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冷知识网站推荐 汽车冷知识大全集
11442023-09-09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张耳究竟是什么人,以及张耳为什么不建议陈胜称王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张耳,河南开封人。(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张耳少年有名,是魏国信陵君的常客。后来陈胜吴广起义,他与好友陈馀一起投奔了义军。
公元前209年,张耳陈馀随大将武臣到河北。由于陈胜在陈县称王,武臣也自立为赵王。公元前208年,武臣被部下杀死,张耳逃脱后召集旧部数万人,拥立赵王后裔赵歇为王,移居信都(今河北邢台)。
公元前207年,秦国大将章邯带大军到了河北。张耳势弱,就保护赵王歇往东跑,结果被秦军围困在了巨鹿。
张耳被围巨鹿,向在北边驻扎的好友陈馀求救,陈馀不救。同年十月,项羽带大军来救巨鹿,巨鹿之战成为项羽的鼎峰之战。之后,张耳与陈馀决裂,拿了陈馀的兵权,随项羽入了关中。
项羽早就听说过张耳的名声,算是比较早的反秦义军的首领,念他扶持赵王,而且抗击秦军有功,一路跟随联军入关中,随即封张耳为“常山王”,都城邢台。
公元前205年,陈馀向齐王天荣借兵攻打张耳。张耳兵败投靠了刘邦,张耳早期在外黄县当县令时与刘邦有交情。
公元前204年,张耳与韩信一起参加“井陉之战”就是有名的“背水一战”,胜利后,韩信请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刘邦随即同意。
张耳是拥立赵王歇的第一功臣,当时他任相。后来又被项羽封为“常山王”,也是在赵地。张耳十分贤德,在赵有好的声望,韩信领兵打仗,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来支持他的供给。张耳无疑是赵最合适的管理者。加上,刘邦与张耳有很好的交情。所以,韩信让刘邦立张耳为赵王,显然是很正确的。
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有时候很难用一个标签涵盖一个人的所有方面。比如说张耳,即使一个很难一言以蔽之的人物。
铁锤姑且给张耳贴上三个标签:名扬天下的大名人;秦末起义军的重要一员;私心太重的无情人;
张耳是一个名扬天下的大名人。张耳出名相当的早,战国末年就名满天下。原因很简单,当年张耳曾经当过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个故事您一定听过,就是这位爷。张耳在信陵君门下混饭吃,博得了名声,而且魏国灭国比较晚,因为这个原因,张耳名声远扬,他和魏国另外一个贤人陈余关系很好,堪称忘年之交外加刎颈之交,最后却成了生死对头。这是后话。
张耳名气达到什么地步?秦始皇悬赏重金求子,求这个老小子。后来张耳感觉跟着嬴政混有点福祸难料的感觉,于是带上陈余流浪四方。感觉好怪的一对CP。
张耳是秦末起义军的重要一员。张耳没有为秦始皇做事情是对的,因为很快各地就开始了反秦的运动。张耳陈余找到了张楚大王陈胜,对陈胜提出了缓称王的锦囊妙计。陈胜虽然没有鸟他们二位书生的建议,但是从尊重人才,相信人才的角度出发,还是派了大将武臣率领三千兵马,让陈余和张耳分别担当左右校尉辅助武臣。这个铁三角组合相当的犀利哥,接连平定了赵国30多座城池。这个时候二人听说陈胜现在毛病不少,嫉贤妒能,加上当初只给了兄弟俩小小的校尉的职称,很不爽。于是乎劝说武臣,不如就地称王。
说实话,这也是陈胜的宿命,他派出去的人只要是混得好的最后都自立了山头。
武臣自命为赵王,分张耳为右丞相,陈余为左将军。
本来张耳陈余这两个可以就此走上人生巅峰,没想到又出现了意外。武臣当了草头王之后有点膨胀,他的姐姐跟着也膨胀,不是三围膨胀前凸后翘,而是趾高气扬的不得了了。赵国大将李良打仗回城,遇见了武臣姐姐的仪仗队,竟然要这位将军下跪。这个快赶上民国时期,一位孔家小姐为了自己家的大狼狗上飞机,把著名将领赶下飞机的桥段了。
不过这位李良可没有那位国民党老家的好脾气,心里一把火被撩起来,加上秦国人过来收买,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掉武臣和那个惹祸的姐姐,张耳陈余因为情报工作做的好,才捡了一条命回来。
这个小插曲告诉我们,领导干部管好自己的家属,是多么的重要。
张耳是一个私心太重的无情人。张耳陈余跑出来之后,拥立赵国后裔赵歇为赵王,打败了李良。由此可见,他们两人还是有一点军事才华的。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大秦战神章邯打进了赵国,把张耳和赵歇围困在巨鹿城。陈余则率领几万兵马在附近小山头上别苗头。因为章邯来势太猛,陈余一直按兵不动。张耳很不爽,派两位手下劝说陈余早点下山救人,可是陈余不像鸡蛋碰石头,就给了两个手下五千兵马去探路,想不到章邯果然生猛,这五千人浪花都没见一个,就全军覆没。最后知道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才最后解围了巨鹿城。解围之后的张耳怪罪陈余没有及时救援,两位老朋友最后反目为仇,陈余气得挂印离开。后来项羽就问张耳大名,就封张耳为常山王,封陈余为食邑三个县的侯爷。陈余认为自己和张耳一样干革命,为毛他当王,我只能当这么小的官?一气之下带兵灭了张耳的常山国,把赵歇再次迎接会拉当赵王。
张耳听说刘邦混得不错,又去投奔刘邦。汉二年,刘邦劝陈余跟自己一起对抗楚军,陈余提了一个条件:拿张耳人头来见!
