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十大冷知识 课本十大冷知识内容
13362023-09-09
style="text-indent:2em;">很多朋友对于专家建议繁体字重回课本和你觉得应该将繁体字纳入课本中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厚重,汉字的发展更能体现,以前书写大都使用繁体字,时代发展,现在生活工作节奏变快,汉字书写更是简明厄要,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是手机电脑,真正用笔写字少之又少,所以繁体字的使用仅限于一些特殊场合和书法艺术,虽然不适合推广但传统文化又不能丢。
没有必要,也不会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
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其形体数次演变,本就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而且是由繁入简的总趋势。秦始皇统一文字时,山东六国的文字形体就不相同。秦国整理文字,以小篆为官方文字,同时又根据民间书写整理成更易写的隶书。汉字笔画变得平直,即从隶书开始。其基本形体至此定型,之后汉字就成方块字了。
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对汉字进行整理,除了简化汉字外,还对异体字进行整理。当然,其中有些字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汉字的整理方便了书写和识读。因为大家要知道,新中国成立时,全国超过90%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这也是国家扫盲的迫切需要。
经过了五六十年,简化字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并不妨碍日常的交流。一般人并无重新学习繁体字的需要,除非是学习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文字学等相关专业的人士。
港澳台地区使用繁体字,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但大一统是我们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当国家复兴之时,港澳台的同胞会自动地学习简化字,学习普通话,心心向往天安门,向往毛主席。到时不适应的是他们,不是我们。
再者,古书基本都用简化字出版了呀!
想要讨论繁体字是不是要纳入课本中使用,就要先思考一下为什么最早的繁体字会被慢慢的淘汰。要将繁体字纳入课本,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繁体字学习难度很大,书写很复杂,又不好记忆,所以为了让大家不至于在攀登文化高峰的时候被文字卡死,还是简体字来的更实在,也更符合当今社会行情。不管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历史的承载。
虽然繁体字被简化了,但还是可以适当了解了解的,不强迫要用嘛,最好不要抛弃抛弃他,因为,毕竟汉字文化博大精深,适当的了解,有助于刚刚学习汉字的中小学生去理解汉字的深刻意义,又能激发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我只谈谈个人看法,首先我不反对简化汉字,但是我反对如此粗暴的简化汉字。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就详细描述过中国简化汉字和日本简化汉字的对比。我们的方式简直粗暴的令人发指。
日本对汉字进行了彻底的清查,筛选出常用汉字进行简化,而中国没有做相应工作。这导致了一些几乎不怎么用的汉字被简化,但是常用汉字却未被简化。如:“餐、藏、翻、臀、蠢、罐、警”等常用汉字,然而一些非常用的却被简化:“糶(粜)、癤(疖)、籩(笾)、颸(飔)”。
日本简化汉字遵循类推原则,而中国相对特别随意。日本发布了简化汉字标准,而中国却使用约定俗成的方式。甚至发动农民造字,多么伟大的想法啊。这就造成了很多字结构混乱。如:“溝、構、購,被简化成了沟、构、购;講,却被简化成了讲;媾、篝等字,却又完全不简化。”
中国简化汉字只管方便,忽略系统的完整性。即造成了文化的缺失,更容易造成歧义。就因为那谁说:“汉字数量必须大大减缩,一个字可以代替好几个字。”
这样就造成指代鱼米之乡的“蘇”州和“甦”醒都简化成了“苏”。脸麵和麺粉都简化成了“面”。如果你仅仅觉得这些文化缺失没什么,那造成歧义就不可原谅了。
就像水浒传里:“薛霸起来烧了面汤,安排打火做饭吃”。你让现代人看还以为他要煮面呢,其实人家只是烧洗脸水。
再如,适和適,在古代不但是两个不同意思的字,连读音也不一样。“适”读kuo,是疾速的意思,“適”读shi,是到哪里去的意思。很多古人的名字就傻傻分不清了如:“李适、高适、沈适、赵汝适”。这就要命了,很多古人要强行改名如《梦溪笔谈》的作者沈适改成了:“沈括”。既然“摘”不用简化为何要简化“適”呢?
我们现行的这套简体字,简直是汉字简化史上最失败,最粗暴的一次。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