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为何对“明十三陵”保护有加

匿名- 2023-08-26 06:28:09

古代战争神器,蒙古人靠它扫荡世界,清军靠它夺取中原

其实清军入关为何对“明十三陵”保护有加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明十三陵的冷知识,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清军入关为何对“明十三陵”保护有加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清军入关为何对“明十三陵”保护有加
  2. 明13陵分别是哪些
  3. 王爷都不能葬入的明十三陵,是怎样的爱恨情仇让太监王承恩也在此入葬
  4. 月照十三陵是什么意思

清军入关为何对“明十三陵”保护有加

中国的皇家陵墓大多数都被盗过,从汉朝陵墓到清朝的东、西陵都无一幸免,但唯独明十三陵很少被盗。

明十三陵很少出现被盗的情况主要得益于明朝及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其特殊的保护。明朝时每修建一座陵墓,都会设一队士兵看守陵墓。在明朝中期,又在陵墓的所在地昌平设昌平镇,在昌平镇驻守着上万的兵将,这样一来既起到了保护京师的作用,又加强了守卫陵墓的力量。当时镇守昌平的总兵,还在各个陵墓外设置了神宫监等官职专门用来保护陵墓。

明朝灭亡时,李自成因为急于攻击北京城,推翻明王朝,在攻打昌平镇时,仅仅烧毁了定陵中的一些建筑,并没有对十三陵进行大规模的破坏。

清朝时期,清廷对明代的陵墓也采取了保护措施,清朝在明十三陵各陵都设有陵户,起到保护明十三陵的作用。从清顺治帝到乾隆帝,还设有司香内史这个官位,专门用来看守明十三陵。

民国时期,政府将明十三陵列为了历史文物保护对象,专设陵警察对其进行保护。

经过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保护,明十三陵处思陵外,其他十二座陵墓均没有被盗过。

明13陵分别是哪些

“十三陵”一般是指“明十三陵”,也就是明朝十三个皇帝陵墓的总称。这十三个陵分别是: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和思陵。

十三陵除了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墓外,还有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一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和2位太监。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5A级旅游景区。

王爷都不能葬入的明十三陵,是怎样的爱恨情仇让太监王承恩也在此入葬

明十三陵,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十三陵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恢弘的皇陵群了,算起来,那是从朱棣迁都至北京后,直到明朝最后一个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一共葬了十三位明朝皇帝的大型皇陵墓葬群。

明代十三位皇帝都长眠于此,按照规制,这样的皇家圣地,除了皇后妃子,连王爷都不能在此入葬,可是,却有一位太监葬在了皇帝的旁边,他就是太监王承恩,那么他为什么可以打破规制,葬在十三陵呢?

我们要是有去过十三陵的朋友,应该知道在“思陵”外有一座很小的坟墓,这就是太监王承恩墓。一旁的思陵中,就安葬着他一直服侍的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

尽管大明王朝是在他手中终结,但客观的讲他并不是昏庸无度的皇帝,那时的明朝可谓内忧外患,遍体鳞伤了,以朱由检一人之力着实难以挽回。再加上李自成的猛攻,大厦终于倒塌。

就是在那时,朱由检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逃出了皇宫,心有不甘的崇祯帝并没有就此逃离,而是选择了殉国。

崇祯觉得没有脸去地下面对列祖列宗,自除冠冕,以发遮面,吊死在了景山西路上。

这时的王承恩在崇祯自杀之后,完全可以像其他文武百官一样四散奔逃,可是他没有。他跪在地上,给崇祯重重的磕了几个响头,在这样的夜晚,王承恩也在朱由检身边上吊了。最后的时刻,只有王承恩还追随在朱由检身边。

就这样,生前一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王承恩,在崇祯死后,选择继续默默陪伴在他身边……

在清朝入关之后,顺治帝感其忠义,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并为王承恩建了墓碑,亲笔题了四个大字“御制旌忠”。

至今,王承恩墓保存基本完好,虽然很少有人去看,但是他还是一直在静静的守护着。

月照十三陵是什么意思

“月照十三陵”是指北京市昌平区的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明朝历代皇帝的陵墓,位于京郊昌平区的天寿山麓。因为陵墓建在山脚下,每当月亮升起时,光线会照射到陵墓上,形成一幅美丽的景象,所以被称为“月照十三陵”。每年中秋节期间,很多游客会来到这里观赏月照美景。同时,也因为明十三陵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被列为中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清军入关为何对“明十三陵”保护有加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人说清军入关是中华民族的幸运 真的是这样的吗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66688897.com/13/152667.html
上一篇:清朝对皇子的称呼
下一篇:清明时节雨纷纷,古人太厉害了,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