刘邦没办法只好找了一个长相酷似张耳的人,砍了脑袋滥竽充数。陈余这才答应参战,没想到这次刘邦打了败仗,陈余也发现张耳还没死,于是又闹情绪,跟刘邦闹掰了。
后来刘邦反败为胜夺取天下,韩信和张耳一道灭掉了陈余。一对好友成为了死仇。
但是张耳的结局还不错,安享晚年,还和刘邦做成了儿女亲家,也算是寿终正寝的有福之人。
本期话题
在秦末农民战争中,陈胜和项羽曾经先后成为号令天下的共主,可遗憾的是,他们都没能够稳坐江山,在短暂的辉煌之后便遭遇了失败。
仔细分析陈、项二人的失败原因,敌对方的打击与施压其实并不足以致他们的死命。同在这个问题上犯下严重错误,才是陈胜和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
虽然秦朝最终是在潜伏各地的游侠势力的撕扯与宰割下分崩离析了,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至少在陈胜、吴广点燃第一把反秦烽火之前,游侠仍只是被秦皇帝镇于地下的暗流涌动,并未公然泛滥,肆意横流。
从这个意义上说,秦始皇控扼游侠与游士的努力仍然可以被视为取得了有限度的成功。但遗憾的是,随着西汉的建立,早年混迹江湖,烙印着游侠胎记的刘邦成了天下的新共主,秦始皇的那一点努力与成绩也就随之湮灭了。从建国伊始,西汉就陷入了一种近乎全民皆侠的癫狂中:
及至汉兴,禁网疏阔,未之匡改也。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皆招宾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众庶荣其名迹,觊而慕之。虽其陷于刑辟,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
——《汉书·游侠传》
上至功臣、宗室与外戚,下到无职无爵的布衣平民,养客蓄士、权凌官门不但是他们司空见惯的行径,而且还居然受到社会舆论的普遍艳羡与称赞。把这种乱象放到西汉创建大一统政府的历史进程中去进行考察,不难发现,它对彼时的国体转型和国家观念的凝成,危害尤着。
在刘邦称帝建国前,虽然秦始皇也曾短暂地统一过中华版图,但这个统一更多地停留在政权建设与版图划分的意义上,至于被秦征服的六国遗民,他们心中其实并没有天下为一的归属感。
对秦始皇这个征服者,遗民们只是畏威而绝不怀德。一旦这位征服者寿终正寝,分裂的声音随即甚嚣尘上: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
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陈胜举义反秦,攻占陈县之后也打出了自己国号。此时的他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政治选择,那就是他陈胜要建立的“张楚”政权究竟选择哪种国体。摆在面前的选项无非两个,一则效法秦始皇,建立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制国家。
从上引《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看,这个建国思路源于陈县当地豪强势力的首倡。所谓“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也就是要扶立陈胜为普天之下唯一的君王,其他统兵将领以及他们攻城略地的行动都必须被置于陈王的有效监控之下。
“监临诸将”实际上是秦朝的监军制度的延续。《中国军事通史·秦代军事史》说:
(秦朝)无论京师部队、边防部队或者地方部队,根据其不同情况,分别派有护军都尉、监军使者、监御史等不同名号的监察官员,对部队行动实施监视。(中略)秦代军事领导体制的根本特点,就是皇帝对兵权的高度集中,(中略)这些制度的确立,表明我国自秦代开始,真正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军队,从而发挥着维护全国统一的作用。
——《中国军事通史·秦代军事史》
如果这套监军制度在日后的反秦战争中被严格贯彻下去,那就意味着推翻秦朝之后,陈胜势必取代秦皇帝成为绝对的权力核心。这是六国遗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秦始皇还是亲身毁灭山东六国的威权,六国遗民尚自不服。陈胜一介无名戍卒,凭他在大泽乡登高一呼,就妄想天下云集响应,赢粮影从,这可能吗?!
