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铜爵的冷知识?商代铜爵的用途是什吗
6832023-09-07
大家好,秦国的著名丞相公孙鞅为什么又叫商鞅是因为是商代的后人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公孙鞅为什么叫商鞅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秦国的著名丞相公孙鞅为什么又叫商鞅是因为是商代的后人和公孙鞅为什么叫商鞅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因为商是他的封地,所以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商鞅了。
商鞅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
后来他到魏国后在公叔座门下做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的才能。过客公叔座生病时,魏惠王去看望他,问:你的病如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
公叔座: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是奇才,希望大王把国政交给他处理。魏王不以为然。魏王要走时公叔座对魏王说,如果你不用公孙鞅就要杀掉他。
后来公叔座召来公孙鞅,跟他说了跟魏王说的话,让公孙鞅赶紧离开。公孙鞅说既然大王不听你的意见重用我,他也不会杀我的。
公孙鞅在魏国是不被重视的,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间,魏惠王根本就看不起这个中庶子。后来听说秦国寻访有才能之人,公孙鞅这才去的秦国。所以他并不是背叛魏国,因为他是卫国人,暂时在魏国而已。
公孙鞅三见秦孝公,才把他的才能说与孝公听(刘备三顾茅庐是不是由此而来。文帝称帝时也是三推三让),从此公孙鞅跟着秦孝公开始实施变法。
因为孝公说过让秦国强大后跟公孙鞅同坐江山,变法成功后功成名就,孝公也把商地封给公孙鞅,商鞅因此而来。
卫鞅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卫国公室后裔,以国号为姓,因此姓名是卫鞅,又因是殷商王室后代,所以又称公孙鞅。卫鞅变法强秦,迁新都咸阳,收复河西失地,以此三件大功,秦孝公兑现当初求贤令承诺,封卫鞅于商於十三县,爵位君君,号商君。后世秦人感念卫鞅强秦之不世功勋,尊称卫鞅为商鞅!诸子百家中,爵位最高的是商鞅,其他人都是子爵,唯有商鞅是君爵!
卫鞅的老师应该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先修兵学,后修法学。在魏国丞相府见习法学六年,听闻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强秦称霸。于是卫鞅孤身入秦,三说孝公,二人同心同德共同变法求强,历二十又三年而大功告成!秦国东击强魏,迫其迁都,收复全部河西失地。秦孝公根据求贤令里说的,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封商於十三县给卫鞅,并提高爵位至君爵,,号商君,后世之人感念卫鞅之功,称之为商鞅!
卫鞅叫商鞅是因为秦王将商地封给他,后人称之商鞅。《资治通鉴·第二卷·周显王八年》记载:“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商鞅在《资治通鉴》中出场时的名字是“卫公孙鞅”。
商鞅亡于公元前338年,时隔100年之后,李斯作为后人,称卫鞅为商鞅,就是让人明白,这个商鞅就是“受封商於十五邑”的卫鞅,是一种对历史人物的简化称谓。卫鞅受封是公元前340年的事情,在《资治通鉴》第二卷中,公元前350年和公元前348年,曾两次称卫鞅为“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真得是公孙氏吗?他到底是姓姬,还是姓卫?
1、公孙鞅
《资治通鉴·第二卷·周显王八年》记载:“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商鞅在《资治通鉴》中出场时的名字是“卫公孙鞅”。“公孙”真得代表“公孙氏”吗?
《史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路史》记载:“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
《会注考证》里说,“《大戴礼·五帝德》无‘姓公孙’三字,未详史公所本”,又引用崔述的说话,“公孙者,公之孙(公侯之孙)也”,认为公孙不是姓,也不是黄帝的姓。
这说明,“黄帝姓公孙”一说存在争议。
《通志》记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跟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
黄帝25个儿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并没有公孙一姓。“或跟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一说也有疑义。
根据《广韵》的记载:“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
在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君的儿子,被成为“公子XX”。如,公子小白、公子虔、公子卬等,这些“公子”的儿子,被称为“公孙XX”。
也就是说,“公孙”既不是商鞅的姓、也不是商鞅的氏,而是表明商鞅拥有卫国国君的血统。
在所有“公孙”的后代中,有不少人以公孙为姓,所以,后世姓公孙的人,并非是哪一族一氏的后裔,而是代表先祖曾是某一位诸侯国君。
商鞅到底姓什么?
