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真的不适合中国吗(应试教育有好处吗)
10132023-08-20
今天给各位分享应试教育真的不适合中国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不建议应试教育专业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我的观点是不要抢跑
课余时间都用来学习,做练习,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尤其是很多所谓的重点中学,抢跑很严重
需要立法,防止这些不科学的做法
以前月考,现在周周清
经常看到有一些人批判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指责这种以高考为导向的、唯文凭是尊的教育方式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导致高等教育产生大量的废品。
这种批评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却流于浅薄,没有看到更深层的原因。
中国中学教材的内容都·是基础中的基础,不管学生以后进大学什么专业,都应该把他们掌握好,舍此根本谈不上发展和创造。当然,这些内容在一些人看来是很浩繁的。但是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就不会觉得这些知识有多少了,也许还会恨中学教给学生的太少了。
就拿物理专业来说吧,一到本科阶段,就要用到很多微积分方面的知识,很快就需要解微分方程。对向量的应用也比高中阶段复杂得多【如分析车轮的转动】。但此时的大学数学未必跟得上,这就导致了在一些大学【壁如北大清华】给本科新生补高中数学的现象。另外,数理化好的学生写作能力往往较差,开始工作后或是到了研究生阶段,这个问题就显得很突出了。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写作基本功在中学阶段就应该打好的。
无数的事实说明,中学阶段的教学和考试内容并不多,只是一部分人不适应罢了。
与日韩台湾相比,中国大陆的中学教学内容明显要简单一些,它们的教学和考试才可怕。大陆的中学教学已经砍掉的很多内容,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都是要学的。
例如,高中数学中的积化和差、和差化积、托勒密定理、均值不等式的通式,排序不等式、柯西不等式,复数中的利莫夫定理的运用,物理中的狭义相对论初步等等,这些在台湾的中学课本里都是有的。这几个地区和国家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害怕国家的竞争力在未来下降。中国的问题不是出在中学该不该教这些东西上,而是大家一窝蜂地跑去上大学。
显然,那些内容是为培养高级人才打基础的·,而大学则是培养精英的摇篮,也就是说有成为高级人才的潜力的人才应该去上大学,余者都应该进职业技术学校。日本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搞得很好,所以这两个国家的工人、一线技术人员是世界上最棒的。
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中学普教课程没有日韩那么严苛,有些州的课程甚至看起来远比我们的简单,这也成为一些人批判中国中教和高考的一大理由。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国家与我们有着天然相异的一些特质。它们的课程设置虽不难,但教学方式却极为灵活,实际所学可能是千差万别的。
个别美国本科生甚至能够根据图书馆里的资料设计出能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它们的学生造出的航模、舰模、建筑模型也都是很棒的,而且在国际性的数理化竞赛中表现也不差,好些中学生能够根据数学推演出质能方程。
中国人很羡慕美国的教育模式,说它既照顾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的多样性,又培养了大量高端人才。但是这很难效仿,因为两国人的气质截然不同,中·国做不到美国那种灵活多样的教育,日本韩国也做不到。所以啊,很多人对中国教育的抱怨根本上是没法化解的,国家只能是在全面衡量利蹩得失后作出选择。也就是在坚持目前中教内容和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谁要是认不清高考和大学教育的目的,非要去上大学,吃亏的是自己。怪大学扩招是”不会撑船怪河弯',主要问题的是国人的价值取向【也就是所谓的唯文凭是尊】不符合实际。一些人之所以抱怨所学的东西大半无用,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只需要读一个技校就可以完成了。读大学和为应付高考所学的大量知识是多余的,而多余的东西自然很容易被遗忘。尽管目前的大中学教育和高考存在着种种弊端,但随着大学生的贬值和技校生的吃香,被扭曲的教育体制会逐渐回到符合实际的轨道上来。
先来回答第一问:
1.学英语对大部分人无用:科技部公布201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分析,2017年,我国科技人员资源总量达到8705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934万人,参与研发活动的人员总数为621.4万人。
也就是说,满打满算,完全需要熟练使用英语的人数不超过2000万,其他几千万人只要能交流就行,在现在的电子翻译如此普及的情况下,这完全不是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非常明显,大部分学生学英语只是用于考试,对学习和生活的帮助不大。
不过说起来,我们学的其他有的知识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无多大用处:比方那些几何证明,牛顿三大定律,背元素周期表,记圆周率等等,可是忘得最多的就是英语吧?
