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建立的周朝为何被历史学家算在唐朝(武则天的周朝为什么灭亡)
5252023-08-24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周朝分东周西周是怎么回事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周朝分东周西周是怎么回事的知识,包括周朝为什么分东西周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约在公元前1027年初,周武王率领了一支联合军队,在牧野一战,商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自此灭亡,周朝开始建立,国都仍在丰镐。周王朝经过成王、康王两代的巩固和治理,进入一个发展时期。但是,到了厉王时,发生了“国人暴动”,极大地打击了周王朝的统治。于是出现了公元前841年的“共和行政”的局面。
厉王死后,由儿子宣王继位。宣王为了挽救垂危的王朝统治,转移矛盾斗争,对周王朝周围一些乘机进犯和反抗的部落,进行了许多征服战争。如西北边的西戎、北方的犷狁、南方的荆楚和东南地区的淮夷、徐戎,都先后的被打跑或征服了。因此史书上称为“宣王中兴”。可是到了宣王晚年,在伐太原戎、条戎和奔戎时,都吃了败仗。甚至在伐姜戎时,宣王几乎被姜戎擒去。由于长期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使周王朝统治发生危机。于是宣王想出了一个清查人口、严加控制的“料民”政策,其目的是想以此来补充兵力和财赋,可是却给人民加重了负担,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宣王死后,儿子幽王继位。周幽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昏乱国王。他不但没有采取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重用了虢石父这种“善谀好利”的人作大臣,专门从事对人民的搜刮剥削,这就更进一步引起人民的反抗。同时,他为了表示对妃子褒姒的宠爱,将太子宜白废掉,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还想将宜白杀死。又将宜白的母亲申后废掉,立褒姒为后。为了博得褒姒的欢心,又轻率地玩了一个“烽火戏诸侯”的游戏。“烽火”是我国古代军事上使用的一种警报信号。在国都四周城外建筑一些高台,每个台上堆放着柴草和容易冒烟的畜粪等类易燃的东西,派专人驻守,日夜了望。一旦有敌人来侵犯,就立即将柴草燃烧起来,白天使浓烟直上天空,夜晚使火光冲天,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见。凡是驻扎在国都周围的诸侯、将领们,若是望见烽火台上的烟火举起,就知道有敌人来侵犯国都了,会立即带领人马赶来保卫。若是望见烽火举起,不来保卫的,国王就会兴师问罪。所以“烽火”这种警报信号是国家军事上一种很严肃、很重要的军事设施。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就下令所有的烽火台都同时举火。于是,诸侯、将领们都纷纷率领军队急忙跑来,到了都城一看,既不见有敌人侵犯,也不见打仗。但是一个个都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嘘嘘。褒姒看见以后,果然大笑起来。幽王也非常得意。诸侯、将领们见幽王骗他们跑来,是为了博取宠妾一笑,虽然有气,因是第一次,也只好忍住。但幽王一而再再而三的下令乱举烽火,诸侯将领们也就不再上当了。
申后是周王朝一个诸侯国申侯的女儿,申侯见幽王废了申后和太子宜臼,就联合了犬戎的军队进攻国都丰镐。当申侯和犬戎的联合军快攻到国都,烽火台上再次举起烽火时,诸侯和将领们以为是幽王又在逗褒姒取笑,都没有来。于是,幽王带着褒姒仓惶出逃,走到骊山下,幽王就被犬戎军所杀,褒姒被虏去。犬戎军攻入丰镐,将周王朝的财物宝器抢劫一空,丰镐人民也遭了洗劫。西周王朝就这样被犬戎灭亡。申侯和其他一些闻讯赶来的诸侯,将太子宜日找到,立为国王,称平王。但是,面对这样一个残破不堪的国都,平王也无法收拾,只好将国都迁到东面的洛邑。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
史书上将东迁国都以前叫西周,东迁以后的王朝叫东周。东迁以后,周平王再也无力量控制各个诸侯国家的发展而衰落下去,于是历史开始进入一个大动荡的时期。
周迁都前因之一:
周朝立国,当时的管理方式是按照建国出力多少分封自己的臣子,分封后的土地归臣子私有,如何管理周天子都不能直接插手。而臣子再立新功,周天子还要把自己的土地拿出一部分封赏。这样做的后果是原本最大的大奴隶主大土地主周天子的领地越来越少,而诸侯则由小地主渐渐做大。最后君主弱诸侯强的时候,周朝就开始走向了下坡路。这个原因也是后来导致周平王迁都的前因之一。
周迁都前因之二:
当时建立国家,基本上是靠掠夺土地人口得来的。所以周朝立国后也经常对周边的小部落发起战争,只要是战争,就有胜有败,后来的周厉王就连吃败仗,又不肯服输,穷兵黩武,当时的生产力跟不上军需,周厉王就用增加赋税的方式来填补军需,这样做的结果导致百姓入不敷出,人心涣散,很多人都跑到别的国家谋生了,国家的力量也越来越差。这是周迁都前因之二。
周迁都前因之三:
