长的意愿,考不上大学就觉得孩子将来没有出息。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正如我们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对其期望是考上诸如清华、北大之类的名牌大学,随着孩子一年年长大,看着其成绩不是家长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好之后,开始不断降低要求,从名牌大学985—211--一般重点大学--普通一本大学--二本大学—高职高专—中专。那么,家长会抛弃孩子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会。此时的家长会放弃对孩子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转而考虑对孩子的未来的一些切合实际的培养。
我们转过来想想一些事情,家长应该就会放宽心的:
1. 你的孩子会不会学坏?如果孩子没有学坏,那家长应该感到庆幸。
2. 你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是痴迷玩游戏成瘾等不良嗜好还是仅仅只是有诸如喜欢做饭之类的爱好?如果孩子具有痴迷玩游戏成瘾等不良嗜好,那才是家长需要担心的。如果孩子只是不喜欢学习文化知识,喜欢做饭,其实还是可以接受的。
3. 为什么呢?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解释了这个答案。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传统的学校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人类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存在智能等9个。从我国学生学习的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来看,他们只属于其中的前两个智能: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一个人不可能只具有这两个智能,只能说成绩好的同学这两个智能更突出。
那么其它智能呢?有的人空间智能突出,可以从事建筑师及雕塑家;有的人身体-运动智能可以当运动员、音乐智能突出的可以当音乐家、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等。那你的孩子喜欢做饭,说明他身体-运动智能更突出一点,说不定将来他会成为一个驰名中外的大师呢。
我认识一个人,他从小学习不好,曾经调皮捣蛋,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后来到一所职高读烹饪专业,在其中学到了雕刻,立即喜欢上了并一发不可收拾。此人请家长给他买了雕刻工具,经常在家里练习,又到外面学习绘画、雕塑等。现在二十七八岁了,他雕的作品有很多公司购买,已经在全省小有名气,前不久还被评为省城的“工匠”。
综上所述,还是那句话:堵不如疏,善加引导,不必担心。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