2:部分人学语言困难: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人确实没有语言天赋。一些学生,语文没有问题,数理化也学的驾轻就熟。唯独英语是老大难,怎么都学不好。
语文能学好,记忆力肯定没问题,数理化能学好,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应该没问题。学不好英语只能是两个原因,一个是主观上不愿意学,另外一个就是没有语言天赋。
对于学生,即使主观上不愿意学,但学校要考试,无论是升学还是高考,这都是必考项目。因此,即使再不喜欢,也会花功夫去学。学不好英语的唯一理由应该就是缺乏语言天赋了。
很多学生因为英语而与高校无缘,确实是件憾事,我就见过每次高考都只有二三十分的,复读多年只好放弃。还有的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时有更好的条件,拼命考四级,可就是过不了,更别说考六级,考研了。
3.担心文化入侵:学习一门语言,必然会去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甚至是改变思维模式。部分人是因为担心这个,害怕全民学英语影响国人的人思维模式,进而崇拜西方的文化,到最后反而丢弃了国学这个根本。事实上也有这样的人,说起英语来一套一套的,说起中国传统经典却知之甚少,把老祖宗的东西丢到九霄云外了。
第二问:英语真的很重要。
1.由于英国过去在世界各地有许多殖民地的缘故,因此在现代,英语在许多国家与地区,都是通用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
2.英语是与电脑联系最密切的语言,大多数编程语言都与英语有联系,而且随着网络的使用,英文的使用更普及。
3.英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语言,以后想要有好的发展,学好英语是必须的。苏格兰语、低地撒克逊语、丹麦语、德语、荷兰语、南非荷兰语和英语也很接近,学好英语也有利于学习其他语言。
综上所述:英语课部分中国学生学起来相当枯燥无味,提不起任何兴趣,而且进入社会后对大多数人而言,并无多大用处,但是英语科目它又的确重要,你如果想要进入社会顶层,追求一个辉煌的人生,那学好英语将助你一臂之力!
建议小学将英语作为副科,适当降低初中、高中的英语分值。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教育工作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
应试教育完全背离素质教育,采用机械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它以升学率高低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成绩及学生学业水平。
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和社会发展。
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
高考的时候学校会不顾学生的前途劝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或更改志愿,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应试教育的弊端及影响"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产生的影响显而易见。
对学生的影响
1、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2、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3、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应试教育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
4、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
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5、造就了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
我们得承认应试教育培养了一部分精英学生,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在这个独木桥上被挤下了水,其实这也很正常,但可悲的是,掉下水的偏偏没学过游泳,于是水中再学,浪费了自己、耗费了家庭,减缓了个人的发展。即便那些走过独木桥的学生,也有的在挤独木桥过程中心理也发生了畸形,对今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对教师的影响
1、加重教师负担
加剧教师队伍的不合理竞争传统的应试教育倾向于强化训练、题海战术。这必然导致教师的工作负担的加重,加之学校管理中急功近利倾向,有许多学校甚至把学生考分和升学率同教师工资、奖金挂钩,导致教师队伍中竞争加剧,加重教师的心理压力。
2、造就了心理变态的教师
应试教育对教师造成的最严重伤害是心理,都说"分、分,学生的命根,老师的法宝,家长的助手",其实分,也是教师的命根,有的地方明确规定,谁的学生平均分低谁下岗。于是,教师在生存面前心理发生变态,做出许多违背教师正常心理的事情,比如考试时告诉学生要发扬"雷锋精神",有的甚至想尽办法窃题、把学习不好的学生赶走(甚至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采用体罚、变相体罚等)。
3、造就了让部分学生得高分的怪异名师
一些地方上的所谓名师,最大的成就就是他的学生平均成绩得第一、他培养了几个高考状元,很少说他成功的教育好了多少名不好教育的学生。这样的"名师",实际上只是把自己的名声建立在了学生追求分数的痛苦中,是牺牲学生其它兴趣和综合发展为代价的,是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科学发展需要的,这样的名师实在是怪异的名师,他们扬名于高分学生、陶醉于编辑试题辅导资料,让本来繁荣的应试资料市场更加五彩缤纷,这样的怪异名师还是少点好,因为他们在间接地给学生增加负担。
