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笔书法口诀要领
14502023-08-27
今天给各位分享乒乓球卷拉弧线球动作要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乒乓球不建议卷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摩擦方法主要是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摩擦点:
摩擦点的选择至关重要,决定着拉出的球是前冲球还是高吊球,还决定着球的弧线方向与落点。
不同的来球,以及回球的目标落点的不同,选择的摩擦点也不同。
一般来说,前冲球的摩擦点在球的后半上部的一小段区间内。侧向看大约在钟表的13点至15点范围内。
来球越高,摩擦点越靠向13点方向;来球越低,摩擦点越靠向15点方向。
来球越是上旋(对方拉过来的球),摩擦点越是靠向13点方向;来球越是下旋(对方削过来的球),摩擦点越是靠向15点方向。
高吊球的摩擦点在球的后半下部一小段区间内。侧向看大约在钟表的15点至17点范围内。
2、摩擦角:
摩擦角是从引拍开始到摩擦结束,拍面行进轨迹与台面之间的夹角。
与摩擦点类似,摩擦角大小的控制对于摩擦球完成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控制不好有可能出台、下网或者完成的质量过低给对手留下进攻机会。
一般来说,来球越高摩擦角应越小;来球越低摩擦角要相应加大。
来球越是上旋,摩擦角应越小;来球越是下旋摩擦角要相应加大。
3、摩擦厚度:
摩擦厚度是摩擦时拍面与球接触面积大小的尺度。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厚度越深,此时的摩擦称为“厚摩擦”。反之,接触面积越小摩擦厚度越浅,此时的摩擦称为“薄摩擦”
摩擦厚度与回球的旋转度相关。
有人认为,摩擦的越“薄”回球的旋转度越强,球就越转。其实不然,决定旋转度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三点:
(1)球拍与球之间的摩擦力越大球越转。
(2)行拍速度越快球越转。
(3)行拍速度的方向尽量保持在摩擦点的切线方向。
行拍速度与方向都是单方面的改变量,不必多说。而摩擦力的大小是与摩擦厚度密切相关的。
摩擦厚度决定着摩擦接触面的大小。物理学告诉我们摩擦力的大小与摩擦面积和作用在摩擦面积上的正压力成正比。适当的摩擦面积才足以保证摩擦力的传递。
当然也不是说摩擦面积越大越好,因为球是曲面的。过大的摩擦面积会改变受力方向,从而扩大击打效果降低旋转。
4、摩擦轨迹
摩擦轨迹主要有直线摩擦与曲线摩擦两种:
(1)直线摩擦:就是行拍轨迹在切线方向上一直保持直线行进。特点是摩擦作用时间短,技术难度低,落点控制易掌握,前冲效果和旋转相对弱。
(2)曲线摩擦(卷摩擦):行拍轨迹沿弧线方向行进,让球在拍面上滚动一定的长度,形成卷带摩擦效果。特点是摩擦作用时间长,技术难度大,旋转强烈,前冲高吊效果佳。改变摩擦点可以产生侧拐效果。
总之,摩擦点、摩擦角、摩擦厚度以及摩擦轨迹如何选择效果最佳,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对方来球的高度、速度、旋转方向及旋转强度适当调整。要经过反复练习,长时间的摸索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以上是笔者一点不成熟的体会,欢迎爱好乒乓球的朋友们参与讨论。
我觉得这样安排可谓一举两得:
其一,对于教练刘国正来讲,这是他的世界杯首秀,不管怎么排兵布阵,一定要确保将冠军收入囊中,所以对他来讲,稳定压倒一切,马龙,樊振东,许昕等老队员身经百战,见多识广,外战经验丰富,这三个人可以确保冠军万无一失,相比老将而言,林于实力稍逊一筹,这种大赛稍不留神,阴沟里翻船那也是常有的事,万一比赛失利,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两害相权取其轻啊,因此只能委屈求全,让林高远和于子洋板凳观战。
其二,不让小将参赛,刘国正肯定也有他的考虑,这种大赛的氛围对小将来讲至关重要,哪一位世界冠军没有做过板凳,打过酱油?同时,小将们身临其境观看老大哥们上台表演,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领先时怎么一鼓作气,拿下对手,落后时如何寻找机会,伺机翻盘。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林高远和于子洋以后的日子还长,世界是老将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你们小将的。以老带新一直都是国家队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这次让你们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观战,下次就需要你们挺身而出为国争光了。而对于老将们的比赛之于球迷来说,酣畅淋漓,大饱眼福,岂不快哉?!
乒乓球动作要领如下:
1.
站位:稍退台,两脚开立略比肩宽,两膝微屈,重心降低。
2.
引拍:身体右转,球拍引向身体右后方至腰高,重心至右脚。
3.
击球:在高点期,摩擦球的中上部,拍形稍前顷。
4.
挥拍:向前、向上发力摩擦球,大臂带动前臂快速收缩。
固定方法如下:
1、我们首先要准备好网架(网线小工具)。
2、紧接着要把球网套在网柱上,网套要拉直,不要卷在一起,最好摊平,显出线条分明;
3、这时候就可以将网架两端分别卡好,卡在乒乓球卓的下面,形成一个勾住的模式;
4、然后调整球网并固定好网绳即可;
5、最后乒乓球网就安装完成了。
关于乒乓球卷拉弧线球动作要领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