传到周幽王这一代,这个领导人贪图享乐,荒废政事,做事全凭自己一人喜好,乱七八糟的作为也使得诸侯离心离德,宠信奸妄,又对当时的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全然不顾,后来又废除皇后和已经确立的继承人,另立自己喜欢的妃子为后,妃子年幼的儿子为继承人。激怒了整个前皇后家族,把自己置于险地而不知!最后被前皇后家族联合周边少数部落攻破镐京,死在骊山之下。周幽王的作死之术直接导致周朝彻底走向没落,这是最后周迁都的前因之三。
周迁都原因之四:
这个是根本原因,周幽王身死,原皇后家族联合少数部落立原继承人宜臼为主,史称周平王,周平王立,那些少数部落依仗自己的所谓功劳,在镐京胡作非为,周平王及前皇后家族无力管制。只有请诸侯出兵将这些少数部落赶走,这时周的懦弱全被各诸侯看在眼里,越发轻视周平王,而周平王又不得不再次分封土地。
都城镐京经历两次战乱已然破烂不堪,周平王无力修复,最后听从身边臣子劝说,决定东迁相对完整富裕的洛邑,从此以后史书称作东周。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之主”的威严和地位,掌握着天下所有人的生杀大权。在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的威慑力减弱,虽然保留着从前的地位和名号,但是却没有了绝对的控制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手下人不再听命周天子了,或者说表面顺服、背地里经营自己的小九九。周天子明知道底下的臣子是怎么样一副德行,却什么也不敢管!就像花瓶一样,只是权利的象征,失去了权力的真正作用!
东周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进入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也开始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周王朝由盛转衰,诸侯之间互相讨伐,割据混战不断。当然这些,周天子管不了,说了也没人听。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对内尊重周天子的权威,对外抵抗饿狼一般的外来侵略者。从这一点上来看,齐桓公为华夏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
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战国开始。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在划分晋国中,成了最后的赢家。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包含着无奈的心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这一册封,可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本来周天子的作用应该是保护诸侯国的势力,晋国当时作为数一数二的诸侯强国,没有得到周天子的保护,反正是三个“反贼”被名正言顺地册封了诸侯。这件事也给其他的诸侯国提了个醒,他们觉得,此时的周天子已经保护不了他们的利益的,如果他们一味地臣服周天子,只会失去更多的土地、人口、金钱。于是各个诸侯国也就不再把周天子当回事了!
等周天子认可了“分封三晋”这种违背常伦的强盗行为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混战更加随意、猖狂,就好似周天子不存在一样!这个时候的周天子号召力几乎为零。
那么周威烈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首先,他所处的时期已经是东周的末期,我们知道,是每个朝代在快要衰亡的时候,都要经历的时期。当时的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太多强大,凭借周天子的微弱势力已经无法抵抗,而且周威烈王可能不是个昏庸的君王,但他也不是一个杰出的君王,周王室的衰败是他无力挽回的!而且,周威烈王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估计年纪不小了,因为他分封完三晋第二年就去世了!最后,应该和他的遭遇有关。周定王(周威烈王的祖父)崩后,长子去疾继位为周哀王。周哀王三个月后,他的弟弟叔袭杀死了他自立为王,也就是周思王。周思王在位五个月,他的弟弟又杀死他自立为王,也就是周考王。而周考王,是周威烈王的父亲。也就是说,周威烈王是这种不顾礼仪用武力夺取王位的受益者。也许他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在封三家为侯后,心安理得地封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分封三晋”开始,周王室的命运正式踏上了衰亡的道路!这是一个转折点!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的《资治通鉴》也正是从这一事件起笔,他或许更多地想讲述为君之道吧!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关于周朝分东周西周是怎么回事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