对学校的影响
1、考试功利化
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在这应试教育造成的结果之一里,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学习情况,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不仅中学存在,高考考场上存在,小学也存在。个别教师为了获取本班考试成绩虚假的高分率,甚至还暗示一些作弊的方法,污染了学风,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造就了靠学生分数评价学校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懒惰、贪婪的教育管理者
虽然教育管理者口头上不得不说要大搞素质教育,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深深热恋着应试教育。搞好应试教育,一则工作好做:以分数为硬指标、铁证据,省心、省力,好做工作,如果搞素质教育多麻烦啊。二则有些教育管理者在发应试教育之财:有应试就有重点学校,有重点学校,我这管理学校工作的人就能把权力变成商品和人情,就能收各类考试的费用,就能把升学率高的学校当作自己的权力特区。
3、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
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对学生家庭的影响
1、造就了"学生分数第一"的变态家长
应试教育下的家长个个心急如火,孩子学习分数成为家庭的头等大事,而且,也要列入家庭的重要经济支出计划。学生成绩好,皆大欢喜:学生成绩不好,拳打脚踢。家庭暴力和应试教育关系密切,甚至成为家庭暴力的导火索。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造就了中国技能人才紧缺、理论人才过剩的不良人力格局
中国技能人才紧缺,影响到经济的质量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就是推崇宣扬孩子要上学、上大学、找好工作、坐办公室、当大官、做某某家,很少说上学可以学技术、长能力、踏踏实实谋生。
2、造就了发应试教育之财的"暴发户"
发应试教育之财的"暴发户"扰乱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市场。本来学生时代是多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增长多方面知识的时代,但是却为学生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练习题、测验卷、考试宝典等辅导资料,教师逼着买,家长主动买,学生不得不买,于是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抹杀了,每天陷入各种各样的、题型怪异的题海中,幸福了少数商人,辛苦了多数孩子。
3、造成了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学生的歧视
哈佛等世界名校对中国大陆来的学生较为排斥,认为他们的"高分低能"化现象严重。
4、造成了中国学生极高的近视率
中国学生近视发生率高达60%,位居世界第一。
5、造就了"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
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各个学校俨然像一条条"流水线",其每道工序基本无区别,产品(即接受了完整的应试教育)相似、单一。
6、应试教育导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中国的科技模仿力很强,但科技创新能力很弱。
7、造就了极低的国民素质
不注重人文素质,只重视应考能力。
8、不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要求
应试教育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三条之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三、应试教育的优势及影响应试教育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科举制度的诞生就是为了公平公正的竞争,选拔出真正有学识的人,让贫苦人士也有飞黄腾达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官员腐败。应试教育继承了科举制度公平公正的优势,并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学生、学校的影响
1、全面的接受知识
在校生接受全面基础知识的学习,让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前期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获得扎实的基础,也让不再继续深造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至于成为一个文盲,闹出像一氧化二氢恶作剧之类低知识水平但却能引起社会恐慌的事件。
2、公平竞争
应试教育能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应试教育以分数为唯一评判标准,从根源上杜绝通过关系走学校"后门"等恶劣事件,让学生、学校之间的竞争公平化。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公平公正的教育模式