因此,就在陈县豪杰提议贯彻监军制度,建立一个大一统集权政府的当时,来自梁地的名士张耳、陈余马上还击,对这一提议做出了言辞激烈的批驳:“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什么叫做“示天下私”呢?李鸿章在《泰西新史揽要序》中说:
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以天下为公;赢秦而降,以天下为私。
——《泰西新史揽要序》
效法嬴秦,建立一个楚人主导的大一统集权政府,让天下各国都来捧着你楚人陈胜作皇帝,这就是私心作祟。言下之意,只有复立六国,重建分封,让楚人属楚,梁人归梁,才是大公无私的义举。
所以张耳、陈余给陈胜的建议是,即刻重建山东六国的社稷。然后仿效当年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故事,由各国推举首倡反秦的陈胜担任诸侯合纵的联盟长,联兵灭秦后形成一个分封制的国家联盟。按照这个建国思路,陈胜最终将成为西周天子那样的诸侯共主。
显然,周天子的权力无法与秦皇帝相提并论。因此陈胜否决了张耳、陈余的提议,派出监军,押着各路将军的脖子摧城陷池,企图以此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但这一做法后来被证明不能奏效。
张耳、陈余向陈胜提议北略赵地。陈胜为防二人有不臣之心,委任自己的亲信陈人武臣为统帅,降张耳、陈余为所属校尉,并且还指定监军使卲骚随军同行。可即便加了两道“保险”,这支远征军到达赵地之后还是脱离陈胜、割据称王了:
至邯郸,张耳、陈余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其厕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
乃说武臣曰:“陈王起蕲,至陈而王,非必立六国后。将军今以三千人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不王无以填之。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脱于祸。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赵后。将军毋失时,时闲不容息。”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以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武臣称王于赵,别人也都有样儿学样儿。韩广、魏咎、田儋先后竖起王旗,假借燕、魏、齐等故国的遗骸还魂重生。在张楚政权已经实际失去对各路诸侯的掌控能力的情况下,陈胜仍然死抱着大一统集权政府的理想不肯撒手,最终导致他被起义诸侯孤立,力不支秦而沦于失败。司马迁说:
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史记·陈涉世家》
自公元前208年陈胜兵败身亡,直到公元前196年刘邦白马盟誓,在这长达22年的时间里,“重建大一统国家”成了政治家们口不能谈、手不能碰的禁忌,反对统一、重建分封被普遍承认为“政治正确”的观点: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碧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闲,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史记·项羽本纪》
继陈胜之后最有可能图王问鼎的项羽和刘邦都在想方设法利用诸侯分封,争取将各路反秦义军整合到自己麾下。虽然项氏在范增的建议下占得了先机,但刘邦反客为主,成功地将项羽抹黑为破坏后秦朝时代天下分封秩序的罪人,却不能不说是他得以击败项羽,终结楚汉五年之争的重要原因。《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说:
(汉王刘邦)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得保也。”齐王曰:“天下何所归?”曰:“归汉。”
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在楚汉战争陷入胶着的公元前203年,刘邦遣说客郦食其入齐,游说齐王田广右汉伐楚。郦食其为田广分析天下大势的时候数落了项羽的三大罪状:
其一,将入关灭秦的头号功臣刘邦贬于汉中,违背了当年楚怀王君臣关于“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其二,阴谋杀害楚怀王,窃据天下共主的地位;其三,重用项氏,排挤异姓。
把这三条罪状连起来一看,似乎项羽进行楚汉战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项氏独享的家天下,异姓诸侯在他的天下秩序当中注定是要遭到排挤乃至毫无容身之地的。郦食其把项羽描述成了第二个“示天下以私”的陈胜。那么,要保住自己的封地与王爵,齐王田广连同别的异姓诸侯除了支持项羽的敌人刘邦,没有别的选择了。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中国军事史·秦代军事史》。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THEEND—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
我们先来看看,张耳陈馀是怎么成为刎颈之交的。
张耳陈馀有两个相似点,一是俩都是大梁人,二是俩都娶的富家女。
稍微有点不同的是,张耳年纪要大些,所以陈馀对张耳极为尊重,久而久之,就成为刎颈之交。
这种兄弟生死情谊不是吹出来的。秦始皇平天下时,晓得他们俩是当地豪杰,派人捉拿。求张耳一千金,陈馀五百金,俩人一听就跑了,躲到陈地的一个小地方替人看门。
俩人看门都是相对而立,一天不知为何,有一小吏看陈馀不顺眼,打了他一顿。陈馀想跳起来干对方,却被张耳踢了一脚说,咱们是干大事的,别小不忍而乱大谋。
够兄弟!
