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反常的气候成语(最反常的气候成语怎么说)
10922023-11-26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历史学家怎么看气候变暖这个问题,全球变暖的冷知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但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威胁人类的生存。
2012年10月14日,英国《周日邮报》借英国气象局名义宣称全球已停止变暖16年,再次引发热议。同年,16位科学家共同发表文章对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一说提出质疑。
全球变暖是一场骗局?
由于气候本身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对全球变暖的质疑声就从未间断过。
2007年,一部名为《全球变暖大骗局》的影片在英国播出,片中称全球在浪费时间、能源和金钱,制造不必要的恐惧和惊慌。
还有一些科学家甚至提出,地球并非在变暖,而是在变冷。
比如,有俄罗斯科学家根据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发现太阳辐射强度正在衰落,因此提出,这种衰落的趋势将有可能导致全球范围的降温。
我国科学家郭增建还曾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他认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移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将使地球降温近20年;而2004年发生的印尼大海啸就是这一系列事件的开端。
2009年,又发生了轰动一时的“气候门”。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的计算机被黑客侵入,一万多封邮件被泄露,这些大多是英美科学家在过去13年里通过邮件交流的记录。黑客声称从邮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气象专家的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所谓的气候变暖是“加工”出来的。而全球气候变暖的支持者则坚称,邮件被断章取义,故意曲解了。
对于气候门的真相,目前双方各执一词,局外人很难判别孰是孰非。不过针对气候变暖是骗局的说法,我们倒可以给出一个反面的例子。
美国加州大学的物理学家理查德·穆勒原先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此前,他对地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的数据一直感到非常怀疑。他决定组织团队,自己开展研究。
穆勒的团队仔细研究了怀疑论者的两个主要观点:一个是认为气象站是不可靠的,许多站点存在误差;另一个是存在热岛效应的各个城市歪曲了气温分析。可是经过两年的研究,通过对39000个气象站的16亿个数据进行分析,他发现地球气温与1950年相比确实上升了1℃,这与大多数科学家近年来的结论相符。于是最近他公开承认:“全球变暖是真的。”
有趣的是,穆勒的60万研究经费中有1/4来自一个基金会,这个基金会的创始人一向认为全球变暖是个骗局。而如今在他们的资助下,一个著名的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倒戈”了。
如何看待气候变暖?
的确,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同意地球正在升温,但需要加个前提,那就是指工业革命以来。在我国地质学家丁仲礼看来,地球变暖还是变冷,是一个时间尺度问题。从短时间尺度看,地球确实在升温,自工业革命以来升高了0.74℃左右;但如果放到更大的时间尺度去看,气温反而是在降低。几千万年来的新生代至今,地球降低了10℃左右;约从五千年以前开始至今,地球降温在1.5℃左右。我国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也指出,我国古代时期的天气要比现在暖得多,每年的平均气温大体要高出2℃。例如,甲骨文中没有“冰”字,到春秋时,才有文献记载冬天收集冰以备夏天消暑。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所谓的全球变暖,也不只是温度上升那么简单,不是地球上每个地方都变暖,而是一个平均状况,是长期慢慢上涨的一个趋势。此前,有怀疑论者拿某个地区的气候变化数据来反驳全球气候变暖,就像有人拿欧洲今年的寒流来反驳变暖一样,但这说明不了问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后,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原有的气候变化规律被打乱,极端天气难免出现。但如果从全球长期的监测网数据与模型来看,全球变暖是毋庸置疑的。
夏季酷热、冬季暴雪、降雨不均匀等等反常的气候被称为极端天气,科学家根据研究认定:正是全球变暖,导致了极端天气的增多。
为什么温度上升会引发极端气候呢?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保持着自然的平衡,温度上升就打破了系统平衡。比如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格陵兰岛的冰川不断融化,越来越多的淡水汇集到北大西洋,致使这里的海水盐度不断降低。盐度降低使得海水无法沉降到海底,形成大西洋暖流,海洋的热量交换机制失效,于是出现了“热的地方更热,冷的地方更冷”的极端天气。
多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对于升温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目前科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当前,科学界的主流当然认为人类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气候变暖的元凶,所以倡议大家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过“低碳”生活。
但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引起气候变暖的原因很复杂,人们在研究初期就锁定二氧化碳,认为它是导致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这有些证据不足,由此忽略了许多其他可能的因素。事实上,洋流循环、太阳活动周期等也有可能影响气候趋势。像前面提到的穆勒,“倒戈”之后也没有一口咬定升温一定是人类活动所致。
丹麦学者比约恩·隆伯格有个著名的观点是,全球变暖正在发生,而且这很大程度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但后果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严重。用于应对气候变化所花的钱,可能比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要多得多。他认为,有这个“闲工夫”,还不如把钱花在控制艾滋病、消除贫困等议题上。
再者,“几家欢乐,几家愁”,全球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很大。如果气候变暖,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淹没一些岛国,因此他们肯定不希望全球变暖。但对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大陆国家,全球变暖能够给内陆地区带来更多热量,扩大粮食作物的种植区域,全球变暖就会带来众多好处。但是话又说回来,对于像中国和美国这样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全球变暖可能又会危及沿海的一些城市。
看到这么多不同观点,你是不是对平时接触到的全球变暖知识产生了一些疑惑?但是有分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气候变化这门科学还很年轻。随着证明全球变暖的各种研究,自然也会出现各种疑问,甚至有反对的声音。要是科学界完全是一片赞同之声,那才奇怪了。
三伏又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俗语说“热在三伏”。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伏的日期是我国古人按照干支纪日法推算的。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使用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来表示日期,六十为一个周期,称为六十甲子。
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
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庚戌日)便是6月21日;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1日;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1日,于是7月11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
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1日至7月20日;末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今年立秋是8月8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庚子日)是8月10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从8月10日至8月19日。
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根据庚日来得早晚不同,留给中伏的时间一定是10天或20天,因此整个三伏的时长一定是30天或40天。今年的中伏从7月21日至8月9日,为期20天。
不过,天气是否酷热难当,并不会因为庚日来得迟或早而受到影响。修立鹏表示,像数伏、数九这样的传统,是古人根据生活与劳动经验总结出来的简单规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天气变化,指导生活与生产,现如今已经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上长期以来气候变化波动以及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误差”也早就超过三伏的计算规则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