2、卫鞅、姬鞅
按《资治通鉴》记载:“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
也就是说,商鞅是某一个卫国国君的后代。庶孙是相对于嫡孙而言,指国君妾媵所生之子及其后裔。那么,商鞅的姓、氏应该和卫国的国君相同。
卫国第一代国君是康叔封,姬姓,卫氏,名封,又名康叔、卫叔封。
周文王姬昌的正妃是太姒,来自有莘氏,是夏禹的后代,生有10个儿子: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
姬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嫡九子,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弟。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巩固政权,实行分封制,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贤后代,姬封最初的封国是康国,故称姬封为康叔或康叔封。
周公旦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之后,在原来武庚统治的地区建立了卫国,将平叛有功的姬封改封为卫国国君,故姬封又称卫康叔。
按照“以国为氏”的惯例,姬封最初应为康氏,改封为卫国国君后,应该改为卫氏。
商鞅作为卫国国君的后裔,应该是姬姓、卫氏。因此,称呼商鞅为卫鞅、姬鞅都是可以的。但是,姬鞅这一称呼貌似没有见到史书记载,未知其详,推测于当时的称谓习惯有关,其他姬姓封国的国君,也很少以姬姓称名于世。
3、商君
《资治通鉴·第二卷·周显王二十九年》:“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
西周和春秋时期,按“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然后“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样就建立起来了一个完整的、等级分明的封建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天子称王,诸侯称君。虽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是,他对于各个诸侯国并没有直接统治权,不能干涉诸侯国的国内事务。同样的,各诸侯国的国君也不能直接干涉各卿大夫封邑内的事务。
进入战国时代之后,分封制度逐渐崩溃。各国国君都倾向于采取集权制,加强了对于国内的统治。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封爵形式。受封的人对封地不再拥有独立的统治权,只能收取封地内的税赋,换言之,对封地只有经济权力,而无政治权力,有的情况下甚至都不能世袭封地,受封者死后封地随即被国家收回。
这种新的封爵形式,既不同于西周春秋时期的诸侯,也不同于那时的卿大夫。这一时期,许多国君都相继称王,王已经不再是天子的专用称谓,“君”也再是国君的专用称谓,于是就用“君”这个字来指代这种新的封爵形式,这就是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它和西周春秋时期的五等爵是不同的。
公元前346年,“卫更贬号曰侯,服属三晋。”
公元前320年,“卫更贬号曰君”。
按《资治通鉴》的记载,公元前346年卫国国君把自己的称号降到侯爵,服属于三晋。公元前320年,卫国国君再次降低自己的称号到“君”。此时的“君”已经不再是一国之君,不再对封地拥有独立的统治权,仅仅是代表了封地的赋税而已。
商君应该是这样的一种低于侯爵的爵位封号。
4、商鞅
商鞅的称呼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公元前237年,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
商鞅亡于公元前338年,时隔100年之后,李斯作为后人,称卫鞅为商鞅,就是让人明白,这个商鞅就是“受封商於十五邑”的卫鞅,是一种对历史人物的简化称谓。
卫鞅受封是公元前340年的事情,在《资治通鉴》第二卷中,公元前350年和公元前348年,曾两次称卫鞅为“商鞅”,此时,商鞅还没有受封,应该称呼卫鞅更准确。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秦国的著名丞相公孙鞅为什么又叫商鞅是因为是商代的后人和公孙鞅为什么叫商鞅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