陈胜造反后,路过陈地,俩人一起去见陈胜。张耳游说陈胜不要称王太早,陈胜不听。陈馀又游说陈胜说,我曾经游历赵国等地,熟悉当地,不如派一支兵前往赵国攻城掠地。
陈胜依了,然后他们俩在赵国也干出了成绩,自立了一个听话的赵王歇,共享赵国。
富贵已至,矛盾即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突然打破了他们多年的感情,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将他们友谊之船打翻的人,是章邯。
章邯干掉项梁以上,联合王离,各率数十万大军北上攻赵。张耳带着赵王歇逃进了巨鹿,被王离死死围住,章邯又在外修粮道支持王离,巨鹿之战危在旦夕。
果然不久王离开打,张耳城里兵少粮尽,眼看城就要被攻下了,于是想到了陈馀。
但是,他怎么喊,陈馀就像聋了一样没有听见。多次呼叫无效,张耳怒了,派了两个使者,直冲到陈馀面前责骂:“你跟张耳结为刎颈之交,如今兄弟有难,你拥兵数万,为什么不前去救人?”
陈馀说道:“秦军太强,现在派兵出去,等于是羊入虎口,有什么用?”
对方又骂道:“没用就不去救了吗?”
陈馀无奈,只好给五千兵交给对方带走。张耳派的那两个人正如陈馀所说,数千人一出去,全落到王离虎口里去了,骨头都不剩一根。
最后还是项羽牛气,率五万兵解救赵国及张耳。
张耳一出城,第一件事就是找陈馀对质,说我派来的那两个人去哪了,你是不是杀了?
陈馀很冤,说我给他们五千兵,他们出去送死了。
张耳不信,俩人就吵了起来。
最后,陈馀解掉身上将印丢给张耳,张耳也不客气,收下了。陈馀见张耳对自己的兄弟情分已尽,甩头就走,自己混别处去了。
就此事很多人评价张耳,说是张耳不信任陈馀而致使俩人情谊破裂。问题是张耳为什么突然就不相信陈馀了呢?认真分析,就可知道其中猫腻。
赵国是陈馀曾经游历的地方,他极为熟悉。而游说陈胜派一支兵北上攻赵,本也是陈馀的意见。前赵王武臣被干掉以后,他们不得已才立了一个新赵王歇。张耳认为,既然他们俩是刎颈之交,陈馀就必须不顾一切的率兵来救。不管你怎么救,但你至少要救。
可是陈馀拥兵观望,竟然不救,这无不让张耳起疑心。
张耳疑什么呢?如果王离破了赵,他跟赵王歇就死无葬身之地了,那么赵国将来肯定就落到陈馀之手了。意思就是说,陈馀不救张耳,是让张耳送死,自己等着吃独食!
难怪张耳怒了,如果真是他所料想那样,陈馀哪是什么刎颈之交,简直就是势利之交,奇耻大辱!
那么,陈馀到底是不是如张耳所猜想那样的人?
事实最有说服力。
项羽平了天下以后,认为张耳于赵有攻,就将赵国分出一块地来,封张耳为常山王。陈馀一听张耳封王了,自己啥都没捞到,就跳出来说,张耳跟陈馀于赵都有功,你凭什么只封他为王?
项羽认为陈馀临阵逃脱,逍遥江湖,而没有跟他一起入关,最后只给陈馀三个县。
陈馀那个不服气啊。赵国是他最先发现的,然后又是他苦心经营的,多年渴望得到的东西如今却落到张耳一人手里,自己只得三个县,算什么呀。
于是,等齐国田荣反项羽时,陈馀第一个发兵攻打张耳,从张耳手里抢回了他认为本应就属于他的土地。
这下事实更说明了陈馀当初不救张耳,有独吞赵国之念!
后来,张耳逃到汉王刘邦那里。刘邦想拉拢陈馀,陈馀却开出价码来,说送来张耳人头,即可帮你。刘邦将一个假人头送给陈馀,后来陈馀知道后,又背叛刘邦。所谓曾经的刎颈之交,闹到这个地步,实际就是个笑话了。
也怪难班固都这样评价:张耳陈馀贫贱之时还能生死相待,到了富贵的时候就互相残杀,这无不都是势利之交的结果!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