中国人口众多,各个地区的教学资源的水平和数量也参差不齐,贫困地区的教学资源落后而且稀少,发达地区却拥有先进的教学资源。素质教育能满足发达地区的公平竞争,选拔出优秀和有创造力的人才,但却忽略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其本质是比拼教学资源,是不公平的,最终结果只会是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而贫困地区却越来越贫困。应试教育虽存在弊端,但却能为中国各个地区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教育模式,让贫困落后的地区也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2、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中考、高考是中国现行的选拔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参加高一级教育的方式。每年都有众多的学生参加中考和高考,不仅是学生竞争压力大,对社会来说也是考验。不实行考试制度就等于为官员腐败"走后门"埋下种子,全面考察学生的各个方面又费事费力。应试教育考试的好处是,无论报考者有多少,只要调整难度系数,就可以筛选出值得录取的学生。这个过程不需要大量专家的参与,成本很低。
四、社会观点反对意见
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抹煞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意,遏制了学生想象力,增加学业负担,使学生向片面的分数追求,不利于学生的正确发展。而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不可兼容的。从诸多地方实行应试教育兼素质教育的情况上来看,这样做只会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把硬性以外的科目都定死了,都变得应试化了。
课改前的课堂,为了最大化地追求升学率,提高应试能力,老师奋力地教、拼命地讲;学生努力地听、认真地记。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学生学不会,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一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它不可能像工厂流水线生产的产品一模一样,全部合格。而我们恰恰却要追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达到这种水平,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而且当发现学生成绩不理想时,便无休止地延长在校学习时间,提高师生劳动强度,做到一定程度时,师生压力过大,身心俱疲,最后换来的是学生厌学倾向的疯涨,教师倦怠情绪的飙升,导致课堂上老师心急如焚,学生却漫不经心。学生们在这种疲惫和涣散状态下,谈何认真思考,更别说触类旁通。只好照抄照搬,使得不思考和不会思考的情形弥漫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了一句实实在在的空话。
著名作家郑渊洁指出,"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与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为了应付各种统测统考,领导卡教师,教师又卡学生。学生一旦考不好,教师待遇立即受影响:在"末位淘汰"的变态考评模式下,不但职称泡汤,还可能发配到偏乡僻野。于是教师"死教"学生"死学",周末没了,法定节假日没了,寒暑假也没了,每天要"摧残"到夜里十一、二点甚至次日凌晨。违规补课屡禁不止,恶性循环。
赞同意见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改革紧随其后。一个新的概念"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国人一提教育,必说素质教育怎样怎样好,应试教育如何如何误人子弟。提及应试教育,大有谈虎色变之势。我认为世人有矫枉过正之嫌。君不见,当今中国科技发展神速,国力日益强大,很多都是应试教育的功劳。教师应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根据教学环境,依据学科特点,制定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整合,取得实际教育教学的最优效果。
另外,高压应试教育在塑造人的能力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世界各国也逐渐开始向中国"取经"。类似"超级考试工厂"的"特许学校"在美国也越来越多,学生着印有"努力学习"字样的校服,在周六和假期补课的"特许学校"风靡美国;日本也政府公开反对无压力教育,正着手增加作业、恢复"六天上学制"。
中国的"高压教育"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学生水平在权威评估中名列前茅,而且很多研究也表明了"常识"的不准确:高压教育并不会扼杀能力和创造性。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不足,或许不是因为高压应试教育。和教育、考试绑定在一起的一些"其它东西"--比如反智主义的"愚化教育"等,也许才是中国学生创造力不足的原因。而中国人整体的创造力不足,其实主要取决于社会体制而不是教育体制。中国人创造力的不足,毕业后在社会中受到的负面影响应该远远大于在学校里受到的影响。总之,不能因噎废食,基础教育获得的知识是创新的根基。
关于应试教育真的不适合中国吗和为什么不建议应试教育专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